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和表演。写人生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要保持个人特色和独立思考。人生是一个宏大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们需要学会积极面对变化和挑战。以下是一些人生智慧的金句,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一
寒假里,我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儿童彩图注音版《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关于兵法和智谋的奇书。这部兵学奇书提炼出了中国古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髓。全书共分为六套计谋,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谋又由六个计策组成,总共三十六计。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计谋,通过实战来演变出三十六计的精华。书中所选择的故事通俗易懂,生动贴切,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便于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一个计策的内涵,故事的开头还配有“用计锦囊”。它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每一个计策的使用要诀,便于读者在阅读故事的时候,充分而深刻地了解每一个计策的使用方法。除此之外,每一个计策的后面还附有“扩展见闻”,易给读者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相信,只要大家细心地去品读这本书,就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收获。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二
我在前一段时间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三十六计是从《孙子兵法》中提炼出来的三十六条人人都知道的`计策,但往往是这些计策,却总能置人于死地。
就拿其中的一条——空城计来说吧。诸葛亮在一出祁山伐魏时,错用了马谡,街亭丢失,致使全局崩溃,这位学富五车的汉相诸葛亮无奈退守西城。单凭当时西城内的兵马根本不可能抵挡即将到来的魏国追兵。情急之下,诸葛亮智摆空城计,命令各处城门大开,自己端坐城门之上抚琴,等待着魏军的到来。
等到司马懿率领魏军追到西城的时候,看到大开的城门,还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城头悠闲地抚琴,反而不敢前进了,害怕中了埋伏而主动撤退了。这可应了一句话: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说:空虚的地方要让它更加空虚,可疑的地方让它更加可疑。就从这一仗看,诸葛亮在智谋方面无疑要高过司马懿。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知道为将帅者应多动脑子思考,不能一味冲杀,动静结合才是兵法之要也。
三十六计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其它地方也能适用。我们平常做事情要有计划,知己知彼。危急时刻不慌张,理智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三
我看了《三十六计》这本书,其中第一计是唐太宗征高丽—瞒天过海之计。
那是早在公元673年的'事情了:那一年唐太宗率领几十万大军亲征高丽,来到海边时,只见白浪涛天,一片汪洋漫无边际,险些栽来。大军登船渡海时,唐太宗怎么也不肯上船。张士贵见了,连忙和其他大将商量对策。
薛仁贵说:“有一位老人精通法术,可助我军东征成功。”唐太宗迫不及待地说:“哦,快快带路,让我亲自见见他。”于是,他们来到一个华丽的房间,不一会儿薛仁贵就带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来了。
唐太宗叫老人献上法术,谈笑间,唐太宗忽然听到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感到一阵摇晃。唐太宗问:“怎么回事?”近臣揭开帷幕。唐太宗看见自己正站在一艘大船上,眼前大海茫茫,天水一色。唐太宗大吃一惊,问:“这是什么地方?”薛仁贵告诉他:“这是臣的主意,三十万大军成功渡海,到达东岸了。”唐太宗又问:“你用的是什么计?”薛仁贵跪下说:“这正是瞒天过海之计。”
唐太宗恍然大悟!薛仁贵为了不让唐太宗受惊,故意制造假像,真是绝顶聪明呀!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四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的书,三十六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经验构成的一本智谋书.此书共有六套计,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共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包含六计,共三十六计。每种计的计名有来自历史典故、真实战例等,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民间的成语。前三套计是已方处在优势时所使用的计谋,而后三套是已方处于劣势时使用的。
三十六计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偷梁换柱”一计,“偷梁换柱”本意指与友军一起作战,当友军失利时,偷换对方的梁和柱,暗中变换它的本质,用以达到蒙混欺骗、控制友军的目的。而本书中的"偷梁换柱"原是成语,它所讲述的.典故是秦始皇一统江山后,雄心勃勃,想要建立千秋万代的伟业。而宫廷内部有两大政治集团:长子扶苏、蒙恬集团和幼子胡亥、赵高集团,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恭顺仁厚,为人正直,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秦始皇一心想立他为太子。而让秦始皇头疼的就是幼子胡亥了,胡亥被宠得很任性,只知道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突然一病不起,秦始皇知道自已撑不了多久了,认为当务之急是立太子,于是立即召见丞想李斯,让他传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的密诏。几天后,秦始皇驾崩于沙兵平召,而李斯和赵高合谋伪造了诏书,赐死了本应为太子的扶苏,而将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最终让秦国走向了灭亡。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五
我读了很多书,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只有一本,它就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又是中外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最为重视的`智慧宝典——《三十六计》。
上面先是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这话多么富有深奥的道理啊!
三十六计中有空城计、反间计、美人计等众人皆知的著名妙计,还有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以逸待劳”之计。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命鲍叔牙为大将,率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带着曹刿在长勺与齐军相遇。鲍叔牙不把鲁军放在眼里,他求胜心切,两军刚一接触,便下令擂鼓进攻。而曹刿却迟迟不动兵,齐军人马疲惫,士气低落,无心恋战。鲁军以逸待劳,杀向齐军,齐军大败。
我看了《三十六计》之后,只想说一句话:它是一部使大家能在通俗生动的文字和精美形象的图片中领会“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精彩的好书!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六
《三十六计》这本书写的是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用聪明的方法打敌人的,怎样逃生的。
这本书里面又调虎离山之计、趁火打劫之计、擒贼擒王之计、远交近攻之计,可这些我都不喜欢,我最喜欢的是开战计里的树上开花计,它的意思是我方在弱的时候,采取某些方法制造种种假象来壮大自动声势,用来迷惑敌人,并趁机将其歼灭。比如田单巧布火牛阵写的是公元前284年,燕国将军乐毅率军大举进犯齐国,齐国被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剩下两个城池了,这时候田单加强了防务,又假称自己没有粮食,不久后便会投降。但是暗地里田单做好了决战的'准备,他挑选了一千头牛,在牛角上捆了两把尖刀,尾巴上系了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田单把牛赶到城外,并在牛尾巴点上火,一千多头牛被烧得凶性大发,把燕国的军队杀得溃不成军。
我读这本书知道了打仗时候,敌强我弱千万不能轻易正面强攻,要想办法侧面智取。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七
《三十六计》是一本名著,内有很多名计,是一本古代兵法书。在阅读这本书后,让我知道很多故事,如:无中生有、苦肉计、美人计……等等。
《三十六计》这本兵法书共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的计谋,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的计谋,每套各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祖先是那么聪明,像“借刀杀人”计中的曹玮轻松除叛军等。当中给我启发最多的,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是“声东击西”的计谋,它的词义是在敌人视听混淆不清时,攻击敌人。陈平妙计救刘邦时利用的就是“声东击西”,故事的大意是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的谋臣范增担心刘邦以后会成为项羽的对手,想把刘邦杀掉,可项羽不准。于是范增增建议把刘邦留在咸阳,表面上是辅佐项羽,实际上是把刘邦软禁起来。刘邦知道自己的处境,忙找张良帮忙。张良得刘邦提点后,设下“声东击西”计,并连称此计甚妙!稍后,陈平、张良配合刘邦一同在项羽面前演戏,项羽准刘邦回汉中。
看似简单的成语,却有大意义!让我获益很多。我建议小朋友们都要看看这本书,它既能开发我们的大脑,又能让我们知道成语的'意义,还能让我们知道古代的历史文化。让我们一起打开智慧的大门,领悟传统文化的结晶,代代相传。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八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3.由,诲女知之乎?《论语》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6.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8.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9.满坐寂然,无感哗者。《口技》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1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1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5.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核舟记》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1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9.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市飞泉亭记》
2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26.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资去。《越巫》
27.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2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2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0.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3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3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3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
3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36.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附答案:
1.强通“僵”,僵硬。
2.说同通“悦”,喜悦,愉快。
3.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4.最后一个知同通“智”,聪明,智慧。
5.乌同通“无”,没有。
6.裁通“才”。
7.扳通“攀”,牵,引。
8.帖通“贴”,贴上。
9.坐通“座”,座位。
10.少通“稍”,稍微。
11.止通“只”。
12.要通“邀”。邀请。
13.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14.诎通“曲”,弯曲。
15.衡通“横”,横着。
16.简通“拣”,挑选。
17.与通“举”,推举。
18.反通“返”,返回
19.暴通“曝”,晒。
20.见通“现”,出现。
21.畔通“叛”,背叛。
22.曾通“增”,增加。
23.衡通“横”,梗塞,不顺。
24.拂通“弼”,辅佐。
25.具通“惧”,全,皆。
26.资通“资”,资财,钱财。
27.不通“否”,吗,表疑问。
28.辟通“避”,躲避。
29.辩通“辨”,辨别。
30.得通“德”,感激。
31.乡通“向”,从前。
32.已通“以”。
33.信通“伸”,伸张。
34.被通“披”,披着。
35.支通“肢”。
36.阙通“缺”,缺点。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九
在星期天中,我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十六计》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聪明。
有一次,他抓了姜维,姜维不服气,就和诸葛亮提出了要求,抓到我7次,我就做你的部下,抓住后又放了,一直这样,姜维被诸葛亮抓住了7次,就乖乖的做了诸葛亮的部下。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在玩捉迷藏,王__从头到尾都藏在一个地方,我和其他人都知道了他的`秘密,轮到我抓的是后,我首先抓住了他。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人脑子要聪明,否则后果自负。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十
三十六计,分六个板块,六六三十六,每一板块有六计,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这本书写了古人在战场上的智慧,它也能帮我们解决现在生活上的许多困难。
其中,我最喜欢反间计和空城计,反间计能让两个互相猜疑,从而达到对方失败。
空城计是以弱下强的妙计,据说有一次司马懿攻击诸葛亮,诸葛亮兵少,而且身边都是文臣,最终想出这办法吓退了司马懿。
《三十六计》充分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希望你能细细阅读,读后终生受益。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十一
我看了《三十六计》里的“走为上”这一计,“走为上”告诉了我们:遇到强大的敌人,要把他们引到对自己有利的地形,再一举消灭他们。
“走为上”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楚庄王想拓展疆土,攻打了许多国家。这次进攻庸国,楚庄王好几次都没有攻打成功,师叔说:“他们现在必定骄傲自满,我们把他们引到对我们有利的地形,消灭他们。”这一战,庸国果然上当,到了对楚庄王有利的地形,庸军就被消灭了。
《三十六计》这本书还有许多计谋,同样告诉了我深刻的'道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有解决的办法。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十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十六计》。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里面三十六个有趣故事。
在三十六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草船借箭。里面讲了一个首领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很多弓箭。诸葛亮在这三天里什么也不干他的部下都问他您为什么不去造弓箭呢。诸葛亮都说:“我自有办法”。
在最后一天晚上,诸葛亮让自己的部下做了很多稻草人,放在船上,去攻打敌人,敌人以为是真的,所以就猛射箭。当诸葛亮收回船的时候,稻草人身上都是箭。算起来有一整船呢。
这本书非常有趣,希望大家借阅。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十三
读了《三十六计》,我的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沧桑:为了争夺权位,他们可真是煞费苦心呀!
书中经典的'计谋令我十分难忘: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其中,“无中生有”中的一个典故令我记忆深刻:诸葛亮七擒孟获。讲的是诸葛亮一次又一次活捉了孟获,孟获却每一次都说是一时大意,如果将他放了再战,诸葛亮未必能抓住他。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地放了他,当第七次抓住孟获时,爱面子的孟获心服口服,便诚心归顺。诸葛亮也将夺下的地方全部归还,并让他继续当蛮王。蛮方也一直相安无事。
这本书令我知道了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希望大家都来看一看!
读后感三十百字篇十四
人人都知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在古代非常有名,我看了这本书之后也感同深受。
在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了,智谍双全,非常聪明。
在这里,我最讲几个例子如“诸葛亮草船借箭”讲的是:军队要打水战,但是箭不够多,诸葛亮为了打胜战,想出了“草船借箭”这个办法,一次向敌军“借”了十多万只箭。还有“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孟获用的藤甲兵用的好,可是还是被诸葛亮发现了弱点。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智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