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一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粮草是否充足,士气是否高昂,军队人数的多少,地理环境的优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帅能力的强弱。
许攸是袁绍的一位很好的谋士。一日,曹军的粮草吃完了,曹操写信并派人去许昌催督粮草。不料这封信落入许攸之手,他十分欣喜,急忙拿信来见袁绍。袁绍却不以为然,说曹操诡计多端,怕这信中有假,竟不听许攸建议。还说许攸和曹操是同窗,这次和曹操里应外合来算计他。许攸一气之下离开了袁绍,去投奔曹操。
当许攸来到曹营的时候,曹操正在睡午觉。曹操忽然听到帐外许攸的喊声,知道许攸来投。曹操非常高兴,急忙起身出帐相迎。由于走得太急,以至于连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这令许攸大为感动,便帮助曹操出谋策划,终于打败了袁绍。
袁绍轻贤漫才,刚愎自用;曹操尊贤重士,求贤若渴。袁绍虽兵多粮足,手下谋士如云,而他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处事不当,以至于处处失误。曹操虽兵稀粮少,但他能明辨是非,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手下人心团结,军心稳定,往往能化险为夷,事事主动。因此官渡之战,在决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争事例,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如赤壁大战,孙刘联合总共不过十几万人,却大败曹军八十三万人。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统帅能力的强弱,其中包括他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二
今天我读了《官渡之战》的故事,深深地为袁绍的兵败感到可惜,十万大军、粮草充足,却败给了当时实力不如他的曹操,仔细品读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要太骄傲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明白:为什么袁军那么强大,人力足,财力足,粮食也足,为什么被曹操这么一点点兵打败了呢?原来一切都是因为袁绍太骄傲了,不听大臣劝说,独自进攻,结果导致曹操胜利。而他失败的原因只有两个字--骄傲,要是他不那么骄傲,那天下还不一定是谁的呢,历史也有可能因此发生大变化。一切都是由于骄傲。
回想起来,我以前也有骄傲的时候,三年级下册的时候,期末考试成绩发布下来,我都不敢相信我自己的眼睛,天哪,99。5分,这可是我有史以来考的最高的一次分数了!于是我到处跟同学们炫耀,结果下学期期末考,我的语文分数只有可怜的90分,这时候,上学期被我嘲笑的小刘走过来,问:“你考几分啊,我考了95分!”我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早知道就别那么骄傲了。
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成为明日更好的自己!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三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袁绍举70万大军伐曹操,而曹操却以7万击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的胜负很值得探讨,在大仗之前,谋士为了给曹操壮胆,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说,曹操这才迎战。综合来看,曹操能赢有以下几点。1.曹操善用人。他能接受来降谋士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而袁绍用人严重失察,听信郭图的话中了埋伏,又听信了审配、逢纪的诬陷收田丰下狱,把沮授囚在军中,听任手下将领谋士勾心斗角,逼走了手下的大牌张合高览;2.曹操知道兵贵神速,于是起精兵来决战,粮草并不是很充裕,而袁绍兵不如曹操之精却硬要与曹操比精良,不停从田丰的话,导致失败。这也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能够万无一失的做事,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过分的自傲,否则终成恶果自尝之。
袁绍见刘备招兵买马,就想去讨伐刘备,袁绍的谋士说,刘备不是真正的敌人,曹操才是,你应该联合孙策,一起攻打曹操。袁绍听了,就派使者陈震前去江东。
陈震回来后,说孙策死了,孙权投靠了曹操,袁绍大怒,用七十万大军攻打许昌。曹操看到夏侯告急,派七万大军迎敌,结果大败而归,两军在官渡对垒,相持两个月之久,袁绍的手下献计,袁绍不听。曹操听了手下谋士之言,夜烧袁绍粮草,袁军军心焕散,大败而逃,曹军大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袁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以为兵多就可以取得胜利,不听谋士之言,最终失败而归。
官渡之战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轻视对手,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四
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五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笔,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第二处是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郃,高览之言,进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郃,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利,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操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操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军心,第二点是曹操能知人善用,最终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战向我们证明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俗语。我们要向这一战中的曹操学习,知人善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六
《洛杉矶之战》读后感2011年4月2日,万里无云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我们*员工怀着感恩的心,利用工作时间享受着公司给员工的福利,欢欣鼓舞的观看了《洛杉矶之战》这部非著名科幻战争电影。
一、在技术方面来讲,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满目的晃动和充斥双耳的爆破和吼叫声持续了两个小时,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享受电影。在走出电影院后的两小时里,我的头脑一直在眩晕,类似于轻微脑震荡的感觉。
《洛杉矶之战》全片几乎没有一个静止镜头,据说使用了手持摄影。这样的拍摄手法在战争片和恐怖片中都是很有效的,但对观众的`感觉来说是一种冲击和折磨。
二、从影片创意上讲,该片也无新奇之处。
拍摄现代战争片想突破前人(斯皮尔伯格…)也是相当的难度,于是便选取了外星人这个假想敌。但与人们心中外星人的形象稍有不同的是,这部片子的外星人战斗力像极了和美国军力相抗衡的某军事大国,却远逊于印象中的动辄远遁太空的ufo。
三、教育意义,口号意义要重于实际。
“决不能抛弃一个平民”,“为国而战,为人民而战”,活生生一个美国军队的征兵广告。这是专业影评给予该片的概括。该片的主题颇多,对我而言,最多的感悟在于和平之不易。我们要感恩现在和平稳定的社会。鼓吹为国而战者,实质却是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于狭隘的爱国主义而找的战争的种种理由,往小说是祸国殃民,往大说则是影响世界和平、破坏宇宙秩序。
看过这部影片,我感到我们需要担负起拯救世界危机、维护世界和平秩序的重担(宇宙安定,从我做起!欧也!)--从今天开始,我劈柴喂马,开始关注粮食问题,买一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今天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今天开始,不如不相见,便可不相恋;从今天开始吃素斋戒,为和平祈福。
法律部瘦马
2011.4.6
[①]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七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而这场新的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
炎黄联盟是在外敌入侵之际建立起来的,这两个有姻亲关系的部族结成的联盟,首先是以炎帝为首领的。
但是,在抵御外来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炎帝逐渐丧失了权威,而黄帝却在战争中以自己的睿智和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并且随着他领导的军队打败蚩尤,逐渐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矛盾已不可调和,昔日的`盟友终于反目成仇。
炎帝和黄帝各自带领自己的部族厉兵秣马,准备着一场厮杀。
但是,战争虽未开始,结局却可以预料。
黄帝族拥有风后、大鸿、力牧等名将,又有一支在战争中磨砺出来的精锐之师,更有众多部族的支持,而炎帝的军队是由老弱妇孺拼凑而成的。
双方激战于阪泉。
阪泉地望,古来说法不一。
曹魏时期的《灵河赋》中有黄河“涉津洛之阪泉”的名句,所谓“灵河”就是黄河。
说明阪泉实际应为黄河之滨的一个湖泊,其具体位置应在今孟津黄河段。
这也可以说明阪泉之战发生在洛阳孟津。
虽然,关于阪泉的地望还有其他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引用的材料没有早于《灵河赋》者。
阪泉之战没有涿鹿之战那样激烈,但是仍然经历了三次战役,炎帝的军队才最终溃败,炎帝被俘获。
黄帝义释炎帝,炎帝无奈之下率全族皆降。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以代替炎帝神农氏。
《商君书·画策》说:“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意思是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这种新的秩序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视,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是酋邦王国。
按《管子》的说法,为了统治这个由万姓诸侯联合而成的王国,黄帝任用了负责天时、仓廪、手工业、农业、兵马、监狱管理的“六相”。
同时黄帝以风后等人为三公,以仓颉为史官,建立了“中央官制”。
为了统治这个东达大海,北至大漠,西极流沙,南到江南的庞大王国,黄帝开始巡狩四方,而他把自己的都城建在“河南”即河洛地区。
如《魏书》引北魏孝文帝语“黄帝都河南”。
黄帝晚年铸鼎于荆山之阳,崩于荆山,葬于桥山。
史学家许顺湛认为,以黄帝为代表的划时代的社会,呈现出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大发明的文明曙光,与世界各个文明中心交相辉映,照亮了地球的东方。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八
以前读书的时候对官渡之战的印象就是历史老师说的,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在三国时期,有三场这样的著名战役,其余两场分别为夷陵之战、赤壁之战。
我印象最深就是小学老师说的田丰的故事。
这是袁绍的其中一个谋士,在袁绍征战时曾提出计谋,被袁绍否决并且打入监狱。
当曹操大败袁绍时,监狱里的人告诉田丰,事实和田丰当初预计的一样时,认为田丰要被重用了。
田丰却很沮丧,因为田丰知道袁绍并不想表面的宽厚仁慈,反而会因此想杀了田丰以免被人取笑。
结果就和田丰预料的一样,逢纪趁机加害田丰,向袁绍进言,袁绍果然很快下令诛杀了田丰。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于袁绍刚愎自用,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有限。
虽然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但是不懂得善用人才,对正直的、有远谋的意见不能采纳。
相反,曹操的兵力不足当时袁绍的十分之一,所有人都不看好曹操。
在战胜袁绍后,,曹操也在感叹,如果当初袁绍愿意听从田丰的计谋,那结果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了。
官渡之战还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就是青梅煮酒。
董承受刘协指示和刘备密谋刺杀曹操,刘备答应了。
在一次与曹操进餐的时候,曹操不经意说天下英雄就只剩下你和我了,袁绍只是不入流的鼠辈。
刘备以为消息败露,手中的筷子吓得掉了落地。这事恰好响了一声雷。
刘备借机伪装成是怕雷声,所以才吓得掉了筷子。
曹操哈哈大笑,认为大丈夫岂会怕雷声?于是就认为刘备没有资格和他争夺天下,就放过了刘备。
曹操求贤若渴,许攸原来是袁绍的人,因为逮捕了许攸的家人后,许攸就怒而出逃,投奔曹操。
曹操是光着脚就出来迎接许攸。也就发生了一个著名的小故事。
许攸问曹操,粮食还剩下多少。曹操说一年。
许攸很生气,说你如果想赢就必须对我说实话。曹操又改口说只够半年。
许攸说,看来你并没有想要信任我,我要走了。曹操连忙拉住,在许攸耳边轻轻的说,勉强只够支撑一个月。
许攸这才点头,提出计谋,烧毁袁绍的粮食,不出三天,袁绍的军队就会不战而败。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九
赤壁剧情介绍:影片以长坂坡之战开场,曹操在击溃刘备后,认为对他称霸天下有威胁的是东吴,再加上曹操钟爱的小乔誓死不从,令他大发雷霆,执意攻打东吴。孙权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之名与刘备会面,商讨联合抗曹的事情。刘备在同意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建议之后,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与鲁肃用激将法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并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两军最终在赤壁相遇,在黄盖的诈降计策之下,曹操大败,沿华容道退回江陵。
周瑜和诸葛亮是全剧最主要人物,周瑜是第一男主角。吴宇森的《赤壁》试图超越《三国演义》,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周瑜是第一功臣,并且年纪比诸葛亮大,只是后来在演义中由于罗贯中“拥刘”的写作立场,才将功劳全都摊在诸葛亮身上。并且在演义中将诸葛亮塑造成神仙似的人物,长髯飘飘,羽扇纶巾,把周郎塑造成嫉贤妒能的白面后生。
从吴导演最初的设定,由周润发和梁朝伟分饰周瑜和诸葛亮,后来发哥退出改由梁朝伟饰周瑜来看,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小乔有戏。花那么多银子请来林志玲大概是要渲染周瑜的感情戏,这是一个卖点,周郎和小乔是历史上羡煞旁人的情侣。
剧中大概会让美貌与智慧兼得的小乔来启发周瑜的计谋,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孙权的寡嫂、孙策的妻子大乔也由林志玲扮演,大概戏份不会太多,只意在表现林志玲有分饰两角的表演能力,此外无他。孙尚香在赤壁之战期间就与刘备有情义,非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后才因“周郎妙计安天下”认识刘备,误打误撞成就与刘皇叔的婚姻,但戏份也不会太多。
剧中赤壁期间刘备与孙尚香的感情戏大概是在赵云的掩护下得以实施。大小乔的作用还表现在曹操的感情戏上。――这充分说明《赤壁》是战争大片之外的感情大戏。曹操的感情戏大概表现为觊觎大小乔的美貌上,然后铜雀台横槊赋诗,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与历史上的许多战事由美貌女人引发一样。
绿之赞读后感六年级篇十
中文名称:官渡之战
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
战争结果:曹操获胜
时间:公元2(建安五年)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人物:袁绍曹操刘备
前期
公元1(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
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合、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合、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