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新德育工作报告(汇总7篇)

时间:2023-09-05 作者:文轩最新创新德育工作报告(汇总7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德育工作报告篇一

总结过去的一学期,想说的话很多。但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感谢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感谢年级组长及全体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也想感谢一下政教处的全体同仁的精诚合作。使得我们的德育工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各年级班主任、年级组长、值周班、学生会共同行动起来,落实好“十个零计划”五个必须做到,五个努力实现。

必须实现“0”着装、配饰不规范,不合格目标。必须实现“0”发式不合格,男生平头,女生马尾松。必须实现“0”迟到、早退、旷到的目标。(特殊情况除外)必须实现“0”上课睡觉或扰乱课堂纪律现象。必须实现“0”学生在校园内携带和使用手机。

每周的班长例会要正常召开,及时了解各班的学生动态。

班级日志要落实到位,每天班主任要安排值日班长如实填写,班主任及时检查并写好评语或寄语。

管理好值周班的工作,按照学校的计划,值周班的任课老师排班带领学生协助检查工作。

学生会的工作:排班每周周日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每天晚上安排在教学楼卫生间、小广场、图书馆周围抓抽烟、早恋等违纪的学生,加大检查力度。

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及时到位,加大处罚力度,教育是一方面,达到开除的绝不姑息。

1、以老带新,以老促新,重在培养年轻、优秀、骨干、特色班主任。继续开展“师徒帮带结对子”的活动,要求是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是第一次当班主任就要师徒结对,多跟师傅学习交流班级的管理经验。年终的时候我们要评选出优秀的师徒结对。

2、减少事务性会议,多开展讲座培训。事务性会议,讲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每次光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模范班主任引领,优秀班主任的指导,有经验班主任的帮助下多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树典型、立标兵,使班主任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3、加强对班主任业务能力的培训,主要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渠道,可以请一些专家来给我们班主任做讲座和培训,我们也给学校领导申请,外派参观学习时对班主任有所倾向,让班主任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看看别人的管理、学学别人的理念。

4、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我们成立一个班主任沙龙,对于一些好的名著或者上学期老师们定的书,班主任老师要写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5、年终考核评先选优、岗位定档方面,学校一直都是侧重倾向于班主任,我们也申请这个力度能够更大。让班主任老师感觉到,干的工作虽多,活虽累,但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肯定,让我们更有激情和动力。

6、多开展班主任的活动,提升团队的凝聚力。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很大,我们就自娱自乐,班主任节会越搞越好,班主任舞蹈队我们还要继续,我们可不可以申请我们事务性的会议就不在会议室召开,可以操场集中,先简明扼要的通知事情,然后集体运动,不仅锻炼身体,也提升了业余生活。

7、德育工作、人人有责,形成一种“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全员德育氛围。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把德育工作做好。

8、在学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提高班主任的待遇。杨书记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也提到要给班主任老师更好的待遇,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指数。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年级特色、学校德育特色。

2、认真组织召开各年级的开学典礼以及家长会。

3、安全教育,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重视交通安全、用水用电安全、体育锻炼安全、加强防范意识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

4、抓好“家校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重视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开展家教交流。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家长学校教育平台很好的利用起来。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6、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加强学生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本学期联合派出所落实“交通安全学校”与“学校法制专题教育”各项工作,并组织学生观看“安全与法制教育”有关方面录像。

7、加强各年级的班会管理,政教处提供相应的班会主题材料,各班先统一组织班会教育。班会结束后,我们会对各班班会开展情况进行考评。

工作不是说出来的,是实干出来的;工作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做好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深信,有领导的支持,有各位班主任的精诚协作,我们的德育工作会更有起色。

创新德育工作报告篇二

我1996年参加教育工作。一直工作在第一线。

1、思想认识上我是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教育大计,德育为本。我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都以转变学生的思想和培养良好品行为根本。德育工作要放在首位,对眼前的这些未成年人学生来讲,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什么样的学生,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最关键,教育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要放在第一。然后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优良的品德。

2、我大力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团结和调动教职工们来一起抓好德育工作。我在学校教职工当中,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当中,时时强调育人首位,教学生做人最重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来开展,围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开展。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要抓好德育,努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行。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亲密配合,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3、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我是组长。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时时研讨和开展德育工作,抓好对全校学生的日常常规管理,将工作细化,制定学生常规管理细则,落实学生“守则”和“规范”,对学生的纪律表现和卫生情况天天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将德育工作规范化并且常抓不懈,这就有利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1)利用升旗活动、学生校会等学生集合的机会,集中给学生讲解,加强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集中教育学生,从而导之以行。

(2)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每年“五·一”“五·四”“国庆节”“12.9纪念日”“元旦”等大型纪念日都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我经常给学生们讲话,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3)还灵活开展如作文比赛、篮球比赛、队列体操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时可以把这些活动与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搞,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并受到教育。

(4)每学期末都要集中全体学生,开一个表彰大会,对成绩好的同学、进步大的同学、评出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各种活动获奖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和鼓励。 以上这些德育活动成为了学校的传统,已成为了常规活动。

5、积极完善学生会机构,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通过他们去管理和教育广大学生,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6、每学期我都认真组织教师家访活动,给家长们讲解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抓好家庭教育,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沟通,很好的结合起来,老师、家长携手配合,更好的教育好青少年。

7、多年来,我还一直担任全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抓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对班上学生开展或渗透德育教育,并注重做好个别差生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品德,把“学生学会做人”切实放在了首位,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总之,我作为一名教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并积极负责抓好全校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个人还努力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关心学生,循循善诱,不断学习,追求卓越,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自己应当有的贡献。当然我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任重道远,我将更加努力,尽量发挥个人更大的作用,和老师们一起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创新德育工作报告篇三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对中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对各年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针对此种德育教育的状况,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种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实验。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校要通过如下学科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学科、小学数学学科、小学体育学科、中学历史学科、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中学语文学科等。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参加研究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针对所教学科和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对中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对各年段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针对此种德育教育的状况,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种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

课题实验主要是找出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为重点,突出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无处不在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立德修身。通过五年的在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使我校的中小学生在行为上更加自律、在言行上更加得体、在思想上更加上进、在心理上更加健康。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校要通过如下学科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学科、小学数学学科、小学体育学科、中学历史学科、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中学语文学科等。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参加研究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针对所教学科和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1、准备阶段

(1)制订《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课题方案。

(2)确定课题主要负责人及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

(3)对全体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培训。

2、实施阶段

自20xx年5月起,至20xx年10月结束。在这三年的时间内,由所有参加研究的教师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提高德育效果的目的。

3、总结阶段

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的教师要撰写与自己研究子课题相关的学术报告,关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重点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学的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撰写《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结题报告。

本次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1、本课题由刘启军校长负总责,设立总课题组,以刘淑华为组长,成员包括刘晓明、包培龙、孙继霞等三名教师。总课题组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总课题组下设子课题组。总课题组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的宣传、策划,以及材料收集、汇编等日常事务。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子课题,以子课题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1、本校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思想重视,领导支持,加强组织,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2、制定计划,分步实施。

3、具备科学的实践态度和精神,刻苦钻研、改革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接受专家指导逐步修改与完善改革方案。

4、加强实验过程的整理,强化实验过程的监控。坚持定期召开实验总结会,理论研究会。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新建了图书室,甬路、井房,为微机室充实了50台电脑。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特长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保证了学生在品德、学习、作风、体质、能力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生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优良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真正交德育教育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有明显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我校的运动队在柳河县首界全民运动会中,取得了农村组第四名的好成绩。我校的20xx年迎中秋书画展新闻得以在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发表。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教师发表的研究论文有刘晓明的《体育学科德育渗透浅议》;孙继霞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包培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讨》。

在过去三年中,虽然我们在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作了部分探索,但不尽人意,还需要改进和深入研讨。如何建立符合学生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我们还在研讨之中,也专家能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创新德育工作报告篇四

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怀念四月》。

四月,春的谢幕晚会悄然展开,多么盛大而动人的晚会啊!

春姑娘穿着一袭绿茵茵的长裙,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生灵在多姿多彩色的翅膀,萦绕在春姑娘的身旁,蜂儿们唱着欢乐的春之歌款款而飞,为春姑娘献上香甜的蜂蜜;钢琴大师--蟋蟀也赶紧出来,弹奏着酝酿一冬的奏鸣曲……暖暖的阳光静静地泻在舞台上,生命萌动,活力流淌,一片明艳。

风轻悄悄地吹着,春姑娘眨眨清澈的双眸,顿时水波涟涟;甩甩长秀发,于是杨柳依依;转转婀娜身姿,只见裙袂飞扬,百花竞相开放。花仙子为春姑娘绿色的长裙缀满鲜艳的花,表达她最诚挚的谢意。

风嘎然而止,像一位优雅的指挥家收起银色的指挥棒,小精灵们停止了精彩的表演,默默注视着它们最喜爱的朋友--春姑娘。多么动人的一幕啊!春姑娘的泪珠悄然滑落,天空中飘起了毛毛细雨,如牛毛,如银丝,如花线……那是春姑娘留下的最后一份珍贵的礼物和我们告别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我们向着渐远的春高喊:别了--春姑娘,再见了--春姑娘!

"再见,我的朋友们,灿烂、辉煌的红五月正等着你们哩。祝你们在初夏的阳光里静候丰收的喜讯吧!"风给我们捎来了春的祝福与问候!

创新德育工作报告篇五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

首先是数字上的庞大惊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当年十四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约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981万人。20xx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xx万人。

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等案件时有发生。

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

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面对着数以千万计孩子被忽略的人生春天,试问: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漏算了一代农村儿童的代价?正如相关专家所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仙居是荆门一个偏远山乡。全乡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2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乡现有中小学5所,小学教学班28个,中学教学班15个;全乡中小学在校学生1795人,其中小学生948名,初中生847名。全镇2.5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达1.2万人次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6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外出务工人口已超过全乡总人口的28%,约占1.5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我校20xx年12月被荆门市授予“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xx年5月,仙居中心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通过实验,探索出仙居乡区域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通过调查,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影响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等。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有68人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从统计表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21人;六年级24人。

仙居中心小学共有留守学生共102人,占总学生人数的18.34%。从各年级留守儿童的人数上看,留守儿童在中高年级人数居多,占中高年级学生总数的近40%,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留守人数最多,留守率高达34.7%。从性别上调查发现102名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要高于女生人数。除四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男生人数都略高于女生人数,六年级男女生人数差距较大,男生比女生高出11人,近女生的50%。

(2)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从调查统计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共47人,少于父母双方外出人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55人。五六年级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最多,其次是三四年级,一二年级的人数最少。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留守儿童年龄偏大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充分考虑了孩子是否可以不需要直接监护人监护而照顾好自己的问题。

(3)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认为学习重要占34%;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占16%;认为读书主要是父母尽义务为子女混文凭占37.5%;认为顺其自然占12.5%。直接监护人教育对学习要求严格占35.6%;无时间顾及占47.8%;任其自由发展占16.6%。隔代监护人教育76%认为是迫不得已;重养不重教占73.3%;重教而力不从心占26.7%。

学习优秀的有24人;良好的有12人;中等的有22人;较差的有44人。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的趋势。学习状况在良好和中等档次的人数仅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0%,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表现最为明显。从各年级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的人数上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三、六年级学习状况较差的人数最多。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在中小学各年级留守儿童中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3)对研究样本(抽样50名)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对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半文盲人数占总数的3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主要是祖父母。这类监护人基本无法指导学生的家庭学习。从学习习惯看,监护人的学历越高,优秀学生占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因此,监护人的学历高低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

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明显比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差。前者的优秀学生率仅有18%,而较差学生率却达到46%。后者优秀学生率达46%,较差学生率为27%。在深入的调查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同感,父母在不在孩子的身边生活,对孩子生活、交往和情感尤其是学习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在学习兴趣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儿童低,但比“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儿童高。相对而言,“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儿童学习兴趣最弱。此类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应当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很了解自己”,只有4.1%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这说明儿童总体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但相比之下,留守儿童自我了解的程度不如非留守儿童。超过一半(56.1%)的孩子“很自信”,39.7%的孩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自信,4.2%的孩子感到“不自信”。同时,近一半教师(47.6%)认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一些。这说明,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仍有接近一半(43.9)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同时,19%的孩子有自责倾向,喜欢责备自己。这反映了农村儿童较严重的自责倾向。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在留守儿童中,接近70%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34.1%的孩子则没有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一半以上的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很好地与人相处,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比非留守儿童稍差。在“有很多朋友”方面,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儿童;在“不信任别人”方面,留守儿童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少数儿童(包括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信任缺失可能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有关。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大部分农村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中4%左右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别为4.1%和4.8%)。相对而言,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差得多。14.5%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孤独感;12.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恐惧;6.8%的留守儿童有抑郁倾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22.7%的孩子有过敏倾向,“对一点小事都很敏感”。总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非留守儿童高。

教师问卷显示:46.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抵触情绪比非留守儿童要强一些。总体来看,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消极情感。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中近1/5的孩子比较冲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力,超过6%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敌对性,“经常想大喊、打骂人、摔东西”。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较低,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双亲留守儿童在某些行为问题上更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对监护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双亲留守儿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经常与人打架;双亲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妈妈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谎问题。可见,在行为问题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更加值得人们关注。课题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和校长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打架斗殴、迷恋上网、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老大难”问题。

(1)重新确立研究对象

在抽样的50名留守儿童中按年级、年龄、性别及调查的现实状况。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学习情况较好和欠佳两种情况选典型)。在班级中建立完善“实验留守儿童”帮扶制和伙伴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2)建立典型留守儿童档案。

将研究典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原始信息制表编册,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档案,便于跟踪研究。

具体做法及结果如下:

(1)对“实验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儿童(男女各10名)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为后进生个案,并建立“实验留守儿童”个案档案。

(2)收集优生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3)对优生个体进行访谈、观察,整理出每个优生个案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式。

(4)对所有优生的模式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共同特征,运用抽象方法,建构理想的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型。

(5)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典型后进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6)通过理想模型与后进生的对比,提出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矫正模型假设,制定培养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基础性的生活问题。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的收入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却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伙食水平降低。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伙食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访谈中,很多家长告诉我们,爷爷奶奶在生活上是很疼爱和关心留在家乡的孩子的,有了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但他们却不懂怎样真正的照顾孩子。这些老人一生过惯了苦日子,自经历了吃不饱和穿不暖的年代,现在能够让孩子们吃饱饭,他们已经感到很满足。他们的生活观念很难改变,即使往家里寄再多的钱也舍不得花在吃的方面,就希望能多储存一点钱。一位家长告诉我们:“我们外出打工,对孩子的生活肯定有影响。我们没有外出打工时,即便自己吃得差,也要让孩子吃好点。可是我父母就做不到这一点了。孩子跟我们说有时饭菜馊了,爷爷奶奶也舍不得扔,蒸蒸热热或是跟其他的饭菜一掺和照样吃;水果坏了,削削也让孩子那么吃;蔬菜坏了,择吧择吧也照样炒。这样的生活肯定对孩子的身体有影响。这也不能怪我父母,他们那一辈人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过日子特别节俭”。“其实我们除了给孩子学费外,也多给我爹我妈一些钱,就是想让父母给孩子吃好一点,但两个老人过穷日子过惯了,舍不得花钱买菜吃。说钱留给孩子上大学用。这也不能怪老人,他们就是那种生活,省吃俭用惯了,他们只知道人有饭吃就行,不知道没菜吃影响孩子的健康”。

2、更加节衣缩食。我们的调查显示,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确实出现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约的现象。但是,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而生活铺张浪费,相反,由于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和不容易而更加节衣缩食。

3、家务负担明显加重。父母外出打工后,不管跟老人还是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用留守孩子自己的话说:“都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认为与别人一起生活是吃得不自由,住得不自由,干不干家务也觉得不自由。有时候,一些留守儿童通过尽量多做家务来获取监护人满意,家务已经变成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中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一位与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我们访谈时告诉了我们他的心里话。他说“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天天除了学习和玩耍之外,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回家有妈妈做好的现成饭菜,脏衣服只管往下脱,妈妈就会给我洗干净,根本不用我自己洗,至于收拾家、喂猪、做饭等家务活,更不会轮到我的头上。可是现在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哥哥嫂嫂虽然对我也不错,但还是感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他们也很忙,不仅要料理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年仅3岁的小侄子。所以每当周末回家后,我都会主动承担起收拾家、做饭、喂猪的活,有的时候除了洗自己的衣服,也会把哥哥嫂嫂还有侄儿的衣服都一起洗了。有的时候,我一个人干着干着活就会悄悄地流眼泪,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总在这个时候,就特别想爸爸妈妈,好想他们回到我的身边”。

一些留守儿童也反映,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帮助监护人照顾孩子、洗衣服、做饭等等家务而延误作业。我们认为,虽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儿童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这些家务一旦变成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或者是学业受到影响,这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卫生状况变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

我们的个案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留守女孩子,特别是高年级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对该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突出的。由于很多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的强烈思亲的感觉,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滑坡;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督导而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无力以及其“读书无用”的观念,为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学以及辍学提供了保护伞。农村留守儿童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们在与农村留守儿童讨论父母外出对他们教育的影响时,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提到“长期见不到父母很难过,因为思念父母而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督导,学习成绩赶不上别的同学,不愿意学习”、“贪玩,学习成绩不好,自己管不住自己”。

1、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文盲,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根据我们对学校老师、学生和打工家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和行为是正常的,与没有外出打工父母的学生没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我们的个案访谈也发现,在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后,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和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农村留守儿童反映,一些不懂事的男同学还是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从事体力、餐饮和手工劳动,经济上基本能够保证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但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则很少,与子女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靠电话,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大致了解一些生活、学习情况。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占16%;一月一次的占32%;不定时联系的占26%;很少和父母联系的占25%。一月和父母联系一次的比率最高,很少或不定时与父母联系的比率较高,一周联系一次的比率最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阂感。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代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受了气也没有父母撑腰。在对留守儿童(抽样100名)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最缺少什么时,选择“爱”占48%,比率最高。如果可以选择,更愿意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占85%,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觉得自己不安全的占49%,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比率最高,占48%。这些留守孩子受欺负后往往变的越来越胆小怕事,有些孩子常常会选择自己玩、少招惹同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一位留守儿童告诉我们:“我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有时候说,有时候不说,我怕奶奶也想他们。和同学也不说,我就放在心里,难过的时候,我就回宿舍,自己哭一场。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软弱,常常掉眼泪。”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上学后,有一次和小伙伴吵架,小伙伴说他“你爸爸妈妈离婚了,不要你了”。孩子回家后大哭,爷爷说他现在总是呆在家里看电视,不愿意说话。另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出生后就不在我们身边,孩子从小就胆小,总是独来独往,性格有些孤僻、古怪,不太愿意跟人交往”。家长们也反映,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大。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懂事,很要强,不抱怨父母把他们留在老家,其实他们内心都很脆弱,把很多话都藏在心里。这样长期下去肯定对孩子不好”。

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访谈中我们发现,打工父母最担心孩子除了学习不好、吃不好,生病之类的事情外,最大的担心还包括:老人太娇惯孩子、孩子学坏了、孩子不听话等等。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打工父母对留守孩子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登高爬屋,担心孩子触电等等一系列潜在的威胁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和隐患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辈监护人年老体弱,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有一位农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我们村出去打工的人特别多,孩子就都留给老人看管,有些老人不但照顾孙子孙女,还要照顾外孙。去年夏天,正是菜地浇水的时候,一个5岁的孩子跑到河边玩水,掉到河里淹死。奶奶觉得对不起儿子和孙子,也跳河自杀了”。第二个原因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6-14、15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加强有关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

根据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们的反映,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学习投入确实增强了,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却因为农民外出面临新的挑战。

一部分留守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在生活、学习等等方面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督导,使他们学习不专心,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下降。有45.8%的学生学习优秀,自制能力好。他们认为父母在外辛苦赚钱,自己在家就要好好学习才能回报他们。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上课能注意听讲,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能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他们遵守纪律,学习自觉,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学习。18%处于良好状况,13%是中等情况,23.2%处于较差,他们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完不成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根本就是不做,书写马虎,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消极,对学习和老师布置的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不良的学习习惯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问题不但给农村义务教育,也给将来农村和城市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都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教育水平一般都高于未外出打工的农民,但是,他们的子女却因为父母监护的缺失而在教育上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留守儿童也要继续父母的打工之路到城市工作和就业。如果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都打不牢固,将来很难适应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教师的关系值得深思。调查表明,94.4%的留守儿童“喜欢老师”,79.8%的留守儿童认为“有些女教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由此可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们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以来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的有所作为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好的效果的。当然,调查结果中也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思:(1)只有14.4%的儿童人为教师经常表扬他;(2)只有9.9%的教师经常找孩子谈话或者家访。只要在学校里成长过的人们都有同样的体会,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对于这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教师如能承担起培养其自信心的重任,则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成长动力。因此,此调查结果也许值得学校和教师深思。

农民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农民的选择。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我们认为,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多一些关怀,这关怀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样重要;孩子自己,也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倾诉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2.5%的家长对教育有正确的看法,家庭教育意识太淡泊,家庭教育严峻。虽说父母的外出并非一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它使得孩子在亲情体验上的缺失或淡漠是有目共睹的,加之隔代监护的不力,孩子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如此大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在此,我们倡议留守儿童的家长要提高自己素质和教育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习惯。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原来由家长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双重责任,这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校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上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上。

(1)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办好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各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不好习惯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的争取家庭教育力量,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学校各科老师及班主任要在生活、心理、学习各方面多关心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要勤观察,勤督促,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把特殊家庭学习后进的学生做为转化对象,在坐位上给予特殊照顾,坐在老师能多督促到的位置;因家长没有辅导能力,放学后多给这些孩子补补课,少布置家庭作业。在老师的关心关怀下,这些孩子在学校能与其他孩子正常交流学习,成绩也一天天提高,有的孩子要随父母流动到外地时,对老师都是依依不舍。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和谐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学生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学生的管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利性游戏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学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开放。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安全保护。然而,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彻底的。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来关爱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场所,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创新德育工作报告篇六

作为德育处主任,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系列德育教育活动,抓校风建设,促养成教育,做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先进,鞭策后进,为促进良好的校风,建设和谐校园,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自己应做的事情。

我热爱学习,经常坚持学习政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在政治思想上始终持续和和党中央的一致性,工作中能以身作则,坚持原则,做到育己育人,为人师表。为人正直、坦诚,以工作为重、早来晚归,中午不休息,以平和心态,淡泊名利,和同事之间团结协作,有较强的事业心、职责感。

1、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群众建设。经常深入年级组,多为班主任排忧解难,解决“学困生”个案问题。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注重学生自治、自理、自控潜力及兴趣的培养。

2、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做好安全、纪律、法制教育工作。每月都有教育主题,定期举办富有成效的主题班会,结合每一天值班人员的督促、检查、指导、整改,考核评分,促使学生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狠抓环境管理,确保净化校园。安全工作是天天讲,时时抓,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做到安排到位,落实到位,检查到位,整改到位。经常转一转,看一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参与组织、开展各项大型活动。用心协助、配合学校开展每年

一届校园艺术节活动,配合体育组参加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活动以及其它一些体育健身活动。

5、关心、帮忙后进学生,做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个性是对待特殊的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特点、了解有关事件的背景,从而使处理学生从简单的处理事件转变成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使学生真正从处理问题中受到教育,从而增强改正错误的信心。

6、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障碍已成为中学生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问题孩子”大多都存在心理问题,利用一些时机,多与这样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促使他们走出阴影、走出误区,健康发展。

7、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潜力。树立先进典型,处罚消极落后。认真宣传、组织、做好大力表彰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树立正气。同时,对个别屡教不改的特殊学生,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给予纪律处分。

8、完成了对消防器材定期检查和更换。与校长等有关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多次进行了检查,另外将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张贴上墙,管理到位,职责到人。

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在百忙工作中还经常关心和指导我的工作,对我的工作经常给予批评指正,使我能够持续清醒的头脑,摆正位置,任劳任怨地干好本职工作。感谢全体老师对我本人的尊重和宽容;有了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力挺,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忙。

成绩微不足道,都是本份的工作。学校的德育处工作任重而道远,少数学生在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安全法纪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我自己在工作中也还存在不敢大胆开展工作和怨天尤人情绪、创新意识不强等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发扬优势,克服不足,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创新德育工作报告篇七

留守儿童一走进我们的视野,就带有巨大的冲击力。

首先是数字上的庞大惊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当年十四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约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981万人。20xx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公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近20xx万人。

其次是极端个案的群体亮相。监护人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许多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许多留守儿童还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绑架、拐卖等案件时有发生。

再次是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曾有权威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20%的青少年犯罪来自留守家庭。

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面对着数以千万计孩子被忽略的人生春天,试问: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漏算了一代农村儿童的代价?正如相关专家所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仙居是荆门一个偏远山乡。全乡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2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乡现有中小学5所,小学教学班28个,中学教学班15个;全乡中小学在校学生1795人,其中小学生948名,初中生847名。全镇2.5万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达1.2万人次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6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外出务工人口已超过全乡总人口的28%,约占1.5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我校20xx年12月被荆门市授予“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xx年5月,仙居中心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通过实验,探索出仙居乡区域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工作。

——通过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验,切实减轻家长负担,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通过调查,了解仙居乡区域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教育理论、学生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探求影响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种种因素和改进办法。搜集资料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整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法、枚举证明的分析方法等。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如下:父母一方在家有47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有55人。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有68人与姑姨等亲属生活的有34人。

研究对象留守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从统计表的数据中,我们发现: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其中与爷(外爷)奶(外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占多数,占该类的66.6%。父母有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少。其中留母亲在家看护的占多数,占该类的75%。留父亲在家看护的较少,可以看出,父母单方在外地务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亲为主。从留守儿童的性别统计中,我们发现,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儿童,男同学居多;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女同学居多;反应出父母在外地务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给间接监护人照看父母比较放心”。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1)调查仙居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各年级的分布情况。

一年级9人;二年级11人;三年级18人;四年级19人;五年级21人;六年级24人。

仙居中心小学共有留守学生共102人,占总学生人数的18.34%。从各年级留守儿童的人数上看,留守儿童在中高年级人数居多,占中高年级学生总数的近40%,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留守人数最多,留守率高达34.7%。从性别上调查发现102名留守儿童中,男生人数要高于女生人数。除四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男生人数都略高于女生人数,六年级男女生人数差距较大,男生比女生高出11人,近女生的50%。

(2)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

从调查统计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仙居小学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共47人,少于父母双方外出人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55人。五六年级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最多,其次是三四年级,一二年级的人数最少。可见,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留守儿童年龄偏大的,父母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父母在外出务工前,充分考虑了孩子是否可以不需要直接监护人监护而照顾好自己的问题。

(3)调查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对教育的认识:认为学习重要占34%;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占16%;认为读书主要是父母尽义务为子女混文凭占37.5%;认为顺其自然占12.5%。直接监护人教育对学习要求严格占35.6%;无时间顾及占47.8%;任其自由发展占16.6%。隔代监护人教育76%认为是迫不得已;重养不重教占73.3%;重教而力不从心占26.7%。

学习优秀的有24人;良好的有12人;中等的有22人;较差的有44人。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仙居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的趋势。学习状况在良好和中等档次的人数仅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30%,而且这种现象在三、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表现最为明显。从各年级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状况的人数上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三、六年级学习状况较差的人数最多。

(1)查找课题研究典型,选取研究样本。

我们在中小学各年级留守儿童中分性别、学习状况(校内、校外)、家庭监护状况等因素,选取学习状况优秀、中等和较差的留守儿童(抽样50名)进行深入调查。

(2)编制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根据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参考课题的调查问卷资料和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对教育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期望(包括生活期望、学习期望和心理期望三方面)三个板块来设计调查问卷的题目,以选择和判断题型为主,适合所有留守儿童的调查。

(3)对研究样本(抽样50名)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对临时监护人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半文盲人数占总数的3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8%,主要是祖父母。这类监护人基本无法指导学生的家庭学习。从学习习惯看,监护人的学历越高,优秀学生占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因此,监护人的学历高低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养成。

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习惯状况的影响。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明显比父母只有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习惯状况差。前者的优秀学生率仅有18%,而较差学生率却达到46%。后者优秀学生率达46%,较差学生率为27%。在深入的调查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同感,父母在不在孩子的身边生活,对孩子生活、交往和情感尤其是学习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与态度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在学习兴趣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比“爸爸一人外出”打工儿童低,但比“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儿童高。相对而言,“妈妈一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儿童学习兴趣最弱。此类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应当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比较。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很了解自己”,只有4.1%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这说明儿童总体上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但相比之下,留守儿童自我了解的程度不如非留守儿童。超过一半(56.1%)的孩子“很自信”,39.7%的孩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自信,4.2%的孩子感到“不自信”。同时,近一半教师(47.6%)认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要比非留守儿童差一些。这说明,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仍有接近一半(43.9)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同时,19%的孩子有自责倾向,喜欢责备自己。这反映了农村儿童较严重的自责倾向。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际关系比较。

在留守儿童中,接近70%的孩子有“很多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34.1%的孩子则没有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一半以上的孩子能在新的环境中很好地与人相处,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比非留守儿童稍差。在“有很多朋友”方面,留守儿童少于非留守儿童;在“不信任别人”方面,留守儿童的比例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少数儿童(包括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社会和他人信任缺失可能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有关。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情感比较。

大部分农村孩子在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其中4%左右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别为4.1%和4.8%)。相对而言,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差得多。14.5%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孤独感;12.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恐惧;6.8%的留守儿童有抑郁倾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22.7%的孩子有过敏倾向,“对一点小事都很敏感”。总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非留守儿童高。

教师问卷显示:46.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抵触情绪比非留守儿童要强一些。总体来看,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消极情感。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农村留守儿童中近1/5的孩子比较冲动,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力,超过6%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敌对性,“经常想大喊、打骂人、摔东西”。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力较低,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双亲留守儿童在某些行为问题上更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对监护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双亲留守儿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经常与人打架;双亲留守儿童比“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妈妈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谎问题。可见,在行为问题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更加值得人们关注。课题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和校长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打架斗殴、迷恋上网、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老大难”问题。

(1)重新确立研究对象

在抽样的50名留守儿童中按年级、年龄、性别及调查的现实状况。其中,男、女生各25名,(男、女生学习情况较好和欠佳两种情况选典型)。在班级中建立完善“实验留守儿童”帮扶制和伙伴制,并对他们进行长期结对帮扶。

(2)建立典型留守儿童档案。

将研究典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的原始信息制表编册,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档案,便于跟踪研究。

具体做法及结果如下:

(1)对“实验留守儿童”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20名留守儿童(男女各10名)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20名(智力正常、男女各10名)作为后进生个案,并建立“实验留守儿童”个案档案。

(2)收集优生个案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

(3)对优生个体进行访谈、观察,整理出每个优生个案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式。

(4)对所有优生的模式进行归纳综合,找出其共同特征,运用抽象方法,建构理想的适合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模型。

(5)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典型后进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和习惯培养模式。

(6)通过理想模型与后进生的对比,提出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和习惯矫正模型假设,制定培养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家庭教育方式和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基础性的生活问题。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虽然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的收入比未外出打工前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而有所提高,相反,却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伙食水平降低。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伙食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为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访谈中,很多家长告诉我们,爷爷奶奶在生活上是很疼爱和关心留在家乡的孩子的,有了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但他们却不懂怎样真正的照顾孩子。这些老人一生过惯了苦日子,自经历了吃不饱和穿不暖的年代,现在能够让孩子们吃饱饭,他们已经感到很满足。他们的生活观念很难改变,即使往家里寄再多的钱也舍不得花在吃的方面,就希望能多储存一点钱。一位家长告诉我们:“我们外出打工,对孩子的生活肯定有影响。我们没有外出打工时,即便自己吃得差,也要让孩子吃好点。可是我父母就做不到这一点了。孩子跟我们说有时饭菜馊了,爷爷奶奶也舍不得扔,蒸蒸热热或是跟其他的饭菜一掺和照样吃;水果坏了,削削也让孩子那么吃;蔬菜坏了,择吧择吧也照样炒。这样的生活肯定对孩子的身体有影响。这也不能怪我父母,他们那一辈人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过日子特别节俭”。“其实我们除了给孩子学费外,也多给我爹我妈一些钱,就是想让父母给孩子吃好一点,但两个老人过穷日子过惯了,舍不得花钱买菜吃。说钱留给孩子上大学用。这也不能怪老人,他们就是那种生活,省吃俭用惯了,他们只知道人有饭吃就行,不知道没菜吃影响孩子的健康”。

2、更加节衣缩食。我们的调查显示,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确实出现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约的现象。但是,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而生活铺张浪费,相反,由于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和不容易而更加节衣缩食。

3、家务负担明显加重。父母外出打工后,不管跟老人还是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用留守孩子自己的话说:“都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认为与别人一起生活是吃得不自由,住得不自由,干不干家务也觉得不自由。有时候,一些留守儿童通过尽量多做家务来获取监护人满意,家务已经变成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中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一位与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在我们访谈时告诉了我们他的心里话。他说“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天天除了学习和玩耍之外,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回家有妈妈做好的现成饭菜,脏衣服只管往下脱,妈妈就会给我洗干净,根本不用我自己洗,至于收拾家、喂猪、做饭等家务活,更不会轮到我的头上。可是现在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哥哥嫂嫂虽然对我也不错,但还是感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他们也很忙,不仅要料理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年仅3岁的小侄子。所以每当周末回家后,我都会主动承担起收拾家、做饭、喂猪的活,有的时候除了洗自己的衣服,也会把哥哥嫂嫂还有侄儿的衣服都一起洗了。有的时候,我一个人干着干着活就会悄悄地流眼泪,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总在这个时候,就特别想爸爸妈妈,好想他们回到我的身边”。

一些留守儿童也反映,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帮助监护人照顾孩子、洗衣服、做饭等等家务而延误作业。我们认为,虽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儿童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如果这些家务一旦变成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或者是学业受到影响,这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卫生状况变差。儿童良好的卫生状况和习惯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掌握,是保证其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卫生状况下降、卫生习惯变差及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的问题。

我们的个案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留守女孩子,特别是高年级段的女孩子的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对该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是非常突出的。由于很多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的强烈思亲的感觉,导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滑坡;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督导而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监护人受教育水平所限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无力以及其“读书无用”的观念,为一些留守儿童旷课、逃学以及辍学提供了保护伞。农村留守儿童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们在与农村留守儿童讨论父母外出对他们教育的影响时,很大一部分留守孩子都提到“长期见不到父母很难过,因为思念父母而不能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督导,学习成绩赶不上别的同学,不愿意学习”、“贪玩,学习成绩不好,自己管不住自己”。

1、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文盲,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他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老人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督,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人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4%;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6%。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这些小小的期望都得不到满足,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根据我们对学校老师、学生和打工家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和行为是正常的,与没有外出打工父母的学生没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我们的个案访谈也发现,在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后,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和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农村留守儿童反映,一些不懂事的男同学还是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在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从事体力、餐饮和手工劳动,经济上基本能够保证其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但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则很少,与子女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靠电话,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大致了解一些生活、学习情况。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在对“留守儿童”(抽样50名)的问卷调查中,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占16%;一月一次的占32%;不定时联系的占26%;很少和父母联系的占25%。一月和父母联系一次的比率最高,很少或不定时与父母联系的比率较高,一周联系一次的比率最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阂感。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代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受了气也没有父母撑腰。在对留守儿童(抽样100名)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最缺少什么时,选择“爱”占48%,比率最高。如果可以选择,更愿意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占85%,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觉得自己不安全的占49%,比率最高。父母不在身边,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比率最高,占48%。这些留守孩子受欺负后往往变的越来越胆小怕事,有些孩子常常会选择自己玩、少招惹同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一位留守儿童告诉我们:“我很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有时候说,有时候不说,我怕奶奶也想他们。和同学也不说,我就放在心里,难过的时候,我就回宿舍,自己哭一场。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软弱,常常掉眼泪。”一位母亲说,她的儿子上学后,有一次和小伙伴吵架,小伙伴说他“你爸爸妈妈离婚了,不要你了”。孩子回家后大哭,爷爷说他现在总是呆在家里看电视,不愿意说话。另一位家长说“我家孩子出生后就不在我们身边,孩子从小就胆小,总是独来独往,性格有些孤僻、古怪,不太愿意跟人交往”。家长们也反映,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大。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懂事,很要强,不抱怨父母把他们留在老家,其实他们内心都很脆弱,把很多话都藏在心里。这样长期下去肯定对孩子不好”。

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老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访谈中我们发现,打工父母最担心孩子除了学习不好、吃不好,生病之类的事情外,最大的担心还包括:老人太娇惯孩子、孩子学坏了、孩子不听话等等。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打工父母对留守孩子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登高爬屋,担心孩子触电等等一系列潜在的威胁孩子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的事情。父母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和隐患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有些隔辈监护人年老体弱,造成了他们对留守孩子安全监护的真空状态。有一位农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我们村出去打工的人特别多,孩子就都留给老人看管,有些老人不但照顾孙子孙女,还要照顾外孙。去年夏天,正是菜地浇水的时候,一个5岁的孩子跑到河边玩水,掉到河里淹死。奶奶觉得对不起儿子和孙子,也跳河自杀了”。第二个原因是留守儿童大部分是6-14、15岁之间的学龄儿童,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自律性比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一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行动控制,也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悲剧的发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加强有关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

根据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们的反映,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学习投入确实增强了,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却因为农民外出面临新的挑战。

一部分留守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在生活、学习等等方面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督导,使他们学习不专心,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下降。有45.8%的学生学习优秀,自制能力好。他们认为父母在外辛苦赚钱,自己在家就要好好学习才能回报他们。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上课能注意听讲,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能及时完成,字迹工整。他们遵守纪律,学习自觉,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还能主动帮助同学学习。18%处于良好状况,13%是中等情况,23.2%处于较差,他们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完不成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根本就是不做,书写马虎,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消极,对学习和老师布置的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不良的学习习惯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问题不但给农村义务教育,也给将来农村和城市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都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教育水平一般都高于未外出打工的农民,但是,他们的子女却因为父母监护的缺失而在教育上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留守儿童也要继续父母的打工之路到城市工作和就业。如果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都打不牢固,将来很难适应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和教师的关系值得深思。调查表明,94.4%的留守儿童“喜欢老师”,79.8%的留守儿童认为“有些女教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由此可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们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以来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的有所作为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好的效果的。当然,调查结果中也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思:(1)只有14.4%的儿童人为教师经常表扬他;(2)只有9.9%的教师经常找孩子谈话或者家访。只要在学校里成长过的人们都有同样的体会,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对于这些在心理上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教师如能承担起培养其自信心的重任,则会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成长动力。因此,此调查结果也许值得学校和教师深思。

农民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农民的选择。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我们认为,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多一些关怀,这关怀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样重要;孩子自己,也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倾诉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2.5%的家长对教育有正确的看法,家庭教育意识太淡泊,家庭教育严峻。虽说父母的外出并非一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然而它使得孩子在亲情体验上的缺失或淡漠是有目共睹的,加之隔代监护的不力,孩子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如此大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在此,我们倡议留守儿童的家长要提高自己素质和教育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子女的学习习惯。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原来由家长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双重责任,这对学校教育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学校应该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上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上。

(1)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办好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各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不好习惯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的争取家庭教育力量,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学校各科老师及班主任要在生活、心理、学习各方面多关心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要勤观察,勤督促,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把特殊家庭学习后进的学生做为转化对象,在坐位上给予特殊照顾,坐在老师能多督促到的位置;因家长没有辅导能力,放学后多给这些孩子补补课,少布置家庭作业。在老师的关心关怀下,这些孩子在学校能与其他孩子正常交流学习,成绩也一天天提高,有的孩子要随父母流动到外地时,对老师都是依依不舍。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和谐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学生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学生的管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利性游戏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学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开放。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建立留守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安全保护。然而,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局部的任何努力都是必要的,但都不可能是彻底的。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各自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来关爱留守学生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场所,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分公司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实用9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

    保障三保支出的调研报告(精选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

    最新网格化营销工作报告 营销个人工作报告(模板6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

    最新执行局调研报告(汇总9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2023年党支部工作总结报告(实用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

    工作报告标题有哪些(优秀8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

    物业筹备工作报告 筹备工作报告(大全6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

    最新学校少先队工作报告 少先队工作报告(汇总8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我就给大

    大事记工作总结(优质8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大事记工作总结篇一卷包

    最新出纳工作报告的发言稿(汇总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