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曾国藩读后感篇一
读了唐浩明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总体感觉他是个了不起的功大于过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国藩为官清廉,崇尚节俭的行为。官至极品的他始终严以律己,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自己常说:“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他在京城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北京居祝他让他们住在老家,门外也不能挂“相府”、“侯府”的匾。他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定下功课表,严格要求。因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就都不小!
曾国藩读后感篇二
曾国藩,晚清名臣。
但他天生又苯又慢。
且不说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入围,也不说他考进秀才名次之低——倒数第二,就说他背文章吧。
那是个酷暑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卧室,躲在床底,伺机行事。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曾国藩却挑灯诵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背诵下来。当时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昏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背得短斤缺两。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末,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
曾国藩的.苯和慢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又笨又慢的人,灭了天平军,平了天下,挽救了清朝,成就大业。为什么呢?唯一的秘诀是,就是他一生坚持笨拙,不走捷径。
他曾说:“天下任何事都不是侥幸而成。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他还颤着手,指点道:“今后要立下规矩,无论战役规模多大,指挥官必须谋定而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从此后,湘军打仗,从不主动。纵然是胜券在握时,也不主动进攻。每次和太平军对垒之后,按兵不动,诱惑太平军来攻,使其三番五次进攻,消耗气力后,抓住机会,发动全线反攻,往往一战而定。
指挥军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了。以致左宗棠这样评价他:“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似欠火候。”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但基本都是左宗棠侃侃而谈,而曾国藩如同听天外梵音。在左宗棠面前,曾国藩可不就是个蠢人。
只是,曾国藩从考进秀才那天开始就笃信这样的信念——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不断积蓄力量,那么有天总会薄发。
正如诸葛亮,倘若没有饱读书经,又怎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大谈天下事分析地头头是道呢?正如刘备,在曹操眼前浇菜做花,韬光养晦,暗地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谓万物都是日积月累而成。正如大海是无数小溪汇流而成,高山是无数砾石堆积而成。
荀子还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谓坚持才能成功。水是柔弱的,长时间的坚持却穿透坚硬的石头;绳本非尖利,长时间的坚持后却能割断木头。
曾国藩正是以坚韧的意志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甚至还影响了历史上后一个重要人物——李鸿章。李鸿章用同样的方法消灭了捻军——这一清朝的心腹大患。
读《曾国藩》就像在读哲学;读曾国藩,就像在读人生。
我想起初学跳绳时,磕磕绊绊,别的同学都能一口气跳上许多个,我却连一个都跳不过。于是,晚上,我趁着别人不注意,独自在操场练习。一个,两个------一天,两天------终于,我能连续跳几十个了,然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飞快得很。
我想起了学自行车。初学,我需要老爸扶着。没有他,我根本不能上车:不是倒了就是扭了。后来敢上车骑了,在老爸的扶助下,也是歪歪扭扭的,还好几次撞到墙上去。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我终于可以潇洒地在风中骑着车了!“哇!”那感觉太好了,就像飞上了天。
其实,我本一拙童!可又笨又慢又何妨?勤能补拙是良训,踏实前进是正道。
曾国藩读后感篇三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读后感篇四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读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故事,读完,我忍俊不禁。
别看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其实他小时候可是出了名的笨小孩。不过,虽然他很笨,但是非常努力,性格也很倔,每天都要把老师教过的课文背下来才回去休息。有一天晚上,曾国藩正在灯下读书,一个小偷潜入他们家,准备等他们全家都睡了再下手,可是曾国藩读了一遍又一遍,到了深夜还是不能背下来。小偷不耐烦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大骂:“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虽然笨,但他能在无人监管的时候做到“今日事,今日毕”。面对这样的曾国藩,我不由得深感惭愧。有一次,向老师要求我们背一篇小古文,我很不想背。这篇小古文在毕业考试中又不一定要考,考的话怕是要考几天几夜了!回到家里,妈妈没有一直盯着我做作业,等到该读背小古文的时候,我读了几遍,只背得了一两句话,我就开始不耐烦,没有背完就去睡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像曾国藩那样,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奋,成就美好的未来。
曾国藩读后感篇五
读完曾哥的发迹史,给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对于自身的自律。曾哥严于律己,严于律贪,宽以待人。文章虽然主题性比较强,即更多的是褒扬曾哥,而无批评或指点之处,更无失算和负面描写,让人不难联想到中共的政治宣传。但孔大圣人亦有犯错打盹之时,涤生亦能外乎。
我想之余工作以来的诸多困恼,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分。这个确确不是个人能够摆脱的戾气,时代使然。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必然需要一些不安分的因素,不至于日本死气沉沉。但,不安分也是有内分的,一种是对于自己现实表现不满意,也就是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高度。一种就是盲目崇拜物质和硬性的精神刺激,对于内心的贪念无法把控。
身边接触到的社会人士都是底层百姓,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艰辛和不公,但是往往他们只是一味的抱怨而忽略了自身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又或者他们是选择性遗忘。当一个人在步入中年而鲜有成就的时候,他们会给自己的命运定了基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只是更多的养家糊口,像尹明善和陈晓这种中年创业少之又少,当然成功的更少。因此我们身边充满了对工作和社会的抱怨,充满着悲观的情绪,充满着潜规则和厚黑学的强大市场拥趸。我们大白纸刚出社会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左右,无论你的蛋有多么的定,毕竟对于这些你处于未知状态,未知当然就缺乏判断力。
拜读完此书有一个遐念徘徊在脑中,除了身边的这身衣和手上的iphone我们跟两百年前的人真的有大的区别吗?做事的还在做事,做人的还在做人,拍马的也会做事,做事的未必拍马,也许天上的那朵浮云就一直没有换过吧。又或者这就是黄种人的烙印吧。
孩童的教育告诉我们好人就是好人,永远都是好人,打架的时候也是好人。这种单一的,固化的评判标准,让我们习惯于英雄式的崇拜。当然这些年愚民也开化了,对于粗野的李云龙宠爱说明了百姓们更爱有缺陷的英雄了。
有一点可以确定,虽然很少人能做到,但是人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正直,睿智,海量的人。从这点出发我还是更多的相信人之初,性是善的。
曾国藩读后感篇六
如果说清代历史上有什么文治武功足以彪炳史册的名臣那曾国藩当做不二人选,虽然他不如明朝王阳明那样才华横溢,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且以相当水平的哲学(或者说圣人之学)闻名于世,但曾国藩以中人之姿,先见宠于道光皇帝,中年便登高位,后见信于咸丰帝,编练湘军,平息太平天国之乱,立下不世之功,也足以证明他为官为人,识人用兵,自有过人之处。曾国藩的一生倒是可以诠释“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这本书我是第三次读了,第一次读本书的时候才十几岁,那时候的暑假,屋外夏日炎炎,蝉声鸣鸣,屋内弱冠少年,静心沉浸书中,世界纯粹的只有故事情节,无有其他,这样的经历回想起来就有一种别样的情怀。那时候的自己少年意气,不识人间愁苦滋味,总以为金戈铁马,可以纵横四海,总以为剑胆琴心,可以仗剑天涯,总以为情之所致,可以金石为开,不过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年以为读懂的部分也只是以为而已。
命运兜兜转转,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而立之年,巧的是读书的地点居然相隔不足千米,好像是一个四季轮回,我又回到了时光开始的起点,尽管青春不在,尽管几多挫折,尽管还需历练,但当初“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情怀始终未变。
本书故事中塑造曾国藩的性格不算特别成功,有点儿“大忠似伪”的味道,但大体上曾国藩的努力,曾国藩的愤懑,曾国藩的挣扎都未有遗漏,而且对待这样一部描述这样一位充满历史厚重感和矛盾感的人物,也不应该吹毛求疵,只要读之有所得,有所获,且与历史实事无太大出入,我以为就可以算是佳作,这也是我给五星好评的立足点。
开卷有益,不求甚解,这次重读也是随性而读,没有刻意用逻辑思维去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就是简单的代入,去体会,去了解这位理学名臣,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渚上,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面对中华民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风流人物毕竟已经俱往矣,能不能数今朝的风流人物,还要看当世青年能否先破先立,不破不立了。但愿今人能够放下抖音,移开王者,挽住强弓,射下星空天狼。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算个不是书评的书评吧。
曾国藩读后感篇七
曾国藩是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他曾因镇压太平天国,剿捻军而被称作“曾剃头”,因处理天津教案被叫做卖国贼。然梁启超却称他为半个圣人。另外两个圣人一是孔子,一是王阳明。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呢?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后,就能了解曾国藩为何会有阴阳两面的评价,也会了解他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历史是复杂的,对曾国藩的评价出现褒贬不一的观点也实属正常。但后世对他的为人,修身、治家却是出奇一致的赞誉和认可。做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是如何修身的。
读罢本书,我认为曾国藩在修身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勤、俭、静、思、谦。
一,勤。勤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是不懒惰,做事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二是勤快,积极主动。如果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则不仅能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还会获得比预期目标更大的收益和成长。曾国藩曾对他的弟弟们说:“家业之兴衰,全在勤,敬二字上。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二,俭。保持节俭可以减少我们内心的欲望,让我们更专注。试想,如果你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去考虑今天穿哪件衣服,穿哪双鞋子,选哪个发型。留给做事的时间势必会减少。曾国藩的节俭让我印象深刻,即使他官至总督,起居之室也仅有一张竹床,一个跟随他多年的放书的大箱子和一张书桌而已。
三,静。静是要遇事不慌,沉下心来深思熟虑。"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是从唐鉴那里学得的静。唐鉴有一次告诉他:“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在日后即使遭遇太平军的围困之时,曾国藩也能做到打坐一炷香,静静思考御敌良策。尤其在如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我认为“静”才是陶冶心性的金玉良策。遇事尤其需要静下心来,不要让情绪左右你的行为。
四,思。思即反思,自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往,有得时,分析成功的原因;有失时,分析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失败后的反思,有助于你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就像曾国藩初创湘军时,与湖南官场和绿营的斗法。曾国藩自认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且实心实意为朝廷办事。因此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明面上赢得了争斗的胜利,实则埋下隐患,处处遭人掣肘,导致湘军迟迟不得壮大。然静中极思,终得领悟老子的“柔胜刚,弱胜强”“江河所以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的真谛。
五,谦。谦即谦虚,不自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稍微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最后只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跟曾国藩同期的左宗棠,年少得志,天赋极高,有勇有谋。但一生成就却逊于曾国藩,本质就在于他过于自傲。他曾问幕僚:为何天下人皆言“曾左”,而不言“左曾”。幕僚答曰:因为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并无曾公。
其实这些道理人人皆知,然为甚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实则知易行难。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生需要不断的修炼。
曾国藩读后感篇八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拿到手到读完,仅用了3天的时间,很有收获。以前很多有关书籍都是从曾国藩的成功史、尽孝、军事才能等去说的,这本书的视觉是从他的点滴、从他不成功走向成功、好的与不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等方面描述的,更近距离、更客观的勾勒出了曾国藩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人。这正如书中所说: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从他的自我完善、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对官场中人的宽恕以待、他与左宗棠一生的关系、包括他的从严治军等等,我感悟颇多:
书中所说,左对曾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节和喻亮情节。左对曾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急智,左对曾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知进取,不能静处。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这个“全面”一词评价得入木三分。
曾左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贯注于事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是圣贤,而左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曾说,对朋友,首先要“诚”,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后是“浑”(不过于计较)。最后则是要做到“不嫉妒”。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
曾国藩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从没有走到“真伪不辩”的情况上去。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是为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是为刚。这种“刚”是骨子里的刚,不是行事表面上的刚。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海瑞等清官典型的长处是表里如一,致命缺点是毫无弹性,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官场上的一种摆设。而曾国藩最终却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这与他性格中“和光同尘”、稳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关,这是柔的一面。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有尊重规则的智慧,却又能保持洁身自好的底线。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刚柔平衡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两点独特的品质。一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二是有“恒”。曾国藩家书中曾有一段:“人,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而自足;三要有恒,有恒则天下断无不成之事。”这三点中他最推崇的是“有恒”。
曾国藩读后感篇九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
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