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0-26 作者:雅蕊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书籍的内涵。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读者对自己心爱的书籍的读后感,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考。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一

2、生命里有真正的追求,就大胆地出走!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里,不会是紧紧抓着腐鼠不放的鸱鴞,要大胆飞出去,飞去广阔的世界。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只会增加生命的腐烂萎缩,只有不断出走,不断重新出发,才能保有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创造的快乐,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6、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9、平常要累积,才能提领自如。

12、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13、美的本质就是创造力。比如说一个美术馆,过去的观念是说摆一张画或一个雕刻。可是现在到大英博物馆,你看他最早介绍人类文明,是一个用石头打出来的手斧,当时的人有一个观念,他用这个观念,用他的手,他的技术,在一个材料上做出他要的样子。艺术史的起源其实是从这里起源,它是创造,动物的世界没有创造,动物不会用工具,人是第一个会用工具的,美的本质上根本在讲创造,与我们世俗上所说的美不完全一样。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二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三

蒋勋老师是台湾人,确切的说是成长在台湾的大陆人,故乡是大陆,生长在台湾,这样的背景也就注定了这部书在写到南宋时用以自比的感情。

这部书一边讲历史一边讲宋词,讲到宋词就离不开政治,更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学,现在的宋词是跟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艺术品,虽然宋词都是人写的,但是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许多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可复制,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说汉语,他们就不会消失。许多宋词的千古绝句,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的,李后主、苏轼、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诗句了,他们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过下来,也写不出那些个感人的诗句。只有在国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转折的时候才能发出那样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们平日里的考试失利、朋友争吵都是鸡毛蒜皮,少年强说愁罢了。

每次读中国的历史,读到极盛或极衰的时候我就想哭,读完这部史书,更加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从盛唐的张扬,到北宋的内敛秀气,再到南宋的小确幸,时代在变,民族性格在变,历史在变,历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决定着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运。蒋勋写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时喜欢苏轼和辛弃疾的诗句,不喜欢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种收回故土的思想,许多辛弃疾有名的边塞诗篇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读了之后的人就有一种奋不顾身想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情感,或是在边塞守卫国土的一种自豪感,台湾人在学,我们也在学,不过我们学来的诗篇,用来代入的场景不一样,台湾人用南宋来自比,代入两岸关系,大陆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两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华,恢复万邦来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国际地位,两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显现。蒋勋年轻时正值****闹得火热之时,大家以一种“南宋”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年迈后,时代变了,渐渐地发现不过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夺回汴梁一样,面对强大的对手,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文化中的小确幸出现了,偏安一隅的思想开始占据主流,作者也渐渐反思,发现也爱上了柳永、姜夔的诗句,想来也是有点意思。

从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朝代的兴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个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个境界,这也是我发现的这部书的精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出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这里开始,人生开始感受到了一种颓废,繁华下落,开始沉静下来领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眷恋和珍惜。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这里,人生多了一份执着,一份痴情,也多了一份漫长的痛苦。很多人在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并没有过渡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寻来寻去,不过如此,曾经的不过是乱花弥眼,浅草没蹄,要寻找的不就在眼前么,执着只是经历,难成结果。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四

在“红学”“泛滥”的今天,许多人在潮流的推动下再次翻开那极为厚重的《红楼梦》,不少文学家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继而出书蹿红。刘心武便是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与刘心武相比,蒋勋近乎默默无闻,直到这套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

蒋勋在这套书中,从多个角度评析每一回,文章引用与分析相交错,语言深刻与通俗相交叠。

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曹雪芹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毕竟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记忆中真实、鲜活地存在过的,他只是让回忆重现),反正,《红楼梦》已成为爱情、美食、亲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指导书籍了。但是,这不是蒋勋认为的读《红楼梦》。但是,从描写中感悟作者的认真,感悟他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许多红学家抓住一个细节就开始穷追不舍地拓展、想象,拼命地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当年繁杂礼仪、官场黑暗、家族斗争。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曹雪芹想让后世收获的东西。蒋勋告诉我们,《红楼梦》呈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眷恋和不舍,呈现了繁华若梦的“空”.

细节处的想象可以日后慢慢添补,但首先,我们要跟着故事情节走,读懂曹雪芹伏笔千里的草蛇灰线,读懂曹雪芹写在热闹处的落寞。“回到文本”,只有读懂文本,我们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拓展、想象,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百科知识。

既然蒋勋的评论是多角度的,那书中也自然少不了红楼中人的处事对现在的启发。在分析探春当家一节中,蒋勋为我们展现了王熙凤、探春、宝钗这三个人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所用的方法及结果对现代的管理人员依然有启示。

蒋勋改变了我一味追求80回后真正结局的执念――其实,认真读懂前80回,更重要。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小说最后的结局。但每个人物以及读者的情都刻在了白雪之下,每一颗心,都在各种情感的磨砺下,领悟了“空”.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五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六

接触蒋勋,是因为爱看《红楼梦》,我常说:“多情人看红楼,看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跟着哭,跟着笑;无情人看红楼,看的是‘食尽鸟投林’,知进退,明舍得”。然而,蒋勋却把红楼一梦解释得既入情又清隽,这般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切换,实在让人惊叹。从这点上看,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那种“静水流深”的学者一样惜字如金地道出哲理,而是把哲学用很人情味的过程表达出来了,就好像安徒生把塑造人性美与批判人性恶的箴言用很梦幻的童话传达给孩子们,蒋勋则擅长用很生活、很心灵的方式来向成人世界表达生命的意义。

蒋勋是个很纯粹的文人,只专注于艺术作品的文学性,比如他评价《红楼梦》,不会把美食、建筑、华服单独拿出来深入研究,若有些许篇幅的描述,也是为了让读者能了解当时的文化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本身。他更多地是在讲人物的身世、心理、性格及命运;在讲癞头和尚、跛脚道士如何给执迷之人指点迷津;在通过曹雪芹的作品说一切人生的状态都是值得悲悯的。所以看《蒋勋说红楼梦》,让我对作者的素养与境界真是肃然起敬。

基于以上所说的表达方式和他对经典之文学性的尊重,我对他的其余作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读《蒋勋说宋词》这本书仍然是一次意外。相对于唐诗而言,我是不太喜欢宋词的,珠玉在前,唐诗恢宏大气,李太白一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把古今万千气象都道尽了,再说宋词,“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我们就来看周邦彦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种意象的对比,宋词就相对好像更纤弱一些,更耽溺一些;杜甫一生都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志,然而李后主则终日关心的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种小情绪、小落寞。也许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来说,比较难理解宋词的美,最在意“家国天下”的年纪,是看不上这些儿女情长的耳边絮语的。所以,最初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瞧瞧蒋勋这位“生命的旁观者”是如何看待宋词的小家子气的,会不会偶尔他也不那么中庸?可是这本书拿起就放不下了。

首先是整本书的格局,蒋勋在谈每一个词人的时候都连带着把他所处的朝代背景、生活际遇交代了一遍,你很少看到一部专门谈诗词曲目的文学作品会把那个年代的历史统统写进去,通常是非常严谨地在讲格律,讲平仄,讲意象。可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深谋远虑,看到了宋徽宗起兴文化的良苦用心,甚至看到了李后主整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对其词作的影响。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词这种文学形式在整个宋朝时期的发展演变,对一种文学形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种更为全面立体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是拓宽了对美学的认知。就像我先前讲的自己对宋词的感受,觉得宋朝的词人太过拘泥于生活琐事,没有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视野和心态。可是蒋勋说,这一种繁华落幕后的自省,是经历过金碧辉煌的盛唐以后,人们转而开始关注自己内在感受的一种变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落寞”和细微的观察实质上是一种进步,他称之为“颓废美学”,是指在现实生活里,人向外的征服已经没有任何缺憾了,这个时候,心灵上的空虚感、缺憾感就成为了他们创作的源泉。所以不论是李煜、周邦彦、李清照,在他眼里都是更为内省和细腻的存在,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更敏感、更准确的。往往空虚过后,人就开始呈现悟道的形式,这是潇洒肆意的李白和报国无门的杜甫所达不到的境界,而宋朝的整个节奏正好都是平静内敛的,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气质。

最后是这本书所传达的一种文人的气度与从容,叫人称赞不绝。如果我们说李后主写“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懦弱和无能的体现,那我们不要忘了,欧阳修、范仲淹这些有名的政客,他们表达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也不会觉得羞怯。但今天我们在官场里,是很少有男性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远不及宋朝文人的坦然,这事实上使得文化在部分人群身上产生了一种“特殊性”,它是相对封闭的。我们再看台北故宫博物馆里苏轼的《寒食帖》,写错了就点一点,再改一改,面对人生中的错误非常随意和坦然,所以宋朝给文人的大环境是让人倍感舒适的,没有压迫感。就像程颢的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述,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说任何生命的美丽都不必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宋朝和宋词又是外放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无拘无束。

推荐大家看《蒋勋说宋词》,不仅是看宋词之美,更是蒋勋道出的宋朝之美,看整个宋朝文化对一个人生命态度的影响,除去唐朝的豪放与潇洒,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内省与沉淀来面对各种际遇,承受各种结果。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七

说实在的,看这本书之前我真不知道蒋勋何人。谈起唐诗宋词也只不过是上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背诵的那几首罢了,翻看这本书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沙龙活动,放假在家闲来无事翻翻,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让我了解“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蒋勋先生讲苏轼这一章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以前不一样的苏轼。“明月几时有”已经平易成口语,融入儿歌、流行曲、家常话中,隐去了苏东坡的文豪气和穿越历史的云烟感。原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句子,蒋勋先生说:“谈到苏轼,我觉得大家可以了解到他所创造的一个文学风格,他几乎是一扫唐代的贵游文学。‘贵游文学’是说从六朝以下一直到李白,基本上都在追求一种比较贵族气的豪迈、华丽,一种大气、挥霍的美学感觉。可是到苏轼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真正建立了宋代诗风的一种平实,所以当我们读到‘明月几时有’的时候,你常常会觉得苏轼最大的特征,是他的作品当中常常有一些句子几乎是不像诗的。比如‘人生如梦’,比如‘多情因笑我’,他常常可以把世俗的语言非常直接地放入诗中。”

《江城子》这首诗至今我们读着仍然朗朗上口,源于这首词口语化的倾向,比如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会发现每每在阅读苏轼作品的时候,中间没有感觉到任何阻碍和费力的状态,像他自己所说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其实在讲要自然,当然这种自然并不容易。苏轼最大的特色是他的作品根本不需要注解,这样的东西你要怎么去注解?它都是生命经验,如果要注解它,恐怕是要把生命经验拿来做注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苏轼作为一个这么重要的文学创作者,文学真的不是他的职业,他没有刻意地为文学而文学,而是在生命当中碰到那个事件的时候,他的文学就出来了,这个时候他的真情会完全流露出来。这首词我想大家因为太熟,也许会觉得它是那种简单、容易的句子,使你忽略它其实在文学世界当中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它的难度就在于我们常常不敢写这么简单容易的东西,一开始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觉得苏轼最有趣的是他所有的句子开始都是直截了当,从来不做铺陈。这样的一个作品就把我们看到文学创作当中最难的这个部分完全展现出来了。

跟着蒋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了那些我们已熟到“审美疲劳”的词句之美,还令人在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夜里琢磨人生的滋味,比如“天涯何处无芳草”,蒋勋先生的剖析是:“不止是在讲一个自然现象,同时它也扩大成为一个心理经验,好像对生命有很大的鼓励。我前面提到我最大的愿望是盖一座庙,凡是这种句子我都会把它做成签,放在庙里,一个失恋的人如果抽出‘天涯何处无芳草’,大概会很高兴的,它变成了一种扩大性的人生体验。”

无论是宋词之美还是蒋先生解析之妙,令人重拾阅读的乐趣。书架上唐诗宋词的解析书籍也有几种,或考证严谨、或著者权威,为何蒋勋先生口语化的点评在这个秋夜抓住我的心?为何那些平日里朴素的句子大放光华?大概因为这样的评说方式浸渍着感情与个性,也是因为隔着海峡,审美与表述都有了些微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读者的心里投下新奇与惊喜。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三篇】:《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说实在的,看这本书之前我真不知道蒋勋何人。只因为王轩的推荐,拿来翻翻,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让我了解“词最初不是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

今天上午饿着肚子读完了这本书,《蒋勋说宋词》,感觉写的还不错,吃完午饭就着刚读完书的热乎劲匆忙赶来写这篇读后感。

蒋勋老师是台湾人,确切的说是成长在台湾的大陆人,故乡是大陆,生长在台湾,这样的背景也就注定了这部书在写到南宋时用以自比的感情。

这部书一边讲历史一边讲宋词,讲到宋词就离不开政治,更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学,现在的宋词是跟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艺术品,虽然宋词都是人写的,但是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许多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可复制,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说汉语,他们就不会消失。许多宋词的千古绝句,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的,李后主、苏轼、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诗句了,他们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过下来,也写不出那些个感人的诗句。只有在国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转折的时候才能发出那样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们平日里的考试失利、朋友争吵都是鸡毛蒜皮,少年强说愁罢了。

每次读中国的历史,读到极盛或极衰的时候我就想哭,读完这部史书,更加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从盛唐的张扬,到北宋的内敛秀气,再到南宋的小确幸,时代在变,民族性格在变,历史在变,历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决定着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运。蒋勋写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时喜欢苏轼和辛弃疾的诗句,不喜欢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种收回故土的思想,许多辛弃疾有名的边塞诗篇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读了之后的人就有一种奋不顾身想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情感,或是在边塞守卫国土的一种自豪感,台湾人在学,我们也在学,不过我们学来的诗篇,用来代入的场景不一样,台湾人用南宋来自比,代入两岸关系,想反攻大陆,大陆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两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华,恢复万邦来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国际地位,两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显现。蒋勋年轻时正值“反攻大陆”闹得火热之时,大家以一种“南宋”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年迈后,时代变了,渐渐地发现反攻大陆不过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夺回汴梁一样,面对强大的对手,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文化中的小确幸出现了,偏安一隅的思想开始占据主流,作者也渐渐反思,发现也爱上了柳永、姜夔的诗句,想来也是有点意思。

从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朝代的兴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个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个境界,这也是我发现的这部书的精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出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这里开始,人生开始感受到了一种颓废,繁华下落,开始沉静下来领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眷恋和珍惜。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这里,人生多了一份执着,一份痴情,也多了一份漫长的痛苦。很多人在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并没有过渡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寻来寻去,不过如此,曾经的不过是乱花弥眼,浅草没蹄,要寻找的不就在眼前么,执着只是经历,难成结果。

第一讲李煜。

唐诗到宋词,"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他远离民间。",唐诗格律严格,李白,杜甫的成就也几近不可超越。"讲到词,首先要提到五代词,因为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桥梁,而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即李煜""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要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创作,二是李后主,他把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成功的连接在一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李后主的地位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背负着原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评价极高,说他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革命者;亡国之后的词作"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前半生他面对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是诚实的;亡国之后,他后半生的哀伤也是诚实的"。

正是由于他的一派天真他才会那样写以至于因"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被宋太祖毒酒赐死。"一个文人的诚实就体现在他的用字上。""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真实。"王国维评他"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李后主了解民间最底层的文化讲的更白一点就是歌妓文化""通俗的意义就是回到世俗的俗世文学自有它的一种活泼和力量""词牌代表的是一首词的音乐调性词人只是按照音乐把词填进去""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梦里不知是客一晌贪欢"这个句子的宗教感和哲学感可能是最强的。我觉得它可以用来做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告白让我感触到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应该这样执着那些最深的感情好像也不过是"一晌贪欢"因为你知道后面会有什么在等着""相见难时别亦难"是人与人的关系"别时容易见时难"则是你与自己生命的关系。李后主用"天上人间"作为《浪淘沙》的结尾也许是由于夜晚惊醒过来那一刹那的生命感伤他忽然得到了生命里最后的谶语。

第二讲从五代词到宋词。

词与诗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词是高度口语化的形式;长于抒情,不长于叙事;大部分词有很明显的长短句。凡是与音乐,音律配合得比较密切的文字,都会形成"婉转",其实就是在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词是音乐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宋词像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而唐诗像是单一线的串联。词是靠曲调来相关,而不是靠文学本身的意象。唐诗是向外的观察,譬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现在转回来变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变成了一种非常精细的,有一点儿耽溺的经验。西方所谓"颓废"是一种内心经验的反省。只看到春天的灿烂,而不能看到秋天的肃杀和萧条,那他的生命经验也是不圆满的唐代的愁是不会被自闭到个人化的,绝对孤独的体验中去的。宋代,对于惆怅,闲情,新愁,或者所谓文人的风花雪月,如果从负面的角度来说,它可能是我们讲的不好的颓废;可从正面来讲,生命中的忧愁是一种本质性的内容,是你怎么样都无法排解的。宋朝在文化上创造上产生了一种"平淡天真",就是不要做作,也不要刻意,率性为之。"通常我们一讲小事物就会看不起,总在谈虚妄夸大的东西,对身边的小事可能没有真正珍惜过。""我相信深情是可以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同一朵花的缘分不见得下于同一个人的缘分"你会用伟大去形容唐诗,但你不太会用伟大去形容宋词,因为后者不追求伟大,它追求的是一种平静。

第三讲第一部分范仲淹、晏殊。

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慨,意见,都可以是文学的状态。

时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一个感伤,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二个感伤。人类醉生的两个感伤其实是时间的不可寻找和空间的不可寻找。

宋代知识分子的“分裂”个性,刚毅与柔情如此的不同,但是又可以合在一起。因为我们不了解看似对立的个性可以和解,如果实现了和解,这种分裂反而是一种完美。

看到人所具有的多重性,尊重人的多重性;看到生命的丰富,也就不去阻碍生命力面任何特异性的发展。

唐代的很多东西是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到了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的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

北宋词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于它对意向的掌握。这些意向经常是非常平常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就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上一些自己身边最具体的景象。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蓝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张爱玲说她最新换这四个字,他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他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极大的热情燃烧的要到最后了,你内在的**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性能已经那么少了。这讲出了生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的三个不同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活在繁华当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我觉得北宋词里最美的句子,其实是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完全。

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

第三讲第二部分晏几道、欧阳修。

在不同的生命状态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沽”,每个人解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

欧阳修非常强调文学的平实性,要摆脱南朝华丽堆砌典故以及造作的风气,恢复文学的自然。

北宋这一代知识分子保留着幻灭的情绪。在权力和财富当中,他感觉到生命本质的无常,他才会有宽容。我非常不赞成很多人说度这样的东西会使人消极、悲观,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本相;花是会凋零的,春天是会过完的。在了解这个本相后,生命仍有执着,以泪眼问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他会变成一种深情,而这大概也是宋代知识分子最迷人的地方。

你必须知道生命本质的无常,才会去珍惜生命里无常来临前每个片段的美好时刻。

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来自能够又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的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发现的意义。

这些文人内存其实有一种无常感,所以在生活里面会有一种深沉。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平”是欧阳修所追求的。

第四讲柳永。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可以铺叙开来的比较长的词,我们称为慢词。

第五讲苏轼。

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如果完全从美学角度来讲,苏轼的成就大概是最高的。

苏轼的作品都是生命的经验,如果要注释它,恐怕是要用生命经验来做注解的。

苏轼的美学在凄凉当中不小气,常常有一种空茫的感觉,带着一种生命的无常感。

文学里的极品,其实情感多是一清如水,超越喜悦,也超越忧伤。

苏轼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修炼其实是为了回来做人,而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多了不起鲁能告诉别人自己没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

“自喜渐不被认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不是别人不认识你,而是你自己相信你其实不需要被人认识。

文学史上的苏轼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开阔的个性,树立起自己的生命典范的,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宋代直接碰触了生命的无常性,他们不避讳这个话题,可是也不因此而悲哀。对于生命“空”的状态,无常的状态,苏轼直接去写,完全不做任何修饰。

对于两宋词的评价,存在着关于文学性和音乐性的争议。文学性上来讲,赢得一定是苏轼。李清照批评苏轼“不协音律”,但这是因为苏东坡根本没有想到以音乐传世,他想到的是以文学传世。

苏东坡曾经问人家:我的词唱出来和柳永的有什么不同?对方说他的词是关西大汉持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大概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两者美学风格不同。

我们的生命有时会有一种大时代的辽阔,要去发出大声音,可有的时候生活里面只是小事件,只能令人发出一种低微的眷恋和徘徊。在美学上,大与小只是两个中性的名称,没有好坏的意思。

一个文学在锤炼形式美的时候,其实就是它没落的年代。

所以元曲势必要走另外一条路,中国的诗词在元代开始与表演结合,文学过渡到了戏曲。

唐朝的诗人在酒楼上唱《将进酒》,只要自己拿着筷子敲着酒杯就可以唱起来;可是到词出来的时候,你必须把你的句子交给乐工和歌女,弹着琵琶唱出来;到了元代、明代的时候,不只是歌手,还要有受过严格戏剧训练的演员,由他们帮你表达出来,所以越来越复杂。

第七讲秦观、周邦彦。

琴是文人拿来修身养性的东西,换句话说,琴最重要的不是弹给别人听,而是弹给自己听。琴变成文人生活中必备的部分,它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一种内敛的精神。

我们在阅读文学时慢慢会发现,句子本身可能是了解诗人的一个方式,可更重要的是单字,我觉得单字本身是他真正的质感所在。

文学里的流浪意识是一个生命的自我放逐性,它并不特指某一次于某一个人的告别和流浪。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诗人是天生的,他有这个情感,会把一般人看不到的,好像没有情感的东西转成深情的部分。

宋瓷不再讲究色彩上的华丽,而是讲究质感的变化。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八

《蒋勋说宋词》,感动我的并不是宋词,而是一个人的精神,他是苏轼。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犯的罪相当于清朝的文字狱,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宋朝时仁政的朝代,所以仍然没有杀他,只是贬到了海南。可是他的人生却因此提升了一个档次,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辉。蒋勋说,苏轼到黄州后,对无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他的《寒食诗》中,有“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样的句子,他眼中,花和泥已经是一样的事物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后来他到赤壁,又写《赤壁赋》、《赤壁怀古》,抒发了生命的豁达。

当然苏轼并没有完全看透无常,活着的人谁也看不透。但是,我们连东坡的境界都望尘莫及。我觉得无常很难,直到年初的一场病,让我看淡了许多。

去年十月以来,一直在咳嗽,断断续续,如秋日的霏霏江雨。只是疏于治疗,一直拖到了今年元旦。那天一早起床,浑身泛起阵阵寒意,竟然动不了身子。当时父母俱已出门,一时欲济无舟,心中不由得慌乱。挣扎了好一阵,终于将就起身,潦草洗漱。看着镜中的自己,我竟然有些不认识,一年的第一天,我却潦倒成这个样子,真是可笑。扶着墙坐到桌前,勉强提笔写下了一首古体诗,然后又倒在床上。

在医院的两周,胜过我看的一切圣贤书。生老病死,离愁别恨,全在我的眼前发生。有一天我在等护士给我输液,一家人连同大夫神色匆匆地推着病人冲进了抢救室,感觉没过几分钟,就推出来了。这一次,病床变成了白色,再也没有人慌张,有的只是全家的失落与茫然。这一切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近得我稍微起身就可以触到那人的病床。护士来给我输液时,我竟没有发现,因为我当时已经懵了。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已仙逝,可是没有一次发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感到,亲历一个生命的结束,内心是如此悲怆而又无可奈何。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无常。无常不是太阳东升西落,无常不是四季秋收冬藏。无常是一切没有预料的事,没有征兆的事,没有办法挽回的事。人世间有太多无常,只可惜我从来没有读懂。陆游唐婉,“山门虽在,锦书难托”的凄美爱情,我不懂;柳三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依依离别,我不懂;刘后村,“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动情哀叹,我不懂。直到这一回,有一个生命如流星坠石,从眼前消逝。我发现无常并不一定伴随着刻骨铭心,反倒是如尘埃一般悄无声息,不带走任何活着的证据。

生命的无常给我们留下太多遗憾,甚至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螟蛉与鲲鹏,哪一个活得长,哪一个活得短,都终究会死去。但最难消受的,其实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剩下”的人。史铁生在《地坛》中所遭受的折磨,无非是母亲用生命呵护了他,自己却痛苦地离世。远藤周作的《深河》中,面对亲人离世,人们纷纷接受了恒河的洗礼,让愧疚与悔恨随河水流去。这才是无常令人神伤之所在。我常想起苏东坡“纵使相逢应不识”,与妻天人永隔的痛楚。东坡一生都没有看透无常,尽管他写过《寒食诗》,写过《赤壁赋》,但是他还是会悔恨,还是会愤怒。他说“人生如梦”,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一旦到自己身上,也仍然消受不起。

因为我们终归是俗人,我们还得吃人间烟火。倘若真看透无常,宠辱不惊,便不须再活着。那是王家卫的一句台词:“人生若真的无悔,那该多无趣。”人生若真懂无常,便也非常。

生病的这些天,我常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常常在心里说,我会不会死?也许一个护士输错液,一味药吃错,我就会死。面对近在身边的生离死别,我越发的神经过敏。我甚至在想,一个爆炸,一场灾难,我们便不会再有明天。可是反观眼下,我们又有多少未竟的事情?未竟其一,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说来容易做来难。譬如我做教师这个行业,最易攀比竞争,你不比,也会有人跟你比。我们能不能放下执着,只做自己。未竟其二,惜时尽孝。父母为了我的病,许多天没有合眼。我在想,难道非要等到他们也动不了的那天,我们再去报答这份恩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人因此而抱憾终生。我们来不及细细地坐下来筹划幸福,趁我还活着,趁他们还活着,珍重这最宝贵的时间。未竟其三,善待众生。我们都是自私的人,自私没有罪。可是在生命的长河中,我更愿做一个渡河的人。上善若水,希望用余生的善念,笑对每一个无常的生命。若此,人生何憾。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九

唐诗的文学成就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蒋勋是美学大师,诗、书、画俱全,文学作品也颇佳。《蒋勋说唐诗》,这样一本书的读后感,我很难说出专业的见解,只能是信口雌黄。

在我所接触到的诗歌解读的书籍中,蒋勋是我最推崇的。他从多种角度解读了唐诗的魅力,把唐诗的璀璨光芒投射到读者的眼前。我只能把书中关注到的点呈现出来。

首先是蒋勋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如果他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请恕我见识少。)“那些积累了很长时间,和我们的身体、呼吸已经有了共识与默契的语言和文字才叫文学。”文学是有生命的。他不但同于文字记载。只有真正的文学才能够代代的流传。在我10岁那年,家里造房子的时候,借住在村里一户人家。在他家发现了一副扑克牌,每一张扑克牌上都有一首不同的诗,每天晚上妈妈陪我背扑克牌上的古诗打发时间,近两个月的时间,房子盖好,我把五十四张扑克牌上的古诗也背完了。当时就是无意识的,喜欢这些有节奏感的语言,没有带任何功利的把它背了下来。后来对我的语文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诗如果不能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文学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我想文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是一种状态的再现,不一定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讲的太清楚就是论文了。”

第二是蒋勋慧眼选诗。他把浓墨重彩留给了《春江花月夜》,留给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

记得读中师的时候就背过《春江花月夜》,觉得这不像一首古人写的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每当月圆之夜,都在人们心底浮现的诗句,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当我们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很多储存在我们心里的零散、模糊的诗句,在生命的某些经验中会忽然活过来,因为情感从来都是相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三,蒋勋充分解读了唐诗的丰富。1唐诗的开阔。“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空间的跨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间上的跨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心理上的跨越。

2唐诗的浪漫与洒脱。“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儿女情长;“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不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3唐诗的哲理。“抽刀断水水更流”。

4唐诗的深情。杜甫对李白的友情,“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家国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乡遇知音的惺惺相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生命的眷恋。

唐诗是美的。“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愿化成一片小小的月光,流转到你的身上,相隔千里万里,中间唯一可以连贯的东西是月光。当你身边有人离开的时候,可以给他写上这句诗,表达你对他的牵挂。让我们偶尔远离及时通讯工具,留一点距离,留一点空间,留一点时间给唐诗,去感受那个迷人的世界。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

每一个中国人与唐诗宋词有一种不解之缘,唐诗宋词就像长江黄河里的一滴水滋润着祖国大地,滋润着炎黄子孙,它们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里自由的飞翔,它们在祖国的每个角落里自由的飞翔,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生生不息的情结与眷恋。

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孕育了一些诗人、词人,他们的诗词照亮了中国文学的殿堂,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这就是唐诗宋词。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触唐诗宋词,虽然那时知识非常薄弱的我,无法理解其中的`韵味、道理,但是我每一页读起来都是那么的认真与专注,记得小时候我每一首会背的诗是唐代大诗人骆宾王的《鹅》,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舒畅,琅琅上口,读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来。

我们都知道唐代出名的是唐诗,那么宋代呢?顾名思议,不就是宋词吗?

唐代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说起初唐,大家都知道初唐四杰。他们一扫萎靡的宫廷诗风,描写了真实生活。盛唐诗人流派较多,有田园派的孟浩然、有边塞派的王之涣……谈起盛唐人们都会想起诗仙李白,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豪侠的气概,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但中唐最为代表的诗人是李贺,他是一个很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最后要说起的诗人是晚唐的“小李杜”,以别盛唐的大李杜,为晚唐诗坛雄长的杜牧,豪爽悲慨、风骨豪迈,李商隐归于沉郁寓深倚思自成一体,我们中国都知道,中国有一个丝绸之路,那么中国古典文化的璀璨明珠——唐诗,则可以称为唐诗之路。

唐诗宋词给我们祖国文化历史增加了辉煌而又灿烂的一页,我们从小就受唐诗宋词的熏陶,感受它的精神与恢弘的气派,体现不尽的意境与回味。它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想象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一

曹雪芹生动的人物刻画,完美的景物描写,丰富的诗词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为这个故事添加斑斓的色彩,让读者徜徉在智慧的海洋中,读完红楼梦,要怎么写一篇红楼梦读后感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6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它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大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来到了荣国府,认识了住在大观园里的一群女孩,她们不但容貌美,而且心灵也美。贾宝玉是这起人中的唯一一个男孩。他不同于古代的其他男性,都自以为高出女性一等,而是把把自己和对方看作平等的人。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表妹林黛玉丶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这样的问题,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只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并且和整个社会的污浊连成一片。《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是外形美,而且内心是更美的`。

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女儿要看《红楼梦》,帮她借了一本成人看的,她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再看了一遍。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总是听老师说,读了红楼梦,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我决定再次捧起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儿子要看《红楼梦》,帮她买了一套成人看的,他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看,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在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偏偏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二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辉,去欣赏、去模仿。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又会开出那充满智慧的花瓣吧!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三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数不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文字。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便写下了长篇抒情诗《离骚》,后来又出现了《论语》、《史记》等巨著。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歌赋、小说更是各具风采。

爱诗之人,必定从小背诵《唐诗三百首》,而爱词之人,当然少不了有一本《宋词三百首》。小学时,老师很少提到宋词,上了中学,我渐渐对宋词有了了解并喜欢上这种文学体裁。

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我经常在朋友、家人面前提起的对象。这个暑假,我还特意买了一本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回家欣赏。

宋词,它不用像唐诗,每一行的字都一样多,但却有一定的词律格式;它也不用有一个能概括全文的恰当名字,只要有词牌名就足够了,这样反而让人忍不住想去看看词的内容;它更不用像小说,要有人物、环境和情节,完全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好地抒发了写词时的感情,读起来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是因为宋词的传神、飘逸,才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春天,一个美丽的季节,我想,人们看着窗外的美景,一定会吟上一句:“绿柳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等到夏天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到乡村去度假,晚上,若是在小路上散步,一定会有和辛弃疾一样的感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不知不觉,秋风已将树叶吹黄了,词人秦观正是在这时写下了《浣溪沙》中的名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秋天,还有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或许,一个几乎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也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绝句。一个人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时,他就像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如果想让自己重新振作,那就大声背一遍岳飞的《满江红》吧:“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里面的语句可以让任何一个人鼓起勇气。

宋词就是这样,它不但可以描写各种景色,而且能抒发各时的心情,可谓是“文学大家之绝唱”。我很喜欢这本《宋词三百首》,而且会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相信它一定能陪伴我成长。

专业蒋勋说宋词读后感(汇总14篇)篇十四

近段日子,我一直在读《宋词》,并且深深地沉浸在宋词的词海中。

宋词乃是我们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它是精选宋词之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让我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我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

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实社会有太多美好东西浮现在我们面前,但好的东西不一定是我们所追求,我们的人生追求有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她”,纵然只是蓦然地回一回首,也能满足我们无尽的愿望。

我喜欢李清照婉约派的委婉细腻。用心那孤单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苦闷。遥想初见时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知现如今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氨。陈染其中,彷佛与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怅。我敬佩李清照的才华横溢,锦心绣口;感叹她经历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钦配她在那么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在词作上所得到的杰出成就,读她的词,依我看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赏豪放派慷慨旷达的豪情,伫倚江边,看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站守沙场,看那“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何等大气与彻悟!反复诵咏,仿佛亲临其境,心潮跌宕,道不景浪花淘尽英雄”般宏阔,豁达。我为之敬佩,也为之折服。

读完了《宋词》,真是让我对宋词的理解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宋词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人生的大度、豁达,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模拟驾驶的心得体会大全(1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心得体会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模拟驾驶技术

    实用劳务公司承诺书(模板13篇)

    劳务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找到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申报单位及本人承诺

    最热被子心得体会(案例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规律。在下面这些心得体会中,你或许能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感受和思考。作为一件日常用品,半条被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

    专业法院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汇总15篇)

    个人总结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个人总结的案例,看看别人是如何写出出色的总结的。

    专业党员个人自我批评范文(14篇)

    范文范本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工具,它能够让我们的作文更加规范、准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自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以

    实用银行支部共建协议书版大全(14篇)

    银行的经营模式多样,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银行业务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启示。乙方:常熟市经信

    优秀民主评议意见整改措施报告范文(15篇)

    优秀范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二)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一是组织召开动员大会

    精选三年级题目大全(18篇)

    优秀作文是思想与行文的完美结合,它能够引导读者思考,激发共鸣和共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

    专业党的十八以来大的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建立自我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的体会,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范文,每篇都是作者用心思考和总结的成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

    热门捐赠活动心得体会(案例18篇)

    心得体会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经历或感受的深刻思考和体验的表达。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创作能力。捐赠衣物志愿活动是一项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