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散文的特点 散文和小说的区别(6篇)

时间:2023-05-26 作者:储x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散文的特点散文和小说的区别篇一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与上述绚丽禾农艳的比喻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诗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他的散文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入《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和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与上述绚丽和浓艳的比喻相比,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

秦牧(1919--1992 )著有散文集《秦牧杂文》、《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碧野(生于1916年)著有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情满青山》、《月亮湖》和《碧野散文选》等。

歌唱英雄的时代是碧野散文的主调。不论是描写山光水色,还是展示建设大业,他的作品总是格调高昂、春光明媚,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他的游记作品中的力作《天山景物记》,介绍了新疆天山的丰富物产和异彩奇情的景物,歌颂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新面貌;《山高云深处》是碧野散文的又一代表作,描写了一位赤胆忠心,为人民开拓新生活的县委书记。作者将人物心灵的刻画与景色描绘融为一体,将读者带入一个云深雾重、宛若仙山的境界之中。

碧野散文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在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中,景物只作烘托之用,而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人物服务于抒情。比喻、对仗、排比、拟人是碧野常用的修辞手段,借此来创造富有节奏感的艺术境界。他的语言生动形象、气韵飞扬、诗意盎然。

刘白羽(1916--2005)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深刻的哲理性是他散文的特色。刘白羽散文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艺术上,刘白羽善于通过一幅幅典型的“形象”展现时代的真实画面,比如《青春的闪光》中,他见到天安门工地上一位“昂起胸脯,大踏步行走”的年轻建筑工人时,就联想到20年前天安门前插着太阳旗的侵略者的坦克车隆隆开过。然而,今天,第一个十月一日,“从天安门前走过的人……走上建设的步伐。”随后,建设队伍中的伐木者、农民、战士的画面又闪现出来,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出现,迸发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另外,作者善借景抒怀,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刘白羽散文的语言激情充沛,词句鲜亮峭拔,富有充实感。

散文的特点散文和小说的区别篇二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是一位中外闻名,多产而又多能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写过许多长篇和短篇的小说;歌剧、曲剧和话剧的剧本。就散文而言,老舍并没有倾注自己的主要精力,这五十多篇、几十万字的散文,只是他的一些“小块文章”!粗粗看去,他的散文中有不少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仔细读来,却可以明显地感到,他的散文别有风味,自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力。

在我国的现代散文名家中,杨朔的作品以构思精巧、充满诗情画意见长;刘白羽的作品以雄浑凝重、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取胜;而秦牧的作品则以思路宽广,善于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为一炉为其特色。而老舍的散文,大抵篇幅不长,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大雅若俗,容易给人一种误解,以为散文原是最好写的文体,似乎针头线脑,婚丧情私,风俗物事,只要如实地拉闲扯杂下来,便成就了妙文佳构。生活中有多的数不清的这样的题材,那么何以同样描写“零七碎八”的老舍散文,就算得上大家手笔呢?我认为最要紧的是,他精通写作之道,绝不光以“情真”和“形散神不散”的肤浅说辞做注脚。他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学养才华幻术般融入写作之中,让个性的灵气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下面,仅以曾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猫》、《林海》、《养花》、《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等课文为例,对他的散文特色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读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样子》,人们都为他的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所强烈感染。富于强烈而纯挚的感情,这一特点,同样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林海》写的是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见闻,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我们感到,作者仿佛是张开了双臂,用全部的爱,用整个的身心在拥抱着,在抚摸着祖国东北的这片林海。在作者的笔下,那么多的山岭,“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竖着的”,他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不是感到单调,而是感到“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进入林区,绿色本是最常见的颜色,可作者依然兴致勃勃地写那些“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的绿色,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满怀喜悦地告诉人们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作者以多姿的彩笔描绘兴安岭的美,洋溢着对祖国一山一水、一草—木的挚爱之情。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歌颂大兴安岭的木材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林业工人的劳动和林区欣欣向荣的面貌,“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歌颂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结束,又派上一笔,对兴安岭的名字作了新颖的解释——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至此,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草原》一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初访草原的散记。作家看到美丽的景色,受到热情的款待,由衷地发出赞叹,文章开头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即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草原的奇原而感到自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全文,老舍以精美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派辽阔的、散发着泥土、青草芬芳的草原之景,书法民族大团结的欢乐。文章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作者陶醉,读者同样如此。

最世俗最平凡的生活,未必意味着思想的贫乏。大雅若俗,俗得有味道,俗得有哲理。老舍先生的散文题材多取自生活中的小事,虽然是些小题材,但作者并不把它当作抒写个人闲情逸致的小摆设,也不强拉硬扯地附会一个所谓深刻的含义,先生想得深,看得透,说的俏,读他的散文,时时能感受到先生的幽默,先生的人生哲学。读这些文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他高远的意趣,健康的情怀。《养花》一文,写的是养花这样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文章头一句“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养花的原因。只有喜爱某件东西,才会对它产生兴趣,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不都透着这种哲理吗?苦读书,读死书,还是乐读书,读活书,其境界何止天壤?如作者所说:“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文章中抒发的也是这种乐趣。什么乐趣呢?养花要栽种,要管理,要出汗,要劳动,养花要有知识,要学习,要通过实践才能摸出门道;花开了,花香四溢,赏心悦目,自己高兴,还可以和朋友同志们一起分享这份高兴;花遭到了损伤,全家人都为此难过,如此等等,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无疑,这种乐趣是高尚的,健康的,是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表观。《猫》也是如此,作者仿佛是带着微笑,象欣赏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那样欣赏着猫的可爱性格。甚至当顽皮的小猫“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也不恼,不仅不恼,反而说它在稿纸上踩下的脚印是“几朵小梅花”。作者是那样意兴盎然地赞赏满月小猫的天真憨态,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有感情,令人读后对这种小动物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喜欢小猫,是因为他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格调是健康的。总之,老舍散文所寄寓表达的感情不仅健康、强烈,而且真挚自然,绝无任何的矫揉造作,所以才有很强的感染力。

老舍写文章有一条宝贵的经验,结构文章必须“落笔准确,不蔓不枝”,不能有任何“敷衍的地方”。围绕中心,不蔓不枝,—气贯通,这是老舍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他的散文一般篇幅不长,因而他写作时的准确落笔,不蔓不枝做得更为仔细,没有芜杂散漫的'毛病。他写《猫》,开宗明义,说“猫的性格有些古怪”,下面便围绕着“古怪”两字做文章:“你看,它既老实,又贪玩;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爱,它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它什么都怕,但又挺勇猛。”如此,猫的“古怪”(实际上是可爱)的性格便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特征抓得准,也没有任何与“古怪”无关的话。作者写《林海》,全篇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 “亲切与舒服”来写的。起笔写进入大兴安岭,脚踩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手摸那些古木,感到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继之写岭,许许多多的岭,各种形状的岭,“每条岭都是多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写林,“各种各样的绿色组成的林海,林那边沿上俏丽的白桦,在阳光下像是海边上的浪花”;写花“在清可见底的小河边,在树与树之间,有着数不清的野花,花丛中有蝴蝶飞舞,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红豆”。岭,林,花,都是自然景色。这些景色的美,准确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亲切与舒服”的内心感受,同时感染了读者,这些景物描写显然都是围绕中心的。文章的最后部分,写木材,赞美大兴安岭的木材为祖国建设做出的贡献;写林场,歌颂林业工人的劳动,歌颂林区的欣欣向荣。从林海的美写到林海主人的美,美和建设结成了一体,作者从心底喊“怎能不使我们亲切、舒服呢?”文章从始至终,围绕着大兴安岭的林海给自己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来写,绝无任何枝蔓,中心突出感十分强烈。《养花》一文,则以养花的乐趣为中心。首段点明:“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第二部分的五个自然段,具体记述乐在何处;第三部分收束全文,以简洁的二十四个字(有喜有忧,……)概括出养花的乐趣是什么。可以说,全文没有任何离开中心的字、句、段,结构十分严整,层次清晰,照应、过渡都十分严密,全在于中心以一贯之。让我们再来看看《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同样如此,它是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正是它使“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更加家喻户晓。在老舍的文笔下,济南是诗,是画,作家的济南情缘不经意间奔涌出来。作者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赞美它是个“宝地”。下面再转到了冬天山水的描写,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写完了冬天的山景,再写冬天的水色,以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话收束全文。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文字极平易,澄净如无波的湖水。但平易并不是死板,大量口语的提炼和采用,使平易的文字更显出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风味。语言是活的。这些语言特色,在他的小说、戏剧中是如此,在散文中亦然。老舍的散文也不外乎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而且文中的细节又全是那么平凡,语言还朴素直白到平头百姓看了会觉得自己也是当大白话作家的料。想一想,老舍得运用何等的艺术手段,才能使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鲜活起来。他不会用字典里的现成词汇去掉书袋,也不会为诱惑读者故意雕饰;他不板面孔、摆架子,也不云里雾里地说空话,而全凭思想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自然、率真地从心底流淌出来。简约几笔,一幅幅文字写意便活脱脱跃然纸上,顷刻间就将你的感官激活起来。 读他的《猫》,我们感到,作者像是面对一个老朋友聊天,以喜爱,甚至有点儿“护短”的神情,介绍着猫的行状。没有任何漂亮、艰深的词语,有的是明白晓畅,亲切自然,且还带有浓郁的北京地方气息的语言。作者不是写寓言,却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显得别致、新鲜、活泼。例如他这样写写满月的小猫:“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子里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树枝打秋千……”,这样的语言通俗,简洁,连孩子也看得懂,但是并不简单,这里并没有使用什么修辞格,却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小猫的情态,天真、淘气好像可以触摸得到。当文章的写作进入到表达过程时,语言就成为第一要素,看似极平常的词语被老舍用来却如此新鲜、活泼,正可以看出语言大师把握这第一要素所具有的非凡功力。老舍的语言平易朴实,活泼生动,又和他的幽默密切相关。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或许他的幽默可称得上是中国文人幽默中的一个典范,人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可供幽默的佐料。老舍幽默散文里的佐料也是全部来自生活,他打趣、针贬、讽刺的那些个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反照。他把它们拆散、肢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这幽默的火候也只有大师能掌握好。火小了,半生不熟,如哽在喉,难以下咽,火大了,又满嘴油滑,利落了嘴皮子,却亏待了舌头上的味蕾,余韵皆无。老舍曾说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爱,而不是文字里硬挤出来的”。如上所述,读者可以为老舍写下的小猫那可掬的憨态发出会心的笑,就在于老舍的幽默是自然流溢出来的,不是硬挤出来的,并不一定能指出哪一处是幽默的,并非一般平庸廉价的“幽默”可以比拟,这是老舍语言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的体现。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老舍在创作中“脱去了华艳得衣衫,而聪出了文字的裸体美来。”老舍发现了中国话,北京话所具有的“简劲”的优点:“中国语言恰恰天然的不会把句子拉长”,而这种简短有力的口语,即“最普遍常用的,绝难借用外国文法的”民间口语,也恰恰最适合表现人类普遍的内心感情,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句、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志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通俗、幽默,俏皮中透着典雅、精辟、深刻,并充满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情调。正是老舍独特的京味语言和风格,使他获得了举世公认的两种大师的美誉——语言艺术大师和幽默大师,为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舍的散文,即令是一千字左右的短文,描写事物都很细致。这全得力于他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和语言文字概括的功夫。

总之,老舍散文的美在于它大雅若俗。“针头线脑,婚丧情私”,只要如实地把一些小事扯下来,就成就了妙文佳构。

老舍散文的美在于它的幽默。它的幽默是轻松的,是俏皮的,是智慧的,也是耐人寻味的。随便挑一篇,读起来从没有过时和陈旧的感觉,让你一看就会大笑不止。老舍散文的幽默具有永恒的价值。

老舍散文的美在于它的“风景”。如《趵突泉的欣赏》、《想北平》、《大明湖之春》、《五月的青岛》、《吊济南》等篇,简约几笔,就把它们各自独特的美写在纸上,自然的,人文的,倾刻间就让我身临其境。

老舍散文的美还在于它独有的情怀。写人、记事的细节全是那么平凡,语言朴素,围绕中心,不蔓不枝,—气贯通直白到老白姓说的大白话。可是字里行间透出的真情直叫我感动不已。《我的母亲》是一篇叫入落泪的挚真之作,老舍这时提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地描写,只是为传达一下道理:“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失去了根。没有母亲的人,心理是不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结晶成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却让我落泪!落泪!

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个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能让人不断去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虽然不多,但同样让时间证明了它的价值。

散文的特点散文和小说的区别篇三

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1943年开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雾所带来的麻烦。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还着了他的文人色,一个接一个典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处处显个人情趣。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者,有趣,好玩,面对灾难不在乎,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80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就是一种幽默。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昆明菜》“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的联大女生。

李陀在《道不自器,舆之圆方》中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张力中达到和谐……”(《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355页 1999年第一次版)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他在语言上也显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结合。汪曾祺从小便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他的祖父为他讲解《论语》,父亲请当地名流向他传授古典文学。他自己阅读甚广,中国古典文论、古代散文,尤其偏爱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灵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使他在语言方面简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让人有隔阂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对民俗的体察,对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关注,又使他的语言充满口语化,读来不觉俗气,反觉畅快淋漓,甚而叫绝。在《虎头鲨、昂嗤鱼、阵螯、螺蛳、蚬子》一文中说到,苏州人喜欢塘鳢鱼,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鱼更是眉飞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一个“嗐”字,读来过瘾。类似的还有《故乡的食物》写到高邮咸蛋“筷子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俗白,却极精准,勾人食欲。《葡萄月令》中通篇写种葡萄的过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名词的罗列,一目了然,事实的陈述,简单明确,仿佛过于直白口语,但看无意,然连缀成篇,却韵味十足,汉语传递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展现出来。融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汉语的表现力被展现和增强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遗韵,看似散淡无法的结构,驳杂的文体相混,游刃有余,显出深厚老到的文学功力。对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达一种超然的审美,对凡俗个体显示自己的尊重,举重若轻,暗藏对理想和谐的人世和社会的召唤。他在散文中避开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滤掉生活经历中的丑,避重就轻,使他散文中显示的人生有一种笑而却之的退缩,也缺少了一份峥嵘血性之感,这是必须承认的局限。

散文的特点散文和小说的区别篇四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散文的特点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我们在写散文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富有波澜。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那么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譬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散文单元的五篇课文就很典型。在绿〉中,只要找到惊诧一词,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先要写梅雨瀑、梅雨亭以及周围的景色和梅雨潭得名的原因;荷塘月色,只要扣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能知道作者在重点措写了荷塘月色之后,为什么还要联想到江南采莲的风俗,忆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灯,只要抓住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就能弄清为什么除了写眼前的灯之外,还要写回忆中的灯和联想(传说)中的灯;蒲公英,只要立足作者的那段无声的呼唤,就能懂得为什么作者能从眼前吹蒲公英的情景,联想到自己童年吹蒲公英、战争岁月吃植蒲公英和那个蒲公英儿子;故乡的榕树,只要能找到倒数第二自然段含有怀念、思念字样的两个反问句,就能体会作者为什么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和小儿子口含榕树叶吹口哨逗小黑狗取乐的场面,想到了故乡的榕树,又由此联系到了故乡的人和事。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可以一步步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形成课文内容的结构提纲,对其严谨、巧妙、独到的构思技巧有个全面的掌握,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基。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散文的立意,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例如:绿所表现的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闷情绪(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灯的希望永存,抗战必胜的信念,蒲公英的反战思想,故乡的榕树的思乡之情等立意,都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垫,喷发而出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每个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壶井荣的朴实诚恳,黄河浪的活泼轻灵等等。我们需要兼采众家之长,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江海之中。

掌握了四步阅读法,也就得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自觉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必有所获,也会对散文的写作训练有所帮助。

散文的特点散文和小说的区别篇五

关键字:鲁迅;散文;特点;影响

正文:

一、中国散文整体概述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如古代文体中的“记“,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散文体裁,但与现代散文不同,记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议论的,甚至可以是说明性的(例如魏学洢的《核舟记》)。”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正宗之外的小说与戏剧创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随着西方近代文艺理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确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现代散文就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式丰富多样,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散文所具有的议论、抒情和叙事的因素往往融为一体,却也总有所不同。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而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第一,五四运动对于“人”的观念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革新了散文的内容。郁达夫说传统的“散文之心”是“尊君、卫道、与孝亲”,现代散文是对传统的“散文之心”的背离。

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人间世》发刊词曾有“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不可谈”的话,以幽默的语言道出了现代散文的这一特点。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主流是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这是文学革命兴起后散文作家的共同特点。

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1】(课本p113加p123【3】)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英国的小品,蒙田的随笔,尼采的箴言警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泰戈尔、厨川白村在20年代对中国散文的文体、风格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过影响。

第五,新文学运动初期和20年代现代散文,都表现着散文作者们的深厚的学养,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鲁迅式的杂文,周作人的小品,冰心、朱自清的文笔对后来散文的发展都发生过或仍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鲁迅的散文分为两部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其散文诗集《野草》。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10篇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热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青年,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揭露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作者在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逝去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着一位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

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最早散文诗集之一,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作者的思想重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

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最早散文诗集之一,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作者的思想重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

散文的特点散文和小说的区别篇六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开创者,此类散文集结于《野草》中。《野草》是鲁迅先生写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艰涩,含意颇深,再细看,我们就会品出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诚。《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比如借用“小红花”象征美好的愿望,借用新月象征新希望等等,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复苏,对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与苦闷,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是鲁迅先生对往事回忆的真实记录。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大量的运用了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这使这部作品在语境上达到了亲切而又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但同时又能将深邃的思想蕴藉于平淡质朴的写人记事的笔墨间。“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役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即为“平铺直叙”此类文风的典型例子,从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不仅能够让我们于娓娓到来的平静中体会到鲁迅先生温情的那一面,更能使两者之间产生真实感的共鸣。

对鲁迅略知一二的人大都应该知道他与各大学究在二三十年代的那一系列笔战,他由此而发扬出来的“刀笔”文风则更是著名。善于玩弄文字技巧,尽讥讽之能事是“刀笔”的风格,因而要求词法,句法,章法上,都必须逻辑严密,构架精整才不会遭到同样诟病。我们可以分析鲁迅的文章,他的措词、造句、谋篇、伏笔、呼应几乎无懈可击,这样缜密的行文风格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了影响,使后者常常带着明显的逻辑色彩,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有批判力度。此外,鲁迅独特的话语方式还得益于他广博的杂学,早年对古文的研究以及此后西方文学对其的影响。对古文的学习使拥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欧化的影响则让他的文章中时常夹杂着许多非常规语法,或省略成份,或定语前置,或状语后置等,这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失掉的好地狱》)“ 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自言自语·序》)

但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鲁迅在作品中用了很多虚词。他的散文句法跌宕起伏,思维四突全倚伏着虚字。甚至在许多语法书中,在选取复句的类型时亦多用鲁迅的那些充斥着虚词的繁复的句子。“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无常》)“ 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指面子),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动。”( 《说“面子”》)“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小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二十四孝图》)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鲁迅的散文常虽用到“无论、但、因为、虽然、所以、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不过,然而……”,但他用的这些词语,却少有成对的、规范的出现的。这或许也是鲁迅在虚词运用中的独特之处吧。

总而言之,鲁迅的散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多用象征及喜平铺直叙两大特点,而在语言方面则受欧化影响,文章多呈理性化逻辑化语言方式。而其个人在遣词造句上又有使用虚词这一偏好。我所感触到的鲁迅散文的特点大致归此四类。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大全(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最新带有春天的拟人句 春天的拟人句句子精选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2023年初中生活真新鲜 初中生活的经历与体会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初

    最新自身工作成长心得体会 成长心得体会(实用12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

    最新医学生自荐信(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散文是什么意思 散文《最美的遇见》(汇总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2023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学期工作总结(大全9篇)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

    礼仪会议总结报告(优秀8篇)

    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

    2023年写散文的要求(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

    2023年写散文的软件优质(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