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宽容的读后感(汇总9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XY字客2023年宽容的读后感(汇总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宽容的读后感篇一

我最爱的一篇文章是宽容,每当我去朗读它时,心中总会思绪万千,犹如丝丝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宽容讲述的是一位新手护士帮病人扎针,由于是第一次或是见病人的妻子在一旁压阵,她连续扎了两次都不能准确地扎中,病人的妻子非常恼怒,让护士去请护士长,而那位病人却待人很宽容,语气平和地耐心指导护士扎针,在病人的频频鼓励之下,护士终于一针见血。我想:那位病人可真是宽宏大量,他值得我去敬仰!

也许,在我们的心灵受到挫折时,往往也需要别人的宽容和爱的滋润。在护士两次没有扎中,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同时信心也跌到谷底的时候,是那位病人的耐心和宽容给了她巨大的力量。也许没有病人的鼓励,护士可能会丧失一份好不容易有的信心,更可能会遭到护士长的劈头大骂,也意味着她将被扣工资,是病人的话语避免了这一切的发生。

瞧,那位素不相识的病人的气量可真大呀!和他相比,我的行为不免显得有些”小鸡肚肠”,至今想起,仍觉得羞愧难当,无地自容。那是上个星期五发生的事了。临近上课时,小红拿着几本练习册,快步地冲入,她的手臂碰到了我的桌子,把我新买的铅笔盒碰倒了,铅笔水笔摔得七零八落,橡皮滚到了又黑又脏的小角落里。我再也没有做作业的兴致,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重重拍了一下桌子,小红吓得打了个冷战,全班顿时齐唰唰地把目光投向我。我瞪大了眼睛,用手指着她的脸,怒气冲冲地说道:“那可是我新买的笔盒,我自己都舍不得用,何况摔呢?你怎么就那么不小心,走路那么快干吗,你捡。”小红弯下了腰,低着头一边收拾着铅笔一边轻声解释道:“对不起,周天然,我刚刚跑得快了,不小心……”“我看你就是故意的!”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小红见了,忙低下头,悄悄回到座位上看起书来,但是很明显她已无心看书了。后来,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感到脸红耳赤。病人能对陌生人宽容,我为什么对我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还斤斤计较。

纪伯伦说过:“一个伟大的人要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宽容的女孩,因为宽容待人是做人的7096第一要义!

宽容的读后感篇二

《宽容》这部署是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写的,里面作者以人文主义的立场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揭示出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悲剧始因。

通过《宽容》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了解他们的宗教历史,了解其中对立与融合、迫害与犯迫害的一些问题。可以说作者房龙恰恰是一个拥有独到眼光的作家,能够如此犀利得看清楚这些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借助房龙的眼睛,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清晰的精神文化轮廓。

不可否认,《宽容》这本书是以宗教为载体来阐述这个社会的变迁的,我觉得大部分人只是了解《宽容》这本书的大致意思,不能够深层地区了解其中蕴含着的真谛。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善”与“恶”,有人犯错犯罪了,就存在着“宽容”与“不宽容”两种选择。

而人类历史恰恰就是在这样“宽容”与“不宽容”两种选择当中不断前行,其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宽容》这本书当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我觉得大家有机会应该去阅读这本书,有助于大家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个世界。

宽容的读后感篇三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从古自今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人们把它当做一种超脱现实苦难的工具,认为它是通往天国的一种途径,它的诞生,使得人们开始相信上帝。有了宗教,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有了寄托。可以说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更加有序。

但这跟法律带来的社会秩序不一样,法律靠的是刑罚才能产生威严。政府制定法律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执行法律的官长所拥有的权力也仅限于公民事务。教会却是人们为了灵魂的救赎而自愿结合的团体,人们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发现自己所处的教会与自己的信仰有悖,他可以自由地退出,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者阻碍。

真正的宗教在于对人们心灵的确信,只有拥有虔诚的内心,才会有纯正的信仰。一个人一旦不信它的纯正,那么该宗教在这个人看来就永远不可能纯正以及对自身有益。尽管他有退出这个宗教的自由或者转信另外的宗教,但事实上他原来所处的宗教不会那么轻易地允许他这么做。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会那么宽容,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遭受到一定的惩处,肉体酷刑以及个人财产的没收都是难免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公民都享有公民权,即使他不属于某个教会,也不该因此而遭到暴力的危害。

宗教也会因为立场观点和自身追求的利益的差异而分裂为多个派别,狭隘的.宗教惯于党同伐异,他们强迫人们成为该教的信徒,并且煽动与其他宗教的仇恨,相互屠杀掠夺。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的血淋淋的斗争场面。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无权管辖其他教会的,哪怕他觉得自己的观点看上去别对方正确的多。并且任何人都无权迫使别人笃信某个宗教,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信仰屈从于他人的命令。

宗教是让人们共同礼拜上帝,拯救灵魂,任何时候教会都不可以用伸张正义,关心他人灵魂为掩饰物,来对他人进行掠夺。而且,照理说宗教事务与政府事务不应该有什么牵连。信徒的礼拜都是为了取悦上帝,从而获取上帝的恩典,所以宗教愿意采用何种礼仪,摒弃什么礼仪都是与政府无关的。除此之外,每个教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礼拜的时间地点,以及朝拜姿势等。政府也无权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宗教应该采用什么礼仪,同样也无权禁止已经被宗教接受的礼仪。当然,政府可以劝导和教诲人们,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去劝勉他人信奉某个真理,但劝导和命令却是两码事。只要干涉了自由朝拜,就等于毁灭了宗教。

但事实上却是,宗教容易受到王室权力的左右。一些自诩为传播福音的布道者或者教士,善于投国王之所好,轻易地改变教会信条和礼拜仪式。这种企图以逢迎当权者的欲望加强国家统治来满足教士自己野心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教会的专制统治。

不得不说的就是,宗教不在于有浮华的礼拜仪式,也不在于拥有强制权和管辖权,它的存在,更多的是要给人们一个道德的准则,信仰的源泉。对于宗教,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宽容。

宽容的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由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于1925年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本质问题是人类的【无知与偏执】。如果从“宽容”这个角度看人类历史和思想自由的话,人类思想的解放史就是人类争取宽容的历史。

整本书的内容在时间轴上覆盖整个西方文明的重要节点,即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直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空间上覆盖西方文明从古代到近代的主要策源地——古希腊、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和美国;人物则是从苏格拉底、伊斯拉漠、布鲁诺到伏尔泰等。由此组成了一系列争取宽容的故事。

房龙这样说,“凡是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的信仰总是存在怀疑,他们真心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却又不会太绝对。”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在(官方)群体不宽容下个体的宽容态度。

那什么是宽容呢?

宽容的英文是“tolerance”,这本书中的宽容不仅是东方传统意义上的宽容,更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要耐心公正的容忍。这对处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要求和标准。

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宽容的现象呢?

书中列举了三点原因,其一是因为人们固执的坚持陈旧的世界观,而无法接受不同事物,这里面也有懒惰的成分;其二是因为无知;最后一点是因为专制者只维护自己的利益。

无论是哪一类原因,都表现出统治者以某种神圣的名义,垄断真理,扼杀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同时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根源。而且故事中的主人公被迫害的凶残程度与施加迫害者的恐惧程度成正比。

那到底如何才能够实现宽容呢?

如果想要真正的实现宽容,必须要遏制人们对新事物的恐惧。不宽容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而先贤思想的火花正是点燃人们心中良知的火种,今天我们需要举起宽容的火把,为宽容和自由而战。

值得庆幸的是近代发展中不宽容的事件越来越少,宽容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宽容对当今社会依然适用,作者也曾说,“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在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我十分认同这句话,对于当今世界,新技术的发展超乎人们的想象,比如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基因编辑婴儿,人们对待这种技术要不要宽容呢?不宽容可能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一味的宽容则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所以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宽容,留给人类的思考还有很多。

宽容的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分成了五大块,“宽容是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美好,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懂得退让,懂得宽恕他人,可以少一分责骂,那是没必要的。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更加美丽的,理性面对别人的过错,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一次美术课,刚画完大树,突然我发现我的绿色彩笔不见了,于是我向同桌借,可是同桌却拒绝了我。过了几天语文考试时,我看见同桌抓耳挠腮十分着急,原来他的橡皮不见了,于是我主动递上了我的橡皮,我完全忘记了上次借彩笔的事情。这就是宽容。

这就像我们伟大的祖国对待美国一样。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位挑剔、呵斥,非但令人反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

是呀,当我们还在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时,想想这个比喻吧,“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不必自寻烦恼的,倘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发挥自己长处,做生活的强者。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感触,合上这本书,也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派遣专家支持世界各国的时候,也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颗宽容之心。宽容的种子播撒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记住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爱走好人生的道路。

宽容的读后感篇六

两个少年犯出于好奇,点燃了一片丛林,想要看看消防警察扑火时是怎么惊慌的。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年轻的消防警察在灭火中竟被大火烧死了。而警察的母亲却下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宽恕了这两个少年犯。这是一个多么艰难而崇高的选择啊!

母亲的选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母亲年轻丧夫,好不容易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大。孩子当上了警察,有了一份工作,母亲多么欣慰!可刚上岗第一周,儿子就被两个孩子的恶作剧夺取了生命。多么残酷的打击!大火夺去的不仅仅是母亲的儿子,而是母亲的全部世界!

母亲的选择之所以崇高,是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不可饶恕的两个少年犯,受害最深的母亲完全有资格要求抓住并严惩他们。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以自己失子的剜心之痛设身处地为两个少年犯的母亲着想,她不希望看到另外两个家庭再破碎,永远处于痛失儿子的阴影中。因此当记者把镜头对向母亲时,在场的人都认为母亲会诉说心中的悲凉与愤怒,谁知,她却说出了宽恕少年犯的话,还让他们早点回家,免得家中的母亲挂念。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闪耀着仁爱的光芒!可以想象,如果母亲选择严惩,那么两个少年犯就会自杀,又会有两个家庭陷入极度悲伤之中。

母亲以她的博爱感化了两个少年犯,他们认这位母亲为心灵上的母亲,母亲也因此得到了全社会的赞颂和尊敬。这使我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清朝的大学士张英家有三尺地没有围在围墙内,隔壁的邻居重建房子时想将三尺地占为己有。张英的家属不乐意了,写信给张英。谁知张英的回信这样写:“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被张英的大度和宽容感动了,也主动退进三尺。这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佳话。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同学因为一件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吵得不可开交。比如扫地自己扫得多一些啦,别人不小心踩到自己了,都要吵一吵。这些人与文中的这位母亲相比,是多么渺小啊!

生活中需要宽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大家都学会宽容,多一份宽容,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美好。

宽容的读后感篇七

“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 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我最早接触到《宽容》是在高中的教科书中,里面选了《宽容》的序言,我还记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旧老人的对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体被丢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旧老人还是通过漫游者开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称为先驱者的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骨头和别人迟来的敬仰。

房龙浅显的说出了这个道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通过《宽容》,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实西方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也许本书阐述的正是一种宽容与不宽容的对立,房龙娓娓道来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宽容的历史,诚如书中所言阶级之间的不宽容会带来血的教训,而当代社会中的层际鸿沟,劳资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不正是这种历史的延续?黑格尔说过:历史会重复两次。可也许不止两次,就像书中展现的那样。

宽容的读后感篇八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宽容》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一部名著。作者用极其轻巧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着作,细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故去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带领我们神游历史,探寻人类精神不宽容的根源。在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时代,人类更要学习宽容。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宽容的读后感篇九

假期里我翻开了《学会宽容》这本书,从中我明白了什么是宽容,感受到了宽容的魅力。宽容是智慧、宽容是力量,宽容是爱、宽容是我们现代人身上缺少的`一种品质,书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这本书一共分成了五部分,“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生动的故事把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每个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了,宽容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的是美好。

简单的讲,我读这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面对任何事,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更美丽的,就算是别人的侵犯还是过错,都需要学会宽容。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其实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书上很恰当的举了一种比喻,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确切的事实:比如有甲乙两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说:“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这是报复;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虽然答应,却趁借马之机向乙说道:“你上回不借我镰刀,但是这回我借你马匹了。”这是憎恶;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欣然答应,不但决口不提上次借镰刀的事,还热情地告诉乙这匹马的习性。这就是宽容。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感触,细细品味,反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宽容的种子拨撒在我心里,快乐的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刘胡兰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

    2023年星星钓鱼绘本读后感 数星星读后感(通用7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

    搭石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实用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

    超人兔绘本故事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

    最新银行安保培训简讯 跑银行心得体会(汇总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

    最新奇妙的读后感 米奇妙妙屋读后感(通用9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读后感的语录(大全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

    喜乐汇读后感 喜乐与我读后感(实用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

    最新刘胡兰读后感心得体会 刘胡兰读后感(大全10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

    2023年天鹅读后感(优质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