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琴心月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想要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方法和技巧吗?不妨看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一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板书课题——《祭十二郎文》。

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5.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读文——(20分)。

范读。

正音。

自读。

齐读。

课文分析。

(一)阅读讲析。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讲析: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6)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及至文中回复谈到自己的神衰体弱,说是不久就会从十二郎而死(“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因莫大的痛苦重负把这将死视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们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发汹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此时作者的抒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犹如湖水被猛掷进巨石,波动的涟漪在尽力迅疾地扩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拥。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者锥心的痛楚。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语言运用。作者首先善于极贴切、生动地使用语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场合,便用什么样的语言手法使之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其次是作者在用语方面擅长变化。人的情感活动本来就处在时刻张驰起伏的规律之中,所用于表达的语言如果平板单调,就万不能表现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奥。而韩愈这篇文章的语调句式随着自身情感的发展变化段段变、时时变。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则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作业:1.背诵指定的两段;。

2.完成《课课练》相关内容。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二

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体会语助词在表现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

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学的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惊闻噩耗,侄儿老成病死异乡,悲不能已。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写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灵。

二、梳理概括

以四字短语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内容(首尾段除外),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研读悟情

1.读2、3、4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

悲悔

如: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这种悲情还能在后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快速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四、赏读品情

确定本文中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

1.赏读第五段

赏读要点:语助词的使用,强化了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2.赏读第十一段

赏读要点:本段多用骈句、排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倾盘。情感上韩愈由怨天转为责己。

四课堂小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都源于一个“情”字。诚如《古文观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三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祭文的情感。

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二课时。

一、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四、读文——(20分)。

(一)阅读讲析。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讲析: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1、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什么样的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悲家事不幸;

(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

(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

(6)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

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

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

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

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

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

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

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

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四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祭文的情感。

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二课时

板书课题——《祭十二郎文》

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5.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讲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怎样之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6)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3.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五

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

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与学之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反复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整体感知。

3.结合注释了解1-3自然段大意,点拨重难点语句,并略作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篇抒情散文,它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四、解题。

1、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2、《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五、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1、注音。

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

明确:

情: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六、点拨引导自读课文1-3自然段。

方法步骤: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点拨重难点语句引导欣赏。

第一自然段:表哀悼之情。

《祭十二郎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首告闻丧以致哀。

第二自然段:此段叙骨肉之情。

叔侄之间情同骨肉,亲如手足。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接着历数了韩家迭遭不幸,回忆了许多生活往事,尤其是嫂嫂指着自己和老成所说的悲痛至极之语,写出了自己和老成在继承韩氏香火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三自然段:点拨:此段抒悔恨之情。

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七、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树读课文。

2、完成《高考神梯》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点拨学生自学课文4-12自然段2、小结本文。

教学步骤。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继续指导自学4-12自然段。

方法同上。

第四段: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

第五段:在上段的基础上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此段笔调低沉,抒情的气息亦愈加浓郁。特别是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六七自然段:两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

上段自我自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

第自然段:以回忆的口气,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

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这段文可以说是全篇中写得最平的,无论是用辞上还是感情上都显得平淡无奇,似乎是多余的话。但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

第十自然段:叙后事之安排,以安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进一步抒发了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内疚和遗憾。

韩愈在这里以两个“不能”而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夭殁的十二郎。于是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读完全文,我们仿佛看到未老先衰的韩愈正在十二郎的墓前对死者哀伤地叙说,边哭边诉,呼天抢地,神志惶惑,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第十二自然段:在表哀悼之情。

三、小结本文。

1、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2-3)。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9)。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文末)。

2、写作特色: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六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本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首先,在第一个自然段中你有没有有疑惑的地方?(朗读)。

师:发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乳母这个角色在古代在地位上属于那个阶层?

生:奴婢。

师:在情感上与主人却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比如:东汉安帝曾封自己的乳母为“野王君”,顺帝封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到了明朝,成祖封乳母为“保重贤顺夫人”。所以,韩愈要去抚慰其乳母。

生:还有“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守丧之人为什么还要有奴婢?

师:奴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无外乎就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既然是财产,当然可以自由支配。命运不济之奴婢,想守丧的机会都没有,主人亡故后,他们如主人其他物品一样殉葬了。殉葬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用活人陪葬。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率百官与后宫妃嫔、夫人,护送死皇帝灵车,浩浩荡荡前往骊山。到了陵地,一干人等将棺椁送入地宫,秦二世突然下令:“先帝后宫人等,未生子者,出焉不宜,应该殉葬!”后宫佳丽达万余人,绝大部分未曾生子,故此令一下,众女号啕大哭,声震四野。众佳丽魂飞魄散之际,墓圹的石门已被工匠关闭,并用土封死。无数的美女,就这样到地下继续陪伴死皇帝去了。胡亥,把以活人殉葬的“皇家礼制”推向顶峰。

(众说纷纭)。

师:我给大家说两座古都,一是南京,一是西安。

南京被诸葛孔明称为“帝王之宅”,城东谓之盘龙,城西谓之卧虎。帝王与贵族的陵寝在此地有30多座,这其中有名扬天下的明孝陵与中山陵。

西安墓地当首讲唐十八陵,以西安为中心,300多座陵寝绵延150多公里,跨6个县,气派无人可及,李世民陪葬墓就有200多座,是世界上陪葬最多的帝王陵。

生:这么多的墓地,加上现今遗体火化后的存放,无疑变成了一种负担。

师:很有见地,所以,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瑞典被誉为“一切都可再利用的国家”,瑞典提倡环保殡葬法,将死者的遗体变为肥沃的土壤撒于公园的一株植物下,所以每个瑞典人都可在遗嘱上写明将“变成”哪种植物。

生:我喜欢“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这句中无限拉大了生与死的距离,在距离中感到了无尽的悲哀与寂寞。

生:我被“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这句感动,作者自幼伶仃孤苦,应该更深切的懂得孤儿成长抚育中的艰辛,而作者却认为“如此而已”,这不但是一份承诺,更是长辈的一份深情厚谊。

师:大爱无言,“如此而已”包含了太多的责任、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不舍……。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七

春姑娘带着绿衣走了,夏姐姐带着烈日来了。

夏的荷花婀娜多姿。荷花全身都是粉红的,在碧绿的湖水中,更能衬托出荷花的艳丽,可爱。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令人叹服,又令我们学习。

“轰”的一声,天上的雷一声炸响,吓得我紧跑进不远处的亭子。尽管我跑得很快,但雨点已钻入了我的脖子――好冷。雷雨是夏日的一大特点。

夏日那嫩绿的小草,连成一片,伸着小小的脑袋望着世界。夏日最有代表的绿是青绿还有翠绿。一棵古柏昂首挺胸,展现着自己的青春,展现自己的身强力壮。

夏的.荷花婀娜,夏的小径幽长,夏的雷雨匆匆,夏的绿树葱茏,我喜欢着美丽的夏天。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八

2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检查预习:

识字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运用多媒体课件:

诵读感悟设计理念:

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段内容,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指导写字设计理念: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课始,我不仅范写,而且边写边提醒学生关注“略”这个字的整体布局是左窄右宽,再关注笔画细节,也就是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这样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不少写好字的秘诀。“三个一”写字姿势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课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理念:

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九

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体会语助词在表现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学的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惊闻噩耗,侄儿老成病死异乡,悲不能已。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写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灵。

二、梳理概括。

以四字短语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内容(首尾段除外),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研读悟情。

1.读2、3、4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

悲悔。

如: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这种悲情还能在后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快速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四、赏读品情。

确定本文中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

1.赏读第五段。

赏读要点:语助词的使用,强化了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2.赏读第十一段。

赏读要点:本段多用骈句、排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倾盘。情感上韩愈由怨天转为责己。

四课堂小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都源于一个“情”字。诚如《古文观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十

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

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常识。

1、韩愈。

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

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

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

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五、练习实践。

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

〖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

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

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长衰全存。

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

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

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

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

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

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

【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

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诵读提示】。

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确实,读这篇祭文,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泪纵横的模样,还可以听到作者痛哭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它所打动。宋代大作家苏轼曾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它感人之深。

〖小结〗。

披文人情、以心相感,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又岂能是一个“哀”字所概括得了的。

三、迁移练习。

1、完成《导学》基础训练。

1、口头复述全文,发现疑难语句。

第三课时。

一、拓展迁移,探究思考。

作者对亲情、人生际遇变化的感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开放思维,各抒己见)。

二、赏析品味,交流成果。

【通过讨论学习借鉴本文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呼唤对话,如泣如诉,哀怨凄绝〗。

4、〖语句重叠,多用排句,增强语势〗。

三、诵读涵咏,巩固理解。

四、练习与迁移。

1、重点语词的联系比较与归类积累。

2、翻译重点语句。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十一

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十二

《古诗二首》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习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1、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语,了解古诗大体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4、比较阅读两首诗,领悟诗歌意境,提高欣赏水平。

5、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小组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生能够根据“金钥匙”的要求来自学古诗是本节课最重要的训练内容。

“蹊”“不值”“屐齿”和“柴扉”等词较难理解。

老师准备投影片和古诗材料。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两首诗以及作者的资料。

一、导课。

1、点题。

春天到了,这几天的语文课上,我们一直通过优美的语言感受着春天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要用最简练的语言继续感受春天,学习古诗二首。

2、背诵春天的古诗。

提起古人对春天的喜爱程度,那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谁能信手拈来,背诵几首春天的诗句。

二、学习第一首诗。

1、唐代大诗人杜甫不仅能写雄浑壮丽的爱国诗句,还能抒情写景呢。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叫?板书诗名《江畔独步寻花》。

2、学生说一说课前搜集的关于杜甫和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3、认读词语:蹊娇。

4、解释词语:

蹊:小路娇:可爱的。

5、朗读古诗:正确、流利[全班齐读、指名读]。

6、掌握第一把“金钥匙”[投影出示标题]。

(1)读古诗,理解词语。

小组合作朗读古诗,找出难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看图理解、联系诗句理解、一起讨论等方法来解决,实在困难时向老师求助。

(2)串起句子,说出意思。

根据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归纳出整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小组成员可在负责人的带领下补充完整。

(3)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小组中所有成员逐一朗读,选一名代表画出图画,一名代表解说,鼓励学生在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形容词,使学生在解说古诗配画时更像是描述一段美丽的景色或一个生动的故事。

7、检查、反馈各组的自学情况。

进行小组间的评价,要求:公正、简短、友善。

二、学习第二首诗。

1、手握第二把“金钥匙”。[投影出示][要求更简化、时间更短]。

(1)读古诗,理解重点词语。

(2)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2、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1)读词解词:不值[没有遇到人]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2)有感情地朗读《游园不值》。

指名读,自由起立读。

三、古诗赛场。

1、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2、古诗背诵。

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背诵的最快,背诵的最多。

四、课后实践作业:创作“古诗”

索取第三把“金钥匙”[投影出示]:

(1)编写时分成两句,每句两行,共四行。

(2)每行字数相同,五个字或七个字。

(3)每一句表达一层意思,或是描述一种景物,语言简练。

(4)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最好押韵,即韵母相同或相似。

五、结束语:加油!下节课我们班的小诗人可要和杜甫、叶绍翁两位大诗人比比语言的魅力呢!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我的摘录笔记、读一读、开卷有益、初显身手和金钥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我的摘录笔记、读一读和开卷有益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摘录笔记。

1、熟读《陈嘉庚的故事》。

2、谈一谈自己理解的回归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3、25自然段为总分式,试着总结段意,找出最能概括段意的那句话。

(陈家更深在海外,心系祖国;他深知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在于人才,因此在关心祖国革命事业的同时,非常关心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陈嘉庚捐资办学画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硕果累累,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教学目标:

完成开卷有益的第二篇文章以及初显身手和金钥匙。

教学过程:

一、完成开卷有益的第二篇文章《皮匠和银行家》,与初显身手结合起来。

1、熟读课文。

2、放手让学生结合文字和插图,编演课本剧。

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领悟体会,把深刻的寓意挖掘出来。

3、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1)愉快的皮讲,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可怜的皮讲?

(2)如果在这篇寓言后面加一段话,你想写什么?

二、完成初显身手。

学唱《七子之歌》,查找关于七子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三、完成金钥匙。

1、找生读东东和丁丁的话。

2、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本单元的金钥匙为学生综合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具体可行、科学合理的方法。即:从向评价看进步,横向比较找差距,纵横交错重收益。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看待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具体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运用分享评价,横向对比,看看在识字、朗读、背诵等方面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激励学生学初公正美观的好字,情绪饱满的朗读背诵等;拿出做文本,通过等级,纵向比较,看看自己的作文是不是有条有理,规范工整等。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十四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

2、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一、题解。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四、鉴赏要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锁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魁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主旨不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十二郎,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悲痛达于极点。

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邻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首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未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课时。

补充阅读。

祭田横文。

韩愈。

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吊之。其辞曰:

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为使余虚欠欷而不可禁!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死者不复生,嗟余去此其从谁?当秦氏之失鹿,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扰扰,而不能脱夫子于剑钅芒?岂所宝之非贤?抑天命之有常?昔阙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陈辞而荐酒,魂仿佛而来享。

对照课文阅读这篇祭文,下列解说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两篇文章同是祭文,都是通过祭奠写文寄托哀思的抒情文章。作为祭文,开头结尾都有表示祭读祭奠神灵的语句,都是祭奠活动的辅助手段。

b从文章抒发的感情来看,二者有相近之处。课文中有对十二郎的哀悼,也有对自己境遇的伤感,本文也是结合自己久不被任用,仕途失意的际遇,抒发自己的郁闷失落,怀才不遇的感慨。

c从文章形式来看,课文中整散兼用,句式多变,富有气势,节奏错落有致,通篇不讲押韵,侧重于反复的感叹与抒情。本文则形式短小,句式较为整齐,本文基本上押同一个韵,读来朗朗上口,气韵连贯,笔法灵活。

d表达手法上,课文以抒情为主,在叙述的基础上抒情,中间也有议论,如对天理不公的指控,但其目的仍是为抒情服务。本文则重在抒情和议论,通过对田横英雄失意以死保节事例的分析和与孔子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失意伤感之情,表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

教学后记。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祭十二郎文教案(汇总15篇)篇十五

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相关范文推荐

    我家的动物园小学生(模板16篇)

    优秀作文是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思考的产物,通过作文,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写作中,要学会借鉴他人的长处,不断吸收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劳动之星个人主要事迹材料范文(12篇)

    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事迹材料可以起到激励和启示的作用。这些事迹材料的范文都是通过精心挑选和整理而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借鉴性。小然同学现在是杨坞完小四年

    感动感动常伴心头(优质19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充分准备,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展现出思想和情感的高度融合。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的摘录,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

    毕业生工作简历(优秀17篇)

    毕业生是学校教育的产物,代表了一定的学术成就和能力水平。接下来是一些毕业生自己撰写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历:中专/技校。工作年限:1年以内。期望薪资:面

    自我介绍个人英语大全(19篇)

    自我介绍是一种展示自己能力和特点的机会,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自我介绍,不妨看看下面这些精选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读羊脂球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的财富,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成长提供宝贵的借鉴。请看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对于我们写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说到莫泊桑,就不能不提及《羊

    农村党员大会讲话稿范文(23篇)

    讲话稿的撰写需要对受众的需求和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与他们建立沟通和共鸣。这些讲话稿范文展示了不同领域和不同场合的演讲风格和主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演讲的

    学习的检讨书(热门19篇)

    写一份检讨书并不是简单地承认错误,而是要深入思考造成错误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写作检讨书范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关自我成长和思考的知识。

    新闻翻译心得(实用17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和经验,并对自己的成长有所裨益。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但是无从下笔,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

    三毛斗牛记三年级(通用20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深入思考后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作者对生活、人性、社会等的高度洞察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一个寒冷的冬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