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一
在这篇文章里,老舍先生对当时的政治,当局的黑暗并没有作过多的描写,凭着祥子从一个自强上进,渴望生活的有为青年一步步走到最后,成了社会的残渣,废物这条主线,批叛了万恶的旧社会,旧社会的肮脏,腐败和时局的动荡不安对贫苦老百姓所带来的磨难是深刻而久远的。它毁了许许多多像祥子一样的,出身贫困,但对生活仍然满怀着信心的老百姓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准确地描画出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这个如同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汉子,是那么淳朴、善良、宽厚;而他的堕落,又是那么令人深思。虎妞外貌老又丑,个性泼辣、厉害、粗鲁,从里到外,都被作者描画得活灵活现。另外,通过虎妞畸形的、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也巧妙地反衬出刘四这一类半殖民地社会里地痞恶棍的生活。这3个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多彩的光辉。
整个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故事离奇感人,发人深省。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灭后的精神坠落。
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工作,为未来而加油!时时刻刻想到以前艰辛的生活,为今天甜蜜的生活而鼓舞。
老舍是一位艺术修养很高的作家。《骆驼祥子》以写人物为构思的中心,围绕人物的命运编织故事情节。这是老舍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老舍酷爱民间文艺,《骆驼祥子》明显的吸收了民间说书的表现方法。《骆驼祥子》远在50年代就被搬上舞台,并成为首都x话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新时期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二
《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就是书中的英子。写了小英子在x的童年时光、乐趣,以及一个个鲜活生协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文章描写细致、刻画出了小英子眼中的老x。
半个世纪前,小英子跟随家人从飘洋过海来到x,信在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里面的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在x胡同里认识很多人,惠安馆里的女疯子秀贞,小伙伴妞儿,甚至是出没草丛的小偷等等,都让她印象深刻。严肃认真的爸爸,每天朝夕相伴的保姆宋妈,慈祥可亲的妈妈,有趣的兰姨娘,这些每天都见到的人物,同样让英子记忆深刻。文章一共分为6个小故事,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和《冬阳、童年、骆驼队》。其中《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五年级下课本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登与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写了小英子第一次看到了骆驼,听到了清脆的驼铃声,怀旧童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写了院子里爸爸的石榴花落了,而爸爸也去世了,小英子终于长大了。英子是个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的孩子。她帮秀贞找到了女儿小桂子,也就是妞儿并把自己的钻表和妈妈的金镯子给秀贞做盘缠,去找思康叔。
文章描写的并不是那么优美,但却充满温馨质朴。不紧不慢,不温不火,让人感动,描写了一个孩子眼里的老x,纯真,善良。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三
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朝花夕拾》里的《狗猫鼠》这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是,有时候鲁迅先生不只说的是猫,常常会代指一些人。
鲁迅先生打小仇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讨厌猫、恨猫。而这个消息成了事实,被许多人知道了,一些人就趁风起浪,写了一篇广告词:“狗仇猫,鲁迅也仇猫!”在暗中骂鲁迅是条狗,但鲁迅先生心胸宽阔,不去计较这些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但他也在努力找着狗仇猫的原因。最后只在一篇童话里看到了些虚假内容,只因为狗把猫错当成了大象,受到动物们的耻笑,从此以后,狗和猫成了一对仇人。
狗仇猫的原因不太明了,可鲁迅先生仇猫可是理由充足的。第一个原因是猫的性情与其它各种动物都不太同,凡捕食雀、老鼠,总不肯一口结束它们,而是尽情地玩弄,放走,捉住,放走,再捉住,直到它再没新的玩法,玩腻了的时候,这才吃下去。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鲁迅先生其实是在笔头上做文字,是不是仅仅只有猫才会这么做呢?完全不是,这里就代指了鲁迅所处年代的日本人的所作所为!他们慢慢地折磨爱国人士,再残忍的处置他们。
第二个原因是猫虽然与狮虎同为猫科,可是却有那么一副媚态!读到这里,我忽然又明白了,那个时代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为了努力巴结依附向上爬,才做出一副副媚态,以求讨好!第三个原因是小时候他家的大花猫吃掉了他饲养的“宝贝隐鼠”。
鲁迅先生的散文,字字珠玑,话里藏话,露出锋芒,有些内容我还似懂非懂,但这丝毫不影响我走进大师的世界享受文学的魅力!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四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国演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想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文字是文言文,很难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经过妈妈的一翻软磨硬泡之后,我才开始看它了。才看第一章,我就觉得有点意思了,就开始往后看了。
这本书上形形色色的故事,十分打动我。上面有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十分深刻: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记报复。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借到箭,且这些箭需解决军队的燃眉之急。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本就想借着天数短而想使诸葛亮出丑的周瑜,听诸葛亮这么说,开心不已,还立下军令状,心想着要借此机会让诸葛亮身败名裂。可诸葛亮却想出一个好的计谋,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让敌方损失惨重。
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压迫感也能成大事。压迫,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我确认为,如果没有了压迫,我们有时候反而不能成就大事。正是因为有了周瑜的压迫,才会让诸葛亮想出了至今还广为流传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正是因为现实的压迫,才会让居里夫人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有着“不是妇女的事业”的理念的压迫,才会让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简爱》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
还记得我们以前的老师: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十分地高,每次的期末考试,语文都要是全年级第一。当然,这可不是突发奇想,每天,我们的作业都是全年级最多的,连完成作业最快的同学,也至少要到晚上8点,才能完成所有的作业。每天都有抄词、听写的作业,有的词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写、抄写,就连复责报词的家长都烦了。我们最不愿意的日子还不是这个,是接近期中、期末考试的那些日子。卷子总是做一遍,讲一遍,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完了以后,收拾卷子,足可以赶得上新华字典的厚度了。正是有着如果考的不好,王老师在这个暑假、寒假布置的作业,肯定比一座大山还多的压迫,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时,总是保持120分的精神,一刻也不敢马虎。
压迫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很重要。转载请注明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五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我从《傅雷家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更多的是体会到,傅雷对其子女的深切的爱。自从上初中以来,我和母亲就不常谈话了,母亲总是在我临走之前在我书包里放一封书信。里面有母亲对我这一段假期的看法,还有对我的鼓励,对我各方面的教导和关照。
我从《傅雷家书》中,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母亲对我的教导。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六
“文鸳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x”,该篇讲述了都督毋丘俭因不满司马师擅行废立之事,与刺史文钦以废主之名,举兵讨伐司马师,毋丘俭失败之后,司马师卧病不起,并在传印于其弟司马昭后病逝。
开头就提到,毋丘俭与文钦率兵讨伐司马师,但最后却沦落到毋丘俭被人设宴杀之,而文钦大败而归的下场。这场战役虽不及三大战役赫赫有名,但也极为精彩,是我最喜爱的片段之一。那么,信心满满、野心勃勃的毋丘俭一众将领为什么会战败呢?其实早在司马师在府养病时就已听到了x的告急,并请太尉王肃等人一同商议,众人谈到毋丘俭好谋而无断,文钦有勇而无智,所以司马师命令王基领前部兵来南顿城下寨。那为何他要命令王基领兵前往呢?因为南顿极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迟则毋丘俭必先至矣。而回到战争最本质的要点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输给了敌方的战略谋划,毋丘俭最终不可避免地迎不了他的胜利,并且极为可悲地死于慎县城的县令宋白精心设置的盛宴上。回到开始,毋丘俭与文钦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因司马师的废立之事所引起的不满;战胜后的司马师又如何了呢?在毋丘俭与文钦密谋杀害司马师之时,他早已患病,且卧府养病中。这两人的造反使司马师不得不带病出征,战后便病逝了,并于死前将印传于其弟司马昭,两人心心念念地盼着打败司马师反身为王,而司马师即便是战胜了也活不久,这场战役到了最后,双方皆不在了。最可笑的一点是,曾经曹爽心腹之人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因其主为司马懿所杀,故事司马师,但常有杀司马师报曹爽窒息呢,又素与文钦交好,在文钦杀入敌方阵营前,他曾为文钦向司马师求情,并想告与文钦司马师命不久矣,但文钦并不听劝言,反先前计划,最终大败而归。
看完这些我深有感触,一个人明明能够有机会达成所愿,却偏偏与胜利擦肩而过;而另一边的胜方却在之后因病消逝,让人分不清孰胜孰败了。而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使下一步走向了未知的道路,不到最后谁也不清楚结局,可谓步步惊心。从中我也感悟到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七
培训内容:
第一章: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第二章:华为的价值主张;
第三章:质量是华为的生命;
第四章:深淘滩,低作堰;
第五章:客户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
任何一个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是企业首先思考的问题。企业要长期发展,则必须拥有自己的市场和客户。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企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让客户真正需要我们。只有客户需要我们,我们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肩负着必要的责任。企业的发展,只有以客户为中心,赢得客户信任,才能让市场越做越大,才能让每位员工的信心越来越足,企业和员工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同步的提升。
其次就是产品的质量,如果客户是企业发展的中心那么质量就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是客户最基本的诉求,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打动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把服务当做产业来做的发展战略和把职责转化为服务的服务理念。相信公司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美好。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八
培训内容:
第一章: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第二章:华为的价值主张;
第三章:质量是华为的生命;
第四章:深淘滩,低作堰;
第五章:客户满意是衡量一切工作的准绳;
华为四大战略的第一条是“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条无疑与大自然的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条“客户第一”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以客户为中心来指导我们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对于“以客户为中心”这条普世的商业价值观,其实并非华为的独特创造,早就百年前西方就已经提出“客户(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口号。其根本就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公司定位,为管理者定位,为公司的产品定位。因此,创造客户价值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只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要,真诚的感动客户才能带来企业的长期发展。
结合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是我们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地方。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九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年龄遇到,感受一样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童年与成年之间原本就横亘的巨大分野,但也因其如此,所以年少时的篇目倘若在今时今日还能让你心神为之徜徉,愿意找出来重新翻看,这只能是好文字背后的好故事蕴藏的鬼使神差的魔力。
大多数同学第一次读到《城南旧事》里的篇目或许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我却是九岁读的《我们看海去》。
九岁这一年,我爸辅修中文,往家里搬了一摞中文教材,分得很细,有诗歌篇,戏剧篇和小说篇,还有现代文学评论教材,他修中文的原因无非是因为觉得这门课学习起来最简单,但我却如久旱逢甘霖。在此之前,父母给予我的全部读物只有安徒生童话、百科全书之医学篇、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自己要求买的书是自五岁起就开始见一本买一本的葫芦娃小故事,以及央求了好久才有的哈利波特前四部。
正如那时候我们看电视并不特意分类,自己追看飞天小女警的同时,亦随家人看《大明宫词》、《康熙王朝》以及一切金庸武侠剧,我看到他这套书时也并不觉得我不能看,无意促成我自自然然就打开翻阅。我像读故事会一样,看到喜欢的篇目,喜欢的情节就重复读,在那本文学评论里找有无提到我喜欢的作家的只言片语(曾读到,“韦小宝是中国男人的终极梦想”,印象很深)。说起来有点唬人似的,但又的确如此的经历便是,在我九岁这年,我已经读过史铁生《命若琴弦》、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茹志鹃的《百合花》、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震云《一地鸡毛》、阿城的《棋王》、严歌苓《女房东》、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高行健《绝对信号》、余光中的《白玉苦瓜》、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老舍《茶馆》的选节、鲁迅《狂人日记》和《眉间尺》,以及林海音的《我们看海去》。这些都是我印象极深的篇目,现在已忘却的是大多数。但小孩子读书能怎么读?除了少数喜欢的诗句,最喜欢的篇目都是小说,对人物命运的追溯牢牢地攫住我,这和我对葫芦小金刚能否战胜蛇精的关切并无特别区别。我不由得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些反复阅读的篇目是阿城的《棋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赵树理的《“锻炼锻炼”》、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和林海音的《我们看海去》,彼时我并不知道这些都是名家,倒是我爸,撞见我看他这套书,有点吃惊,但也很高兴的样子,对我说,假如你能读完,我就奖励你零花钱。我听了不置可否,我已经很清楚,读这个,不需要额外的奖励,阅读本身就有莫大的乐趣。我也是从那时候起,有了看书时吃零食果脯的恶习,直到高一时语文老师诧异地对正预习课文我们说,“你们怎么不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本不是听话的学生,但这番话听来却很喜欢,不管看什么书都开始勾勾画画,做笔记去了,吃零食也顾不上了,但正换牙的我如何小心翼翼撕扯炸鸡腿,不让鸡肉碰到痛牙,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快意时刻如何忘记谨慎,一口咀嚼在痛牙上,那种刺骨的疼,今天仍有余悸。我亦曾在多个时期,在不小于十本书上,在书页上留下过橘皮的汁。
我并没有成为任何意义上的文学青年,这套书在我小学毕业后就很少再打开,初中的前二年我几乎不读任何书,我说的书也包括教材,字都写在书上,但意思读不进去,初三开始迷上宋词,买了一本在家背,陆陆续续又读了些《简爱》《猎人笔记》,亦舒与村上春树。但我却在连续流逝的时间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只言片语里,一点一点拼凑起童年的阅读经验,用自己积累的新知去反刍那些我反复打开过的篇目,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之于《我们看海去》。
其实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在教科书里与“英子”重逢了,应当是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篇,但当时没有注意作者是谁。初中语文教材里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当时的我所遇到的第二篇《城南旧事》,很奇怪地,不知道是否出于一种娇嫩的懦弱,在我因为这篇课文得知“英子”已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父亲已死,在毕业会上唱,“长亭外古道边”,我没有任何去补足其余篇目的想法,我只是回到家中,再一次看了一遍《我们看海去》。
我看到她开始疑惑,自己分不清疯子与贼子;
但我还是没有看清那个在草地里的人如何与偷窃有关,我像当年英子一样,看到的是他说的故事,他的弟弟如何会念书,他如何爱家人,以至于最后他被抓,我始终觉得有几分突兀。
此时的我已经不多不少十三岁了吧,现在想起来很有些迟钝。
现在看来,英子确实如这个男人所说,“这么聪明的小孩,才考十二名,准是贪玩分了你的心”。在我如她一般年龄的时候,还没有特别地觉察英子的勇敢、富有同情心和善感。
同学踢球,她在一旁巴巴看着,并不邀请她,却让她去捡球,她捡到了还给同学洗干净;
在草地里遇见莫名其妙的男人,唤她说话,她既不怕,回到家也不给家里人说,很有主意;
最厉害的是,发现父亲对兰姨娘的喜欢,同情彼时正大肚子的母亲,宁可自己一个人哭泣也不告诉母亲,而是找机会撮合她和德先叔,居然还给她做成了!
等到从小学毕业典礼上回来,从厨子那里知道父亲已经病逝,她奇异地镇定—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可以说,英子是一个善感、有同情心,极有主见和分寸的一个女孩儿。作为一个小孩子,比如昔年的我,其实更多的是被她遇见的事和人所吸引,那些朗朗上口的课文,学自行车的韩老师,进校时检查学生的童子军....在这些精彩缭乱的童年世界里,我独独忘却了这一双打量世界的眼睛,忽略了他人严重的英子。
如果一个读者,如曾经的我一般,始终停留在英子童稚的一面,视而不见她的早慧,或许在看《他们在岛屿写作》时,也会如曾经的我一样小吃一惊——原来林海音在x为文坛做了这许多事。
三岁看到老,固然,这句老话多少有些决定的粗暴,我们亦知道不少前后大相径庭的人事,但作为个例,它却有成立的道理。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x,一个人回忆那x南城的童年往事,从语言和心境都全须全尾的是那个年代x小学生的口吻,我可以想象她的沉浸与乐在其中。
在维基百科上,看到一条对林海音的评论,说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视角来打量世界,始终有伤感的意味。
我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不是,是人生原本如此啊,恰如厂甸小学的毕业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当我们借由回忆和文字让童年重临我们心头,怕是越来越少能感受稚趣,越来越多地感受别离。
搜索几篇读后感篇十
孤陋寡闻的我知晓《呼兰河传》竟然是从儿子四年级课本上了解到的,同《雪国梦》一样,读她也是在少年宫无聊的等待中进行的。如雪国梦一样地震撼了我,而且更甚,因此在约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我手不释卷地看完了她。
选载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呼兰河传的节选文字是优美的,感情是温馨的。大家只能看到那些美丽的火烧云,看到慈爱爷爷和童稚可爱的小孙女。而看完《呼兰河传》全文,虽仍觉得文字有如孩提般的清纯,感情如少儿般的稚爱,但,这些没有任何表白人世间苍凉和悲凉的文字,却使人愈觉得人世间的悲凉。
呼兰河那个小镇,如同《边城》中的小镇一样,与世隔绝,任何事情都好象只是自然地生,自然地亡,但除了值物是自然地活,其它几乎所有人们,都是如此地不清静地活着,这些生活,一点都不觉得美好,而东二街上的扎彩铺所扎出来在阴间的宅子,那宅子中的院落,家什,牲禽,仆佣,账目才是最让人艳羡的。在那些想象中的生活里,人们才得到美好,阳间有什么,阴间有什么,只是凡是好的,一律都有,坏的皆不存在。然而扎彩铺子的工人住的,吃的,不仅是一团糟,甚至连想的,都没好过。
小说以市井生活开篇,先繁杂琐碎地介绍了小镇的风物,接着是地理格局,然后重点描绘了只有一个十字街的小镇的东二街道中的那个时常陷死家畜乱水坑,再介绍了在本镇街上其它店铺的人们的卑琐生活,这些卑微的人们生活中就如同呼兰河冬天的北风,飞沙走石,江河冻裂,让人煎熬折磨着。然而,细碎平凡的生活比不上精神的壮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作者将这些风俗好好地描绘了一番,然而这些壮举,基本上都是为神鬼准备的,除了秧歌,然而秧歌,不知是因见得少,还是办得少,作者几乎没有描绘。因而,那些花样繁杂的聚会,如火烧云一样,旋而即逝,只是透着蒙昧。
接下来的就是呼兰河老家的租客的记叙,首先是赶车的老胡家,本来看起来是家风干净,兄友弟恭,然而一个多病的祖母使之成了大神的老主顾,跳大神虽然愚弄一下人们,毕竟娱乐了一个街坊。可随着团圆媳妇的故事的展开,就让人叹息唏嘘了。愚昧到麻木,低廉到悲凉,团圆媳妇本是老胡家最圆满的结局人,因为它是孙儿辈圆满的一个媳妇,归了家,则家和人圆的。然后粗陋的习俗,愚昧的头脑平白地折腾,让这个团圆媳妇被各种求神问卜弄得魂魄渺渺,家底被折腾得七零八落,而最终,老胡家家败人散,不仅使东大桥多了一个冤魂,人世间平添了几多凄苦。
有二伯的孤凉一身却因怕死,苟活着,但好歹也到老了。磨房冯歪嘴子的媳妇,王大姑娘却可能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抛夫弃子地走了,可怜她的第二个孩子还不满月子。悲苦的生活又降临到那个每夜磨面,每日卖糕的痴苦汉子身上了。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了,作者只是写下随后的如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字句,将小说结束了。然而那些原来原本只是在作者心中的记忆,因为她的叙述,不仅因她难以忘却,我也难以忘却了。
《呼兰河传》带给我的是隐隐的泣,是静谧的悲,有如一则寓言,暴曝着我们民族的苦难。她没有任何评注,但将这些几近让人战栗的悲惨故事铺陈在你的眼前,既使笔触再平淡,也是长歌当哭!
这一刻,我再记起鲁迅,鲁迅冷静地勾画出了国民的精神状态,写出了国人的“魂灵”,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由表及里,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鲁迅是尖锐,激昂的,然而,萧红是隐喻的,童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