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神学院培养方案做篇一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级经贸管理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刻苦学习、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2.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了解应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动态;熟悉我国经济政策和法规,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统计、分析和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上机操作技能,能够运用各种专业软件从事经济工作。
4.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的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写的能力。
5.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
6.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和学分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读年限3-6年。总学分172。
四、学位授予
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2.学位课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毕业论文。
六、实践性教学环节
1.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期间至少有两个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暑期进行。学生也可通过参加课外创新活动、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校内外科研立项来获得实践训练。
2.第8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共10周时间。
3.第7学期至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共8周时间。
七、毕业条件及其它说明
学生必须符合孝感学院学位授予条件方可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必须修满课程17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4学分,专业必修课74学分,专业选修课40学分,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学分14学分。
八、专业教学进程表(见附表一)
九、课程类别、门数与学分学时分配表(见附表二)
十、辅修及双学士学位专业教学进程表(见附表三)
十一、主要课程简介
政治经济学
课程目标:本课程向学生传授政治经济学及社会经济运行基本原理,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更深入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以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基本经济制度、微观基础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外经济关系和政府职能及宏观调控等。
教材:逄锦聚等.政治经济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原著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秉睿.马克思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宏观经济学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和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运行的基本特征,并初步学会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和看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就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包括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理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教 材: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宏观部分)(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17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微观经济学
课程目标: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原理,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及市场经济的缺陷。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和分析。
主要内容:以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个体或实体的经济行为为研究院对象,包括需求理论与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与微观经济政策等。
教 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15.
必读书目:
1.蔡声,李熠.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同步辅导.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2.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会计学
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理论;能够核算企业的简单经济业务;具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能力;掌握登记账簿的原理与方法,会记账和结账;理解和掌握基本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主要内容:
1.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会计的基本概念、内容、职能、方法、会计学科构成、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2.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说明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3.账务处理程序,讲解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
4.会计电算化的简单介绍。
教 材: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谷卫.初级会计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唐国平.会计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唐国平.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统计学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用统计分析工具对现象总体的各种数量特征进行概括和显示,能够将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之中,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其他经济与管理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的特点,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和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度指标,总体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标,时间数列预测方法,统计指数等,是一门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教 材:谢启南,韩兆洲.统计学原理(第六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戴维.s.穆尔,郑惟厚译.统计学的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黄良文,曾五一.统计学原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袁卫,庞皓,曾五一.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市场营销学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及实际操作技巧,拓展学生的视野,活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篇:市场营销导论,第二篇: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第三篇:市场战略,第四篇:市场营销组合战略,第五篇:市场营销计划、组织、执行与控制。
教 材: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kotler.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十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吴健安.市场营销学(学习指南与练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货币银行学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并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与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货币和货币资金为对象,以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中心,揭示金融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制度安排等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主要包括八大部分: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
教 材:曹龙骐.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5. 必读书目:
1.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时报》;等专业刊物.
计量经济学
课程目标:该课程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的建模思想和方法,体现在研究计量经济模型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结构分析问题以及政策分析问题的作用和功能;研究在商业及一般社会活动中的模型,并将之用预测或辅助决策的作用和功能,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
教 材:李子奈,潘文卿编著.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必读书目:
1.古扎拉蒂著(林少宫译).计量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r s pindyck and d l rubinfeld(钱小军等译).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达莫达尔n 古拉提著(张涛等译).经济计量学精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财政学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财政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理解、分析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的效果以及财政改革的方向;提高运用财政理论及相关知识分析财政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财政基本理论。包括财政特征、财政职能、公共产品理论等。第二部分,财政支出理论。包括财政支出分类、财政支出增长理论等。第三部分,财政收入。包括财政收入分类、原则、税收基本理论、公债理论等 。第四部分,财政管理与财政政策。包括政府预算管理理论、分税制、财政政策理论和实践等。
教 材:邓子基.财政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必读书目:
1.陈共.财政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财政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哈维· s ·罗森(赵志耘译).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贸易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效应及国际贸易
格局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明晰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同时,对跨国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世界贸易格局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打好基础,为从事贸易实务掌握操作技能、扩展知识面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该课程注重训练学生的国际贸易理论思维,同时训练学生理解各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是熟悉国际商品、服务交换业务流程的一门基础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研究内容:第一,国际贸易中的理论与学说;第二,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第三,国际贸易格局及多边国际贸易协议和体制。
教 材: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必读书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甘道夫.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国际金融
课程目标: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较新的动态和具体最新做法, 掌握国际金融主要业务的计算方法,为今后从事涉外经济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国际金融学是揭示国际范围内货币流通合资金融通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研究和处理国际间货币兑换、国际储备、国际结算、资本流动、金融市场、货币体系、国际收支等问题所体现的国际经济关系的专门学科。
教 材: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必读书目:
1.刘舒年.国际金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薛敬孝,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斯蒂芬-瓦尔蒂茨.国际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附表一: 经济学专业教学进程表
经济学专业教学进程表(续表一)
经济学专业教学进程表(续表一)
附表二:课程类别、门数与学分学时分配表
附表三: 经济学专业辅修及双学士学位教学进程表
备注:
1.学生必须修满25学分,方可获得本专业辅修证书,标“※”的课程为本
专业必选辅修课程。
2.学生修满50学分,并通过本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可获得本专业学士学位。
神学院培养方案做篇二
在修学规定课程和获得规定学分的同时,须完成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毕业要求。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共同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专业水平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展示体现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位论文答辩体现申请人对应用专业技能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理论阐述能力。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均应公开进行,可以是专业能力展示达到合格水平后再进行论文答辩,亦可同时进行。
(一)专业能力展示要求
专业能力展示是毕业考核的重要方面,因此各专业方向在质和量上均须提出具体要求。
1.设计管理:设计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分为应用性理论研究和价值系统设计实践两类。应用性理论成果强调通过研究解决设计管理在社会及产业实践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形成缜密可行的分析框架或可计量的数理模型,具备解释和预测设计产业现象与趋势、探究和制定设计管理策略的能力,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不应少于4万字;价值系统设计实践成果强调产品/服务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跨专业协作和设计系统整合,突出cdio过程设计与管理能力,体现“设计管理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模块”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毕业作品展示应提交完整的系统化成果呈现方案、设计报告和过程调研报告。以上应在导师具体指导下,符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能够充分体现设计管理专业研究要求,展现专业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2.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创作架构及时间安排。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能够体现专业研究及实践应用价值,体现个人研究及创作所长。毕业设计作品展示应提交整套完整的呈现方案,包含不少于20件的单件设计作品、必要的研究及创作过程以及适当的展出形式。
3.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应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方法、创作路径及时间节点。毕业设计选题符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兼具专业研究与实践应用双重价值。毕业作品需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恰如其分的展陈,能够使受众充分理解作品创作的意义、目的、过程、成果等,作品成果应包括项目缘起、调研踏勘、综合分析、创作过程、专业成果等内容,相关内容可以通过文字、草图、表格、图像、图纸、视频、模型多种形式综合表现。研究生需提交符合上述要求的毕业设计作品1套,实物模型至少1件。
4.工业设计方向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框架、设计方法以及时间安排。根据个人研究及创作兴趣方向,进行专业探索高度提升。毕业设计作品应包括设计选题、调研、提案、深化、定案、制作、评价等产品完整系统设计内容,体现品牌化、系列化、系统化。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模型等多种展示形式,综合设计展示在同一设计理念下的不少于3款的系列单品产品设计作品。
5.公共艺术方向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毕业创作选题、研究架构及时间安排。毕业创作选题应符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体现专业研究及实践应用价值,体现个人研究所长。毕业作品应提交5套完整的设计文案及相应立体稿件,或策划实施3次公共艺术活动(须配活动完整相关资料),并明确适当的展示形式。
6.工艺美术陶瓷方向研究生要在规定时间内举行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毕业作品展示会,在导师指导下提交独立原创的陶艺作品或生活陶艺设计作品,须提供毕业创作系列作品5件以上,精选习作10件以上。
7.摄影方向研究生在研一阶段与导师讨论并确定一组长期拍摄项目,并在研二中期展览时进行展示。毕业展览须提供不低于20幅摄影作品或者2组组照(每组不低于12幅),展览涉及多种展览形式,需考虑将作品内容与展览形式相结合。
8.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作并展示精选后的设计方案3套以上。每套设计方案须有完整的设计预案、设计规划和设计效果图等,其中的优秀方案应努力实现产品化或者实际项目化。
(二)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应与专业能力展示内容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本人在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2.学位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一切不端学术行为,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本论、结论)字数不少于0.8万(不含图、表及附录)。
(三)毕业考核委员会
毕业考核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考核学位申请人专业能力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是否达到合格水平。
神学院培养方案做篇三
课程由公共课(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基础课(按学科领域统一设置)、专业必修课(专业主科与专业相关课程)和选修课组成。课程与实践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50学分(大于等于16课时为1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占60%以上。具体课程学分设置如下:
(一)公共课
公共课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增强认识和理解艺术设计的能力。公共课程不少于8学分。
(二)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实践环节
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着重于提高研究生的艺术设计技能水平,加深、拓宽研究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以及在设计作品创意表达和生产制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6学分。
在学期间,专业实践环节应在设计实践现场或实习基地进行,可采取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方式。
(三)选修课
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课和一般选修课。选修课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具体的课程设置见各研究方向教学计划表。
神学院培养方案做篇四
一、学科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18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科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研究方面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该学科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7项、教育部思政专项5项;在《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2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获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精神,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查阅、搜集和处理相关专业知识的技能;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党政管理和群团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研究方向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机制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等。
2.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特别是学习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等。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
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研究;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等。
4.学习创新与文化价值教育研究
探讨大学生学习创新、学习型组织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及现代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非传统安全研究、伦理道德和政治教育研究等。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可根据研究生实际学习情况浮动,最长不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6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由导师评定。实践环节:中期检查前完成,完成一项助教或助管或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交活动报告一份,成绩由助教课程主讲教师和活动主管部门评定。
六、学位论文工作培养过程
完成时间具体要求1、完成学术报告必修环节。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2、完成《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导师审核同意开题。3、通过学科组织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会,未通过者或学位论文选题变动需重新开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经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授予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申请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原则上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0%,但对于科研业绩较突出的研究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不低于总分的60%,科研业绩达到学位授予基本条件两倍;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低于总分的60%,科研业绩达到学位授予基本条件三倍),英语水平可不做要求。
神学院培养方案做篇五
1.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在2015版培养方案修订之前,我院近几年基本每年都会根据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对每一级的培养方案做细节的修订,但大多限于细枝末节的修订,整体主干框架基本未做根本性调整。
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整体学分较高
学生的课堂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不能发挥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凸显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专长性培养。
(2)实践所占比例较低
要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特色,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手段。长期以来,我院的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理论学习学时长、学分偏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障碍。
(3)复制母体,缺乏特色
在近几年的修订中,如2015版、2011版、2012版等,我院的课程设置虽然在逐步的修订中初现应用型的针对性,但基于主体与母体基本趋同,无太大根本性的区别,许多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自己的专业特色,没有尽显应用的专长。
(4)培养方案未真正做到与就业接轨
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并未真正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很多是基于高等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而三本院校对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并不要求这么高,更侧重学生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1)专业设置要面向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产业链人才需求为主导,制定总体规划,主要开设应用型专业。
以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培养特色等进行具体的诠释和论证。准确把握行业、新兴(支柱)产业、区域重点规划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和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继续与行业及地方企业加强合作。
(2)课程设置与行业要求对接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广泛开展调研,准确把握行业、新兴(支柱)产业、区域重点规划产业发展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突出能力主线、强化核心课程、整合普通课程、开发新型课程。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与行业要求对接。鼓励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实践型和创新型课程。 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论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培养方案
(1)设置“2平台+3模块”。2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基础课程平台;3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和课外学分模块。在通识课程平台上要体现文、理交融的教育理念。
(2)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妥善处理好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探索个性化培养机制。针对学生状况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探索分级教学、实验班、特色班等培养模式。
2.3以三个课堂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1)夯实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树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形式上,要突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虚拟技术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在现有多媒体教学手段情况下,逐步学习应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繁荣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的背景下,可将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外学分的认定依据。
(3)拓展第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积极推进“以证代考,以赛代训,以训代练,以练促学”的培养机制,建立学生获奖等级与相关课程的成绩核定机制。
2.4落实培养方案要求,认真编写教学大纲
(1)明确课程地位和作用
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授课计划;要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要明确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避免相互脱节或重复;要明确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要注明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能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认真了解行业标准,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3)充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
课程负责人主持制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集体参加研讨。
3.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修订
在我院2015年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本着遵循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社会调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专人负责、专家审定,最新的2015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如下:
3.1加大实践比例
(1)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提高到总学分的15%-20%(文科类)、25%-30%(理工科类),如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比例由原来的22%提高到30%。
3.2缩减理论总课时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对总学分、总学时规定如下:
理工类和艺术类本科专业课内总学分控制在165~170学分(总学时为2696~2776),其它专业课内总学分应控制在155~160学分(总学时为2536~2616)。
各专业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均应至少获得15个课外学分(其中必修7个学分,选修8个学分)。
3.3课程模块的设置
(1)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人文社科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35%,理工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30%,医科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10%。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必修和选修,但以必修课为主,包括相关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适度、够用)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教育部2011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中属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必须设置为必修;选修课指拓宽学生学科或专业面的基础课程。
(3)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必修和选修。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必须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宗旨,所开课程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等。
(4)专业核心课程子模块全部为必修,包括教育部2011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中已列入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必修课之外的课程,以及根据专业发展和我院专业方向设置必须列入的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子模块和任选课程子模块按照专业方向灵活多元化的原则构建,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两个以上的专业方向,其中一个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或行业相关,可从第五学期开始分流。
(5)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全部为选修,分历史哲学、语言文学、艺术欣赏、体育健康、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学科综述等类进行设置,理工科类学生应选修不低于2学分的科学技术课程。
3.4控制核心课程,均衡学期学分
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应控制在7~9门,并应当控制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毕业课程门数,不应在减理论学时的同时增加课程门数。各专业培养方案应均衡安排各学期课程,每学期课内以20~25学分为宜,防止学期学分畸重畸轻的现象,并应适当减少最后一学年的学分数。
4.结束语
2015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只是转型改革中的一小步,其中可能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在提高实践比例的同时,也需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专业课程的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的完善,才能真正提高2015版培养方案的执行力。本文对我院2015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工作做阶段性总结,以期对独立学院转型改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