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琴心月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

范文范本的研究和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范文范本的分享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规范和技巧。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一

摘要: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编写为例,分析当前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并指出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提出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在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中的初步设想,使我们编写的教材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材;医师职业精神;教材编写。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

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

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

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二

消费者品牌意识程度分为四个梯度,第一,提及认知度是在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想到某一产品类别立即想到该品牌。这种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印象最深刻,影响最大,经久难忘。第二,未提示认知度也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就可想到的品牌,它已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只是没有被第一个记起。消费者在面对众多品牌的选择时,往往会考虑到脑海中所能想起的品牌,而不会去选择毫不知晓的品牌。第三,提示认知度,就是经过提示后,消费者表示知道该品牌,但不是十分了解。第四,无认知度。就是提示后,消费者对该品牌仍无任何印象。

进一步研究认为,消费者品牌意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对品牌的再认和回忆。品牌再认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时,面对一个个品牌,能从中认出某个或某些事曾感知过或使用过的品牌。品牌回忆是这消费者在购买前,头脑就有了特定的品牌。

品牌意识在消费者的决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消费者在特定产品种类作出购买选择时,品牌意识对他们考虑购买某一品牌产品时是非常重要的。“唤起的品牌意识”增强了购买这一品牌的可能性。即使没有与其它产品发生联系,品牌意识也可以影响其选择结果,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品牌意识影响品牌购买的同时,品牌购买会反过来增强品牌意识。这种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循环促进作用,而这种循环促进作用在不影响品牌态度的情况下,就构成消费者对品牌的行为忠诚。

一、品牌意识的主要研究。

(一)知觉和态度对品牌意识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对品牌意识的影响。

有研究者探讨了价值观对品牌选择的影响。消费者行为学家洛奇编制的价值观量表就是常用测量价值观的工具。用洛奇的价值观量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购物和价值观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在购买产品的类别档次上目的性价值观起的作用大;在商品的品牌选择上操作性价值观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影响了产品的档次和品牌的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又制约着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态度,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时的不同决策,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

社会文化和习俗也对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产生影响,不同民族性格和情趣也会反映到人的消费行为上,反映到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上。跨文化研究发现,在判断事物时,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大体直觉的方法,而西方人则倾向于用分析的方法。中国人评价一件商品,常是先对商品有个大体的总的印象,然后从其性能上寻找总体印象的依据,看这个印象是否正确。西方人则是常常先分析商品的各项功能的好坏,然后综合对各项功能优劣的分析得出总体印象。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法上的这种特点会使中国人在购买商品时更容易受品牌的影响、更愿意购买名牌产品。

(三)广告对品牌意识的影响。

我国广告心理学者马谋超等人有关广告接触度对品牌注意度关系的研究显示,人们的品牌意识与接触广告的程度有关。频繁接触广告的人,其品牌意识强于接触广告少的人。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三

近年来,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都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当代美国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动态和未来走向,对于我们了解世界格局、拓宽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期的研究中,我深刻认识到当代美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其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解。

首先,研究当代美国,让我感受到了其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族裔和文化背景的人口。这种多元化的社会使得美国成为一个文化融合的国度,融合了各种语言、宗教、风俗和习俗。在研究中,我深入了解了美国的一些少数族裔社群,如拉丁裔、非洲裔和亚裔社群,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特别是在美国的大城市,不同族裔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多,使得美国社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现象在研究中启迪了我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

其次,研究当代美国使我对其政治体系和民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被誉为民主的典范,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很高的说服力。通过研究,我了解到美国的政治运作机制,包括总统选举制度、国会制度、联邦和州权力的分配等。同时,我关注到美国政治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如选民参与度下降、政党困境等。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为人民服务和确保公众利益的难题。

第三,研究当代美国加深了我对其经济体系的认识。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和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格局起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我了解到美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其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贫富分化、经济不平等等。与此同时,我还关注到美国在创新科技和绿色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在研究中,我开始思考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相结合,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冲击。

最后,研究当代美国让我对其文化产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美国的文化产业以好莱坞为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通过研究,我了解到美国电影、音乐、时尚、体育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关注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不足。这使得我思考如何通过培育本土文化产业和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研究当代美国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学习体验。通过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文化产业,我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与全球化的深度关联,思考了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前进路上遇到的挑战。我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四

本文采用深入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从女大学生的.特定视角出发研究当代女大学生的性观念状况.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性观念表现出复杂多样性特点,存在着恐惧、依赖、困惑等潜在的心理问题;女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容许度低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所受性教育严重缺乏.本文提出要加强女大学生科学的性教育,培养她们理智的性观念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

作者:张凤琴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学院教育系刊名:青年探索英文刊名:youthstudies年,卷(期):“”(2)分类号:b84关键词:女大学生性观念性教育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五

第一段:引入当代美国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约200字)。

当代美国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对于了解和解读美国的现代社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进行当代美国研究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国国内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二段:重点分析当代美国政治与经济(约300字)。

当代美国政治与经济是当代美国研究的两个重点领域。美国政治体系以民主制度为核心,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选举制度、三权分立等特点备受关注。尤其是美国总统选举,每四年一次的选举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此外,美国的经济制度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当代美国政治与经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也能够为我们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提供重要的线索。

第三段:探讨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约300字)。

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的研究也是当代美国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都对美国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美国独特的文化景观。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种族歧视、社会不平等等。研究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社会的多元性,也能够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第四段:总结当代美国研究的重要意义(约200字)。

当代美国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供有关美国国内外政策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深入研究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的现代社会和发展,并在自身的研究和实践中汲取借鉴。此外,当代美国研究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强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第五段:个人体会和未来展望(约200字)。

通过参与当代美国研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代美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使我不仅更加了解了美国的历史和现状,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当代美国,探索更多领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关注当代美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深度思考。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六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生是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消费人群。某种程度上大学生接受着高校的先进教育,本应该有着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旺盛,追求新颖,消费冲动而又不具有理性。在此,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并得出了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而形成的新型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主义促成的群体消费理念是造成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从众心理暗示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是独具特色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往更深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不合理的。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有着畸形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这不仅仅给他们自己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1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几种表现形式。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1高档型消费。

现代大学生消费都喜欢玩花样。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活动,可以寻求不一样的体验。并且每一次活动都是高档的消费活动才有意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方式。追求的是新颖、时尚、时髦的消费。往往这种消费是超过一般大学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不能理解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行为有什么不合适,反而觉得他们很沉迷于这种消费方式,感觉这种消费形式可以给他们带来刺激的快感。

1.2攀比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

不久前武汉市又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超过8000元,最高达到19000元,而最低的消费者达不到2200元。数据显示其中消费的差异巨大。不得不说,这种钱款的出现是不合乎情理的。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攀比。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应该比的是学习,可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比的是消费的高低。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己的所谓自尊心。很多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中炫耀自己的高端消费行为,造成部分学生也跟风去消费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高端商品。在思想上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要在吃穿用各个方面上档次才有自信,才能显得体面。以上现象对于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打击,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会影响未来的道路发展,很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歧途。

1.3超前性消费。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根据北京市7所高等院校的35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与大学生消费有关的调查问卷表明,大学生的伙食费开始退出总支出主角的扮演。取而代之的是时尚费和着装费和通讯费。其中时尚费和着装费占支出的50%而通讯费占10%。而且调查表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80%的大学生都有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行为。

1.4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七

二、转化医学———医学的分支。

1.传统中医药中的转化医学。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理论思想,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指导观念。从神农尝百草等先辈们的典故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转化医学即“临床—理论—临床”的发展模式似乎伴随着中医药的'产生及兴盛。然而,在当今的时代发展浪潮中,针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转化研究中心似乎寥寥无几。[3]我们不妨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宏观大大小小的课题数不胜数,可真正运用到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去的又有多少。中医药的发展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同现代的科学发展方向接轨,需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诠释内涵,增强其科学性。发展中医药转化医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以传统中医药的雄厚基础资源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体系。

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改革。

现在的医学教学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对于医学理论课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运用严重脱节。学生自身不能体会到两者如何建立沟通的桥梁,不能自主的找到两者的结点所在。教师在授课讲解过程中缺乏将基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的工具、手段;在临床中发现的常见病例讨论、常见治疗方法、最新治疗进展没有办法反馈于教学课堂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高校医学生的培养。因此,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在基础与临床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在临床基础课程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授课时间、适当的调整教学结构框架、优化教学大纲的方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目前医学教科书的结构几乎都是以病名、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为既定顺序,然而,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当患者在你面前时,我们的思维逻辑应该是按照该患者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症状体征,应诊断为什么疾病,进一步采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思考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后确定诊断并开始全面针对性的治疗。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内容模式上应该根据临床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引导学生建立临床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这也是转化医学的一种体现。[1]在一些基础科研课程中,应强调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应仅仅以鼓励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思维为目的,更应注重的是强化科研工作者、老师及学生将基础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的转化。鼓励科研工作者及老师同学积极申报参加有使用价值意义的课题。开展转化医学的相关研讨,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发现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文献、书籍以及其他材料,探索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与基础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关键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设计方案和研究的技术路线以期进一步探索解释其中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最终实现以发现临床问题—探索生物学基础—解决临床问题为主线的转化医学理念。

2.教学建设上的改革。国家重点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基础的转化医学教育建设,目前我国在国家科研平台的建设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完善相关基础研究,真正实现转化医学的广泛传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转化医学模拟医院系统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临床资料、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检测出来的基本数据以及基本诊疗方案等引入到医学教学中去,实现科研、临床、教学一体化的信息公共平台,即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这样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优秀全科医生及科研人员。基础科研源于临床实践,临床实践依赖于基础科研的支持,两者间相互协调、共同创新,转化医学也因此而存在。创建研究型医院,推动转化医学科学内涵的真正有效实施。研究型医院即具有独特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医院和医学中心,其发展理念是以临床实践需求为指导,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医院的业务活动要推动临床和转化型合作研究,最终实现将基础研究的最新生物学成果应用于制定和完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中去,改善人类健康、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实现转化医学的核心目标[5]。

以研究型医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全面共同提升,实现其在医学教学改革建设中的价值所在。强化转化医学理念是科学进步的必然需求,实现转化医学建设是发展传统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必然过程,培养新一代的优秀医学人才必须依赖于转化医学这一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如今,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领域早已经鹊起,引起了广大基础科研人员、基础教育者、临床研究者、临床实践者的共鸣。通俗地讲,转化医学即理论联系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发展完善书本上的理论。一项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必须以临床实践的需求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无不是从基础科研开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思考,直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以完善研究成果,而这正是转化医学的精髓所在。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转化医学有着广阔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转化医学的不断深入,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人才,而且也将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强有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3]李平,唐启盛.转化医学理念与中医药发展新机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9(1):5-9.

[4]陈发明,金岩,施松涛,等.转化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7(1):5-11.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八

当代美国研究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从历史、政治、经济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进行当代美国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深入了解了美国这个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对美国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在进行当代美国研究过程中得出的几个心得体会。

首先,当代美国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要全面了解美国,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比如,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了解美国社会演变和制度发展的基础;同时,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现象。只有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对当代美国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当代美国研究需要深入实地的调研和观察。在阅读和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实地走访,观察和了解当代美国的真实情况。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准确和全面,还能够让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我曾经参观了美国的一所高中,与学生们交流并观察他们的学习生活。通过这次实地观察,我更好地理解了美国教育制度和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第三,当代美国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关注热点问题。美国作为全球政治、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政策变化、社会动态、文化变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当代美国的热点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内容。比如,近年来,美国的社会歧视和种族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都在积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美国的发展和变化。

第四,当代美国研究需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都在进行自己国家研究领域的深度挖掘。而在当代美国研究领域,美国本土的研究者们无疑掌握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资源。因此,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的研究者对话,是提升自己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拓宽研究思路,使我们的研究更有价值和影响力。

最后,当代美国研究需要关注美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发展和政策都对世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当代美国研究的学者,我们需要关注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战略。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美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综上所述,当代美国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我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实地的调研和观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关注美国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美国,我们能够对其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九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深刻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受约束自由的开放思想是造成畸形消费观念的重要原因。

2.2消费主义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政策深刻影响的一代。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接受现代化消费观念。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追求时尚,最求个性。学业开始慢慢被忽视,个人价值的体现成为大学生主要动力。并且这样都并没有表现在日常学习中。

2.3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受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消费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和崇拜思想。对日常消费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4群体心理的影响。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严重缺乏,判断力缺乏准确性。一个人是抵不过大众消费观念的引导的。在新时代的经济影响下,大学生在社会形态意识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跟随大流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追求独特,新奇,时尚的消费心理。这样就更难以阻碍从众心理的发展形成。拿生活中最平常的日用品来举例说明。电脑和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最新产品。其每一次更新都吸引着大学生的跟风购买。有的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去购买潮流电子商品。

3结语。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伦理观念的绿色消费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很大程度上严重的社会心理造成了大学生畸形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汇集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等所有的力量,集中大家的力量去帮助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形成。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策略指引大学生从畸形的消费观念中走出来。用新的消费观主张引导大学生,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消费生活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荣.当前大学生畸形消费的成因及危害[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6(2):8-10.

[2]王媛,苏桂秋,迟铭书等.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高校对策[j].华章,2012,(28):147.

[4]方翰青.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6(05).

[5]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2004(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发端于20世纪代。1927年,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文学丛书”第一种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首部文学批评史著作,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到了30、4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郭绍虞、方孝岳、罗根泽、朱东润等著名学者的文学批评史专著纷纷出版,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基础,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无疑是郭绍虞和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先秦至北宋),l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下卷(南宋至清中叶)分两册,1947年出版。由于战争的原因,上下卷前后相隔了l3年。朱自清在1934年为郭著上卷所写的书评中说:“郭君这部书,虽然只是上卷,我们却知道他已费了七八年工夫,所得自然不同。他的书虽不是同类中的第一部,可还得算是开创之作;因为他的材料与方法都是自己的。”…郭著在材料与方法上确有自己的特点,视其为“开创之作”是毫不为过的,因此,郭绍虞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而言,其初创时期的史料搜集与整理显得尤为重要,也格外困难。而第一个通过大规模搜集材料来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人,正是郭绍虞。1928年,傅斯年提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强调“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这里他所说的史料学由两个不能分离的侧面合成:历史研究必须依靠材料,材料必须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两者缺一不可。郭绍虞不是简单的堆砌资料,而是尽可能全备地搜集材料以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早在1927年,郭绍虞就开始广泛搜罗各方面的材料。他搜集材料的显著特点是扩大了取材范围,除了传统的诗文评外,还注意从史书的《文苑传》或《文学传序》以及笔记小说、论诗诗等剔抉爬梳,提要勾玄。在各种材料中,诗文评无疑是批评史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所以郭绍虞在这方面用力尤勤。朱白清曾感叹地说:“他搜集的诗话,我曾见过目录,那丰富恐怕还很少有人赶得上的。”此充分说明郭绍虞在材料的掌握上已大大超越了前人。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其内容芜杂、体例不严,向来不被人所看重。朱自清先生说:“原来诗文本身就有些人看着雕虫小技,那么,诗文的评更是小中之小,不足深论。”但是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而言,诗文评却正是研究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据郭绍虞自述,他当时拟做的工作有这样几种:(一)辑录诗话考,即将前人论诗之著,凡所见或仅见著录、称引者,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例,考其存佚,录其序跋,问或附加案语,撰为提要;(二)撰《诗话丛话》,成为一种论诗话的话;(三)唐、宋诗话辑佚,将两代已佚各种诗话,予以尽可能采集编订;(四)《诗话新编》,即仿前人成例将各种古代笔记中论诗文之语抽出,汇编成帙,实际上是一种资料摘抄;(五)辑专家诗话,即按诗人为单位选辑有关评论资料。这五项工作相互联系,总起来则构成一个丰富史料的系统。郭绍虞经过多年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宋诗话辑佚》和《宋诗话考》等便是其中最杰出的资料搜集成果,可以说,郭绍虞建立起了一个为撰写批评史专著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库。

郭绍虞搜集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整理、考订材料时尽量贴近古人,做到根底无易其固;同时在分析、解释时又不失个人的见解,力求裁断必出于己。郭著《白序》有言:“我总想极力避免主观的成分,减少武断的论调。所以对于古人的文学理论,重在说明而不重在批评。……总之,我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但在具体的材料辨析过程中,他又总是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的原则,以小见大,从现象观本质。

从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来看,其实有着两条并行不悖的表述线索,一种是按时间而循序前进的的分期叙述,另一种则是从批评出发的价值判断,简言之,也就是历史过程与现代标准的交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应该说,努力探求事物真相及其形成原因,是历史研究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郭著在这方面的确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的是,理论发展史的研究绝不能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材料的罗列史,而应成为一部建立在材料整理基础之上的理论阐释史。正如德国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所言:“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梳理史料的层面上,而是对史料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刻阐发。因而在处理“史”与“论”的关系上,郭绍虞恰当地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在研究方法上,郭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从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人手,深刻分析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郭绍虞认为:“文学批评又常与学术思想发生相互连带的关系,因此,中国的文学批评,即在陈陈相因的老生常谈中,也足以看出其社会思想的背景。”以这个方法为基础,他建立起全书的系统来。具体而言,郭绍虞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以及全书的体例安排,都是与这一方法密不可分的。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一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1.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1.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方法。

2.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2.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二

目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遵从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也不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二是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三是实验课的资源(如实验动物、仪器设备等)紧张,经常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某些复杂实验因为资源紧张只做教学示教,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对实验的理解;四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也逐步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当中,但是生均实验设备拥有量低,而且该类仪器由专人操作,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五是部分基础医学实验标本和耗材难于购置(如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课程需用的大量尸体,部分稀缺微生物寄生虫大体标本,蟾蜍、狗等特殊实验动物等),导致资源的极度紧张;六是某些实验存在危险性,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免疫学实验所必须使用的一些试剂有剧毒或神经毒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必须用到许多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歧杆菌等),一旦学生操作不慎或失误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

2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针对本校的管理需求,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技术,整合国内外成熟的虚拟实验研究成果,与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断层解剖学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结合,研究开发和部署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化网上实验教学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用。在现有的校园网和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特点建设不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天候开放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创建了“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融合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为医学教育科研服务。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含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人体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分子生物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4个虚拟模块。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虚实统一、网络学习与课堂模拟相结合,使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于基础医学实验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实体操作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真正实现绿色、安全、经济的实验教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将为学校大大节约实验动物、实验用尸体标本、显微镜、切片购置和维护成本,解决珍稀标本如胚胎等和尸体标本的来源。同时使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3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优化实验模式。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积极探索各种类型实验的优势互补,将动画模拟、虚拟仿真、录像和实体实验优化组合。对于生理、病理及机能学等实验可使模拟医学实验教学系统和原有的多道生理信号处理系统实验软件配合,使高仿模拟实验、实验指导实现随意切换。每一个教学实验包括实验指导、模拟实验、动手实验3大部分。可完成多达几十个实验项目,介绍生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常识、常用仪器设备,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实验操作技术等知识,拥有多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操作视频。高仿实验有真实实验场景,实验仪器、装置、实验对象与真实实验现场情况一致,实验仪器界面和操作与真实的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仿;实验步骤按实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对象的活动应用实景动画;实验数据进行生理指标的定量分析测量,并可导出。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能节约部分实验动物,并且能解决以往在实体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动物的浪费现象。针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课程将虚拟解剖系统与传统的尸体解剖实验相结合,可开设几十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查看彩色塑化切片图像,可根据教学需要锁定显示画面,3d解剖模型与2d切片截面图像完美结合,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感受,可完全满足临床医学、影像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特殊专业对解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使现代医学解剖教学摆脱了日常教学中对尸体解剖的完全依赖,满足教学需要,并可缓解教学尸体紧缺的难题。运用3d技术并有机合理地组合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把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摆脱以往的抽象枯燥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掌握更多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知识,能够在虚拟仿真的过程中掌握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克隆核酸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序dna、rna提取,逆转录cdna,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等实验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可减少分子生物和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的伤害;减少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过程中对耗材、试剂、抗体等昂贵实验材料的需求以减少实验经费,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掌握基本技术、操作步骤以及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后能顺利完成实体实验,同时,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也可作为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基本功的培训。

3.2流程化的实验管理。

注重操作细节,规范实验管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完成实验教学的全流程业务功能。通过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安排、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成绩分析等,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全流程跟踪。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也进行流程管理。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有效促进各种类型实验的统一安排、优化组合,提高实验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规范,为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3.3智能化的教学服务。

为了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智能组卷技术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测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的网上实时智能指导,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指导。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自动化的辅助批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智能答疑系统答疑,学生可搜索常见问题,与教师实时互动或者向教师发送邮件。实验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详实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教学。

3.4规范化的资源建设。

通过优化实验模式、流程化的实验管理,可整合不同学科实验室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种类较多,技术较复杂,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基础医学不同学科间可达到资源共享。为了保障实验教学资源的长期积累和共享交流,实现规范化的资源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实施,有利于在全校乃致其他院校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开发和浪费。总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将传统的实验模式融合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优化,顺应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实现了“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模式,对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缓解了现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解决了因各种原因出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现状。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日趋规范化。虽然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体系在不断完善,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在不断深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1、制度缺乏规范性。

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这一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较多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用工荒”。

2、劳动者本人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受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员工未能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主人翁意识。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着隶属于企业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念。同时,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也不够,这也导致人们对其不够重视。

3、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有些企业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4、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部分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等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社会保险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对策。

1、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意识。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向员工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员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广大员工要走出处于社会基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思想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看到这一点,或者即使看到这一点,也未能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当然,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通过多种形式来管理企业社会保险。

其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会保险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二,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代理机构来对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又可以发挥专业社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四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研究成为了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国际政治的跟踪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事务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更有力的政策建议。在我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心得体会,在本文中将以五段式的形式进行探讨。

首先,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核心是全球化。全球化是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背景,它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随着经济、科技和信息的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国际事务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因此,研究者需要关注全球化的动态,并积极掌握国际事务的最新动态。而且,全球化也使得国际政治研究具有更大的学科交叉性,需要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其次,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目标是解释力求客观的全球政治现象。国际政治研究的任务之一是解释全球政治现象。通过对各种国际政治行为和决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政治的演变和发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尽可能客观地进行观察,并屏蔽个人的偏见和兴趣,以便真实地解释各种国际政治现象。同时,国际政治研究也需要深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因素,以更全面地分析和解释全球政治现象。

第三,当代国际政治研究需要关注全球治理和全球合作。全球治理和全球合作是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全球治理指的是各国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解决共同的全球性问题。在当今社会,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等已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国际政治研究需要关注各国的合作和博弈过程,并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而全球合作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通过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

第四,当代国际政治研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而实践则检验和完善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运用各种理论来解释和预测国际政治现象,同时也需要参与实际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以验证和丰富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国际政治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最后,当代国际政治研究需要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发展需要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国家的学者可以通过互访、学术会议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共同探讨国际政治问题,促进相互理解和交流。同时,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也可以促进国际政治研究的多元化和发展,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和普适。

总之,当代国际政治研究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学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全球政治的观察和解释,可以促进国际合作与治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全球化、客观解释、全球治理与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深化我们对当代国际政治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五

摘要: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能够使员工队伍不断优化,同时打破传统的模式限制,避免部门布局的阻碍,最大程度的激发人才潜力,从而创造出企业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挥出人才资源的价值。本文将着重分析人力资源的流动与管理,通过了解相应的趋势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议。

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同时又是改革的主体,因此在企业团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团队中拥有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具备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实现员工队伍的优化。现代企业应该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于员工的激励来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创作出最大的工作价值,实现最大化的企业效益,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源流动主要包含着人资的流出、流入以及组织内部发生的变动。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根本的支撑,其流动性关系到人力资源组织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组织大多是靠人力资源的流动来维持着源源不断的活动与新鲜血液,始终保持着组织队伍的活力与效率,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流动也被称为员工流动、职员流动及雇员流动。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类别区分,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地理流动、职业流动、社会流动三种,其中在职业流动下又细化出代际职业流动与个人职业流动,个人职业流动的动向区分又划分出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流动。

(一)目标一致理论。

在日本学者的理论中,处于组织中的个人,只有个人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为企业的发展尽心竭力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企业中的个人始终处于压抑状态,通过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进行靠拢的过程或者是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的人才流动会使双方进入良性循环的阶段。

(二)相对有效理论。

人才往往对于效用的追求是人才流动的主要动力,分析一个特定的人,如果这个人对于组织的贡献能力在一个阶段中比较稳定,但是对于两个群体来说,一个人对于两者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其中一个群体的相对效用大于另一个群体,则会产生人才流动,这种人才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完善管理机制,优化配置体系。

人才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市场的供求关系时刻决定着人才的流动方向,因此重视人才商品的市场化、社会化以及价值化特征,激发人才流动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优化配置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人才市场,根据多方要求,确定好各自的职责与义务,保证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为市场的发展与人才的选拨建立可靠的平台,打破传统的制度束缚,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建立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流失会形成巨大的阻碍、也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损失,人才流失预警机制是减少人才流失的重要举措。需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建设与人才保持顺畅沟通的专用渠道,时刻了解人才的真正需求与心理想法,及时处理不满情绪,同时制定有效措施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针对人才储备机制存在的不足建立危险处置机制,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的人才储备情况与人才梯队建设,当发生人才流失情况时及时找到解决措施。

(三)建立人才跟踪管理机制。

当人员发生流动之后,应该对人才及时进行跟踪,查询其离职的具体原因,及时改善现有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积极的对待人才流动问题。企业应该采用战略性的眼光看待人才流动的`问题,摒弃前嫌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及时获取流失资源的长期利用。抓住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分析企业的内在状况,保持企业内部进行定期交流,鼓励人才回归,展示企业的战略风采。

(四)建立规范综合激励机制。

经过专家学者分析,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出现人才流动情况的原因常会出现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的工资水平、工作环境、企业政策以及人际关系等;另外一种就是运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不满情绪,使人才获得满意的情绪,因此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两种机制分别为保健机制与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应该积极重视科学规范的综合激励机制,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发生人才流动的情况,都应该采取激励的方式积极改善运营中的不足,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及时处理人际交往的关系,保证营造出融洽的工作氛围。

四、结语。

人力资源的流动与管理影响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寻找合适的方式管理企业人才流动,保证将损失降到最低,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2]吉洁.浅析人力资源流动及其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116.

[4]耿炳莉.浅析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07:251.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六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1、制度缺乏规范性。

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这一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较多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自身的安全感降低,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用工荒”。

2、劳动者本人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受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员工未能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主人翁意识。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着隶属于企业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念。同时,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也不够,这也导致人们对其不够重视。

3、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有些企业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4、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部分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等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社会保险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对策。

1、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意识。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向员工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员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广大员工要走出处于社会基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思想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看到这一点,或者即使看到这一点,也未能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当然,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通过多种形式来管理企业社会保险。

其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会保险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二,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代理机构来对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又可以发挥专业社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4、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透明度。

企业在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员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员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为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七

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兴盛与发展,使得我对当代国际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对各种国际政治理论的学习与探讨,我认识到了其中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政治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领域,更是理解世界格局和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以下是我在当代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当代国际政治研究告诉我们,国际政治并非只是国家间的博弈,而是一个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体系。在过去的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和安全是最核心的关注点。然而,在当今世界中,国际政治的议题已经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等。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恐怖主义等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议题。这种多样化的议题使得研究者需要站在全球视野上进行观察和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

其次,当代国际政治研究揭示了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竞争和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国际政治并非只是国家间的合作与互利,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和冲突。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往往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变量。例如,中美贸易战和中印边界争端等问题,凸显了大国之间的竞争和斗争。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政治研究者需要关注并解读这些地缘政治的动态,以便更好地理解并预测国际体系的发展。

第三,当代国际政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分析的重要性。国际政治问题本身就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因此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无法全面而准确地观察和解读现象。例如,国际政治的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等都需要被考虑进来。因此,国际政治研究者需要学习并应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以便综合分析和深入理解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

第四,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各个国家利益愈加交织的今天,国际政治研究应当成为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与合作的推动力量。通过对国际政治的研究与理解,我们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和观点,帮助各国政策制定者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和合作问题。同时,借鉴历史经验和核心理论,我们可以为国际和平与安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最后,当代国际政治研究需要关注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际政治并非只是国际关系的研究,更是关乎全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例如,在全球治理领域,国际政治研究者应当关注和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和包容的国际秩序,以确保全球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同时,国际政治研究也应当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环境问题等,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当代国际政治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领域,更是理解世界格局和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各种国际政治理论的学习与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同时,当代国际政治研究也应当致力于推动国际和平与合作,关注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公正的国际秩序。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八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日趋规范化。虽然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体系在不断完善,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在不断深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社会保险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达到劳动者、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十九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起于西方国家,是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是行政改革的主导思想。它是以现代经济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主张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更加灵活,富有成效。其目的是提高办事效率、各部门协调运作、规范工作职责的企业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建立高素质的行政人员团体。它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便捷。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兴起,该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重新强调市场的力量,尽可能缩小企业职能的范围,其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体现,就是企业开始在大范围的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签约外包、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来为本国公民提供原本由企业自己供给的公共服务。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这种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ppp模式,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供给中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以至于美国ppp大师萨瓦斯甚至放言“地方企业的所有公共服务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提供”。而我们国家对这种模式的重视还是近几年的事情。7月31日,李总理在主持国务院研究推进企业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由此可以判断,更多通过市场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而不是企业亲自生产公共服务将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个重大调整。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将由第一个重大转折即将私人物品生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开启到第二个重大转折,即将一部分公共服务的生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新阶段。

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看作是成本、完全被动的,在管理上内容相对简单,缺乏系统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是可被开发的、能动的资源,而且是建立在科学的人性观的基石上的。麦格雷戈的“社会人”理论,即人不仅有经济的需求,而且有安全、社会交往、被社会承认的需求;“复杂人”的假设指出人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其需求会发生改变。因此,现代管理更注重人的各方面需求的满足,并用“权变”观的理论来进行组织和决策活动。

(1)企业生产力是指企业通过各项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投入,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的'效果。

有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因是其他生产力要素的掌握者和使用者而具有毋庸置疑的主动性或能动性;其次,人力资源具有的高增值性和效益递增性同样是其他生产力要素所无法比拟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来提高企业效率和提升企业形象。因此要改革行政组织,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而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又要优先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2)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预测及规划战略。

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一直是企业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薄弱环节,它在整个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员的招募、甄选、工资、培训、评估等后续环节。没有科学详细周全的人力资源短期与长期规划,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一盘散沙,无从谈起。我们的管理常常不走这决定全局的第一步,致使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无法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的道路。从整个组织的宏观视野出发进行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是克服人员管理上盲目性、相关政令朝令夕改的有效手段。在制定预测与规划的时候务必要参照中央、企业机关的战略及近期目标,这是总的方向和行动指南,以此决定管理的后续环节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此外,企业部门要尽可能地辅助公务员个体制定其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且使之与整个组织的发展目标相联系,相融合。这样做有两方面的竞争优势:确定组织职位所要求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项条件;追踪所有有志于此职位的候选人的表现情况。建立人力资源的信息档案,科学地调整行政人员的年龄、地域、部门等的分布结构,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以最终实现推动企业生产力提高的目标。

(3)完善人员录用、任用制度。

由于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处于绝对的买方市场地位,要面对数量庞杂的应试者,如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选拔优秀的人才成为我们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各级干部中存在人员素质不高、学历层次偏低的不足,这直接影响企业公共生产力的提高和企业形象的树立,也不符合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应在不同企业层次上进行不同的录用资格界定,层级越高要求的学历和素质越高。在人员的录用上,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录用制度体系。近几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较明显进步有:注重了行政职业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表达与应变能力;在面试中实行综合测评淘汰制等。显然还有些工作需要更加细致和科学,应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确定录用的标准和原则,严格按照考核的环节层层把关,做到笔试与面试的内容和步骤科学合理,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并进行创新。比如韩国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中,针对公务员的录用就有一项新举措“无背景面试法”,即面试官在面试前没有关于应试者的任何信息,这样能保证更大程度上的公平、公正。还要增加录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录用的全部环节、过程及成绩向社会公开,并由上级部门、相关部门、下级部门和群众对录用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有质疑,必须由主管部门进行解答,必要时可申请司法部门的介入。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二十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会计诚信重塑的机制平台首先,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括健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基于合约的董事会与经理层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再次,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最后,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2、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构建会计诚信重塑的政策平台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可通过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等几方面入手。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更加具体,最大限度的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3、完善法律体系,构建诚信重塑的法律平台会计诚信的重塑要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作保障。首先,完善会计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避免出现法律法规上的灰色地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强化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会计诚信的有力武器,为会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诚实经营的市财会研究场环境。

4、实施诚信工程,构建会计诚信重塑的信用平台建立和扶持会计诚信评估业的发展,培育约束会计失信行为的社会力量。其次,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网络化信用数据系统,如建立会计人员个人的信用档案,开通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系统实现会计市场的良性循环。再次,推行诚信保险制度,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公司出现诚信,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害时,保险公司必须负责赔偿,这样就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又使保险公司为了自己不受利益损失,必然加大对投保公司的监督。

5、加大打击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会计诚信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必须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来强制约束。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违规操纵财务、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力度,以增加“造假成本”。对于造假的会计不单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要给予经济上的惩罚,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进行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要加重处罚。

6、建立社会教育机制,实行全民教育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关键在于仅仅重视了对会计人员的教育,而不是实行社会教育机制。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教育作用,加强媒体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诚信思想,披露失信违法典型,使全社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尊崇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二十一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代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涉及科学、技术、政策等方面。技术涉及食品加工过程、分析及生物检测等技术,其管理过程涉及政策、法规、文化和消费观念等问题。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涉及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加工过程中污染、不当使用添加剂、添加禁用化工原料、包装材料、掺假等诸多方面。[1]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稀缺,这就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文章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出发,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遵循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食品安全检验课程群建设,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内容,从而为转型背景下应化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这对构建地方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是为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设置。如工业分析(工业分水质、化工产品、其他产品分析等)、食品分析、分离科学、色谱分析、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前沿、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整合后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质量检测的能力要求,又突出食品分析特色。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食品生产、流通、质检及消费等领域就业,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及教育方面的工作。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选择开设如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食品添加剂、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分析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替代的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化学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1-5、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等。专业实践平台,根据区域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联合校企专家对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课程。如食品理化分析实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等。专业实习的平台包含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大一开设认知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导师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习采取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操作平台,建立集“科研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综合创新平台:指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科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研创新项目、第二课堂、各种资质技能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创新训练等。创设隐性课程,如开展“博士论坛、名师讲学、校友讲学”等系列讲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作者:李敏宋瑞娟杨晓慧翟云会段淑娥陈美宁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3]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姚芳,刘靖,张z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5]榻啵胡文忠,于基成,李婷婷,杜雄伟.民族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01.

[6]张光杰,袁超,杜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安阳工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1.08.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二十二

会计诚信缺失作为经济领域一个普遍现象,有其自己发生、发展的规律,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驱动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当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收益,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的企业就为自身的目的而出具虚假会计报告,骗取政府的贷款、税收优惠、套取社会资金,而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因行业竞争和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因素,往往应上市公司的要求,违心出具虚假审计或验资等报告,以实现“多赢”。

2、相关法规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会计领域新问题出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问题解决的速度,致使会计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出现新漏洞、新缺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许多公司便利用这些空隙,实现企业的盈余管理。如财会制度中的准备金、摊销方法、成本结转方法等,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所以,会计制度的完善是我国会计诚信重塑的当务之急。

3、监管不严,惩罚力度不够完善的制度更需要严格的监管执行,由于我国立法方面的缺陷,再加上司法方面的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造假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通过造假取得的收益远大于为此付出的成本,造成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会计诚信缺失成本主要以下三个方面所决定:一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在信誉方面的损失,二是会计造假行为被发现而受到处罚的直接经济损失,三是会计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性。当监管不严,惩罚力度不够时,会计诚信缺失几乎没有成本,势必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现象严重。

4、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如企业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的,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就能制造虚假业绩;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来操纵利润;针对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做出不同的估计。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二十三

可以说一切应急管理中关于人的行为和应急的具体操作等研究都属于应急管理“人力”研究的范畴。笔者在这里着重整理和评述的是——以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与应急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应急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学科,笔者将它定义为应急管理的人力资源研究。本文的重点也是在梳理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

曹杰等人在《现代应急管理》[1]一书中虽然尚未独立成一章研究,但却分两块提到了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的问题,在本书第二章——应急管理体系中有对资源支持与技术保障系统研究。资源系统下的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子系统,其定义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人员主体储备,如消防员、交警、医护人员、军人等。具体阐述为,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在规划中将人力资源分为高级决策型人才、执行指挥型人才、具体操作型人才、监督指导型人才、信息技术型人才这五大类。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涉及人才需求、人才招聘、人才选拔、人才培训和人才招聘等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先将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定义,然后做了具体人才类型的划分,最后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帮助应急组织储备人才使用人才。在第五章——应急运行机制中,作者在资源管理机制一篇又一次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应急管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理人力资源问题。在前部分人才分类的基础上,这一部分主要讲如何管理,作者认为首先是观念引导、提升应急人力资源认识水平。其次做好应急人力资源规划、充实并优化应急队伍建设。再次加强应急培训、提升应急人力资源素质。最后合理展开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其后作者又提到了应急人力资源的工作流程如下图:

可以说作者的`关于应急人力资源的工作流程图是很精辟的。对我们建设应急人力资源体系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余明阳在其09年的《危机管理战略》[2]一书中专门分了“危机管理中人力资源战略”一章,但其内容也主要是从危机管理人员的甄选和危机管理中人力资源培养两方面写的,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应急人力资源机制研究。

梁贤艳、吴淑娴在《应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分析》[3]中从对应急人力资源含义入手,对当前国内应急人力资源的情况做了分析,并对相关情况提出了我国应急人力资源的对策。

彭毅,徐江洪在《应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4]则是从应急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鲁娜在《危机管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5]中主要从危机管理组织职能入手,讨论了危机管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她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划分为决策领导机构、抢险处置队伍、技术专家支持、后勤保障人员、媒体公关人员这五类。

王学军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人力资源配置》[6]一文中,将危机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分为——决策指挥人员、参谋咨询、技术专家和专业人员、后倾辅助人员、媒体人员、非政府组织成员。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的人员结构。

王颖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人才—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张学栋》[7]中从人才的角度对我国危机管理急需的各类人才做了概述,其理论偏向于应急人才培养。

杨渝南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应急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8]提出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而且其系统内部构造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要比一般管理系统复杂得多;并且应急管理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完全依赖政府的权威和影响,也不完全依赖社会力量或市场的原有机制,故而应以多元主体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建立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制度来表达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的机制。其文章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及探讨也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两方面来进行。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应急管理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当然不止这些,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基本代表了整个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还是缺乏对应急管理人力资源体系和标准的研究,我们一般是从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建设出发,论述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来保障危机管理人才顺畅地履行自身的责任,或是从信息平台或救援现场的方法工具建设人手,或是专门就某一特定领域的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处理机制进行研究,再就是从党政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论述应急管理人力的培养。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社会或公共组织部门开展应急管理的初始信号,但很难从实际角度解决应急管理人力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微观层面应急管理人力资源问题研究将是解决我国应急管理现有机制中,“人”的问题的重点。

我们必须从解决微观层面的应急管理问题着手,将现代救援方法工具与应急管理的思想、法规理念和系统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角度分析应急管理人力的开发与管理机理和系统法,避免过去习惯“全民总动员”的“运动式”应急管理人才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实质意义上的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当代医学论文研究(实用24篇)篇二十四

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越发受到重视,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我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性、方法的选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探讨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心得体会。

首先,当代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国际政治是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的大舞台,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国家、组织和个人来说,了解和参与国际政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权力的分布。通过研究国际政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际冲突的成因、国家间合作的机制以及各种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国际政治研究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对于国际政治研究来说,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方法可以选择,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案例研究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限制,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是最有效的。定量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和统计结果,帮助我们量化问题和找出普遍的规律。而定性研究则可以提供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分析,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案例中的具体情况。通过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再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研究者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得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理解国际政治中的现象和事件,而实践则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和政治冲突,我可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样,通过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我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理论框架。

然而,在国际政治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由于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研究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获取和分析信息。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海量的信息。此外,全球化的趋势也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可以共享数据和经验,共同研究国际政治中的重大问题。

最后,展望未来,当代国际政治研究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和方向。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关注全球性挑战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次,我们可以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研究的视野。最后,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国际政治研究,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推动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国际政治研究是一个重要且有挑战的领域。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抓住机遇,我们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遇,为国际政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对反恐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取的宝贵经验,是我们通过实践发现的有关知识和道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关于个人心得

    学习强国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优秀17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自我。心得体会的撰写帮助我更好地反思自身的行为和举止,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

    世界海洋日活动方案(专业15篇)

    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成本,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常用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和使用。。全面贯彻_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围棋社团学期工作总结(模板17篇)

    学期工作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挖掘自己的潜力和不足,并为下一个学期的工作制定目标和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

    民政局事业单位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4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请大家参考以下月工作总结范文,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岁月流转,时光飞逝,转眼间20-年已

    军训军事训练心得(通用14篇)

    军事训练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经历,在写军训心得时,我们可以回忆起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军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

    二手房过户合同协议书(实用18篇)

    在合同协议中,双方能够清楚地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产生纠纷。初学者可以从这些合同协议范文中学习和借鉴,提高合同撰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营业执照注册号:___

    贵州教育大讲堂第九期心得体会(优质2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思考,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体会的过程。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第九期贵州大讲堂是一

    纪检通报案例心得体会(优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通过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加深对于某一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同学之间的读后感范文(14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他有一双小小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