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文轩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完美的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敏锐的教育观察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一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绪、慈禧。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军事军事民用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二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_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_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_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_定《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_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三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今年是这次战争爆发多少周年?当时的司令员是谁?(3分)。

(2)请你举出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例子?(2分)。

(3)请列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和一位英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5分)。

(4)说说你准备如何"保和平,为祖国”?(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二: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超额完成。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四

基础。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

方法口头。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五

课程目标: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氛围: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

b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

c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遍环境。

口才展示:简介抗美援朝的战况。

(或播放纪录片;多媒体动画演示战役的步步推进)。

展示图示:《中朝部队三年战绩表》。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故事大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图中学史: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介绍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读旧文、谈今感:《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你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论从史出: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阅读材料,议一议,朝鲜战争的结局对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有什么意义?

思维拓展:抗美援朝战争有什么意义呢。

课外学史?学唱抗美援朝时的有关电影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

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制作与展览:收集资料,制作一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谱”小报,在班级展出。

第3课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六

1、积累词语:“赋闲、狼藉、踌躇、差使、颓唐、琐屑、蹒跚”等。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并从日常琐事中积累内涵深刻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品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体味文章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孝心。

教学重点深刻地体会文章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揣摩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1、简介作家、作品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教师朗读)。

2、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体会那份感动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感情。(课件展示文中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对照检查预习情况。)。

3、学生放声朗读,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并作简评。思考、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背景是怎样的?

(2)文章以“背影”为线索,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其中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文中几次描写“我”的眼泪?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之间的联系。

边引导、边朗读,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1)祖母死了,父亲赋闲——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背景。

(2)四次背影:第一次是在开头点题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思念中的背影。一般是第二次的背影印象最深刻。

(3)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正与父亲的背影相互映衬,表现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三、揣摩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齐读课文第二、三两段,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再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

2、“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1、学生要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宽慰儿子。

3、这两段文字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四、布置作业: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研读“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

2、揣摩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梳理文章:难忘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惜别)——再现背影(别后思念)。

2、上一课我们了解到本文写了四次背影,其中第二次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找找看是什么原因吧!

二、研读“望父买橘”

1、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朗读课文第六段,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思考、讨论:

(1)这一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2)试找出文中外貌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胖”为下文的动作艰难作铺垫;黑色衣服照应了前文的家庭背景并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3)文中哪些动作描写的十分精细,说说你的理解。提示:重要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爬”、“攀”、“缩”、“倾”。

(4)感情的交流是双方的,试找出作者呼应的行为。

明确:“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全班齐读本段。

三、对于其他几处的背影,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请补充。(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四、文中记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朴实平常但意蕴丰富,试找出并体味父亲言语里蕴含的深厚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分析点拨:(1)句是决定亲自送儿子过江上火车时说的。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2)句是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几个”虽不多,但关怀无微不至;(3)句惦念儿子是否路途平安;(4)句言外之意是担心儿子的行李安全,先说“进去吧”反映父亲唯恐儿子劳累伤感的微妙心理。这又是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说的,可见心里还是依依不舍的。总之,这四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地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这种爱的光环笼罩下,我们应该知道:我们都是幸福的!请说说写父母之爱的名言警句。

分组竞赛,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3、有人认为《背影》:“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谈谈你们学习这篇文章后的理解。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一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七

1、p.28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为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八

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范例教学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挖掘教材比较概括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

讨论探索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

思想意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课后小结。

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15页选择题:应选a(《海国图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九

1、(七上p.8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时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3、(七下p.111)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包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p.12背景:阿古柏侵占新疆,西北塞防告急;俄英勾结阿古柏,共同破坏中国主权。

2、p.13概况: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使新疆地区不再受外敌侵占,维护了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任务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过渡:在唐朝历出现了我国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谁吗?

三、女皇帝武则天。

介绍武则天经历。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一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二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通过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通过对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形势和万隆会议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不再受外族奴役的中国,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基本准则。

本课难点是,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初中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很难认识到国际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以及美国霸权的本质。所以在教与学中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工具。

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旧中国的外交状况: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出示课题】。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题释义】。

和平:反对战争,非暴力。

独立自主:“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邓小平。

【探究过程】。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至今。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至今。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找出属于政策的关键词。师提问开始时间,提示这两个政策一直到今天都在发挥作用。建国初期:1949年——1955年。

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运用。

3、胜利参加万隆会议。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找出属于成就的关键词。学生记忆,师提问。

三、面临困难。

美国态度:敌视中国。

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孤立;表现:封锁禁运。

中美关系:敌对。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师提问,生述关键词。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三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五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六

1、时间:14—17世纪。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神曲》,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新航路的开辟(也叫地理大发现)。

1、航海活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实现环球航行。

2、影响: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文献:《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国会拥有权力。

2、影响: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文献:《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2、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领导人: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五、法国大革命。

1、文献:《人权宣言》,宣扬自由平等、主权在民、财产权、法治原则。

2、影响: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六、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时间: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

3、成果: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即火车)。

七、三角贸易。

1、: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出程:从欧洲带着廉价工业品到达非洲。中程:从非洲购买和猎取黑人达到美洲。

归程:从美洲带着金银、原料回到欧洲。

2、影响: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导致贫穷和落后;加速欧洲资本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八、《共产党宣言》。

1、作者:马克思、恩格斯。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九、俄国1861年改革。

1、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影响: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十、美国内战(也叫美国南北战争)。

3、影响: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十一、明治维新。

3、影响: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

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初2、特点: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动力机:内燃机4、发明大王: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5、新交通工具: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时间:2、核心思想:

3、影响:

4、文艺复兴的先驱:——文学巨匠:——“四大悲剧”

二、新航路的开辟(也叫)。

1、航海活动:发现,实现。

2、影响: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文献:,限制权力,确立拥有权力。

2、影响: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文献:,宣告。

2、影响:

3、领导人:,领导,开创。

五、法国大革命。

1、文献:,宣扬。

2、影响:

六、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2、时间:

3、成果:,

七、三角贸易。

1、路线:

出程:从欧洲带着到达非洲。中程:从非洲购买和猎取达到美洲。

归程:从美洲带着回到欧洲。

影响:

八、《共产党宣言》。

1、作者:2、意义:

九、俄国1861年改革。

1、领导人:2、性质:

3、影响:

十、美国内战(也叫)。

1、原因:2、文献:和。

5、影响:

十一、明治维新。

1、原因:2、性质:

3、影响:

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2、特点:,使人类进入“”

3、新动力机:4、发明大王:

5、新交通工具: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七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时]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内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

提问: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导入新课。

(2)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提示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小结]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4课时]第4课。

观看历史影视片。

[活动目标]形象感受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提高对影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史实,对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活动过程]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到学校多媒体阶梯教室看电影《英雄儿女》。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自觉遵守纪律,不得高声喧哗,进、退场要求排队进出。

3、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活动评价]通过此次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此次集体观看影片,增强了学生的守纪观念。

2、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出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奋发努力,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

[第5课时]讲评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时]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7课时]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然后以讨论方式回答。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正确的决策,指明前进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内容:(1)社会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提问:中共“八大”后,“左”的错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有关小字内容回答,然后教师加以概括。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足;(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小结]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8课时]第7课。

全国大**。

[课标内容]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9课时]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课标内容]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培养**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运用比较法教授**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

(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本课的主题是**中的国民经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探究教学。

导入新课。

1、**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问题二: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

问题四: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到破坏?

问题五:“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

问题六: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图,探究国民经济的起伏与社会政治局面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第六题是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作适当辅导,并着重指出:国民经济的起伏是与社会政治局面密切相关的。社会**使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国民经济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当充分地暴露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

2、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做的努力。

问题一:林彪集团是怎样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团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恢复思经济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问题三:“批林批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问题四: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从哪里开始?有何成效?

问题五: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顿遭到了什么阻力?

问题七:“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八:“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有何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十年“文革”**中,国民经济曲折起伏的轨迹:“破坏——回升——再破坏——再回升——再破坏”,直至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才逐步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二是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0课时]第9课。

“文革”经历访谈[活动目标]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另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活动准备]拟定访谈专题。确定访谈对象。学习速记方法。[活动过程]活动方式:各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要求各小组进家访谈时一是要讲礼貌,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活动评价]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不足这处。

[第11课时]讲评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第二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一、真理标准讨论。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展。

提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实践?这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思考讨论。

提问: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后讲评?(1)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需要;(2)坚持实践标准,能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问: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归纳:(1)理论上拨乱反正;(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

[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3课时]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内容](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和创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举,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和难点]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民营企业的勃兴。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十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导入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图。

议:(1)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对农民有什么好处?(2)对于“包产到户”,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认为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行:请说说你家里或农村亲戚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变化。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读:通读本目内容,并观看本目内相关图片。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是中国农民在当代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发搞起来的。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行:请你谈一谈你所熟悉的一个改制取得成效的国有企业的情况。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行:以本地的某个民营企业为对象,了解它的创业的艰辛历程。

[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时]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内容]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小结]。

1、实行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3、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哪些特点?

4、我国哪一年加世贸组织?加入该组织对我国有何利弊?

[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5课时]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内容]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联系历史与现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历史素材中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

(2)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立地、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2)联系历史,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建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同中学生有关的法律。

导入新课。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1、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2、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

3、《刑法》的颁布与修订。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1、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小结]。

1、复习提问:本课中能体现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归纳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6课时]第14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标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邓小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主题知识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回顾第10课的内容作出回答。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大会上开始形成。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八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十九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二十

教材内容: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导入本课。

【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

【答】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场运动担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总结过度】对,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但是它兴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赋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这节课我们去深入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二十一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能和独立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和能力不扎实。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忽视知识点的整合,课堂上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弊端,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第二册主要是中国近代史,历史时空跨度大,对历史问题的概括程度高,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感,思想政治性强、它继承了《历史》年级第一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学习单元、它总结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经历的两次历史性变革,反映了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在八年级第二册的历史教学中,尽可能教给学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线索,让学生了解所涉及的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新中国的建国史、探险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总结和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许多历史事物的发展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索,从学到会。

3、通过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社会主义国情、领袖创业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的能力,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

四、具体措施。

1、这学期我们继续以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思想和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史。

2、重点学习前五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辅导案例,教好每一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

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电影等、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史料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范文(22篇)篇二十二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发起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

教学流程: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图三:1950年美国带领下的“联合国军”帮助大韩民国,越过三八线并占领朝鲜半岛绝大多数领土,改变了原来的半岛格局。

“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半岛原来的格局,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

第二章:美帝挑衅------毅然出兵。

第三章:战场博弈------打出国威 。

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 。

介绍志愿军英雄事迹,包括邱少云、黄继光。 。

展示:邱少云、黄继光图片。

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国人民誉为什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章:崭新时代------启示后人 。

同学们学习本课后,你认为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1、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

3、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

5、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总书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你知道是什么吗?实践中国梦的目标。

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片段 。

六、课堂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根据材料,你认为“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

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

(3)举出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

(4)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二年级课外阅读读书心得(通用19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见解。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范文,它们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人士,希望能让大家在阅读中得到不同的收获。。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

    2023年新学期动员会主持词范文(17篇)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代表所有人向各位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请大家放松心情,与我们一起度过这个欢乐而充实的时光。王老师: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20xx年的春

    最新督学年度工作总结大全(18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这一个月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编写月工作总结,那么这些范文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建议。督导是对幼儿园规范管理进行有

    2023年美丽庭院创建情况总结(汇总18篇)

    情况汇报可以提供详细的数据和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估当前的情况。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情况汇报的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学校创办于_年9月,两年

    2023年新员工见面会发言(精选21篇)

    发言稿的写作不能太过于生硬,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流畅性。这是一些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发言稿范文,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有这

    2023年巴赫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精选18篇)

    高中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教案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最新幼儿园年度工作报告(实用18篇)

    通过工作报告的撰写,能够加深对工作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工作的高效进行。这里有一些典型的工作报告段落,希望能对你的工作报告写作有所帮助。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我感到

    最新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汇报(精选19篇)

    工作汇报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工作中的重点和亮点,展示个人或团队的工作价值和业绩。以下是一些优秀工作汇报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提高自己的汇报水平。

    最新保洁计划工作内容(专业13篇)

    工作计划书是我们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能够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在制定工作计划书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企业和个人的工作计划案例,以提高我们的思考和理解。

    2023年建筑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模板19篇)

    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团队的一种鞭策和督促。范文三:在本月的工作中,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协作的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成熟和迷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