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曼珠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

读后感是表达读者对书籍的思考和感受的文章,它是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回应。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一

一个人,被伤害后会感到伤心和无助,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这样,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一举一动。

文中所说的小男孩对别人发过脾气后,无论怎样解释,都不会抹去印在对方心灵上的伤痕。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都不会是受伤的心灵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我对自己说:如果每个人都能赞美别人,让美丽的光环笼罩对方的心,世界就会充满爱。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二

1、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中国新史诗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b)。

a.《望舒草》b.《微雨》。

c.《为幸福而歌》d.《食客与凶年》。

2、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d)。

a.《家》b.《骆驼祥子》。

c.《阿q正传》d.《子夜》。

3、被称为“独幕剧的圣手”的现代剧作家是(c)。

a.曹禺b.欧阳予倩。

c.丁西林d.田汉。

4、诗篇《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a)。

a.郑敏b.冯至。

c.卞之琳d.绿原。

5、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赵树理创作的?(c)。

a.《李家庄的变迁》b.《三里湾》。

c.《山乡巨变》d.《传家宝》。

6、曹禺的第一部话剧《雷雨》(c)。

a.1923年b.1928年。

c.1933年d.1935年。

7、下列哪篇作品穿插了书信形式的心理独白?(a)。

a.《超人》b.《人生哲学的一课》。

c.《边城》d.《春风沉醉的晚上。

8、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a)。

a.语丝社b.莽原社c.沉钟社d.弥洒社。

9、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d)。

a.《**》b.《幸福的家庭》。

c.《明天》d.《离婚》。

10、巴金代表作《家》描写的故事发生在(b)。

a.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b.3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c.抗战前夕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d.40年代初期上海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文学常识题【二】。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b.贞贞c.夭夭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b.“文协”c.中国诗歌会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b.黄遵宪c.裘廷梁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b.言情派c.游戏消遣派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b.《漂流三部曲》c.《爱情三部曲》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b.凌叔华c.苏雪林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b.《火》第三部c.《第四病室》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b.叙事长诗c.抒情散文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b.《离婚》c.《在酒楼上》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b.《纪念刘和珍君》c.《为了忘却的纪念》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14.被誉为“七月”派“小说重镇”的作家是(d)。

a.绿原b.鲁藜c.胡风d.路翎。

15.话剧最初被称作(a)。

a.文明新戏(“新剧”)b.爱美剧c.歌剧d.戏剧。

16.《金粉世家》的作者是(b)。

a.徐枕亚b.张恨水c.周瘦鹃d.包天笑。

17.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的阵地是(b)。

a.《新诗》b.《诗镌》c.《诗创造》d.《诗》。

18.1938年成立的“文协”的全称是(a)。

a.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b.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

c.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日协会d.中华全国文化界抗日协会。

19.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c)。

a.新月派b.京派c.论语派d.“自由人”

20.无名氏的创作总体上倾向于(b)。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现代主义d.后现代主义。

21.田汉创作的以刘金妹、梁若英、李新群三位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是(b)。

a.《三个叛逆的女性》b.《丽人行》c.《三姊妹》d.《漳河水》。

22.老舍笔下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的主人公是(c)。

a.“张大哥”b.张天真c.“老张”d.“张先生”

23.《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是(c)。

a.土改积极分子b.地主c.赶车老把式d.小商贩。

24.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剧本是(a)。

a.《终身大事》b.《泼妇》c.《幽兰女士》d.《咖啡店之一夜》。

25.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的理论建设文章是(b)。

a.《文学改良刍议》b.《文学革命论》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人的文学》。

26.以主人公赵惠明的日记暴露国民党特务统治黑幕的小说是(c)。

a.《第四病室》b.《蚀》c.《腐蚀》d.《灭亡》。

27.曾在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编辑《红黑》、《人间》等杂志的作家是(a)。

a.沈从文b.郁达夫c.柔石d.徐志摩。

28.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作题记的作品是(b)。

a.《原野》b.《日出》c.《子夜》d.《骆驼祥子》。

29.以浓郁的异国风光和人物的流浪生活、求生意志为内核的新型浪漫抒情小说的作者是(d)。

a.许地山b.郁达夫c.沙汀d.艾芜。

30.艾青到达延安以后创作的`诗作是(d)。

a.《火把》b.《吹号者》c.《北方》d.《黎明的通知》。

文学常识题【三】。

1.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

b.19。

c.1919年。

d.1921年。

2.下列哪位文学家创造了“报章”体?()。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夏曾佑。

d.黄遵宪。

3.胡适在下列哪部作品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宗旨?()。

a.《易卜生主义》。

b.《文学改良刍议》。

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4.谁曾骂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a.胡适。

b.陈独秀。

c.刘半农。

d.钱玄同。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新浪漫主义。

6.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a.1919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7.提出“三美”理论主张的是()。

a.闻一多。

b.徐志摩。

c.梁实秋。

d.朱湘。

8.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莽原社。

b、未名社。

c.语丝社。

d.浅草社。

9.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

a.语丝社。

b.浅草社。

c.沉钟社。

10.1928年后,下列哪一社团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a.语丝社。

b.创造社。

c.新月诗派。

11.下列哪个社团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

b.未名社。

c.狂飚社。

d.莽原社。

12.“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新文学社团是()。

a.湖畔诗社。

b.创造社。

c.浅草社。

13.辛亥革命后,新剧(话剧)以演下列哪种剧型为多?(。

a.社会剧。

b.家庭伦理剧。

c.悲剧。

d.才子佳人剧。

14.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诞生于哪一年?()。

a.19。

b.1909年。

c.1919年。

d.1921年。

15.田汉1923年创办了()。

a.民众戏剧社。

b.上海戏剧协社。

c.南国社。

d.春柳社。

16.鲁迅的哪部作品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

a.《朝花夕拾》。

b.《野草》。

c.《呐喊》。

d.《故事新编》。

17.提出“象征即兴”说的是()。

a.朱自清。

b.李金发。

c.周作人。

d.王独清。

18.最早鼓吹革命文学的社团是()。

a.创造社。

b.春雷社。

c.太阳社。

d.后期新月社。

19.1919年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

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茅盾。

20.在发刊词中提出“论究学术,闻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复古主义流派是()。

a.甲寅派。

b.学衡派。

c.国粹派。

d.礼拜六派。

21.提倡复古读经,压迫学生运动的复古派人物是()。

a.吴宓。

b.梅光迪。

c.章士钊。

d.林纾。

22.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强调“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的作家是()。

a.茅盾。

b.鲁迅。

c.蒋光慈。

d.钱杏邨。

23.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的团体是()。

a.左翼戏剧家联盟。

b.艺术剧社。

c.中国诗歌会。

d.后期新月派。

24.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是()。

a.京派。

b.左翼作家。

c.论语派。

d.中国诗歌会。

25.30年代以倡导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为主的散文流派是()。

a.语丝派。

b.论语派。

c.京派。

d.现代派。

26.30年代提倡战斗的小品文的是()。

a.《论语》。

b.《人间世》。

c.《太白》。

d.《宇宙风》。

27.30年代被鲁迅、瞿秋白等骂为“宠大派文学”的是()。

a.战国策派。

b.民族主义文学。

c.学衡派。

28.心理分析派的代表作家是()。

a.穆时英。

b.刘呐鸥。

c.戴望舒。

d.施蛰存。

29.1940年前后民族形式论争中,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的是()。

a.葛一虹。

b.向林冰。

c.茅盾。

d.胡风。

30.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

a.七月诗派。

b.现代诗派。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1.战国策派的代表作是()。

a.《黄人之血》。

b.《陇海线上》。

c.《国门之战》。

d.《野玫瑰》。

32.因强调暴露黑暗被错误处决的解放区作家是()。

a.胡风。

b.王实味。

c.萧军。

d.向林冰。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三

在这个标榜个性的年代,稍微的带有一些主观色彩还是很不错的。但一定要合理的掌握度,千万不能过于夸张。像是一些网络词汇和带有歧义的语言一定不能在简历中出现。

其次,要不要凸显个性,关键取决于你应聘岗位的性质。像是工程师、医生、会计这些技术性要求比较强,而且工作较为严谨的,还是规规矩矩的按套路走比较好。可如果你应聘的是网络营销、广告策划这些挑战创造性的岗位,那就可以大胆的秀出自己,用个性化的语言武装个人简历。

每个人的性格特色都不一样,在简历制作时,即使是要凸显个性,那也得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要将个性与应聘岗位相结合,让用人单位了解你的`个性不是天马行空,而是真的对工作有用。

个人信息。

姓名:xxx性别:女。

民族:汉政治面目:团员。

联系电话:12345678手机: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邮编:100007。

emailaddress:、frontpage98等工具制作各类网页及特效图。

internetexplorer、netscape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8---至今《乡镇企业报》编辑。

*.9---1999.7《中国电影报》外国电影版记者。

*1997.9---1998.9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师。

个人简介。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对文字编辑工作一直很感爱好,从中学时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并担任校刊的编辑工作。多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把握了较好的文字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关注追踪社会热点的能力。我做事条理性强,乐于与人合作,平时喜爱读书、音乐等。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另:最重要的是能力,相信贵公司会觉得我是此职位的合适人选!

期盼与您的面谈!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四

前两天,我学了一篇新文章《小英雄雨来》,读后,我深有感触,我很佩服主人公雨来。

在生活中,父母处处关心我们,不仅交钱供我们上学,给我们吃好的,穿好的,还很宠爱我们。我们的学校既宽敞又明亮,可有的同学还不好好学习,而雨来在豆腐房里上夜校,那里又破又旧,雨来学习却很认真。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读了海底二万里之后,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追捕海怪.他们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依然不放弃追捕海怪,一定要把这个“谜”弄清楚。我在以后的学习上,一定要向他们学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放弃。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五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19成立于日本东京。

3、鲁迅给他的朋友许寿裳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4、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

5、爱姑是小说《离婚》中的主人公。

6、郭沫若的名诗《炉中煤》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华盛顿。

9、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惠特曼。

11、《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社戏》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2、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扬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13、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四老爷)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4、1959年上海艺出版社出版的楼栖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

15、鲁迅笔下的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6、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17、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20、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只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也改名为《补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b)。

a、学习考古学b、学习医学c、学习文献学d、学习文学。

2、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b)。

a、《孤独者》b、《在酒楼上》c、《孔乙己》d、《伤逝》。

d、《伤逝》。

c、俞平伯的《冬夜》d、康白情的《草儿》。

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play)。这位提倡者是(d)。

a、周作人b、冯文炳c、梁实秋d、林语堂。

1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c)。

a、《喀尔美萝姑娘》b、《残春》c、《牧羊哀话》d、《漂流三部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a)(b)(d)。

a、惠特曼b、海涅c、海明威d、歌德。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a、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b、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c、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d、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一种原因是因为人们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误解。认为他对传统的批判割裂了传统,伤了元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不能轻易断言,鲁迅和‘五四’一代割裂了传统,并指责他们是破坏者。”这样的回答,不算很标准,但既回答了题目所问,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我自己认为,是很好的。当然,也有与我们的要求十分接近的。

2、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对于这一题,我们希望大家在回答时能提到这些要点:

a、时代感越强的经典作品,越容易“时过境迁”,因此,首先应破除“历史的隔膜”,在了解其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唤起自己的阅读兴趣。b、经典作品都具有“不可重复之美”,应从“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互动互涉关系中去寻找“历史现场感”,充分考虑到当时读者的“接受状况”。c、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非专业阅读的“直观感受”、还原历史氛围的“设身处地”、专业的文学史读法的“名理分析”。

当然,也可以主要围绕着“三步阅读法”来展开,但最好能包括a、b两项中的内容,有不少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习惯于先找书上的答案,找到了“三步阅读法”立即标上页码,到时候一抄就完事,因此,目光就完全局限于教材有关“三步阅读法”的这一段,对其他相关内容就不再去管了。

3、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个题目是四个简答题中最容易的,但也有出错的,主要是对“创作基调”没有真正理解,也未注意到教材中关于鲁迅自己所作的“忧愤深广”的总结。对于《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都没问题,大家都说得很全,但也有人惜墨如金,一省再省,不肯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来作说明。我自己认为,在回答与作家作品有关的问题时,凡能举出具体例子的,都应尽量举例,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增强答案的说明力,也会迫使自己在学习中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的情况。

这实际上是两问,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可以联系在一起来回答:第一,“五四”时期,是一个“异军突起”的天才诗人,其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女神》震撼了一代青年,是他的黄金时期。第二,三四十年代,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或“诗人―社会活动家”),虽也有诗集《恢复》和戏剧《屈原》等作品问世,但艺术创造力大减;第三,五十年代以后,虽也有《蔡文姬》、《武则天》和一些诗作,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为观。但还有一问,即郭沫若多变的生活道路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常常被大家忽略了,但也有同学谈到了这一点:郭沫若是一位天才型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生活道路的多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过多介入,影响了他的创作和声誉。

五、分析题(40分)。

因此,大家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审题”不清。在第一个题目中,“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一语,是一个提示,并不要求论述,而真正的要求是后面的话:“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在那些作业成绩在90分以下的同学中,绝大多数都在回答时用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讨论与“辛亥革命”无关的问题,主要的“废话”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阿q的形象”,诸如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也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以及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等等。二是“阿q的特征”,即“精神胜利法”。三是有关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也许,是大家的确还不太会怎么样来做“40分”这样大的分析题,还不会把自己在做论文和回答简答题的知识和智慧运用在这个“小论文”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反正我是不明白,大家都只选鲁迅的题而不选郭沫若的题,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小说比诗歌容易分析,还是有关《阿q正传》的内容比《天狗》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可抄的材料?我们等着下一次作业再看吧。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下面我推荐两篇作业,大家一起来研究和讨论。

其一:

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这篇作业的优点就在于“紧扣题目”,没有东拉西扯地瞎说一气。而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是抄的教材。当然,就这个题目而言,他能找到抄的地方,没有抄错,也不错了。但在抄的过程中,再结合作品内容谈一点自己想法不行吗?再说,字数一看就不够(仅870字),举几个例子(字数达1200―1500)不正好吗?所以,对这样的作业是不能满意的。

其二: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早在19,他就下定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到日本学医,希望用现代医学来“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辛亥革命的胜利曾使他一度兴奋,创作了文言文小说《怀旧》,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社会依然如故。鲁迅之后数年来只怀着失望与颓唐的情绪,埋头抄录古碑、整理古籍,真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也正是这沉默中的思索使鲁迅逐渐走向成熟。

19五四运动的爆发,打击了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如风助火势,有力地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不可或缺的一条战线。《呐喊》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

鲁迅以其独具的慧眼,从一个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描绘了那极端沉闷、闭塞、一潭死水般的封建农村,写出了农民的“辛苦麻木”。《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就鲜明的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国民状况,是对辛亥革命有力的经验教训总结。鲁迅认为,变革中国,要注重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在小说[中]尽量地“将旧社会的病要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救的希望。”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精神胜利病”,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己[以]为胜利了。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这种我自麻醉,自我解脱的“病根”是身受惨重压迫却不自觉,不思为改变命运而抗争,反而苟活着。鲁迅认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同时也同情他们的不幸。而阿q的愚昧也表现在他对革命的理解,“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这类的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有领导和教育,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六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5. 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是40年代,由穆旦、唐祈、唐湜、陈敬容、郑敏、袁可嘉、辛迪、杜运燮、杭约赫等所构成的诗派。它在80年代“文学化石”的发掘运动中重新被发现,并因1981年出版《九叶集》获得了“九叶派”这一名称。九叶派的主要创作阵地是《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他们努力探索“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七

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反思内容:

1.反思建国以来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2.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

3.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

4.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与针砭。

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创改革文学先河。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1985年前后兴起。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1.前奏:汪曾祺、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2.寻根小说对根或文化的态度:

第一类: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等。

第二类: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等。

第三类:持辩证态度。如冯骥才《神鞭》,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等。

一批作家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野性与崇高,人与大自然的对峙、搏斗,希图在大自然的崇高与伟力的衬托下弘扬人的主体力量。代表作家作品有: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邓刚《迷人的海》、郑万隆《老棒子酒馆》等。

现代主义文学是以80年代初王蒙等中年作家尝试借用意识流等一些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为先声的。1985年后迅速兴起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标志着当代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操作技巧到思维方式的全面引进,一时间,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几乎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各自的投影。刘索拉、徐星、马原、残雪、莫言、洪峰……也都成了不断引起轰动与论争的名字。

90年代之后,小说创作突破了创作方法上的壁垒,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生代小说等名目繁多的潮流,当代文坛进入了众声喧哗的杂语共生时期。

先锋小说作家: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残雪、孙甘露。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八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参考教材 p27 );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参考教材 p28 )

第二章 鲁迅的文学创作

阿 q 形象分析; 以《孔乙己》、《故乡》为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两种结构模式。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严家炎)对此,你有何评价? // 有人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来概括鲁迅小说的相关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要点均为《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第三章 20 年代诗歌

名词:新月诗派(或新格律诗派)、《女神》(包括作者、出版年代、情况概述、文学史意义等要点)

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特色。(可参考教材 p89 或课堂笔记 4 点) ;以《死水》为例,阐述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 可参考教材 p84] ;《女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第四章 老舍与《骆驼祥子》 ;分析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第五章 茅盾与《子夜》;《子夜》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巴金与《家》

分析:什么是“觉新性格”,如何认识高觉新形象?

以《家》和《寒夜》为例,比较巴金前后期文学创作的变化。(参见教材 p275 — 276 三点)

第七章 沈从文与《边城》

名词:《边城》(包括作者、出版年代、情况概述、文学史意义等要点)

简答: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征。(参见教材修订版 p212—214 )

书写人性的视角;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丰富的结构体式,古 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第八章 30 年代诗歌(略)

第九章 曹禺与《雷雨》

第十章 40 年代小说

《围城》的寓意;现实意象、象征意象的结合。现实意象,方鸿渐学业、情感、事业、婚姻的“围城”;同时象征了人生的处境、人类的生存状态——人面临一种境遇后身不由己进退失据的尴尬处境 // 希望与失望、追求与幻灭、欢乐与痛苦的矛盾转换,正是人生普遍存在的“围城”模式。

第十一章 艾青的诗歌

名词:七月诗派;形成于抗战初期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阵地,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等。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该诗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现实主义传统在40年代的纵深发展。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 ;简答: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特征。

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 年3 月2 日成立于上海。包括沈端先、田汉、鲁迅等在内的 40 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鲁迅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报告。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文学月报》等刊物为会刊。“左联”的成立,有效打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促进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标志着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文协:即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 1938 年3 月27 日成立于武汉。以《抗战文艺》为会刊,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大力推行文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创作了打量的抗战文艺作品。“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抗日文艺的发展。

鲁迅相关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散文集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胡适的相关内容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巴金的相关内容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目击了大家庭内部种种腐朽丑恶的生活,“五四” 后形成民主主义思想。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巴金的创作: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代表作。特别是《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2、《子夜》形象地展示了30年代初,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这就是,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国民族工业加速破产,农村经济急速崩溃,人民大众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国社会日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正从低潮逐步走向高-潮。《子夜》中的吴荪甫、赵伯韬等。都是一定阶级或阶级的代表人物、典型形象。

钱钟书的语言风格: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沈从文的《边城》

翠翠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她是小说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爷爷是忠厚善良、勤劳坚强的一个老船工。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

天保兄弟,节选部分写的内容不多,但我们透过这一点点,依旧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作哥哥的天保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当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就决定离开,就此,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些喜乐甘苦源起于普通的人生之事,亦消散于普通的人生之事。这些纯朴的祖孙之爱和诚挚的手足之情,便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翠翠的爱情悲剧分析: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

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汪曾祺的作品:

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的主要任务是小英子和老和尚等。

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曹禺的重要作品:

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余华的重要作品:

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期的作品,转型首先是从语言的变革开始,作品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

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

张爱玲的作品及主要人物:

《天才梦》文本分析:认真阅读“弹奏钢琴”这段文字,感受独特的张爱玲:

精确传神的表达能力

《金锁记》主要人物: 1.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 (欲爱不能);以为是地爱上了丈夫的弟弟--三少爷姜季泽;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 (试探发现他爱的是他的钱);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的开头、结尾多次出现,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

《倾城之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

老舍的相关内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多个作品被编入小学课本,如《我们家的猫》《北京的春节》等等。“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曾经担任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九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主要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要点: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时间;开放性与整体性。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

第1章。

要点: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批判《红楼梦研究》和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主要原因。“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反右”运动的开始时间;对“双百”方针的曲解。“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

第2章。

土地之歌。

学习要求: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凖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要点: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的《登记》与《小二黑结婚》;处于两难境地中的赵树理。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两大流派: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周立波笔下的人物与沈从文笔下人物的关系。

学习要求:掌握李凖的《李双双小传》的局限以及李凖创作的变化趋势。要点:李凖的《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的对比。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要点:赵树理“细节的现实主义”与《“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采用“锻炼锻炼”作标题的初衷;“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李双双小传》与《“锻炼锻炼”》对待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山药蛋派”的生活、基础和文学基础。

第3章。

战火中的诗情。

学习要求:了解以杜鹏程、吴强、曲波等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要点;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的开创意义;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与战争场面中的个人化视角。

安》对“延安保卫战”各个战役的全景式描写及开创性意义。《洼地上的“战役”》的主要人物、主要特点和遭到批判的原因。《铁道游击队》与民间英雄。《百合花》与其他“不合时宜”的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吴强的《红日》在战争观念、战争小说美学上的开拓以及人物塑造的成就;曲波的《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百合花》与茹志鹃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要点:吴强的职业军人的眼光和他对“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孟良崮残灭战”三次战役的描写;《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突破。沈振新、刘胜和石东根的形象。《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在情节上的浪漫传奇特点;《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英雄/美人”模式。茹志鹃小说的两大类型。《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我”的形象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和新媳妇的形象。

第4章。

英雄的道路。

学习要求:了解以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为代表的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要点: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三大特点。三大模式:《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底儿女们》模式。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乡土文学”和“普罗文学”对《小城春秋》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的影响。《红岩》的三条线索。狱中斗争的描写特点;人物塑造:英雄群像与反面人物;罗广斌、杨益言等为创作《红岩》所作的准备。

学习要求:掌握《红旗谱》与梁斌以民间文化的艺术视角所创造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形象;《三家巷》表现现代历史题材的独特个性;《青春之歌》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过程的描写与林道静形象的塑造。

要点:梁斌围绕着《红旗谱》的创作经过;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错位的客观原因;为朱老忠设置的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朱老忠和春兰的形象。《一代风流》与《三家巷》;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20年代的重大事件与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周炳、区桃和陈文婷。《青春之歌》塑造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三段式结构与林道静的“出走”、“觉醒”和“成长”;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形象;对《青春之歌》的修改;杨沫的其他作品。

第5章。

早春的气息。

学习要求:了解以王蒙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要点: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1979年《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学习要求: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对当时生活的“干预”精神;流沙河《草木篇》的艺术个性;《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要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林震与娜斯嘉、陆萍的形象;赵慧文和刘世吾的形象;王蒙50年代创作的其他作品。《星星》创刊号与《草木篇》;《草木篇》五首作品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个性。《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江玫与林道静、周炳不同的成长道路;《红豆》的文人韵味;萧素和齐虹的形象。

第6章。

诗人的心声。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贺敬之诗歌的两种类型与一般特点;郭小川诗歌所表现的“唱出时代最强音”与政治背景下对复杂人性的探索;民族叙事诗的主要类型与作品;《阿诗玛》的艺术特点。

要点: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诗人。“七月诗派”与《白色花》;“九叶诗派”与《九叶集》及穆旦归国后的创作。“颂歌”向“战歌”的转变。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与政治抒情长诗的异同及主要作品。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及主要作品。我国民族叙事诗的三大类型;南方各民族的“创世史诗”;中国三大史诗和《阿诗玛》。

学习要求:掌握绿原、曾卓的抒情诗和唐湜十四行诗的艺术个性;《甘蔗林-青纱帐》与郭小川诗歌对当代诗歌形式的多种探索;闻捷的《天山牧歌》将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结合在一起的特点。

要点:“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中仍坚持秘密写作的诗人;绿原与曾卓的经历;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曾卓的《有赠》、《悬崖边的树》;唐湜的两类诗歌:叙事诗(历史传说叙事诗和南方风土故事诗)、十四行诗。《望星空》的主要特点;郭小川对各种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闻捷的《复仇的火焰》;《天山牧歌》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的融合。

第7章。

古今一台戏。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繁荣的原因和创作简况;老舍的《龙须沟》对现实的歌颂和同类创作水准的下滑;田汉的《关汉卿》中关汉卿形象的特点;老舍、陈翔鹤、姚雪垠的历史小说。

要点:五六十年代历史剧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历史剧的三大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龙须沟》与《方珍珠》;程疯子与程娘子;老舍现实题材的主要话剧作品。夏衍的《考验》与曹禺的《明朗的天》;其他各种现实题材的的话剧作品。历史小说的三种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李自成》(第一卷)的主要内容;《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的知识分子情怀;《正红旗下》的主要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关汉卿》的结构特色。

要点:关汉卿的形象与《关汉卿》的理想主义色彩;朱帘秀、王和卿、叶和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戏中戏”结构及主要作用;《蝶双飞》。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2)《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要点:《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大茶馆与小社会;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的形象;老舍戏剧的语言特点。

第8章。

纷繁的世界。

学习要求: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荔枝蜜》、《土地》、《长江三日》与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邓拓的《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要点:秦似的歌颂性杂文;“马铁丁”与“思想杂谈”;《小品文的新危机》与杂文的论争。专注于塑造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荔枝蜜》与“诗化散文”模式。秦牧散文的代表作;《土地》与“小品散文”模式。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长江三日》与“战歌散文”模式。邓拓的两重性格;《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学习要求:掌握巴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体现的“私人性”情感与文学意义。

要点:巴金在五六十年代的主要散文作品;《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的主要特点。沈从文、傅雷、张中晓、无名氏“潜在写作”的作品;《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丁玲、张兆和、翠翠;《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家的内心苦闷。

第9章。

学习要求:了解《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开创作;样板戏的沿革、主要作品及“三突出”理论;浩然的《金光大道》;文艺刊物《朝霞》和小说《虹南作战史》。

要点:《海瑞罢官》与“文革”开始的“导火索”。《纪要》的出台与中国文艺格局的新变动。八个“样板戏”与“三突出”原则。

第10章。

墓地上的鲜花。

学习要求:了解“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概况;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穆旦的《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青年一代的思考和写作;“白洋淀诗派”和食指的诗以及赵振开的《波动》等知青小说。

要点: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与“暂时脱离尘世的诗”。《神的变形》与穆旦诗歌的晚期创作。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黄翔与《野兽》;“白洋淀诗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幻觉描写的意义。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波动》的复调叙述;杨讯和萧凌的形象。

第11章。

学习要求:了解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在表现内容上的变化;从乡土小说、市井风俗小说到文化寻根小说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的变化;当代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

要点:“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学习要求:掌握“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区别。要点:“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12章。

心灵的伤痕。

学习要求:了解“伤痕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社会批判特征;北岛的《履历》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点;陈村的《死》的艺术特征。

要点: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回答》与《履历》;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死》的个人化特征:梦魇气息、梦呓般的文字、假想中的对话。

学习要求:掌握卢新华的《伤痕》的悲剧意味及其对文学传统模式的冲击。要点:“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伤痕文学”作品。

第13章。

归来的歌。

学习要求:了解作家重返文坛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复归的简况;冰心、孙犁晚年的散文创作。

要点:重返文坛的种类作家。冰心散文创作三个阶段与《我的家在哪里》。孙犁晚年创作心态的变化。

学习要求:掌握巴金《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杨绛的《干校六记》的艺术特点;牛汉的《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反思历史的艺术特点;《鱼化石》、《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发展变化。要点:《随想录》简况;“奴隶意识”与“觉新性格”。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与牛汉的人生体验。艾青重返诗坛后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艾青诗歌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

第14章。

历史的沉思。

学习要求:了解“反思文学”及其创作的基本特征;方之的《内奸》等小说对历史的整体反思;公刘诗歌对历史的反思。

要点:“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方式及主要作品。80年代初的共生现象:“反思文学”与“中篇小说热”。《内奸》的独特视角;作家选取的两件传奇式事件。公刘等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公刘追问“张志新事件”和怀古抒情的主要作品;《哎,大森林》的意象创造。

学习要求:掌握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对社会历史的人性反思;古花的《芙蓉镇》对社会和政治的历史反思;掌握王蒙的《杂色》等小说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反思。要点:《大风歌》与《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意义。《芙蓉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与政治风云;胡玉音和王秋赦的形象。王蒙7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布礼》与《杂色》;理性主义对王蒙创作的影响。

第15章。

人的觉醒。

学习要求:了解当代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戴厚英的《人啊,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理性色彩;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对婚姻道德的质疑和《方舟》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要点: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及主要作品;《人啊,人》的情节主线与艺术结构上的理性特征。张洁表现现实生活与爱情伦理的主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方舟》表现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三个知识女性的悲剧。

学习要求:掌握铁凝的《哦,香雪》的创作特点;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人性意识与社会意识。

要点:台儿沟与香雪;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作家提出的“悖论”。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经济与传统观念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表现;菱花、存妮和荒妹的形象。

第16章。

沉重的翅膀。

学习要求:了解“改革文学”的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和基本特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的特点。

要点:“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陈奂生上城》与高晓声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农民命运的追踪式描写;谌容的《人到中年》对改革现实的忧虑和困惑;路遥的《人生》对于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

要点:“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特点。谌容关注知识分子与剖析社会心理两类题材的主要作品;陆文婷和秦波形象的意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及其他作品;《人生》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背景与高加林的两难抉择;《人生》的悲剧格调与路遥的悲剧意识。

第17章。

喧嚣与骚动。

学习要求:了解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在绘画、电影等艺术中的表现;现代主义戏剧的形式探索;“荒诞小说”发展的基本情况;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存在主义意味;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的艺术特点;《绝对信号》与高行健的戏剧探索;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和魏明伦的《潘金莲》的特点。

要点:美术界、音乐界和电影界的主要作家作品;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前后的两个阶段。“崛起的诗群”的代表人物;《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分手的原因。宗璞的《我是谁》;“荒诞小说”的两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你别无选择》的音乐式结构。80年代戏剧形式的变化及主要作家作品;《绝对信号》与《车站》、《野人》。《陈毅市长》革命领袖的题材特点与散文化的结构手法;《潘金莲》对潘金莲形象的重新阐释。

学习要求:掌握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现代主义与现实战斗精神的结合。要点:《山上的小屋》与残雪小说的特点。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3)舒婷、顾城的诗歌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

要点:“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之争;《呵,母亲》的可贵之处;舒婷诗歌的情感深化过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方式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

第18章。

市井与乡土学习要求:了解市井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共同特点;戏剧创作中的文化热现象;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通过风俗画面对历史风云变幻和现实变革的表现;《烟壶》与邓友梅市井小说的特点;昌耀的西部诗歌与周涛的西部散文。

要点:80年代“乡土文学”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文化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矮凳桥风情》现的现实与历史。邓友梅小说的三种题材:战争历史、现实生活、老北京;《烟壶》双线交错的表结构;乌世保与聂小轩的形象。《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昌耀西部诗歌的分类:西部情结与生命感受。周涛与“新边塞诗”;周涛散文与西部的自然史和心灵史。

学习要求:掌握冯骥才的《神鞭》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表现;《蒲柳人家》与刘绍棠小说的乡土气息;《受戒》与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点;《井》与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要点:冯骥才民俗小说的两种倾向:文化恶俗、市井人物;《神鞭》与辫子的象征意义。汪曾祺小说的背景与高邮及牧歌式情调;《受戒》所表现的“世俗理想”;小英子与明子的形象。陆文夫与“小巷文学”。《井》与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特点:含蓄与幽默。

第19章。

文化寻根。

学习要求:了解“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和主要特征;《棋王》与阿城从非社会角度对人生的观照;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对传统文化和现实境遇的关注。

要点:“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王蒙的《在伊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小说和诗歌。《棋王》与其他知青生活题材的作品;《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与王一生。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与作品体现出的商州文化。

学习要求:掌握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阿城的《孩子王》在文化寻根中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生命力的赞美;《残月》及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要点:《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与时间处理;鸡头寨与丙崽。《孩子王》体现的文化力量与文化精神。《黑骏马》的诗化倾向与寻找主题。;白音宝力格的心路历程;《残月》的宗教情感与杨三老汉的生活态度。

第20章。

学习要求:了解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的异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和冲击;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

要点:市场经济对文学生产的影响。90年代文学所含有的“无名”特征。

第21章。

军人的视野。

学习要求:了解军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西线轶事》与徐怀中对军旅文学的挑战;黎汝清的《皖南事变》、乔良的《灵旗》等对战争历史的重新审视。

要点:“两代作家”:中年作家与青年作家(军门子弟、农家子弟);“三条战线”:当代战争题材、和平军营题材、历史战争题材。《西线轶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刘毛妹的形象。《皖南事变》与“皖南事变”;项英的形象与作家的悲剧观。《灵旗》的三种视角。

学习要求:掌握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丰富和深化;《绝望中诞生》与朱苏进军营题材的创作特点。

要点:《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朱苏进军营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孟中天与他的地球运动理论。

第22章。

今日先锋。

学习要求:了解先锋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义;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探索;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在小说语言上的实验。

要点: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马原、莫言、残雪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格非、孙甘露、余华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我是少年酒坛子》与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和结构游戏。

学习要求:掌握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的“元叙事”手法;余华的《现实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表现。

要点:《风底斯的诱惑》与马原的“元叙事”手法。《现实一种》与余华的冷漠叙述态度;小说布局的对称性与图像模型。

第23章。

人生写实。

学习要求:了解9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变化;“新写实小说”的特点。要点:“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的产生时间;《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基本特点:取消情感。

学习要求:掌握《一地鸡毛》与刘震云小说对历史变革期不同心态的揭示;《狗日的粮食》与刘恒小说沉重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

要点:“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一地鸡毛》与《单位》;小林的生活琐事与精神轨迹。

学习要求:重点掌握(4)方方的《风景》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要点: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二哥与七哥的形象。

第24章。

走向世俗。

了解90年代“文学读物”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的改革开放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崔健的摇派歌曲《一无所有》有反抗性以及它在与“流行音乐”的区别;王朔的《动物凶猛》对于“通俗读物”的超越;文学与电影的结合。

要点: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在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无所有》与中国摇滚;崔健的主要作品;摇滚乐与流行歌曲的区别。王朔的主要作品与媚俗倾向;《动物凶猛》的“个人性”特点;叙事动力与叙事冒险;“我”与米兰的形象。

学习要求:掌握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的个人化的精神主题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商业化倾向。

要点:颂莲的命运与视角;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写:电影化过程与商业性外衣。

第25章。

民间的历史。

学习要求:了解“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莫言的《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与新的历史叙述语言;王安忆的《长恨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王琦瑶形象的意义。

要点:“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情况及主要作家作品;《红高粱》与《古船》。民间立场:故事情节(暴力与性爱)和人物塑造(余占鏊的双重性);叙述特点: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的破坏。王安忆的主要作品;上海弄堂与王琦瑶;张爱玲与王安忆的简单比较;《长恨歌》与其他上海题材的作品。

学习要求:掌握张炜的《古船》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和叙事艺术的探索;陈忠实的《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和人物塑造。

要点:张炜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家族矛盾与阶级斗争及人物结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两个主题(放逐与救赎)与两个人物(隋不召与隋抱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多史同体构建、多时态交叉叙述;《古船》与《百年孤独》。仁义村与白鹿两个家族;家族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结构与视角;小娥之死的悲剧意义;白嘉轩与黑娃的形象。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

作者:洛夫,姓莫,台湾创世纪诗社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无岸之河》、《魔歌》、《众荷喧哗》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诗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时空倒错的方式,使千载之前的中唐和现代、古长安与台北遇合,造成古今诗人相晤邀饮的“千古一聚”场景,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奇情奇才的钦慕之情,体现了一种狂放傲岸的文化人格和对世俗为人、为文之道陈腐观念的蔑视。

2、简析本诗在意象经营和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苦心经营意象,以之突现精神魅力,造成奇独风姿,是本诗呈现方式的一大特色。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也极具特色。诗歌采用递进式结构,三节诗层层推进,愈进愈奇。

作者:骆一禾,着有诗集《世界的血》、《骆一禾诗全篇》等

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

本诗通过一系列象征性意象,抒写了在绵延无尽的岁月中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意义,表现出对时间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及无限性的哲理性思考。岁月无情,个体生命有限;但生命也一如时间在无限延续,生命之链不会中止,生命也是无限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生存姿态和对生命的智性赞美。

2、简析诗人怎样将无形的时间作具象化的表现,从而体现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令无形无迹的时间(岁月)具象化,赋予它以质感与动感,使其像油彩般“剥落”,如纸片般“卷曲”,是本诗一个主要手法。小青蝇、三叶草的比喻与少女化石的想象,使时间意象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外现;其在诗末的再次复现,又增强了诗的结构上的内聚力,显得通体浑融无间。

作者:闻捷,原名赵文节,着有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长诗《复仇的火焰》等。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苹果树下》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人十分灵巧地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

2、简析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的艺术特征。

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着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本篇是咏物言志散文诗。

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

整组诗构成了一种真诚热烈的基调,在它的衬映下,诗人那强烈的善恶之心,对于刚直人格的执意追求,都凸现得相当清晰。正是这一点,赋予了这组诗一种动人的力量。它不但是诗人对世事的坦率的描述,而且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的白居易诗所暗示的,更是他如何面对这世事的真诚的告白。

2、简析本篇中白杨、藤、仙人掌、梅和毒菌等物像的象征寓意。

白杨象征了孤傲不屈、不为暴力和强权所驯服的品格;仙人掌象征正直顽强、宠辱不惊的品格;梅花则是心怀崇高的理想或纯洁的爱情,不取媚于时的脱俗高洁的品格;藤象征那种为了私利而不顾一切,寄生于他人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毒菌象征那种居心叵测,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迷惑和毒害他人的鬼蜮行为。

作者:高行健,着有话剧《绝对信号》、《车站》和论着《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等。

1、分析《绝对信号》的主题意蕴和整体象征手法。

主题意蕴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剧本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表现了几个年轻人在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惶惑、苦闷和矛盾心理及其变化过程。第二层,是由于剧本在整体上是以象征手法来处理这个故事的,因而大大拓展了剧本的寓意。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

2、简析黑子形象的性格意义。

黑子是80年代初历史变革时期的一个迷茫青年形象。他个性倔犟,带着几分野性。又是代表着人生道路上许许多多迷茫青年的一个中心形象。他的遭遇处境、心理状态及其转变具有深广的典型意义。这一形象告诉青年,也告诉所有的人们,应该怎样做人,要明辨善恶是非,千万不能为小人小利走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

3、简析《绝对信号》以人物心理串联时空场景的结构特点。

在表现方式上,《绝对信号》在展开人物间的外在冲突的同时,更侧重于内心冲突的表现,并以人物的心理来串联时空场景;同时吸取西方现代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如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剧作者的艺术探索精神。

作者:韩东,着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本文为现代寓言诗。

1、本篇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现代寓言诗,简答其主题意蕴。

本诗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寓言诗。寓言的它的本体和喻体,它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是:诗歌以山民父子间的一段山外是山、山外有海的对话及儿子“他”的有关心理活动为寓言本体,而据此引发对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作品针砭民族惰性和传统习惯的主题意蕴,这种讽刺、批判的意味则成为寓言的喻体。

2、简析本诗在取材、立意及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在取材上去除了崇高化而采世俗化一途,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在语言上,也去除了浪漫的华丽,而纯以民俗口语出之,见出使诗歌复归生活本身的努力。而在立意上,则力求高远,尖锐,富撞击力。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在诗学向度上的转型。

作者:沙叶新,着有多幕剧《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和《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

1、简答《陈毅市长》的主题。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一

本书汇总后的建议有:

(1)终结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尽快减少甚至消除政策扭曲,真正实现竞争中性,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2)主动、积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取消生育限制,建设良好的老年与幼儿护理措施,加强对妇女的职业保护,鼓励生育。

(3)保护知识产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改善诸如补贴与国产化等产业政策工具,建设基础设施,消除政策障碍,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充分重视对国际市场的溢出效应。

(4)公共财政的重点应从支持经济稳定转向提高经济效率与改善收入分配。

(5)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改革,改革监管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间关系。

(6)彻底打破城乡长期分隔的`局面,取消户口限制,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7)采取市场化的政策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与实行碳排放交易,让中国经济走上绿色与低碳排放的发展轨道,提高生产与生活质量。

(8)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的互动中,灵活处理发展中国家议题。

建议各个维度都有,我个人是这么看待这事:

总是有一部分是要解决社会性问题,但社会性问题或者安全维度问题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分列较为合适。

跳过所谓的中等经济陷阱核心就在于中国的企业在全球的经济链条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过去相当于依赖一些极为基础的要素比如劳动力(世界工厂等)、投资(基建等)、消费(房地产、城镇化等)等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是在特定形势下才有的机会。后续则显然需要升级,尤其是面向外部的产品服务升级。形象讲是只有小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苹果。这在内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树立企业在全球中的位置。反过来讲就是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华为,需要能经营全球市场,而这达到一定规模后,就根本不单是经济问题,政治经济不协调就会出现华为、中兴这类事情。与此同时解决老龄化等带来的民生等问题,确保基本消费。

总结来看,就还是世界上就只有政治经济学,没单纯的经济学。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二

当我拿到《中国梦》这本书的时候,初略一翻,感觉谈的都是国家大事,“梦”太大了,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中国梦”和我们息息相关。比如:书中提到的“安居梦”、“环境美好梦”等等,这样梦原本就一直萦绕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像我们这样在小房子中一住就是十多年的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谁不希望能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这不,新小区的入住真真切切的圆了我们期盼多年的“大房梦”。再加上矿上整洁干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高效快捷的各项公共服务,让我们的生活倍感舒适。

再提到“乐业梦”,我的理解是乐就是快乐,业就是工作,所谓乐业应该是说我们快乐的工作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不同,也许有很多人并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难免会把工作当做负担,每天应付差事,能推的就推,不愿意多干一点儿。这样的人他一定就觉得“我只是为老板打工,我只是在为领导工作”,这样他根本就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殊不知自己在推掉任务的同时也推掉了成功的机遇,也就不会有出色的成绩。那么如何才能快乐的工作呢?这就关系到一个人“心态”,关系到你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从你的内心深处认为“你在为谁工作”。如果我们是把自己当企业的主人,把工作当事业,始终认为是在为自己工作,能用快乐的心态去从事事业,积极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和难题,这样,你便会在成长的路上收获一路的风景。

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曾经的每一段经历,每一次磨难在现在看来都是生命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中约翰·洛克菲勒提到“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是的,只有工作才能让一个人过的充实、活的有意义。这对于十多年前还是待业青年的我来说体会深刻。所以,能有一份工作是我当年最大的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对饮食业一窍不通的我在家人的支持下干起了“烧烤小吃店”,爱人在工作之余是我的得力助手。

从接下小店儿那一天起,聘请烧烤师傅,并邀来表弟做学徒,摸清进货渠道,学习经营方法,我从零起步,为自己打工,开始挤进“生意人”行列,真切体验了做生意的艰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步确实很难,也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并没有放弃,也行当时真的有一种“为自己工作”的心境,不求小店儿能赚来多少的利润,只希望自己能有事做,小店儿能经营下去。于是我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每一次总是能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度过难关。就这样,因我们全身心投入,小店儿在后来那近两年的经营中生意兴隆。那段日子虽然很苦很累,但它确实为我们赢得了财富,扭转了当年因爱人一个人工作经济紧张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让我倍感充实。

“对工作心怀感激”。能够成为一名正式员工,是我和我们全家人多年的梦想,那一年,从我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我便满怀感激之情。书中说“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其实,刚上岗之初,我只是一名环卫工,干着又苦又累的脏活,使满怀希望走上岗位的我有些失落,总感觉这份工作离自己的梦想太遥远。曾经在和朋友聊天时倾述心中的烦闷,朋友说“你至少已经前进了一步,如果你不能改变现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换一种心态去面对,也行你会收获另一份欣喜。”

是啊,一个新的开始,一份新的体验,我为什么不能好好把握呢?于是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尽快调整心态,尽心尽力的做好日常清扫保洁工作。同时我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听广播,来为自己充电,给枯燥无味的工作增添了一份乐趣。渐渐的我明白了许多事理,心情开朗了很多。在这样的积极心态下,加上平时的努力,使我在两年后从环卫工走上了资料员的岗位,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又一步。也许这份经历正印证了书中提到的“时刻准备着,当机会来临时你就成功了!”所以我们要有一种“为自己工作”的心态,要想比别人强,我们就要善于比别人多做一点,这样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点。

总之,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点燃你的工作热情吧,就像书中提到的第三位工人那样,为拥有一个工作机会而心怀感激,让我们每一天都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用心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份外的事情,不是为了看领导的笑脸,也不是为了能拿多少薪水,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为了实现自己更多的梦想而努力工作。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三

30天能环游中国?捧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满是疑惑。当我真的伴着这本书,体验了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内心里无时不升腾起自豪之感。

我为祖国的名胜古迹而骄傲。随著书:我游览了故宫、长城、天安门,观赏了龙门石窟、敦煌壁画等许多名胜古迹,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比如,金水河上横跨五座汉白玉石桥,桥的前面有一对雕刻精美的大石狮,还有一对挺拔秀丽的华表。说起华表,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华表顶上各有一个承露盘,盘上都蹲着一个石吼,石吼面向南。传说它经常注视着皇帝外出的行动,当皇帝在外游逛久了,它就劝皇帝:“国君呀,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快回来料理国事吧。”因此人们管它叫“望君归”。

我为祖国的历史文化而骄傲。随著书:我参观了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走进气魄雄伟的展厅,登上检阅台,俯视俑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浩浩荡荡的军阵场面:前边,由210件武士俑组成的三列横队,每列70件,面朝东方,随后,是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38路纵队,兵马俑披甲穿袍,战车由四匹战马拖拉,这是军队的主力。在它们的南北两侧和最后面,各有一队面朝外的武士俑。他们是军阵的侧翼和后卫。这些陶俑陶马,大小和真人真马一样。不同兵种的武士,神态各异。有的凝视、聆听周围的动静;有的执弓拉弓,目视前方;有的`骑在马上,表情严肃、坚毅。陶马匹匹膘肥体壮,矫健有力。真是令人惊叹的奇迹,考古学上的伟大发现!

我们的祖国的山河虽然壮丽雄伟,但是在历史上还不是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圆明园集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和难以计数的文物珍品和金银财富。它不仅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伟、建筑最富丽的大型园林,也是人类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可是令人心痛的是:这样宏伟壮丽的艺术之宫,连遭英发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毁灭性的洗劫,一座名园变成了一片废墟。“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让许多无辜、善良的中国百姓丧生在侵略者的刺刀之下!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科技建设祖国,捍卫祖国的尊严。

《30天环游中国》真正实现了让你不用走路的游览!它不仅能增长你的见识,更重要的是让你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四

读完《别了,我爱的祖国》这篇文章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在即将赴远洋求学之际,作者站在高高的船栏上,与前来送别的亲友告别,心中固然有着千万的不舍,但他对祖国被侵略的痛心和战胜帝国主义的决心让他毅然地站在了甲板上。看着祖国大好的山河,作者心中自然充沛着骄傲与自豪,但帝国主义的军舰硬生生地挤入了眼帘,刺痛了作者的心,刺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作者是理智的,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选择飞蛾扑火,而是决定师夷之技以制夷,暂时离开自己深沉爱着的国土。纵然有再多的牵挂,纵然有再多的不舍,带着山河破碎的心痛,作者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轮船,看着自己与家乡渐行渐远。

然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作者有丢下祖国的负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传的当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信念。众多赴洋的留学生都沉溺于声色犬马中,“盘着大辫子”,忘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但作者没有,他宣誓要加入中国的建设之中,宣誓要彻底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养育了他的中国!这种民族责任感是当时乃至于现在很多青年都不具备的。

回想当下,越发觉得祖国需要一批批如作者般有志的青年。远的不说,近日的事件,黄海上的韩美联合公演,印度于喜马拉雅山脉虎视眈眈,越南文莱新马泰齐插手南海……中国的四周局势不能说不紧张。回看国内,各种高科技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外国,龙芯半途而废,一汽收购双龙几乎完败……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千千万万能够加入这大时代工作的有志青年共同登上轮船,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形形色色的诱惑,一头扎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

而对于我自己,要成为那千千万万分之一,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学习,还有积极地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不被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蒙混了视听,一直保持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这样,我才有无穷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才有坚定的毅力在所有的困难面前都咬牙坚持!

这是我的誓言!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五

(开放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补修)。

一、参考对象: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的学生。相关专业(如小教专业等)不需参加补修考试,但要进行形成性考核。(考核要求参见复习指导第四条)。

二、考试形式及考试题型。

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主要题型有填空题(40分)、简答题(20分)、分析题(40分)。

三、复习重点。

绪论。

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时间),四个阶段的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开放性与整体性的特点。

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

第1章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

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镇压。

第2章土地之歌。

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

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赵树理《“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

“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及意义。

第3章战火中的诗情。

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不同战争时期和地域特点的小说作品。战争小说的三种类型:整体视角、个人视角、民间视角。

《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

《百合花》与其他“不合时宜”的作品。

《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

第4章英雄的道路。

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

《一代风流》与《三家巷》,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

《青春之歌》主要人物形象。

第5章早春的气息。

《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

《星星》创刊与《草木篇》。

第6章诗人的心声。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

“七月诗派”及主要诗人,“九叶诗派”及主要诗人。

绿原和唐。

第7章古今一台戏。

《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

《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

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

大茶馆与小社会。

第8章纷繁的世界。

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

第9章墓地上鲜花。

黄翔与《野兽》。

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

第11章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作》、《哥德巴赫猜想》。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12章心灵的伤痕。

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

《回答》与《履历》。

第13章归来的歌。

《随想录》简况。

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

艾青返诗坛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艾青诗歌创作历程的发展变化。

第14章历史的沉思。

“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内奸》对历史的整体反思及独特视角。

第15章人的觉醒。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及主要作品。

《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

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第16章沉重的翅膀。

“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

《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

《人到中年》中的主要人物:陆文婷与秦波。

第17章喧嚣与骚动。

舒婷、顾城的诗歌。

《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的主要人物。

第18章市井与乡土。

市井小说、乡土小说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

第19章文化寻根。

“寻根文学”的出现及主要作家作品。

《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及主要人物。

第20章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8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与变化。

“两代作家”、“三条战线”。

《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

《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第22章今日先锋。

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第23章人生写实。

《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

“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

第24章走向世俗。

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

王朔的主要作品。

第25章民间的历史。

新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古船》中体现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四、相近专业学生形成性考核要求。

要求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举例具体恰当,论述正确深入,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要点陈述与教材基本相同或相近即可,如果能自圆其说,观点可以与本教材相悖,但要求内容具体。题目可在当代文学范围内自拟。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六

2.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三次批判运动的概况及其教训。

3.“双百”方针的内容。

4.《纪要》的实质及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凖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

要点: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的《登记》与《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人物、成就与不足。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和《李双双》。

重点:“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和特点。

一、干预生活的小说(白花文学)。

复习要点:

1、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革命理想主义;林震和刘世吾的形象。《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

三、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1、了解革命历史小说潮流兴起和消退的原因,认识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

2、分析《百合花》与茹志鹃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3、什么是“三红一创”?

4、了解以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为代表的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5、掌握《红旗谱》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形象。

7、分析《林海雪原》在环境、人物、情节诸方面的浪漫传奇色彩。

四、了解五六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诗人。

重点。

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及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3、贺敬之诗歌的两种类型与一般特点。

3、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以《苹果树上》为例分析闻捷《天山牧歌》的艺术特色。

五、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了解我国50~60年几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重点掌握杨朔的《雪浪花》、《海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对所分析的作品要认真阅读。

1.简述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历程及每一时期艺术特点。

2.论述扬朔的“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

3.你是怎样看待杨朔的艺术审美追求?

4.分析秦牧的“学者化散文”的风格?

5.论述刘白羽的“战士风格”的散文成就。

六、了解50~60年代戏曲改革、话剧创作以及歌剧的发展,深刻理解老舍戏剧创作的成就和独特风格,掌握田汉的历史剧创作。

1、老舍的《茶馆》的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

2、田汉的历史剧剧创作概况《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中国当代文学读后感(模板17篇)篇十七

中国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与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到目前为止,这门课程从大纲到教材、参考书的编写、出版,已经自成体系、相当齐全。问题是,这门课程只有上限,没有下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继续延伸。在教学中,这门课程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如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日益减少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文学兴趣降低与培养其文学审美能力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文学作品与学生阅读时间减少的矛盾等等。

从“文”到“史”进行整合,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其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树立科学的文学史观。教学中,要还原历史场景,尊重历史事实。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人视角解读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实事求是地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定性定位,从而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例如,胡风事件,应该讲清它的来龙去脉,讲清全部事实和影响,否则不利于总结这一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再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毫无疑问,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于指导我国数十年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讲话》毕竟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文献,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其中有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是先进的,而拿到现在看,则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另外,当代文学比之现代文学,与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更为密切,基于此,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这一特征时,必须让学生同时把握心灵史、人性史这一特征。

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当代作家的创作,突出文学的宣传教化功能,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代文学过分夸大了文学的宣传教化作用,造成文学的功能尤其是人文和审美功能的缺失,在思想上导致极“左”思潮的泛滥,在表现手法上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和政治图解非艺术化倾向。既要让学生看到作家作品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云,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家作品所建构的艺术世界,进而窥见作家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搏,在解读文学史的同时,解读人的心灵史,解读由共性和个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构成的人性的存在史。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文学史观。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评判能力,成为该课程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浅谈中国当代文学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

    门诊感控工作总结(优秀13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员工是如何写好月工作总结的。

    购买服务协议书格式(专业17篇)

    服务月是一个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公民意识的良机,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在这些服务月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对象的反馈和感激之情,以及服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青海讲话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并改正错误,实现自我提升。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近日,“戴厚良青海讲话”引起了广泛关

    参观伊利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

    银行服务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汇总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估,明确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员工是如何写好月工作总结的。

    涉密人员岗前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下面是一些精心整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20xx年xx月

    实训心得体会套话(专业16篇)

    心得体会是对经历、感受或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个人素质。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思考和收获。

    前台文员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升自己。下面是一些与心得体会相关的文章,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社会实践是我们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一

    大学毕业生思想品德个人鉴定(实用14篇)

    毕业生,总结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环,它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下面是一些优秀毕业生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表演的心得(通用20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反思,对未来的指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很快,过了三天上课日,上了两节的表演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