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2 作者:文锋2023年寒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寒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一

刘备,礼贤下士,重情重义。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个英雄。徐州城破了,吕布向他求情,可是刘备却向曹操讲起了吕布的三个死去的义父,还反问曹操愿不愿意当吕布的第四个义父。吕布的下场不用说了,可刘备呢?他在攻打孙权时,不听诸葛亮的劝阻,结果,换来了“火烧夷陵七百里”,最终病死白帝城。

对于《三国演义》,我最讨厌一个地方,那就是“尊刘贬曹”的倾向太多了。历史是公正的,不会偏袒刘备,也不会与曹操做对。不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罗贯中也许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合百姓们的口味吧!可是司马迁明知《史记》不合汉武帝胃口,又为何要继续写下去呢?说到这里,也许是罗贯中的错了,我觉得他不应该在《三国演义》加入过多的感情的色彩。可是他加了,名将周瑜成了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而这只是用来衬托诸葛孔明的智慧!多么荒唐!

寒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二

《三国演义》是中华文学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每次读到它都使我受益匪浅。寒假来临,我可以再次走进经典阅读了。

每每打开书本,最引人注目的那句话是“天下行势,分久必合”。作者罗贯中以蜀汉为叙述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故事,每一回都能单独成篇,但前后连贯,耐人寻味。

文章的情节曲折多变,有主有次,主次之间又能密切配合,互相照应。每次阅读《三国演义》时,里面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我沉浸在其中,闭上眼睛,脑海里时时浮现出种种情节:重情重义的刘、关、张三兄弟,在桃园中结拜;胸怀大志的曹阿瞒,在诸侯面前诉说自己的志向;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在对懦弱胆小的阿斗出谋划策。这些人物和故事,在我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呈现着。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和性格特点是最有特点的,让人过目不忘。一说起关云长,就想起“身长九尺,面如重枣,丹凤眼”;一说起诸葛亮,就想起“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说起刘备,就想起“重情重义,谦虚请教,唯人适用”。

书中主要人物是曹操,但是人们一看到曹操,就想到了“__臣”。曹操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在《观沧海》一文中,曹操在出征中来到东海,他面对东海秋色之景,不禁以“日月”的落升,与“星汉”的灿烂,表达自己的抱负,在《龟虽寿》中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透露出自己虽已年老,但心胸怀大志。

在为人处事方面,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留下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我负天下人”。面对许悠对多次冒犯曹操,曹操没有多言,手起刀落斩了他,这两例子就可体现曹操的多疑和__诈,但在战乱时期,何常而不为呢?曹操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挟天子令诸侯”,但他向汉室称臣一生,在赤壁之战后,他本可以废去汉献帝,自己登为皇帝,但他并没有!只是死后被追为魏武帝。可曹操毕竟是一代枭雄,“乱世之能臣,乱世之__雄”,是对他的评价吧。

《三国演义》经四五百年历史还为经典是有原因的,所谓“经典永不过时”,它值得我们去精读细读的。以后,我还会重读它,对于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相信我的理解会越来越有深度。

寒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三

我最喜欢的书,它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它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并起,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国鼎立局面,后来经过激烈的战争,司马炎统一天下的故事。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张辽和诸葛亮。

张辽——曹操的猛将,一战成名于逍遥津大战。我们合肥本是曹操的地盘,孙权欲夺取,于是战争一触即发。当时合肥的守将是张辽、李典、乐进,他们都是难得的猛将,但守城兵马不足,不过几千人而已,吴军却有几十万的兵马。面对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李典和乐进都劝张辽,吴军来势汹汹,我们恐怕寡不敌众,不如早日投降,谁知被张辽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是啊,办法总比困难多,张辽出去迎敌,他的勇气和决心也感染了其他守将,最终大获全胜,张辽因此威震逍遥津,反观吴国不仅大败,还失去了猛将太史慈。这场大战中张辽表现出了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有勇有谋的品格,实在是了不起!

如今的逍遥津公园正是当时的古战场,这个寒假,妈妈带我一起来到逍遥津公园,一进大门就看到一座张辽手提大刀脚跨战马的雕像,威风极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和我最喜欢的英雄合照。再往里走,有一艘东吴战船停泊在湖边,还很逼真呢!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古战场上,如果我也能像张辽那样勇气、不畏强敌,我也可以成为一位英雄!

我还很喜欢诸葛亮,他在南蛮七擒孟获,在东吴草船借箭,在蜀国写下《出师表》……这些故事都让我如数家珍,他的耐心、计谋和忠诚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三国演义》这本历史小说,让我认识了许多英雄豪杰,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学会了要思考问题,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忠诚勇敢。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做一名更优秀的小学生。

寒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四

在寒假中,我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还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中的关羽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一双单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雄伟。很讲义气。曾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智勇双全,我最佩服他的坚强,因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用小刀划开肉,把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的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边强忍住疼痛,一边专心致志的和谋士下围棋。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身馅埋伏,被魏吴联军杀了,但关羽忠义两全英雄形象依旧长存在我的心中。

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寒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部令我荡气回肠的书籍,这本《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在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但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生动的描绘了在那个时代政客枭雄们对于国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欢武圣关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勇猛且充满了智慧,刚毅中带着一位将军的英雄气概。我喜欢他的义气,能够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从和刘备结拜后,便死心塌地的为他征战,数十年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他的朋友他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从不耍奸计。对于敌人他能够常怀仁德之心,以德报怨,铭恩于心,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彰显了他的大义。最终以勇猛善战,义薄云天,忠心护国而成为一代名将。

我十分敬佩关羽,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让我学会了正义,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对于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心相交。对于国家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忠于祖国,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我的力量,做一个像他一样爱国的人。

看了很久《三国演义》,在这碗充满五味杂陈的汤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那以礼贤下士的着称的刘备便是一位。读了刘备的一生感悟非凡。刘备自小不得意,可他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并且为此韬光养晦,学习了数十年。有了机会他就牢牢的抓住。但是在他起兵的头二十年是屡战屡败。但是却又屡败屡战,足见他的毅力和为了国家的不辞辛苦。我想我们就要学习这种不怕输,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

我记得我为刘备流了一次泪,太让我感动了。在应对曹军大兵压境的处境下,为了随他的百姓不遭屠戮,甘愿投江,以死明志。结果在脱险之后,取得了民心,吸纳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迅速成就一番事业。这个典故足见刘备的仁义与德性的高尚。他的成功告诉了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刘备本身才能不大,但是他常怀仁义之心,宽容于人,感化了人心,弥补了一切的不足,让别人的才能帮忙自我成就了帝业。反而一些才能非凡的人却没有刘备的仁德,即使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对于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这也是箴言。我们只有对他人仁厚,自我才不会孤立无援,反而他们就会主动来帮忙我们办好一件事,甚至许多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