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一
金色的草房子,静静流淌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花等事物组成了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聪明的桑桑、秃顶的陆鹤、文静的纸月……他们都来自哪儿?他们都来自曹文轩的著作——《草房子》这本书中。
这本书一共有9个章节,大约300页,它在我看过的书中并不算长,可它却使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人物,可有一个人令我十分敬佩,她就是——秦大奶奶。
最后,她为了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命归西天了。她做这些事是什么?是爱!是人间真情!也是她那颗感恩的心!关爱、纯朴和感恩书写了秦大奶奶人生的、完美的最后一笔。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二
我一直以为白天是充满光明的,是让人快乐的,是通往成功的;而黑夜是充满黑暗的,使人痛苦的,是走向失败的。但自从看了《草房子》以后,我就改变了这个观点。
主人公桑桑,历经了千辛万苦,在黑夜中度过漫长的时间,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他却依然微笑前行,最终换来了美好的“白天”。这其中也包括他的朋友细马、杜小康、纸月,没有一个人不是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细马每天放羊,购买物品时,尽量用最少的钱去交换最上等的物品,坚持一段时间后,建造了全新的房子;杜小康家破产了,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放野鸭、卖小零食……终于家境又变得殷实起来。
读到这里,我也不禁想起了我与竹笛的故事。
从小,我就对电视里吹奏笛子的人羡慕不已,听着那悠扬的笛声如醉如痴。在我的再三请求下,我拥有了一根属于自己的竹笛。吹奏时,我总是激动不已。有了兴趣,我就很认真地去学,殷切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突然,我被那皎洁的月光深深地吸引住了。望着那半痕新月在黑暗中坚强的身影,我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像月亮一样,在历经千辛万苦的黑夜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轮皎皎的明月,照亮整个心扉!
总之,无论吹奏哪首曲子,都应该全身心投入,要吹得绘声绘色,要吹得抑扬顿挫。我就以此为目标,不断地一遍遍模仿,一直练到嘴巴酸疼,手指麻木,才肯罢休。
到了考级的日子,我郑重其事地拿出竹笛,贴上新的笛膜,向考官鞠躬后,吹奏了起来:双吐、反复、花舌、颤音、三吐……一个个技巧,一个个调皮的音符在我脑中回忆着,这些小精灵欢快地跳跃着,让我真切地感觉到成功离我又近了一步。的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考官递给我的考级证书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优秀级”。我难抑心中的那份激动,一蹦三尺高。
此时,我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成功了,那是桑桑用微笑代替痛苦,那是月亮在黑暗中坚持的身影不断激励我一直向前奋进!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三
前些天,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草房子》,读后,我颇有感触。
金黄色的草房子,朴实中有一丝优雅。虽说它只是草房子,但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用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就在这所用茅草盖成的学校里,故事的主人公桑桑,目睹和参与一串串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直至十四岁那年,他才乘着一只小木船,走向新的生活天地。
桑桑与秃鹤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同班同学,他经常想出一些坏点子来欺负秃鹤。所以,在众人眼里,他不仅是校长桑乔的儿子,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怪人”。他总爱奇思妙想地搞出一些令人大吃一惊的花样。如,将自家的碗柜进行改造——目的是为给自己的鸽子做一个高级的鸽笼;拆爸爸妈妈卧室里的蚊帐做鱼网去捕鱼;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裹上厚厚的棉袄……这似乎就是桑桑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但自从纸月来到油麻地,做桑桑的同学后,桑桑变得温和起来,也学会关心别人。
桑桑对纸月有一种特别的关心。最近,纸月接二连三的迟到,使桑桑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驱使他一定要弄个究竟。他只身来到板仓,躲到大河边,静静地等待纸月的出现。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桑桑感到无比震惊——纸月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她在上学时,碰到一些坏孩子,这些孩子的头儿叫刘一水。他们不欺负别人,单单盯上纸月。桑桑很恼火,这一天,等到他们出现,就拾起两块砖头,砸向刘一水他们。正当桑桑转身向纸月跑去时,那几个孩子追上来,抓信桑桑痛打一气。只见他满鼻子都是鲜血,仰面朝天躺在船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欺负纸月,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很不甘心,吃力地爬起来,向刘一水他们撞过去。虽说把他们撞到水里,但自己又瘫倒在地上。蹲在一旁的纸月一边哭泣,一边拿起船桨,吃力地划船过河。桑桑救纸月的义举,让我感受他才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做为纸月的同学,他已经进到一个朋友应尽的责任,这已经让读者为之动容。
草房子这部小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那简陋而散发着浓郁稻草香味的草房子学校,岁月的老人,一笔笔记录下桑桑以及他的小伙伴,小学六年美好而纯真快乐的时光。他们之间纯真质朴的友谊,令人感动而向往。是啊,人与人之间如果能象他们那样纯洁无暇,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温馨无比。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四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一个是身有残疾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五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
雨沙沙沙打在竹叶上,然后从缝隙中滴落到他的秃头上。他用手摸了摸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着。水面上,两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
一块很大很大的桑田。一望无际的桑树,棵棵枝叶繁茂,还未走进,就远远地闻到了桑叶所特有的清香。没有一丝风,一株株桑树,好像是静止的。
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腊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
有风。风吹得那顶白帽子在旗杆上微微旋转摆动,好像是一个人在感觉自己的帽子是否已经戴正。
没有一丝风,一株株桑树,好像是静止的。
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
立在炉上的那只黑色的瓦罐,造型土气,但似乎又十分讲究,粗朴的身子,配了一只弯曲得很优雅的壶嘴和一个很别致的壶把。
桑桑的母亲知道桑桑有了下落,心里的火顿时又起来了。对阿恕的母亲说,让桑桑回来睡觉。但当她将桑桑从阿恕的床上叫醒,让他与她一起走出阿恕家,仅仅才两块地远之后,就用手死死揪住了桑桑的耳朵,直揪得桑桑呲牙咧嘴地乱叫。
那座似乎永远也不能再联结上的桥,一动不动地矗立在水中。桥柱把寂寞的水声一阵阵地传给孩子们。
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支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桑桑能够感觉到: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开放。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六
大家好,我叫王某某,最近我读了一本曹文轩写的草房子。
草房子生写的栩栩如生,人物描写的生动有趣,而且在书中的故事也曲折有趣。
在书中的桑桑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出生在油麻地里面,他的爸爸父母一生下来就死光了,然后桑桑的爸爸从小就跟着他叔叔打雷后,桑桑的爸爸,桑乔长大了,她就以以前自己是打猎的维持当了一位教书先生,桑乔当了教书先生,从县里调到省里,他把一生的荣誉保存到了箱子里,却没有几个人知道桑乔之前是打猎的。
在故事里最感人的`情节是桑桑得了一场怪病,什么医生或者偏方都治不好,这个病在之前,桑乔对桑桑是严厉有加,而在桑桑得了这个病以后,桑乔对他父爱有加,之前桑桑想干什么?桑乔都带他干了一遍,后来过了几天,桑乔带上桑桑开启了寻艾之旅,桑乔几天内走破了好几双叶后,终于找到了名医治好了,桑桑的病。
不管是严厉的爸爸或是温柔的爸爸,他们的起点都是爱。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七
今年暑假,贺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看《草房子》,我开始觉得不就是一本书嘛!可真正捧起书来越看越有趣,越看越让我受到启发。
作品分八章描述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里,他经历了厄运相拼的悲怆,始终坚持了对尊严的执着,目睹了垂暮老人在生命最后一瞬间的闪耀的人格光芒,……,正是这不同寻常的六年,构成了他的人生启蒙。里面好多故事令我目不暇接。
首先映入我眼球的是第一章《秃鹤》,秃鹤其实叫陆鹤,与桑桑是同班同学,因为是个十足的秃子,所以大家给他取外号“秃鹤”,还想尽办法捉弄他,连会操的机会也给剥夺了。秃鹤通过强行参加并在关键时刻出丑的方式,报复了别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但也加深了别人对他的不满。最后,他又通过在春节文艺汇演时挺身而出,出色地完成了角色重新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千万不要小看别人,也不要低估自己。
第二个吸引我的故事是《艾地》。主人公秦大奶奶为救落水小孩而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竭尽全力推上了小孩,自己却沉了下去,最后终于被人救了起来。然而,不久以后却为了捞油麻小学的一个南瓜,再次落水没能起来。故事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憾,平凡的小事做好了是不平凡的,秦大奶奶用平凡的举动构成了不平凡的生命。
第三个打动我的故事是《细马》。他虽然是邱二爷是继子,且不怎么讨好邱二妈。但在邱二爷家遭受大雨,房子被冲跨、邱二妈离家出走的情况下,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邱二妈并给她治好了病,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给邱二妈盖了一幢新房。从中我看到了细马的孝心,让我不禁想起了课本上讲的“要懂得付出爱,爱父母,用行动回报父母”。
最后一个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药寮》。我不懂“寮”字什么意思,后来还是书中的蔣一轮告诉我是小屋的意思。《药寮》讲了桑桑病了,温幼菊(老师)教了桑桑一首歌,使绝望的桑桑战胜了恐惧。从中使我知道:恐惧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只要满怀生活的希望,就不会被纸老虎所吓倒。
《草房子》中饱含哲理的故事还很多,每一章都让我很感动,认真领悟,真让我终身受益!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八
今年暑假我读了曹文轩《草房子》这本书,我感触很大。
曹文轩的《草房子》很有意思,给我带来了欢笑,也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感动。这部作品介绍小男孩桑桑这刻苦铭心的.六年小学时光。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
陆鹤也叫秃鹤,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头发,所以总是受人欺负和受到别人歧视以至连续几天都没来上学。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到学校。由于他戴了一顶帽子,更是使同学们哈哈大笑。在体操会上陆鹤索性把帽子甩了出去,使同学们乱成一团,让校长丢了很大的脸面。但是在文艺演出中的精彩表现又使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在他身上我领悟到了什么是悲伤,什么是勇气,虽然他做了一些“好事”和“坏事”,但在我眼里孩子们最天真的,在他们的心里并不蕴含真正的恶意。这也更让我懂得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除了陆鹤还有一个人令我佩服,就是杜小康了。
杜小康家可是油麻地出了名的大富人家,他在家里要什么,有什么,在那里就连油麻地少见的自行车他也有。可是就在那一晚杜小康家里从全村首富到负债累累。后来还退了学。为了维持生计,他陪着爸爸一起去放鸭;在校门口卖东西。但在他的脸上没有一点卑微的神色。在他的身上我又学到了许多,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即使没有至尊的地位、没有了金钱,他不会只是怀念过去的美好生活,也不是很自卑,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家里减轻负担,我十分敬佩他。
大家快去读读这本书吧!让我们一起进孩子们的世界,看他们是多么纯真,多么善良,多么美好,可能你还会有别样的感受。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九
《草房子》这本书讲述了校长的孩子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在这中间,桑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每看完一个故事,我的心里就有着一次强烈的震撼。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秦大奶奶的艾地了。
秦大奶奶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她的房子就在学校的一个角落里,被人们看作一个污点,特别是桑桑的爸爸桑乔,几次强硬秦大奶奶搬家,可这样也没有办法。油麻地的人们便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理她,可桑桑却不一样,只有他陪秦大奶奶。可一件事却改变了人们对秦大奶奶的看法。一个孩子乔乔掉进了河里,秦大奶奶竟不顾自己将乔乔救了出来,自己却躺在床上半个多月。从此,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拐杖赶走校园里的鸡鸭,教室的窗户没关好,她就帮忙关。孩子们都渐渐亲近了她。没想到,她就为了把学校里一个淹没在水里的南瓜拾上岸,就不幸掉入水中,永远的离开了油麻地。是什么让她发生了变化,因为油麻地人们的淳朴!
草房子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现鲜活的。杜小康从最有钱的人家的孩子变成了没钱上学的孩子,但他却没有放弃,衣服还是那么白,还在校园门前摆摊挣钱。还有纸月的多才多艺。油麻地的人都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小孩之间的嫉妒羡慕,大人们之间的淳朴,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例子。
草房子的主人公桑桑是一个做事大方莽撞,不顾后果的孩子。他顽皮淘气,就像每个孩子的小时候一样闹出不少坏事。他看鸽子没家,就把家里用的的碗柜柜子改装成鸽子住的地方。他因为偷看白雀的信而把信扔了,毁了白雀和蒋一轮。还把家里的蚊帐改成渔网,挨了不少的打。最后,桑桑有病了,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但他也成长成了一个乖孩子,带妹妹实现以前的承诺带她去城里玩,累倒在城墙上,被爸爸接回家,就在大家因为桑桑的病都绝望的时候,爸爸却找到了一个方法,让温老师按照方法熬药,虽然药很苦,但桑桑却乖乖喝温老师熬的药,最后没有办法治的病却好了,不仅是药的作用,还有桑桑渴望生命的那种劲头在鼓励着他,所以才有生的希望。
油麻地的故事,就是成长的故事。里面的人物都在成长,细马小小年纪就会砍枝卖钱,杜小康也会摆小摊,甚至连校长桑乔也在成长。看了这本书,我也感觉我又懂得了许多,知道真正的友谊不是平时嘻嘻哈哈的在一起玩,也要从朋友身上学到什么,这就是成长。
朦朦胧胧中,我也在成长。
草房子读后感和感受篇十
什么是儿童?他们有一颗童心,在他们自己向往中的世界里自由自在。他们有着那个时代应有的童真、童梦、童趣,幻想的一切就是他们自己“应有的”的世界。而《草房子》,就将“儿童”二字写出了感染力,写出了震撼力。
在那个时代,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比比皆是,富裕人家毕竟也只是少数。所以,那个时代的孩子有着他们独有的童心。那时候的孩子就是孩子,纯粹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徜徉在他们认为美好的世界里;就算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也压不倒那颗稚嫩的童心。
他们在花海中徜徉,在浓郁的花香中,仰望蓝天;他们在小河边玩耍,在欢声笑语中谱写着一曲曲童年的乐章;他们在草房子中成长,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展望新的明天。那个时代的儿童,就连看看蓝天,听听故事都是一种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儿童!
再想想现在的我们,不禁深感惭愧:我们有电视看,有游戏玩,还叫着嚷着不满意;他们就只有一套单衣、一套棉衣,而我们,有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还嫌这嫌那;他们夏天热得只能钻进小河里避暑,而我们打着空调、扇着电风扇还直叫受不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父母无比孝顺,甚至顶着漫天大雪去河边敲开几尺寒冰,只为找药材为父母治病。反观我们,有那么好的学校还嫌作业多,在父母面前,还常常大吵大闹。《草房子》里,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想想严寒中桑桑和细马为了给大人治病刨冰挖柳须的情景,我们都觉得汗颜。
现在的一些孩子,童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烦躁;童梦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童趣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抱怨。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应当奋发图强、力争上游,长大以后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