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

时间:2023-11-23 作者:琉璃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

通过制定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初中教案范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一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二

基础。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

方法口头。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三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四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五

1、p.28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为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六

style="color:#125b86">海峡两岸的交往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八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生:(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生:(思考回答)。

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行很广。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由此取得了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公车上书也成为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

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其主要内容)。

师:(简单介绍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及作用)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

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的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成立。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2.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2.积极作用。

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

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九

1、知识与技能。

深刻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牢记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进一步认识到增强国力、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探究、合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幻灯片2-3:播放视频:《鸦片战争的背景》,让学生体会鸦片战争的前夕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出示幻灯片6:同学们,你知道“鸦片”(opium)名称的由来吗?(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罂粟原先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把罂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药。发现它有安神、安眠、镇痛、止泻、止咳、忘忧的功效,希腊人称其音为“阿扁”。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罂粟传到了波斯,波斯人变“扁”音为“片”,称其为“阿片”。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音又发成了“鸦”音。从此,在中国就有了“鸦片”一词。

教师:同学们,鸦片贩运到中国来,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先幻灯片,然后总结一下。出示幻灯片7-9。

学生总结:摧残了心灵和肌体,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白银大量外流。

3、军事上,军队战斗力削弱;社会生活方面,吸食者身心受到摧残,社会风俗沦丧。总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过渡语)教师: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让我们今天看到后都感到痛心疾首!那么在当时有没有人和我们有相同的感受呢?教师出示幻灯片11:请看!清朝著名官员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林则徐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份奏折?我们请一位同学饱含感情的为大家朗诵一下,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教师:通过这位同学的朗读,同学们说一下林则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为国为民的情怀。

教师出示幻灯片12:议一议:林则徐虎门销烟背景、过程、意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后进行讨论总结。

(过渡语)教师:虎门销烟的历史镌刻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更将牢牢铭记在你我的心中。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点燃了中国人心中沸腾的爱国之火,也激起了炎黄子孙团结御侮的坚强斗志!林则徐不愧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学生: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掠夺原料。

(过渡语)教师总结: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急需原料和市场。中国地大物博,但又落后腐朽。所以英国开始把中国定为自己掠夺的对象。于是,我们知道了,英国发动这场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走私,而根本原因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也就是商品交易发展到—鸦片交易发展到----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下面我们就看一下鸦片战争的简单过程。

教师总结:这场战争从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开始,到1842年8月英国军舰兵临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这持续了两年多的战争,就这么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了。下面我们就对照《鸦片战争形势图》(教师出示幻灯片15),了解一下战争的详细过程。

2、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

3、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对抗。

教师出示幻灯片16、17进行总结。

(三)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出示幻灯片18:指出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出示幻灯片19:指出中英《南京条约》主要有4点内容,请看:

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教师强调香港岛的名称和位置,指出和今天香港地区的区别。)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赔款:赔2100万银元。(强调单位是银元。)加重了人民负担。3.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派驻领事。(通过识图,强调五个通商口岸的名称和地理分布位置的特点,指明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侵略势力遍及东南沿海地区。

4.协商关税: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强调协商关税只会对西方列强有利。通过协商关税,清朝的关税只会越来越低。)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教师:以上是通过中英《南京条约》英国获得的四项特权,但是侵略者还不满足,于1843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而获得了另外三大特权:领事裁判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创了外国人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管束的先例)、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国人一体均沾,以示公平)、永久居住等特权(侵略者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把“租界”建成“国中之国”,作为侵略中国的据点)。(教师出示幻灯片20:《南京条约》附件)下面我们就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对比。请看幻灯片21。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那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古语竟然成为当时清王朝尴尬处境的体现。中国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让我们记住1840年,汉唐盛世已经成为过去。让我们记住1840,中国在那时重重的跌了一跤!

教师出示幻灯片22,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2、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虎门销烟。

b.1840年的鸦片战争c.鸦片的输入。

d.《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c.《辛丑条约》签订。

d.“七七事变”爆发。

答案:b、b、a。

【板书设计】。

第一课。

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二。鸦片战争三。中英《南京条约》。

【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鸦片战争》这堂课通过大量的历史材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地学习。这堂课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样繁多,是一种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

由于“鸦片战争”这段历史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少直观的感受,我针对学生心理,通过历史图片、音像资料等来再现历史场景,介绍历史事件,自始至终紧紧抓住学生情绪,让学生情绪随着历史发展而跌宕起伏。此外,我通过大量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以达到情感熏陶及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我带着沉痛的心情讲述:“那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古语竟然成了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尴尬处境的体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任务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过渡:在唐朝历出现了我国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谁吗?

三、女皇帝武则天。

介绍武则天经历。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一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二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三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

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答案5、张謇非常有远见。

答案6、张謇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旧中华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从身边搜寻历史线索,分析、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探究英雄的心路历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通过学习英雄事迹、探究英雄心理,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称和听完这首歌的感受。教师点出: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保家卫国斗争。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热情和决心。

二、讲授新课。

关于抗美援朝的背景,可先播放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录像。

学生回答: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狂扫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学生讨论,总结不出兵的结果:美国将会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软弱,得寸进尺,进而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教师点出: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重要的是保家卫国。让学生齐读毛泽东的一段话,真正体会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指出: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德怀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取得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再次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教师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斗场景和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影片播放完后,教师请每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搜集、提炼的有关抗美援朝斗争中涌现的感人故事、英雄事迹。

小组活动后,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学习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教师总结: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舍家为国,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及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教师总结:抗美援朝胜利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荣的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使命,这场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尊严,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英雄的业绩,又用这种无声的庄严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最后,在歌曲《英雄赞歌》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发生在()。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红军长征时期d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a红军b八路军c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a抗美援朝的五战五捷b上甘岭战役c签订《朝鲜停战协定》d百团大战。

4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是()。

a德国的“俾斯麦号”战舰b美国的第七舰队。

c日本的“赤城”号战舰d法国的大鹰号战舰。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五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六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七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1911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重点分析:

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

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是难点。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为了遏制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对这样一个行将结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这对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建议教师指出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各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起义。此处可引用孙中山《黄花冈烈士事略序》的原始资料进行教学。强调指出起义的影响,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清朝的统治成为民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保路运动则是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利权斗争的大潮中由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而直接导致的。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前边讲过的背景,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说的话、从载泽等考察宪政归国后向西太后所呈密折中讲的、从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及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的有关内容、从1911年清政府责任内阁的设立与组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真正目的则是为“皇位永固”、“内乱可弥”,从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所宣称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在讲完上述内容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乙组问答题:“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前边所学的内容。

通过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产生背景、内容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欺骗实质,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历史现象和提示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

教学难点: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本节内容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以此导入新课。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清王朝为挽救行将灭亡的局面,推行"新政",进行"改革"。(看书: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简表,讨论:各方面内容对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在客观上更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封建制度本身培养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quot;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政府统治带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显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统治。清政府接着又演出了一幕"预备立宪"的骗局。

2、"预备立宪"的骗局。

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同时,又宣布"预备立宪"。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载泽等五大臣赴日、欧、美国家考察政治。这五位大臣回国后,建议实行立宪,并列举了种种好处,什么"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即除内乱)等等。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quot;。这也就是说,"立宪"是对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预备立宪"。问:"预备"是怎么回事?当时五大臣建议实行立宪的时间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是不立即实行"立宪"。搞"立宪"又不马上实行,从这儿同学们不难看出清政府的"立宪"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看课本上的漫画插图)。这幅漫画发表在当时的画报上。画面在上角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立宪"、"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作者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宪的把戏,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实际上包藏专制祸心。

由于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实行"宪政",成立内阁。这个内阁不同于明朝设立的内阁,以前的内阁是封建专制主义,加强统治的措施,而现在清政府成立的内阁,则是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形成而设立的。这个内阁实际怎样呢?(朗读课文的小字内容)。在这个内阁里,皇族占多数,权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在《钦定宪法大纲中》还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可见,这样的立宪与专制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个骗局。它也将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面对清政府的骗局,革命者用武装起义作了回答。全国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争。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1、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亲自筹划和指挥了进攻广西的镇南关起义。1907年底,孙中山和黄兴开始了袭取镇南关进攻广西。起义坚持七天七夜,但终因众寡悬殊,弹药缺乏,最后失败。

2、安庆、绍兴起义。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看书上图片)。在安庆发动起义。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并于当晚被杀害。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她做为浙江同盟会的负责人,准备在浙江绍兴响应徐锡麟起义,遭到清政府的镇压。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讲述此部分时可穿插一些革命党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秋瑾:"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3、黄花岗起义(1911)。

孙中山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始终不屈不挠,1911年他同黄兴等人又发动了一次影响较大的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仍然定在广州,孙中山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在于准备工作不足,这次认真地加强起义的准备工作。首先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经费购买枪械弹药,黄兴到香港成立统筹部做为起义的领导机关,起义计划也有严密的部暑,还组织敢死队等准备工作。

起义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72人被合葬在广州黄花岗,这就是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也因此称黄花岗起义。

三、保路运动。

1、收回利权运动。

(看书上有关内容,问:所谓的"利权"是指什么?)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通过攫取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来掠夺和剥削中国人民。1900年以后,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其中四川保路运动影响。

2.保路运动(1911)。

四川人民极力反对清政府将川汉铁路的建筑权出卖给英国-这种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并要求自动筹款筑防.清政府也同意将川汉铁路由官办改为商办。但清政府迫于带国主义的压力。竟于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法令,这种卖国的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抗。同时清政府的行为也大大地损害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直接利益,因此四川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是怎样进行和发展的?它导致了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看小字部分)。

保路运动成了辛亥革命暴风雨到来的惊雷!

(小结)这节课我们介绍了在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用"新政"、"立宪"来稳定政局,欺骗人民。革命党人用武装起义进行了回答,孙中山、徐锡麟、秋瑾、黄兴等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而四川保路运动则造成了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这预示着一场革命大风暴即将到来,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清朝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十九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_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_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_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_定《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_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二十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二十一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发起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

教学流程: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图三:1950年美国带领下的“联合国军”帮助大韩民国,越过三八线并占领朝鲜半岛绝大多数领土,改变了原来的半岛格局。

“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半岛原来的格局,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

第二章:美帝挑衅------毅然出兵。

第三章:战场博弈------打出国威 。

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 。

介绍志愿军英雄事迹,包括邱少云、黄继光。 。

展示:邱少云、黄继光图片。

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国人民誉为什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章:崭新时代------启示后人 。

同学们学习本课后,你认为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1、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

3、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

5、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总书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你知道是什么吗?实践中国梦的目标。

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片段 。

六、课堂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根据材料,你认为“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

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

(3)举出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

(4)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汇总22篇)篇二十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清朝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相关范文推荐

    爱护环境心得范文(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最近,在广袤的天空中,多了一层层的雾霾

    疫情期间入校管理制度(精选20篇)

    规章制度的修订需要及时与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与协商,以确保其有效性。规章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要求每个组织成员都保持良好的自律和自觉意识。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生命

    师德师风培训讲座演讲稿三分钟(模板19篇)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专业道德的一种要求,也是教师个人修养的体现。张老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获得了学生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

    农业工作总结报告汇报(专业18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我们还可以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前行。想要了解该如何写一份出色的月工作总结?下面是一些相关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初中生国庆节心得体会(专业17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在下面,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法院暂缓执行申请书(通用19篇)

    撰写申请书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拥有充分的准备和实践经验,还需要我们对所申请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申请书范文

    园林景观实训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对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通过参与志愿者招募活动,我领悟到了志愿者的精神和意义,心得体会是对这次志愿者活动的感悟和

    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热门12篇)

    自我评价是一种对自身在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和总结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个人成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

    正规货物运输合同(精选16篇)

    运输合同具有明确的运输货物的种类、数量、运输方式、运输起止地点等内容。以下范文中列举的条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甲方:代表人:身份证号:电话:乙方:

    快递客服年度总结大全(18篇)

    年度总结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还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