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儒道释思想的创始人分别是篇一
最近看了好多这种类型的文,这篇可以算是鼻祖吧,大长篇,现在也还没有完结呢,不过已经很肥很肥了。它的设定非常有意思,在这个世界,人们力量的来源是文曲星,顾名思义,只有知识越渊博越有文才的人,才能越强大。人们的力量等级基本按照古代科举的等级来划分: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大学士,半圣,亚圣,圣人(孔子)。前四个等级也是完全根据考试决定的,考过了就能升级…人们拥有的力量是才气,写出的文章诗词也有各种神奇的力量也有等级划分:鸣州,镇国,传世等等,等级越高的文章攻击力威力就越大。总结来说就是一个人人想当学霸的世界设定,学的越好就越强大,后面几个等级排山倒海破碎虚空,简直无所不能。男主穿越到这个时代后,发现,这个世界和原本的世界历史不同,于是就文抄公,一路抄抄抄,各种装逼打脸,各种考霸学霸(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看完这文之后,我基本上复习了一遍初高中的古诗文,同时升起一股诡异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古代的牛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诗词文章怎么写得那么好)。这篇文也不种马单女主,男主穿越过来家中已经有一个童养媳女主了,就是贤良淑德型的,妻子存在感不高,性格比较单薄,这个作者对文中的动物的性格描写反而还比较生动,家中宠物和真龙小弟的性格都蛮好玩,有亮点,萌萌哒。
但和优点相对应的是槽点也实在太多了,我实在忍不了(看底下写了那么长一段就应该知道我是多么的想吐槽):男主文抄公就不说了,他身上带的不是金手指,说有金手指都是侮辱男主,他简直就是带着金世界呀!他就是宇宙之子啊!
儒道释思想的创始人分别是篇二
已经习惯了散漫工作环境的员工哪受得了严格的约束,虽然这些规定合情合理。有辞职的,有消极怠工的,有我行我素的,一时间,公司几乎进入了瘫痪状态。正在此时,一次酒会上我与李强结识,他谈到公司的现状,眉头结成个疙瘩。我给他的建议是:坚决“王左断臂”――把阻碍公司发展的员工果断裁减。这个大手术必然会伤公司元气,但为了长远的健康发展,必须如此,而后推荐给李总一套“法、儒、道管理想”。现在李总的企业已经走出困境,做到了两个全国知名品牌的东北区域总代理。
如今在管理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管理尺度与方法上的问题。比如和员工相处太过亲密,本以为可以和下属打成一片,方便管理与沟通,可结果却是走的越近,越难管理,失去了威信,员工随意妄为,有令不从;而严厉些吧,员工又觉得你很苛刻,产生了抵触情绪,依然工作效率不佳。
此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中国历史文化中流传积淀下来的智慧。我国传统文化丰富而高深,其中争鸣的诸子百家文化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即具有很高地借鉴意义。其中主要代表有: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灵活运用则可打造一种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中国,儒家文化盛行了余年,一直为历代君王治理天下所用,而儒家文化更普及于民间。在我国历史上,乃至现在依然是大到治理天下,小到人际交往,无处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以仁德为本,和谐处事的思想观。在早些年中国的国有经济体制下,更是把儒家的思想无形中发挥到了及至――能力是次要问题,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就可以平步青云。这种观念一直延伸到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当中。和谐关系,仁德载物,这种管理思想不能说不对,但运用这种理论思想的时机是否正确才是关键。事情本无对错,只是看是否做对了时间。
笔者之见是: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公司,最后达到道家“无为而治”的境界。
一系列的观点思想应用到今天的企业管理中,尤其是初创基业的企业,十分有借鉴意义。一个国家如果法律不健全,社会就会变的混乱,一个公司也是同样道理,若行事无法可依很快公司就会出现混乱,推委、扯皮、谋私、越权、贪污等问题会纷至沓来,而此时更糟糕的却是没有一个法度、规矩去管理。没有律法,即使是再轻的处罚,当事人也会觉得重,而且不满于为什么要拿自己开刀。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触及了这条高压线,自然就按规定处理,也就没人会有怨言,因为大家是接受了公司的规定后才加入公司的,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要用法家的思想,建立起严明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
确立了严谨的制度后,此时除依法管理外,就要运用第二种思想――儒家思想。在共同遵守规章制度的氛围中,与大家和谐相处,创造基于律法为前提的情感管理。做到以威,慑天下,以德,安天下。
待公司在以上两种思想下和谐平稳发展成熟后,导入第三种思想――道家思想。道家推崇“虚静无为”“无为而治”很多人觉得道家的思想有些消极,不适合用在管理上,其实道家的哲学内涵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具有强大的韧性力量。可以说是无人可以摧毁的。到此阶段,企业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以自行运转的,强大的,高度智能的,不可摧毁的组织。
以上三种思想各有特色,但独立开来,便显出了缺点与不足,只有组合运用,威力才会强大,但切不可颠倒了顺序或过分强调某一种思想,凡事过犹不及。
过于依靠律法治理企业,容易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无归属感,甚至觉得不平等,受压迫,与公司貌合神离,完全是利益驱动。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重大的危机或困境极容易轰然倒塌,土崩瓦解。
而过于注重儒家的思想,又极容易导致像前面案例中提到的李总遇到的现象。
道家思想更要在前两种思想已经充分奠定公司扎实基础的时候才能导入。曾经听过某个企业的领导在大讲无为而治,但我知道的却是现在他们企业连罚款制度都没有成熟完善。此时想无为而治只能是天下大乱。
用法家思想治天下,用儒家思想安天下,用道家思想持天下。你的企业团队将在商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关于作者:
儒道释思想的创始人分别是篇三
三证合一怎么办理:自10月1日“三证合一”推行后,新注册公司,只需要去工商局跑一趟,办一个新版的营业执照即可。而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就不用再办啦,因为现在“一个顶仨”。要说这个新版营业执照可有讲究,它加载了一个新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有了这个代码,全国的工商、质监、税务部门,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代码扫一扫,一切就都有了,是不是爽翻了?如今官老爷也懂互联网思维~还有两个小点要提一下:第一,个体工商户不属于“三证合一”的登记范围~第二,企业原来的“老三证”必须去工商局更换成新版营业执照。换照的过渡期有2年,也就是在年底之前,老三证还可以继续使用。
不过越早更换越早收益,这个道理你一定懂的。换照的话,带齐“老三证”、统计证、公章、法人身份证,跑一趟工商局。新版营业执照就到手啦!~不过对于广大“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创业者来说,专门去趟工商局换照肯定也是很浪费时间的。可以理解。
那么,最后跟大家说个不用亲自换照的小技巧吧:扫描二维码,就会有人帮你换照哦~足不出户,又方便又省心,多余出来的时间,还可以多画20个原型呢~好了,本期的“1分钟创业课”到此结束。
儒道释思想的创始人分别是篇四
班级管理“法”“儒”“道”
班级管理“法”“儒”“道”四川省会东县马龙乡伉俪小学禄学周
法家、儒家、道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古往今来,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都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学以致用,这笔财富为我们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精神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源泉。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也应该充分继承并运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其在班级管理方面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根据法家、儒家、道家的思想理念,我把班级管理分成三个阶段,分别为依法定班、用儒教班、凭道乐班。
一、第一阶段,依法定班
班级刚刚组建时由于同学们刚刚聚合在一起,班级的组织性纪律性都很差,这一阶段适合用“法家”思想来管理班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如果错过这个时期,这种能力或行为习惯就很难形成。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班级管理的关键期是新生刚入学和每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在新组建的班级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学生心中还没有形成班集体的概念,这时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都要靠班主任的直接组织和指导。实践证明,在这一阶段班级中如果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就很容易出现松弛、涣散现象。这时班主任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位,建立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懂得生活在集体中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哪些该表扬、哪些该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严格的`检查、评比、总结,也就是合理订法,严格执法,依法管班,这里的法即“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最好为班级具体的结合实际的管理奖惩量化制度。制定班级的具体量化管理制度更结合班级实际,更加明确了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对与错,更具有可操作性,更有利于对学生阶段性的评价。它有效避免了一事一评,对学生存有偏见、以偏概全。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并非要体罚伤害学生,而是要以人为本,本着提醒、督促、完善、修正的宗旨去教育学生。如对违纪同学罚背班级管理规范,罚违纪同学课余做义务劳动,让违纪同学课余担当班级守纪义务宣传员,在班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通过这些执法过程来严肃班级纪律,让班级在最短的时间里稳定秩序。
二、第二阶段,用儒教班
这时班级严明的纪律已形成,班级的秩序已稳定,但此时学生的许多行为是被动的,甚至是许多同学对班级的制度乃至班主任的做法颇有微辞,这时适合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班级。
班主任要择取“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并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从“仁”“义”“礼”“智”“信”等角度给学生注入品质、注入精神、注入思想。用思想去引领学生,化学生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时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力争每次主题班会要开得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滋润,同时充分重视和利用点滴的课余时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如上午大课间的励志班歌演唱(水手、壮志雄心、隐形的翅膀、感恩的心等),下午午自习前的班级励口号宣读,晚自习前的故事演讲,晚自习的优秀文章阅读等,但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要扣住“励志”、“感恩”、“勤奋”、“守纪”等主题,通过不分时间不拘形式的教育培养优秀的“班级思想”、“班级精神”、“班级气质”、“班级习惯”等,进而也培养了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班级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第三阶段,凭道乐班
这时班级已培养成良好的班风班貌,班级已形成组织性、纪律性、向心力、凝聚力,班干部已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时班主任应从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抽身而退,放心放手让班干部去组织管理班级事务,班主任无为而治做一个班级事务的旁观者,时不时提个醒,敲敲边鼓即可。
班主任可以把匀出的更多自由时间放在知识充电及教育教学反思与研究中来,把自己学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的思想理念再运用到班级教学及管理中来,让班级始终处于一种不断进步、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让作为班主任的自己在班级管理中也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个阶段、三种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交融、以谁为主的问题,并且也可以时不时有一个小循环。我相信只要把我们古代先贤的这些先进思想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与管理中,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更加和谐稳定,我们的成果一定会更加的耀眼夺目,我们教师一定会更加的幸福快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更加优秀出色!
儒道释思想的创始人分别是篇五
一、儒家美学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儒家,是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推崇伦理化的自然,通过自然的人化,把宇宙纳入人心,使自然物象得以人格化、情感化、伦理化,并强调个体内在伦理道德的充实性,从而达到精神的无限扩张和升华,由此确立美。而儒家的美学思想则是由“道”来实现的,此处的道体现为人道。孔子强调遵从“天命”,从而引申出儒家的“人道”。中国古代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道、人道以及天道人道的相应、相和、相融、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宇宙中、自然界、社会中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道”在儒家思想中通过人际关系的转化,就体现为“人道”,而“人道”在儒家学说中则表现为礼、表现为仁。“仁”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要求把遵循等级制度的“礼”作为世人的内心自觉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仁”突出表现了个体内心的精神力量,突出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在上述中表现为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而仁学衍生到美学中则表现为个人崇尚的内在美和精神美。仁或不仁,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修养决定。孟子在孔子哲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孟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之意,即仁者爱人。孟子认为仁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仁,即是人心也”。
人要想提高自身修养应从内心“诚信”做起,自觉扩展爱心,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的境界。因此儒家美学提倡美与善的统一,提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学说强调艺术作品要体现礼义之道,这一点在孔子对艺术的社会功用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论语阳货》中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人们为了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审美和艺术进行自我主观修养的提升,审美和艺术在此过程中起着一种特定的作用。因此,孔子认为艺术在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在确定审美和艺术的社会功能后,又对审美和艺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的美学思想最终讲究的是“中和”之美。这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就是最好的例证。例如北京的故宫,其采用围绕中轴线进行两边展开的方式,这种中式对称的表现手法是对儒家思想中的“中和”之美的完美展现。儒家比较着重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朝着“涵养性情”方向引导。同时,儒家思想对社会的伦理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美学价值是依靠社会政治和父权体制体现的,这需要一种与父权体制相呼应的美学价值观,这就是“充实”“、雄健”之美。儒家的美学思想塑造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关怀和一种追求人的存在的宇宙心灵。
二、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两者构成一种互补关系,儒家讲求“中和”之美,而道家则提倡的是对自然的追求和观道的理想之美。老子哲学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统一“天、地、人”;或者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儒家美学思想追求“人道”,老庄道家学者论道则更注重于“天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世界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他把“道”看作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源和派生万物的本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解释道的存在时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是老子哲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宇宙万物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所谓“有无相生”。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其中“虚实结合”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观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为艺术批评和艺术审美指明了方向:即艺术创作中,要想真实地反应世界,创造有生命的形象,那么这种艺术形象必须是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同时,在为艺术创作提出技术理论的同时,老子还提出了创作时应具备的心态即心性,就是“涤除玄鉴”的命题。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对万物进行观照,一种对万物本源的观照,这种观照其实就是对“道”的观照。
要想实现对“道”的观照,那就必须排除杂念,排除主观欲念,排除主观成见,保持创作者内心的虚静。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说,人心只有保持虚静状态,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本原。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庄子所谓“心斋”和“坐忘”,就是以虚静来把握人生的本质。与此同时,也就把握了宇宙万物的本质,从而“独与宇宙精神往来”,以这种精神的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进而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命题被艺术家们引用到了艺术领域:宗炳提出“澄怀味象”、“澄怀观照”的命题,认为审美观照的实质是对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的观照;为了实现审美观照,观照者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陆机认为,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虚静的心胸对于实现审美观照以及进行文学构思都非常必要。道家美学还为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境界。它以“空灵”和“虚静”为基本特征。换而言之,它与儒家思想的仁学截然不同,本来带有避世思想的“虚静”和“空无”观念,在道家思想中却被赋予极具影响力的形而上的意义。中国画的变迁,从唐代青绿山水到后来文人水墨的肇兴,道家美学思想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美学思想
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推向顶峰的是佛教禅学。佛教作为一种从印度引进的宗教体系,至唐中国化为禅宗。禅学中与儒、道两家相似的“道”的概念是“佛性”。六祖慧能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坛经》)”。这体现了六祖慧能对清净心性和烦恼尘境关系的看法。所谓成佛,即是众生对自我先天所具有的清净本性的体悟,又是呈现本性的包容万物,成就“清净法身”,即对宇宙万物的最高精神实体契认。这其中就是把人的本性与宇宙的本体相统一,把人的本性提升到精神修炼层次,然后通过对宇宙本体的认识,两者相互结合,达到和谐。心性是成佛的根本,是众生的本性,是宇宙的实体和本源。禅宗追求的是人的心性与佛性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统一,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追求真正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命情调的审美意境。
佛教在中国进行了本土化,便是我们所说的禅宗,尽管在意识形态上为了适应本土化的需求,大大简化了许多经义,并逐步渗透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血脉之中。它与立足于伦理道德、“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儒家的处世态度不同,也区别于道家的“乘云气,骑日月”的逍遥,佛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强化了一个一般性的存在问题:生命和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在万物普遍坏灭的背后是否有一个不灭的本体佛性?儒道释三家思想可谓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天人合一”。由此看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艺术都非常重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而使得它们更富于主体性和精神性。儒道释由天道入人道,推崇人的伦理秩序和博爱之心,是个体人格向精神向宇宙本体的融合。儒道释由人道入天道,追求绝对自由。而自然、宇宙也就同时反过来给予精神以染化,这样自然、宇宙与人、人心也就不是对立的、冷漠的,而是亲切、主动呼应的,这其间,自然与人,宇宙与个体,主体与个体都在“天人合一”中找到了归宿和位置。而这一点正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