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ZS文王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

范文范本是反映一种写作风格和思路的典型例子,能够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窥探范文奥秘:透过这些范文范本,你能够感悟到作者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一

【内容提要】随着幼儿园互动性环境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来自于幼儿兴趣而生成的主题活动拓展了课程的领域,是一种成功的、有利于幼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活动,在这种主题背景下教育形式才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体性。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本文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帮助大班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发展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前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要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必须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他有自信,从而摆脱依赖,得以自主,具有自制力的人,意味着他的行为是自觉而非被动的,是自律而非受他人控制的,因而他往往能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自觉付出。

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

(一)引导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如玩具摆放的规则,教师把它交给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化规则的要求。

1.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

只有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活动更顺利,与人与己都有利,才能有被动变为主动,规则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主要应用两种手段:

(1)专题性教育。

比如以下案例活动中就充分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运用专题性教育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于作品该放几天的规则制定。

在进行活动区时,乐乐小朋友发现一只用“神奇编织”组合搭好的大恐龙玩具,想给它拆掉,在一旁的晨晨小朋友发现了他的举动,就说:“你不能这样做,大恐龙是郑文航搭的,我认为你应该得到航航的同意。”老师也注意到了他们两人的谈话,于是以邀请幼儿开会,解决问题为召集行事,教师提出:“这是航航搭好的大恐龙,这样的作品你们觉得放几天可以拆掉?”(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开始各抒已见,(孩子们规定规则)有的提议:“放3天,因为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别人记住你的作品。”有的建议:“放1天,因为别的小朋友也可以玩这样的玩具”等等。最后,老师请大家说出各自的理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大部分小朋友放3天的意见,而那些原先不同意的小朋友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服从大家的意见。

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是培养孩子适应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的争持是一种输赢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竞争,在幼儿身上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行为,可就是因为教师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意见,把制定规则机会给了孩子,运用了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告诉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里感受如何,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是教师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使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达到双赢目的。

上列案例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的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讨论某一事件,讨论原因“为什么不好”,“该怎么做才行”。结合制定好的规则,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教育。

规则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教育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很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山小学,去之前,老师向大家提出了安全、个人文明行为等方面的规则,结果还是有小朋友没有自觉遵守规则。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将大家的行为和吵嚷声都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再讲给大家听,一开始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过了一会儿,就有人说:“我看见鑫鑫参观操场在搞破坏。”有人说:“听课时,小朋友在说话。”于是就请大家谈谈感想,许多小朋友认为说话会影响哥哥姐姐上课的,而且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参观,说话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鑫鑫小朋友听了大家的讨论,感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垃圾放在垃圾筒里,地上玩具拣起来等一些规则的制定,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幼儿在活动室内外能否自主学习,当然要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而定,但环境中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感染幼儿行为很重要的关键,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真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通过分割的环境暗示,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

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教室划分为动静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我们把活动区合理地分割开来,并保持通畅,使幼儿知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合适的场地选择活动内容等具体要求。在区域内挂上适量的工作牌;将座位安排成半圆形,让幼儿可以看到彼此及展示的.物品,同时可以起到鼓励幼儿参与的作用等。

(2)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

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可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规则,玩好后整理物品的规则,形成互督行为。

为指引幼儿进行合作的行为,我们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区玩出的半成品该怎样提醒别人不要破坏?”“怎样提醒小朋友用肥皂洗手?”“如何提醒大家爱护自然角的植物?”“如何提醒大家因地滑而滑跤?”等等一些急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设计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大家都来遵守需要注意的规则。

(一)保证规则中的适应性原则。

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也应如此。幼儿是活泼的,制定规则并不是将他们管死,如同我们教师手中的一块块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什么就捏什么,而是在必要的规则要求下,给幼儿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在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多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交谈、自由游戏。如: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在每天饭前饭后的时间,我们的规则是不大声喧闹,不影响同伴进餐,幼儿可以自由地与同伴讲话、说笑,玩自己的玩具。幼儿虽然生活在规则下,但仍充满自由,有张有弛,他们并不觉得受拘束。

(二)注重规则中的个体差异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同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个别指导的教育,更亲近孩子、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将规则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劳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选的活动区展开了劳动,动作快的小朋友早早地把自己份内的活动区擦干净了,而一些动作比较慢的孩子还在认真地劳动着,这时候,老师就会问那些还在劳动的小朋友:“你们需要帮忙吗?”有些孩子会说:“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也有些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劳动结束后,得到别人帮助的孩子会感到高兴,而不需要帮助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完成了劳动任务感到高兴。由于老师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遵守劳动规则,由于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劳动的意义,所以每次劳动活动时,孩子们都会自觉遵守劳动规则,完成劳动任务,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既清洁又美观。

(三)把握规则与尊重的和谐统一原则。

规则中体现尊重,尊重里伴随规则,规则和尊重是和谐统一的,没有尊重的规则,它是僵化的、过时的传统。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平放在腿上,挺直腰板,紧闭嘴唇,举手发言时,手要统一老师的标准举,否则不准发言,甚至还要练习举手的常规。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一时冲动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批评。幼儿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老掉牙的“规矩”,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请看下面两种方法制定的规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不能看书、上课不准插嘴、不要破坏玩具”和“请在需要时间看书、上课请举手发言、请轻拿轻放、爱护玩具”,这两种规则的制定看上去虽然讲的同一件事,但是前者有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的感觉,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而后者有着尊重的成分,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收益者,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定规则时要事先计划、明确目标。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孩子先入为主,作法一旦形成,更改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制定班级规则之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让幼儿执行,就不要随便更改,且坚持不懈。如班上有两位小朋友做任何事动作都很慢的现象,于是老师采用了由大家讨论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同时做事动作慢的现象逐浙消失了,幼儿规则意识增强了,使规则的实施更快更稳。

(二)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教师是很多幼儿的偶像,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时常提醒幼儿,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实到实处,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同时要注意主、配班教师的要求应一致。

(三)注意做到一致性、一贯性。

1.主配班老师的一致性要求很重要。只有要求一致,才能使幼儿更明确目标,无论孩子在谁的面前,都能按规则要求去做,深化规则意识。

2.幼儿园和家长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要得到家长的密切合作,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并使幼儿在将来也能受益。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在今后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从而最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二

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但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或保育员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桌子、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会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塑、作画、看图书、跳绳、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塑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4、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 。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5、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 。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配合地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吗?”“你们都想当小兔,没人当大灰狼,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我们俩一起玩,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三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而言,同样如此。由于幼儿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而善于合作又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呢?我在工作中总结了五点:

一、强化教育理念。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游戏中要经常让孩子们分组活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以训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其次,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合作、配合,给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我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名教师就帮着拉桌子,摆玩具、分发各种玩具材料,保育员则进行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清扫,无形中为幼儿树立了好的行为榜样,幼儿的合作意识也易被激起。同时,经常有意识地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二、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学会合作,首先要有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根据观察了解,那些不能与人合作的幼儿大多是由于家长过于宠爱,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使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处处逞强,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我通过《小鸡和小鸭》《我来帮助你》等故事,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并让孩子们装扮成“小鸡”、“小鸭”等,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墙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通过各种教育,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很快融入集体,更好地与人合作。

在幼儿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如,在一次小组作画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觉到各种不同角色的乐趣。有的幼儿准备材料、有的调颜料、有的要作画,这就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我告诉调颜料的小朋友:“洋洋,你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和周航商量着去拿,我看你俩配合好不好?”两个人很快准备了要用的东西(笔、颜料、颜料盒、水)就开始干起“活”来。画画的萱萱就很主动地找他俩说需要什么颜料。到最后,他们的画画得非常棒。还有一次户外活动前,我请一个小朋友去拿一袋海洋球到操场上玩,可不知怎么回事,袋子破了,海洋球滚了一地,那个孩子一个人匆忙地捡着。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一个人捡多慢啊,怎么办呢?”孩子们一起说:“我们一起捡就快了。”我告诉他们:“几个人完成一件事,这就是合作,合作的力量大!”通过这件事,大家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还通过玩“过家家”、接力赛等活动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

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强化反馈机制。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小朋友在一起合作搭了一个很漂亮的“宫殿”,我及时地说“你们几个合作伙伴搭的‘宫殿’可真漂亮!”“你们配合得真好!”教师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地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要适时给予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使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五、加强“家园合作”

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也能推动幼儿合作意识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个别交谈,强化家长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理念。告诉家长讲究技巧,在家里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迁就或训斥他们。例如在剥毛豆、整理屋子等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合作完成,这不仅增强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促使家长转变错误的教育方法,告诉他们不要惟恐孩子“吃亏”,对孩子说“谁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这样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的精神。还有转变理念,如,告诉家长不要每次接孩子回到家时都问“你今天吃的什么?”“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等,而是试着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事情?”“从明天开始每天想办法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点事情,回来告诉妈妈,好吗?”等等,以此引导孩子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事实也证明,通过强化“家园合作”,赢得家长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四

身边有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事例发生,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由于幼儿任务意识差造成的,诸如说不清或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写作业;作业中边写边玩,三心二意;作业中不动脑筋,抄袭别人的作业;对预习,朗读等一些非书面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等。这不仅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受挫,给刚入学的幼儿带来负面影响,也让家长的大伤脑筋,因为长期下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很不利。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呢?我认为,从幼儿进入大班后,任务意识就应做为一个重点教育目标,教师应逐渐的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确任务概念,激发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

让幼儿知道任务就是负担自己该做的事,并认真完成它。我找来一些关于认真完成任务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内容有战争时期的,也有小学生学习情况的,然后让幼儿谈感想,从而激发幼儿对故事人物的敬佩,帮助幼儿明确、强化任务意识。我还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相关条例,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小学生的“任务”含义,并进一步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事例,使幼儿更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从而在心理上为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1.利用教育活动前的准备锻炼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教育活动准备中有需要幼儿带物品来园或需家长协助的,我一改以前在家园栏中写通知的.形式,而是直接口头告诉幼儿,请他们完成。刚开始几次,许多幼儿忘记了,但随着我口头布置任务的增多,幼儿得到锻炼,对任务的意识和记忆都在加强,遗忘任务的情况逐渐减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利用整合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整合活动中,可以利用美术,数学,语言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如完成一幅画,一个操作,一个动作等。首先,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要求,让幼儿明白任务是什么,该如何完成。其次,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如发现脱离任务或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及时提醒,再一次让他明确任务内容,将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任务中来。

3.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例如在劳动中,通过给幼儿分派不同的“活”,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任务内容,并去认真完成;在自理活动中,要求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给他们树立独立完成意识;利用节假日的特殊性,我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例如,三八妇女节前,我要求幼儿给妈妈做一件事,说一句话,并向家长了解幼儿完成情况;五一劳动节前,我让幼儿回家了解父母工作内容,在集体面前讲述;教师节前,让幼儿将想对老师说的话,回家后用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带给我看,并将画面内容讲给我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任务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4.在游戏中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对角色的扮演使孩子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要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全然忘记了这只是“扮演”,他们会真的溶入到角色中去,他们越溶入到角色中去,越对角色有认同感,越愿意主动去完成这样那样的任务,他们在游戏中会更投入,他们会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要把它做好。例如,一个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的孩子,她很忙,她要不断提醒自己的去完成许多工作,在做事情的同时,她的任务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在区角游戏中也是如此,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这个区角玩玩,那个区角玩玩,结果一件事也没做成,这样的孩子一般任务意识较差,要加强他的任务意识,首先要让他明确自己所在区角的活动,并感受同区角别的孩子认真完成活动的行为,其次他要想换区角游戏,应该要求他完成所在区角的活动后再去别的区角,最后,要及时对他的行为给予评价,加强他的任务意识。

三、注意激发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幼儿规定时间,时间可视大多数幼儿完成情况而定,时间一到,即结束活动,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些急迫感,这主要针对边做边玩,注意力分散,没有时间观念的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幼儿遇到困难表现出畏难情绪,或请求帮助,或偷看抄袭,或胆怯哭泣,或干脆放弃,或拖延时间,我总是适当给予引导,积极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动脑动手自己操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恒心。完成后,积极给予肯定,幼儿通过欣赏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不仅享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而且充分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四、及时对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讲评。

通过讲评,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完成任务与否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有一次,我让幼儿带蛋壳来园,结果有的幼儿没带,看着别人彩绘的美丽蛋壳,我分明感到了来至没带蛋壳幼儿眼中的羡慕,其~实有的幼儿带了两个蛋壳,但我却没有将它分给忘带的幼儿用,我想给他们一个“小教训”,让他们感到忘记任务的不利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我及时表扬鼓励任务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幼儿,或给予口头表扬,或发个五角星,小贴画给以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或没有按时完成的幼儿,请他们说说为什么没有完成,帮助他们找原因,培养幼儿努力完成任务的意识。

我认为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任务意识可以帮助幼儿入学后主动,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基础,我们教师要加强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五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进入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群体生活的第一步,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规则来维持。集体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托、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比较差,自觉性和规则意识也比较弱,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呢?首先要了解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

托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教师作为孩子入园后接受教育的领路人,要引导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在家庭中众星捧月的小不点能否遵守集体中的规则,和同伴共同和谐的生活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我们先了解一下家长对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认识和理解。

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幼儿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认识的程度,及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规则的状况。为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我园托小班中,对两个托班、两个小班,四个班级共近80名幼儿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班级博客留言板、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近80名幼儿在园内的行为以观察法进行观察并记录。

2、调查内容。

(1)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及认识,家长自身行为规范及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理解和看法。

(2)对幼儿的观察以幼儿园常规遵守为主,分别在日常活动中、教学过程中、区域活动中、自由活动中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分三个等级:自觉遵守、在老师的提醒下遵守、不遵守。

3、调查的方法和组织。

(1)对家长的调查:通过谈话问卷及多种了解对家长行为进行评定汇总。。

(2)对幼儿的观察:与该班教师配合,在观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确定每个幼儿每个项目的等级。

4、原始资料的处理。

分析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内容,按照对规则意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等进行统计。发现对课题研究有价值参考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在两个托班、两个小班公司各班级中共发放8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问卷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二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认识;三是家长对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从统计结果见,选项相对比较集中。

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态度方面: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是:6.94%的家长顺其自然94.44%的家长认为很重要,抱无所谓态度的家长为零。您认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认为很重要的占100%,一般重要为0,无所谓为0。

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认识方面:您是否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所了解,81.94的家长选择简单了解,15.28%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较全面,但也有5.56%的家长选择不了解;您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什么环境中培养更重要77.78%的家长认为是幼儿园,56.94%选择家庭,16.67%认为是社会;您认为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哪种方式效果更好?说教占18.06%,榜样68.06%,游戏占56.94%,故事儿歌占30.56%;您认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是:凡事要遵守规则占5.56%,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给孩子自由占91.67%c,自由重要占1.38%。

在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方面:日常生活中,您在公共场所是否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能占97.22%,不能为0,偶尔能占4.17%,您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1.39%没有意识,65.28%有意识但不够坚持,33.33%全家人能统一共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您的`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您会:不去理会为0,告诉他要遵守规则占72.22%,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占27.78%。

具体数据以下用表格说明: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无所谓。

顺其自然。

6.94%。

很重要。

94.44%。

您认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无所谓。

一般重要。

很重要。

100%。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不了解。

5.56%。

简单了解。

81.94%。

了解较全面。

15.28%。

幼儿园。

77.78%。

家庭。

56.94%。

社会。

16.67%。

说教。

18.06%。

榜样。

68.06%。

游戏。

故事。

56.94%。

30.56%。

您认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是:

凡事要遵守规则。

5.56%。

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给孩子自由。

91.67%。

自由重要。

1.38%。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日常生活中,您在公共场所是否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

97.22%。

不能。

偶尔能。

4.17%。

您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没有意识。

1.39%。

有意识但不够坚持。

65.28%。

全家人能统一共同培养。

33.33%。

在日常生活中,您的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您会:

不去理会。

告诉他要守规则。

72.22%。

坚持让孩子守规则。

27.78%。

通过在一日活动中对四个托小班幼儿的跟踪观察,发现在开学的第一周,上过一年托班的幼儿,对于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大多数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很快遵守,但新入园的幼儿由于正处在适应期,还有哭闹现象,没有规则意识。但一个月后,两个实验班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孩子能够在自己班级老师的引导下,熟悉本班常规要求。知道排队洗手、吃完饭后将餐具送回指定的位置、玩完玩具后知道将玩具送回玩具筐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规则意识与班级老师的规则意识培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老师规则要求制定详细,运用各类标志和奖惩措施,并能经常提醒孩子遵守规则,孩子便形成最初的规则意识,有的老师规则要求含糊,没有坚持性,孩子便表现得比较浮躁。同时孩子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规矩,有的孩子自由散漫,生性顽皮,很难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幼儿期培养规则意识的态度都是非常明确的,几乎100%的家长认为很重要,但对于规则意识培养了解方面只有15.28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较全面,还有5.56%的家长认为不了解。77.78%的家长认为规则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幼儿园,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中,65.28%的家长认为有意识但不够坚持,有33.33%的家长能够全家人同意共同培养。从家长的行为看:97.22%的家长在公共场所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但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72.22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但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的家长仅有27.78%。这些数据说明家长在思想上都知道要遵守规则,也能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可是在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方面却比较缺失,较多的家长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应该在幼儿园完成,或者只是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但孩子是否愿意遵守规则却顺其自然,还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受太大的约束,希望孩子能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接受规则的培养即在遵守的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允许孩子自由。

1、结论:

(1)幼儿家长的行为和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并能在行为中体现,对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具有显著性的意义。

(2)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班级环境、社会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3)家长希望在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中运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并适当地给孩子自由。

(4)从本调查来看,教师对规则意识的态度和规则意识培养方式也决定了班级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2、建议:

(1)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指导。

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不足方面。我们利用家长会、育儿文章、杂志等,由教师宣传、介绍“家庭公约”建立的意义及方法,指导家长怎样引导幼儿制定规则、遵守规则。针对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溺爱、包办现象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让家长知道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在家庭中,在公共场所中遵守一定的规则是应该的,并在教育孩子时,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2)运用家访的形式对个别家长进行指导。

对于个别有突出的不适当行为的幼儿家长,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指导家长要以自己的良好规则意识去影响孩子,要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运用自己良好的规则行为去影响孩子。做到经常自我反思,明确自身的弱点与问题,以预防这些缺点影响到孩子。

(3)以各类形式在环境中、区域活动中、一日生活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采取强制、管制、限制或是说教的强硬方式,而是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同时,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通过家长园地、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互通幼儿成长中的点滴,争取在教育方法、要求上取得一致。通过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对于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孔子曾经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话就道出了规则教育的真谛。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目的。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并且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六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我们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1] [2]。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七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对应着一个算法,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研究算法。时常学生会问老师您的解答是怎样想到的?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解题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要遵循什么规则与方法,误打误撞就把数学问题解决了。数学解题,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心智活动,要求解题者遵守一定的解题规则。学生解题规则的自觉遵守是解题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解题教学时应当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促进学生解题规则的不自觉遵守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的运用。下面以一节公开课的片段为例,谈谈笔者对培养学生算法意识的几点体会。

一、案例实录。

人教a版必修四平面向量复习课。

教师话音未落,部分学生不耐烦地小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想一题多解?”

教师默然,以学定教嘛,就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例题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1,∠bad=60°,e为cd的中点,若,则ab的长为学生思考,教师巡视,发现用基底表示向量的学生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过程在有序进行。选择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生,部分由于建立坐标系时原点选择不妥,点的坐标不好表示,以为方法不对,正在困惑着。

教师:向量问题如果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好建立时,应当选择一组基底,把所要求的向量用基底表示出来,应用向量数量积的运算规则运算,就可以求出ab的长。当然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完全可以求出a,b,c,d的坐标。

教师:解决向量问题的主要思路是建立直角坐标系或用基底表示向量,当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好建立时,用基底来表示向量是常规解法。事实上,一组基底也是一个坐标系,只不过是斜坐标系。

二、反思与对策。

复习课上教师常对学生会做但解法冗长、会做但做不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优化解法,总结解题规则。但学生经常把答案正确的数学问题、会做但做不全的数学问题、会做但得不出结论的问题都当成自己掌握了问题解法,不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帮助他们优化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规则。课堂上,只喜欢教师分析讲解思路不清晰的数学问题,喜欢听讲解题方法,不喜欢听讲为什么这么解,不喜欢遵守解题规则。学生做练习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解题生搬硬套,遇到不顺手的问题不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则上寻找思路,而是百度搜索,拍提神器,参考书抄写,并不在乎练习完成的质量。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不想看书,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解题规则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内化吸收。

学生是鲜活的,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独特的思维空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学生思维差异,使学生明确算法是解决某一个或一类数学问题的一种程序化方法。比如,帮助学生总结向量问题的算法主要是建立坐标系或选择一组基底,那么遇到向量问题,学生思路清晰,就可以避免解题误打误撞。事实上,学生解题或多或少都在不自觉地应用着算法思想,只是缺乏从算法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应该促使学生讲规则地学,遵守规则解题,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利用问题驱动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则,培养算法意识。

本节课教师课堂教学预设是先讲例题1的解法1和解法2(即用基底表示向量),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向量问题的两种解法,接着用例题2当堂巩固训练。但课堂上学生认为会做的题目不需要老师花时间讲解,课堂生成了新问题,教师的课堂预设无法实施。学生会做的题目要不要讲,关键在于讲什么。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重点在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总结解题规则清晰算法。例题1属于简单问题,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清解题规则,明确算法。教师可从问题本质入手,利用问题驱动,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化被动听为主动思考,帮助学生理清解题规则,培养算法意识。

上课伊始,教师直接展示两种解法,学生阅读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解法1的解题依据是什么?

(2)解法2中,向量用哪一组基底表示比较好?

(3)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条件是什么?

(4)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小组交流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向量数量积两种计算方法的条件:如果模长和夹角已知或容易求,就选择公式求解;若向量坐标已知或平面直角坐标系容易建立,就选择公式=x1x2+y1y2求解;既有模长和夹角,又有向量坐标,就要联合两个公式求解。向量既有代数性质又有几何意义,恰好体现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计算公式上,向量的数量积是利用向量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工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被激活,知道了求向量数量积可以根据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算法。此时教师抛出问题2,学生解题时底气充足,解题规则清楚,算法明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一题多解帮助学生整理解题规则,突出算法思想。

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数学问题的想法也五花八门,所使用的解题方法必然是多样的。一题多解是指从多种知识、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方法。一题多解,充分揭示数学问题的丰富内涵,展示数学问题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题多解,突出算法思想,能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如,在复习选修4-5不等式选讲时,可用例3归纳不等式证明常用的.方法。

3.多题一解帮助学生辨析解题规则,展示算法魅力。

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解题训练,反而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解法的总结、回味与提炼,能使学生变重解题的数量为重解题的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力求做到解决一道题,悟出一些方法、道理和算法。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多题一解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一类型问题固化某一种解法或算法。比如,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最值、零点与单调性问题等都有相类似的解法和算法,充分展示算法的魅力。

4.一题多变帮助学生认准解题规则,感受算法思想。

一题多变是指对原来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的知识载体进行引申,把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变出的问题结构与原题基本相同的一种变题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例题中部分条件或者结论,形成新问题,帮助学生认准解题规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感受算法思想。例如,在复习恒成立问题时,可由以下例题教学变式训练。

例题4:当x1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一:当x3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为。

变式二: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r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三: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1,+∞)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四:已知函数f(x)=x2-(1+a)x+1+a,若f(x)0在区间(1,+∞)上有解,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总之,自觉应用算法思想,遵守解题规则,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解题时误打误撞,节省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解题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思路,提炼解题规律,最终习得解题规则和算法思想。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八

要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园的日常活动环境。在一日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对幼儿谦让行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入手,和每班教师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

(1)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再班级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谦让鼓励的友好关系,给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的空间。让环境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谦让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谦让的良好习惯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对谦让的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谦让习惯,培养他们热爱伙伴、关心集体的情感和行为。

二.欣赏文学作品,引发幼儿情感共鸣。

欣赏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听故事、散文、诗歌,观看木偶剧、动画片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喜欢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是,幼儿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节的情境中去,比较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将作品中的事情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三.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养成谦让好习惯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谦让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谦让。在角色中学习谦让,教师指导中学习谦让。

总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幼儿主体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在交往中互相谦让,让幼儿也感触到人与人相处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建立和谐谦让的环境,班中充满了友好、团结、谦让的良好气氛。同时幼儿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也有所发展,遇事能宽容、大度、谦让、多为别人考虑。在幼儿学会谦让习惯的基础之上,我们会在这一线上继续不断探索,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每位幼儿健康成长。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九

摘要:在幼儿时期实施环保教育有许多方法和手段,文章认为,只有正确把握幼儿接受环保概念的心理尺度,并通过主题活动,营造与此心理相适应的自然环境让幼儿参与其中,只有两者同步发展,才能使幼儿环保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果。首先,通过主题活动使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才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让幼儿逐步掌握最基本的环境常识和环保方法。最后,再把环保教育从小的主题活动推广到大的自然社会,把环保意识由刻意培养转换成习惯意识。本文论证过程严谨、逻辑清晰,事例来自教学一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环保意识主题活动幼儿。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与身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能对周围环境中的美与丑做出适度的评价。因此,幼教工作者有义务让他们如实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状况,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环保意识与习惯,使他们成为美好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直以身作则教育幼儿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生活观念,树立幼儿环保意识。

如何使幼儿从小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在众多教育方法和手段中,通过主题活动实施环保教育是培养幼儿树立环保意识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主题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自然,逐步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感情,增强美化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如,在《种子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中,我特意在教室里为幼儿们开辟了一个自然角,利用废旧物品(如,奶粉罐、蛋糕盒等)播上植物的种子,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幼儿比赛看谁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结果,幼儿们兴趣大增,为了赢得比赛,每个人都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那样为自己的小植物浇水、晒太阳,而且,每天都会对比和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另外,因为是多人照顾小植物,时间一久,各个成员就照顾小植物还会产生意见分歧,如,在第2小组就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幼儿说,中午太阳太晒了,小植物肯定象人一样很口渴,我们应该给它浇水,而另一个幼儿则说,我爷爷说了,中午太阳晒的时候不能浇水,不然花会死掉的,两个人为此还争执不下。还有一个小组的一个幼儿从自己的爷爷那里了解到,要想使植物早开花,除了浇水和晒太阳这些日常的管理外,还要给植物施肥,于是,他从家里带来化肥给他们组的小植物“补充营养”,但由于化肥的量施得过多,他们组的小植物第二天就死掉了,这个小组的成员们都伤心的哭了。从最初对植物的熟视无睹,到植物死了都会哭,可见幼儿们对植物真正地产生了感情,而最终获胜的那个小组的幼儿们更是因为自己照顾的小植物最早开花产生了极强了荣誉感。

照顾小植物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们与自然界的感情,同时也让他们掌握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学会了用绘画、口述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的兴趣。

二、在与自然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可以把爱护自然、保护绿色环境、理解环境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并通过主题活动使其对环保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1、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懂得基本的生物和环境诸因素(水、土、温度、阳光等)的关系。

在学习《青蛙》后,我结合班上幼儿带来的小蝌蚪进行认识和爱护小动物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图片和录像,幼儿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到青蛙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了解到青蛙以虫为食,在它的一生中,要捕食许多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不能杀青蛙、吃青蛙,而且还要很好地保护青蛙。吃青蛙和贩卖青蛙都是犯法的行为。从这以后,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注意保护青蛙,并能制止父母在菜市场买青蛙。再如,通过主题活动《树》,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树的外形特征、生活条件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加深幼儿对树的了解。类似活动还有《种子的秘密》、《绿色家园》等。

2、通过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

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的绿色家园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大家有实际的行动,幼教工作者有义务帮助幼儿从小掌握最基本的保护环境的正确方法,例如,最开始可以从教幼儿不践踏草地、不乱吐口香糖等最基本的方法入手,随后逐渐上升为教幼儿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如何回收等更高层次的环保方法。同时,也可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接受教育。如,“比一比,谁最会利用废旧物——元宵节的灯笼制作比赛”、“为了美好的明天——师生环保运动会”、“学做地球小主人——环保游园会”、“我是环保小主人——绿色环保手工制作比赛”等等。这些渗透着环保教育内容的活动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幼儿们在愉快、宽松的环境里既获得了知识,又接受了环保教育。而对那些幼儿们目前还无法参与的环保行动,老师们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身感受,可以通过参观、放幻灯、放录像等形式进行教育,如,引导幼儿去看一看工厂烟囱中冒出的滚滚浓烟、河流中发臭的污水、组织幼儿看保护森林、保护草地、绿化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等的幻灯、录像,使幼儿接受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教育。

三、通过主题活动和随机教育,使幼儿的环保行动由刻意培养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如,在一次手工活动后,我发现满地的纸屑无人理睬,就抓住这一现象给幼儿们上一节有关的“纸”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们了解了纸的用途及造纸的原理,同时了解到浪费纸是一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在如何节约用纸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我和报纸一起玩》,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废纸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纸篓箱让幼儿将废纸都放进纸篓,统计比较一天里班级浪费的纸张数量。在这项让幼儿长期参与活动中,幼儿们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逐渐养成了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处处有教育,处处是环保,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对幼儿进不进行环保教育效果大为不同。如,我们班的丁照伦小朋友,现在的环保意识较以往有了明显增强,现在,他不但自己不乱扔果皮、浪费纸张,看到别人乱摘花草,还会加以劝阻。有一次,他妈妈送他去幼儿园,在大门口,他妈妈将他盛早饭的塑料袋随手扔在地上,丁照伦看见了赶紧跑回去拣了起来,并“教训”起了自己的妈妈,随后将塑料袋扔进了垃圾筒。试问,一个没有受过环保教育的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吗?在幼儿们日渐形成的环保习惯中,家长们也潜移默化地深受感染,在家里尽可能的减少用塑料制品,并会妥善处理塑料垃圾,养成了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人类生存的地球能否永葆绿色的青春,取决于今天幼儿们心灵绿意的深浅。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绿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史慧中《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钢要》(试行)。

3、武志同《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国环境出版社)。

4、王梅《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

5、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十

陈鹤琴先生早在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就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去为之奋斗,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服务精神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这是我们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只有抓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才能在幼儿的品德塑造过程中打下牢固的服务精神基础。

服务意识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阶段是情绪的敏感期,是幼儿建立自我形象,认识自我价值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幼儿愿意得到老师和其他幼儿的接受,渴望被别人赏识。而幼儿通过服务他人,就能够得到认同和接受。因此,服务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一种天性使然。如某位幼儿帮助另一名幼儿拿玩具、图书,同伴间互相帮助整理服装、鞋帽等,幼儿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并不一定有成人的提醒或指导。对于幼儿来说,这些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们教师应当及时发现类似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肯定这种行为,并将此上升到服务行为的高度,让幼儿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激发幼儿再次实施服务行为。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多观察、多留意,并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

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培养服务意识。

培养幼儿服务意识,除了鼓励幼儿自发的服务行为外,还应当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从而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幼儿自身具有的道德品质。

1.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提供机会。

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存在着很多服务的机会,教师应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幼儿,并倡议幼儿互相服务。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的事情,不必每件事都让老师或保育员代劳,时间久了,幼儿会习惯性地将同伴需要帮助的事情做好,甚至引以为豪。

如来园活动时,教师可以轮流请幼儿担当“值日生”等工作,工作的内容包括晨间给动物角添加饲料,给植物角浇水,帮助教师擦桌子、玩具;集体活动时分发玩具,收拾整理图书等;户外体育游戏时分发收放玩器具;进餐时分发碗、碟、饭菜,清理桌面等;起床活动中,让幼儿帮助别人系鞋带,扣扣子,整理床铺,为上卫生间的幼儿取手纸等等。幼儿在教师的`委派下,服务工作的热情很高,甚至把服务的机会当成了一项光荣的使命,在工作时感到无比荣耀和兴奋。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服务的内容及种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服务工作的方法和程序。教师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时应注意面向全体,使每位幼儿都有服务的机会,尽量避免幼儿功利思想的产生。

2.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提供机会。

我们在角色游戏中不仅设计了商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讲解员等角色,而且要求其他各个角色都有承担为别人服务的责任。如“娃娃家”中为到访的“客人”服务,为“家庭”中的“孩子”服务;“小课堂”游戏中, “教师”为“学生”服务等诸如此类的服务。教师在组织引导时应强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如:为别人服务时应礼貌热情,服务尽可能地周到细致,让被服务的人感到满意等。这些服务机会大大增强了幼儿对于服务的认识与理解,幼儿逐渐懂得服务的意义,了解服务是一项为帮助他人而做的工作。同时,对他人给予的服务,也会珍惜并产生感激之情。

下一页。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十一

一、走进社区,感受和体验规则。

社会行为规则的培养是社会领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目标,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幼儿年龄小、模仿力强,对各种行为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当他们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其中的一些行为和习惯。相反,不论你怎么教,抽象的教学效果都不如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效果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教师要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让社区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存在,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参观超市》、《参观小学》、《热闹的马路》、《参观银行》、《参观农贸市场》等,这些活动都很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感受到许多规则的存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很实用,也很具有感染力,能够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互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平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幼儿进行互动,让他们体验规则,使之在玩中感受社会规则的存在,从而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在小区里与花草、喷泉拍拍照,体验社区环境的美;秋天带领幼儿捡树叶,在草地上打打滚,玩玩游戏;和小区里的爷爷奶奶玩一玩健身器械;到超市去买一买东西;参观小学时和小学的哥哥姐姐玩一玩,等等。这些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使他们感到轻松、快乐,感受到平等,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秩序,等等。由此,使他们在玩中发现其乐趣和美,喜欢社区的环境,促使他们乐意到社区玩。在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购物排队等规则,感受和体验规则的存在。同时,还提问幼儿思考:社区的环境为什么这么美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实践证明,这种通过互动,让幼儿参与活动、体验规则的方式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幼儿更易接受、易消化。

二、把课堂搬进社区,学习和理解规则。

蒙台梭利通过科学观察、验证,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幼儿具有自我学习、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潜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社会教育应该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要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师还应尽量把课堂转移到社区环境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学习和理解规则。

社区环境中有许多鲜活的情境,如:社区超市。当幼儿刚进入超市时就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就给了他们一种愉快的心情;幼儿们随着和谐的音乐声看看这、看看那,激发了他们交流的愿望;超市里有许多好看、好玩、好吃的物品,无不吸引他们的.心;漂亮的营业员阿姨看到幼儿都能主动地笑脸相迎、逗逗孩子、询问孩子的需要等;买好物品的人们都能主动、自觉、整齐地排队、有序付款;营业员阿姨把物品装好并微笑送走每一位客人,等等。超市里无论是从人到物还是到整个环境,都能给幼儿一个健康、和谐、关爱、支持的良好氛围,在超市购物付款时,他们没有教师的提醒也能够自觉地和大人一样依次排队付款。

在社区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幼儿学习规则。例如,笔者在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时,调皮大王张某某买的东西最多,只见他抱着一包将要掉的东西往收银台跑去,但这时收银台排队的人较多。于是,他利用自己个子矮的优势从人的缝隙中跑到收银台前,后面排队的叔叔故意问他:“小朋友怎么不排队呀?”他说:“因为我的东西要掉了呀!”引起大家捧腹大笑。收银台的阿姨告诉他:“叔叔是先来的,先来的要排在前面,你是后来的当然要排到后面去了。”他不听阿姨的劝告,耍赖地说:“我的东西掉啦,掉到地上啦。”最后,营业员还是让他先付款了。当时,笔者就让小朋友们对张某某的行为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和总结,张某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其他幼儿也理解了为什么要排队,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规则。

三、把社区搬进课堂,掌握和巩固规则。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不仅给幼儿创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而且幼儿还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多合作交往、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到规则时,如果不去进一步地掌握和巩固练习,那将会前功尽弃。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规则,给他们生活、学习、游戏等带来诸多益处和愉悦,就应该让他们经常接触规则。但天天带幼儿进入社区、逛超市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想达到掌握和巩固规则的目的,只有把社区搬到课堂中来,把规则搬到幼儿喜爱的区域活动中。如: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天天超市、娃娃银行、话吧、书报厅、邮局、医院等区域游戏,这些活动都很实用。游戏中,幼儿把角色的每一个行为都模仿得淋漓尽致,扮演得形象逼真,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使他们在模仿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同时,幼儿在玩中无形地运用着规则,达到了巩固规则的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活动的“小天地”,在活动时,笔者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自觉参与环境创设,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进一步巩固规则意识。如:创设“天天超市”,幼儿们自觉把家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饼干盒、牛奶箱等带到班中,自己选择摆放地点,他们共同讨论、商讨进入超市的规则。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知道,集体中不能像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必须受到集体规则的约束,并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游戏。他们不断地补充物品,不断地完善游戏规则。现在的“超市”可真像是活灵活现的社区超市了,这些“小鬼们”天天玩得不亦乐乎,“超市”成了他们的挚爱。

规则意识的培养只有亲身经历规则情境,让幼儿多次尝试有规则、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沮丧、失望,他们才会知道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会知道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逐步产生对规则的尊重感和认同感,加深对规则的认识,巩固规则意识。

四、再次走进社区,遵守和应用规则。

引导幼儿具备规则意识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遵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幼儿头脑里,规则意识和行为规则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他们往往不能实践他们遵守规则的愿望,这是因为幼儿的意识、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生活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幼儿、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通过公正、公平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应有的肯定后,就更容易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再次地带幼儿走进社区,让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中体验生活与规则,感受成人的肯定,进一步培养其行为规则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和应用规则。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十二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主体间性,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2)树立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观。

幼儿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是生命的主人。作为幼儿群体,他们有着该年龄段的一般身心特征;作为新时代儿童,他们有着许多新的心理色彩;作为幼儿个体,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创新能力表现的早晚、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类型及创新能力的性别差异等。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在各自水平上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1)改革课程目标体系。

幼儿创新教育应该是一种渗透教育,因此,在为各科制定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时,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创新教育的要求,如续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编动作;自由作画、自制玩具等。

(2)营造轻松民主的教育气氛。

这里的教育气氛主要是指创设有利于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物质方面,要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时空和材料,保证他们有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条件;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气氛,使儿童能自由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其中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创新教育的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一日生活中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a、解放眼睛。孩子具有一双明亮、好奇的眼睛,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分析。在图书角摆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童读物,并定期更换,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由阅读、自由讲述;利用园内的种植角、动物园,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四季变化特征;利用社区建设、农贸市场、商店、邮局等,带领幼儿去开阔眼界、认识社会等。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丰富了有关表象,幼儿才有可能去创新、发挥。

b、解放头脑。大脑是人的总司令,它起着指挥一切的作用,动脑思考是个关键,创新教育是动脑的良好手段,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良好方法。例如,运用“图形组合法”,向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集合图形拼板,要求他们拼出不同的图形并说出名称;运用“用途联想法”,让幼儿说出石、水、纸等各有什么用途;运用“符号推理法”,让幼儿对一些抽象的图形、线条说出自己的想象等。

c、解放双手。双手好比两员大将,要从小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读死书”、“溺爱”都会使孩子有一双手却不会利用。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从自己的事自己做起小班就学着自己洗手、进餐、喝水、脱穿衣物;中班轮流值日、发碗筷、擦桌子、扫地、拖地;大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活动室的动手角、建筑角、科学发现角,让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去探索学习、动手操作。

幼儿、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交往就主要靠语言去完成。鼓励孩子发问是很重要的,让幼儿有“问”的自由,愿意说,勇于发表见解,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e、解放空间。孩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活动的小天地中。小班的幼儿可以去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活动,中大班的幼儿也可以到小班表演节目,帮助弟弟妹妹熟悉环境,这样,孩子们就扩大了生活空间、增进了了解。幼儿园内开设的美工活动室、音乐室、科学发现室以及大型玩具场地、沙地、水池,让幼儿能在自由活动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去玩。家长也可带幼儿去接触大自然,看家乡的变化,走向社会,拓宽视野。

f、解放时间。在一天的活动中,有集体活动时间,更有个别自由活动时间,同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增强活动密度,让幼儿有充裕的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直接会影响到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效果,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要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同时评价也要考虑到个别差异,更要允许幼儿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4)倡导教师创新工作。

在幼儿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教师的教育目标转换为幼儿的发展目标,对此,提出“弹性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成课程”):把课程设计看作是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开放性的过程,教师并不是盲目的追随计划,而是灵活、有目的的追随幼儿。任何计划应该有“弹性”,允许教师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激动的改变、创新。当然变动要有据可依,要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教师的劳动才称得上是一种创新劳动。

总而言之,观念层面的东西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一直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必须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仍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把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而它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我们的孩子!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十三

每个宝宝刚上幼儿园时,都会有哭闹和不情愿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宝宝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就会因为与家长分离产生而“焦虑”。焦虑又分为“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两种。

“分离焦虑”是宝宝离开家长而产生的一种不安全感,“陌生焦虑”是宝宝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会产生矛盾而形成了心理冲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刚入园的宝宝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对爱的需要。这时,我们老师就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心理需要----消除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群体环境,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心理需要结构层次上来。只要家长和老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悉心了解、分析情况,从宝宝的长远与大局出发,相互信任,密切配合,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的教育的尽快开展,我对新入园的幼儿教育从以下几项工作入手:

一、丰富幼儿关于幼儿园的感性经验,做好迎新工作。

为迎接新生入园我就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对此还有详细的计划。入园前,我就对新生宝宝进行了家访,家访是有很具体的目的:发放调查表。这是科学地对宝宝身体发育、智力状况、兴趣、习惯、个性特征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查表,请家长填写从而对宝宝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宝宝的家庭状况比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气氛,家长素质等老师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也是我家访的重要任务。

在宝宝入幼儿园之前,我要求家长可以先带宝宝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这样,宝宝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紧张情绪。幼儿园中的滑梯、积木等游戏设施以及老师教幼儿唱歌、跳舞、画画、游戏等等活动,都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新生宝宝对上幼儿园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如果可能,可以让宝宝接触一下幼儿园里的老师,并和幼儿园中、大班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玩,这样当宝宝再入幼儿园后,就不会因为不认识老师和小朋友而感到陌生和紧张。新生宝宝对幼儿园建立起初步的感情,可以让幼儿积累与人、事、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提高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稳定幼儿情绪,做好新生与家长接待工作。

开学第一天,幼儿正式入园,我们老师就亲切直呼宝宝的名字或者是宝宝在家中的小名。抱抱、亲亲宝宝,给新生宝宝喜欢的玩具,使初入园的宝宝感到温暖和安全。对于哭闹的宝宝,我就要求家长果断把宝宝交给老师后立即跟宝宝告别,千万不可以粘粘糊糊。更不可以因为宝宝哭闹就将他带回家,那样,宝宝就更不喜欢上幼儿园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哄抱一下给以抚慰和鼓励,并当着宝宝的面要家长下午早些来园接领,使宝宝在情感上受到满足。当然我还善于关心那些虽然不哭,但内心焦虑不安的幼儿,使自己尽快地成为宝宝依恋的对象,陌生环境中的保护者,这样会降低宝宝的焦虑情绪。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及集体生活。

从一开学我们老师就布置教室、寝室,将教室打扮得漂亮、整洁,寝室打扫得文雅、舒适;此外还在教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游戏区。游戏活动一般在娃娃家游戏区开展,老师可以扮演妈妈,从而使宝宝们感到亲切、高兴,充分让宝宝们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培养刚入园的宝宝逐步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恰当对待宝宝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大多数的新生宝宝刚入园时都有一些与集体生活不适应的不良习惯,如挑食、不爱吃饭,活动时独占玩具,会咬人,会抓人,午睡时要抱着睡等等,对此我们老师不呵斥、鄙视,而是用爱心耐心来对待幼儿,细致精心地照料他们,循序渐进地使他们渐渐改造这些不良习惯。平时用表扬、奖红角星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宝宝们乐于入园的好习惯。

四、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们老师就开始有计划地对宝宝进行各种常规训练,如让宝宝们懂得说礼貌语言:“老师早”、“老师再见”、“谢谢”等等。活动、吃饭能到指定的位置,能听老师的琴声、铃声行动;大小便知道上厕所蹲便池;分组玩玩具时不争抢;认识自己的毛巾和水杯,不乱用等等。常规训练往往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减少宝宝的焦虑情绪,也能促使全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正常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由此可见,对新入园的托班幼儿教育是一项细致、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教师只有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切实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取得成效。

最优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论文(通用14篇)篇十四

1、家长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的特点,与时俱进。针对孩子的实际生活情景和环境,思考哪些任务应由孩子完成,制定任务内容。

对于大班儿这个年龄每天应该做的事情,例如:每天自己铺床,叠小被子,自己整理书包,早晨上幼儿园自己拿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学习桌,周六、周日可和父母一起收拾房间,给她划定她的任务,负责擦茶几、擦电视柜和卧室窗台,洗自己的小袜子,在家里吃饭时拿碗筷等。

2、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要有意识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可以在生活中随机把握,但有意识的主动培养效果就会更好,例如,培养早晨起床后叠被子这件事,现在一般家长上班也很累,偶尔自己也不能及时整理,但如果提高到培养孩子完成任务意识的角度去认识,至少应抓住周六周日两天的机会,有意识地把培养孩子叠被子的事当成一种任务去培养,再给予鼓励、表扬,经过一段时间就形成习惯了。

3、培养孩子完成任务,过程要耐心,重结果,重方法,少训斥

不好!”我接着说:“再给你拍几张照片,如果幼儿园老师要劳动的照片,正好给你交去,怎么样?”女儿听了,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任务,我给她照了相。事后,我想:如果因为女儿磨蹭而大声斥责她,她也可能完成任务,但是效果不一定好,对于家长来说,耐心主要就是指控制情绪,这当然很难,但是要尽量这样做。

4、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父母要形成一致性

可见,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家长高度认识,认真负责,并能把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当成自己的任务,坚持不懈,为孩子将来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务意识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那麽应该呢?

1、在家中选择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擦桌子、浇花、拿碗筷、扫地、给家人递拖鞋等。

2、和孩子商量,并且明确规定这项任务是交给他的,非他莫属,必须完成。

3、教孩子完成任务的方法,并和孩子一起练习几次,直到掌握为止。

4、有要求有检查。每次孩子完成规定的事情后,家长要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如:“你干得真好,你真能干!”“干得不错,宝贝!”“能帮妈妈做事,你真是妈妈的好助手!”等等。让孩子知道他这样做能让父母高兴。

5、当孩子熟练的记住并完成某项任务后,可更换任务内容,不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任务意识。

6、入学后,可将任务内容逐渐向学习方面过渡。有一项内容向多项内容变化,不断加大任务的难度。由于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记住的任务也越来越多,难免忘记。所以,为了方便孩子记住任务,家长可给孩子准备一个记事本。让它随时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及学校的要求,并教孩子每完成一项就画掉一项,以示完成。

慢慢的,让孩子懂得许多事情是要主动去识记,自觉去完成的。他完成的及时、完成的好时会带来心理愉快的,否则将整天处于被动的批评与自责中,也就没有了好心情。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工程竣工承诺书(案例24篇)

    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加深对写作规范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它们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最新村庄规划申请报告(模板18篇)

    规划计划可以让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浪费和拖延。这是一份实用的规划计划范文,包含了具体的行动和实施步骤。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我单位在xxx修建的xxx

    热门最精辟的辞职信(汇总21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得出结论,辞职是我目前的最佳选择。最后,建议你在写辞职信之前,多研究一些样本和范文,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各位领导:。本人考虑再三,

    2023年乡镇书记现实表现大全(19篇)

    范文范本是以优秀的作品为模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提升写作水平。这是一份多样性的范文范本集合,涵盖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优质龙族读后感范文(18篇)

    读后感是对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的思想和情感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读后感时提供一些思

    优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领导讲话稿范文(21篇)

    领导讲话稿常常含有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激励性。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领导讲话稿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

    优秀在红十会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范文(14篇)

    优秀范文的分类和整理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形式来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同志们:在“八·一”建军节

    最热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案例18篇)

    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是一个宝贵的收获,它能够对我们的思考和反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里有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和启发

    最优部队射击心得体会(通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篇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启迪。

    最优电子厂体验心得(模板18篇)

    7.心得体会是通过思考和总结,提炼出对学习或工作经验的领悟和教训。通过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写作形式的要点和特点。刚开始我们在xx电子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