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财富的智慧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大概就是讲了美国的一些百万富翁的成长史,大多数是引用托马斯的其他著作上的一些经典论证来阐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作者讲述了关于百万富翁的一些身上的特征,比如说自制力、自信、勤劳、有长期的理财计划等,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主要总结4个论点:
四是努力工作才是正道,不管你有多么远大的理财目标,它都必须是建立在有收入的基础上的,收入又不是单单寄托在一份工作上,而是必须掌握在呢自己的手中,即,要有挣钱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和在哪个公司无关,要做到自己就是一个公司。
财富自由的道路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实现,但是本书中确实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方法,虽然本书写的有些乱,但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总结再加以运用,还是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财富的智慧读后感篇二
最近刚刚读完莉雅姐的《财富在金钱之外》,同样是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国际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莉雅姐的很多理念和对教育和财富的深度思考,不但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更重要的是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非常有启发性的视角,引发了我的很多反思。
在我过去10年的国际教育工作经历中,我们一直是服务于中国高净值家庭,为他们的孩子们提供全面的海外升学,素质能力培养,语言培训,移民等一系列的咨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每次看到学生们取得成绩或者最终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跟学生家长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定是我们所有的老师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但是在这些收获喜悦的背后,我思考更多的是,在这几年的咨询和陪伴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们什么?怎么样才可以帮助他们有能力独自面对未来更长远的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了?在整个咨询过程当中,除了陪伴学生成长,让我感受更多的是,我们也在陪伴家长们成长,很多家长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商人或者政府官员,但是面对孩子青春期叛逆不沟通,缺乏自律,缺乏动力等很多教育问题,他们又经常显得是那么无奈和无助。那么我们到底又能帮助家长们获得了什么,我们如何才可以真的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缘
莉雅姐的书,从根源上帮我找到了这些答案——认识自己的人生旅程是一切的开始。实现每个人的内心丰盈,外部世界充实,收获一个圆满的人生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在莉雅姐书的推荐序里,有一段张秋利老师写的一段话我非常认同“人本天赋具足,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或者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是他们从惊恐中解脱出来,因为惟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长久的和平。”
在咨询的过程中,经常有家长来问我们,选择怎样的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我们如何能够帮助孩子们成功进入到美国常春藤名校,他们希望学生以后学习商科,但是学生自己喜欢艺术,到底应该听谁的,等等。
这当中很多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我觉得本质上,家长们并没有想清楚他们培养一个孩子,他们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引导孩子去了解到底应该怎样设置自己的人生目标。
莉雅姐的书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如果我们不了解人生,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惩罚”,所以如果一个家长不了解人生,那么他们也许不但用生活在惩罚自己,也在惩罚自己的孩子。
“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真正的幸福不是无止境地追求金钱,名誉,成功,物质世界的满足,而是应该善用人生,善待生活,找回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体验人生中那份和谐,恬静和安宁。”
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环境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们精神方面的培养和引导,正如如果我们把一个孩子比做是一棵树,它分成根部以上看得见的部分和根部以下看不见的部分。上面看得见的部分代表了物质世界中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期望他们可以考到好的分数,考上好的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个美满的婚姻等等;下半部分代表了孩子内心和灵性的成长,比如信仰,品格,自我认知,价值观等等。如果我们只注重孩子的外部成长,而忽视了内部成长和内在智慧的增加,就会发现孩子很容易迷失在一个纷乱又充满各种诱惑的物质世界,被各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拉扯,甚至很多孩子在成人之后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之后,仍然感到充满恐惧和焦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安全感。
智
这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作为家长真正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方。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实际上是本自具足的,是带着天赋和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帮助他们连接到这种强大的内在智慧,让这些内在智慧称为孩子们真正的光,因为只有这些才可以帮助他们获得驾驭恐惧和贪婪的能力,为他们指引方向,在更长远的人生中,把自己从惊恐中解救出来。
同时如果想真的改变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家长的观念,很多家长即便有着非常优秀的教育背景和职业履历,但是他们也仍然不是完全理解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其实是希望可以通过孩子来完成自己那些未完全的梦想和期待,而忽略了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想要获得更长久的真正的幸福,都是需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因为那里是所有力量的源泉,期待通过别人来完成和满足自己的愿望来获得成就感,都只会最终收获失望和再一次的迷茫,这也包括我们的爱人,孩子和亲人。作为家长,孩子也只是我们个人修炼的一个伙伴,帮助我们自己完成一门门人生功课,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提供给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引导,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收获一个更圆满和更喜悦的自己才是正途。
达
想分享的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好看的书有很多,但是能够值得自己留在手边,不断反复翻读,反思,实践,验证的书,莉雅姐的这本《财富在金钱之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感恩遇见。
财富的智慧读后感篇三
我读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他考上了大学,村里的人们知道后,都给他们家送钱,因为他们家很穷。一天,他们村的一位瞎眼婆婆也来送钱。瞎眼婆婆拿出一块蓝布,里面包着一张一元钱,瞎眼婆婆说:“我这有两元钱,你凑着买本书吧……”他看了看那一元钱,想:那哪是两元钱,明明就是一元钱……他顿时明白了。一定是那该死的小贩骗瞎眼婆婆。至今,那一元钱他还收藏着。而就在几年前,瞎眼婆婆死了。这个故事是多么感人啊!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觉得这个瞎眼婆婆太可怜了,一生中没儿没女,而且相依为命的老伴又死了,由于她伤心过度,眼睛又瞎了,那该死的小贩还欺骗她……要知道,卖的地瓜皮,瞎眼婆婆要风里来,要风里去地在黑暗中摸索了多少天,走了多少户哇!他们还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瞎婆婆!我想这个故事一定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就让我们在成长的岁月用敏感的心,收藏起丝丝缕缕的感动吧!这将是一笔取之不劲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会让我懂得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有一种感受总是让我们梦绕魂牵,
有一种感受总是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就是——感动!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人民币,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花掉它,因为它记载着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16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旮旯里可是一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了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十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子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纯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但令我终生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收拾行李,准备起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的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跟竹竿,摸索着在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母亲急忙把瞎眼的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我倒茶。瞎眼的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了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我说:“山子,我这个瞎老太婆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2毛钱一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瞎婆婆那满脸刀痕似的皱纹,干瘪的眼睛,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呀——“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快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一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劲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财富的智慧读后感篇四
我“认识”一个人,在我看来,她教育孩子的一些理念是值得肯定地。
孩子教育好,并不仅仅是指他的成绩好,而是各方面都是全面均衡地发展。其中最让我深受启发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在初三最花时间的时候,家长还坚持着让他进行小提琴的练习和学习,每周都要花一些时间去学琴,每天都要花一些时间去练琴。
这一点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因为,有些初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能够24小时不睡觉。孩子在音乐方面虽然并不是太出众,但是他们的这种坚持真是很难得,特别是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理解。学琴和弹琴只是因为享受这些过程,并不是为了学和弹而学和弹。
现在这个孩子还在读高中,即便如此,我认为这个孩子做为一个人来说,活得是精彩且成功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代表了广大家长的美好愿望,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可因为某些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了一些悲剧的产生,想来真是可悲可叹!
作为母亲,孩子是我一生中最为美丽的收获,是用财富去培养孩子的一生,还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在《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本书中找到的!
知心姐姐卢勤告诉我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财富的智慧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看了好几个月了,终于看完了!这是知心姐姐卢勤写的书,我得到它还要谢谢兰姐,一次去她那里闲玩,她不但给了我好几本我儿子能看的书,还找来这本书给我看,当时还没拆封,她还没看说先借给我看看,谁知我一看就是几个月,一是因为这本书讲的都是我身上存在的很多的毛病,我看得很细致;二是因为过完年开学以后真的就没静下来读过书。现在想想我真是一个做事虎头蛇尾的人。
前天兰姐问我看完没有,我才从床头把它找出,又仔仔细细翻看一遍,把后面没看完的尾巴给扫了。知心姐姐的话平易近人,读这本书就如同在侧耳聆听她的教诲,我对照书中所说,看到我的毛病很多,比如在和孩子说话上,语气有时候不由自主的就把她与其他的孩子作比较了,这是最忌讳的,知心姐姐说:永远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我以前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把谁谁谁家的孩子放在嘴边,女儿听了总是低着头,撅着嘴,一副难过的样子,后来说得多了,孩子也有了抗药性了,百毒不侵了,随你说上千遍万遍,人家已经是充耳不闻了!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是真的体会到了!一个孩子长大要经受大人们的无数次评价,不管别人怎么说,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基石!
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我是慢慢摸索着走过来的,从任性的自己到为人母的角色转换上,我也是一路跟跟头头磕磕绊绊走了十一年,我才知道我做过很多错事,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好在我看到了!我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我改!我也知道我有时候的狠下心来,是换取了孩子的成长!面对调皮的儿子我又束手无策了,在知心姐姐的话语中我知道了:父母过分的呵护,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会令原本‘我能行”的孩子,变成“我不行”的孩子。一味地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得甜,更不懂得珍惜。儿子生来瘦小些,所以我们对他的呵护也自然多一些,(在这一点上,我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可是被很多人误会。)我应该再次谢谢兰姐,让我及时的看到了这本书,不求真的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多么令人骄傲的人才,真的是在为人母的道路上有太多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我这时真正知道了爱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爱,也应该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接受孩子的爱吧。因为施比爱更有福!小小的儿子,越来越爱表现自己,总是抢着干他能干的家务,我也总会在这时候心里偷偷的笑,美美的笑!
加油,做最好的妈妈!加油,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吧!
财富的智慧读后感篇六
对于李笑来和他写的《财富自由之路》,我最开始的印象是——一个搞比特币发财的,又写了本书再次割韭菜。
鉴于这本书的名字也充满了割韭菜的味道,所以我一直只是“听说”但不看。
前些天偶尔去图书馆翻到这本书,忍不住还是冲着“财富自由”四个字,本着一窥究竟的想法借来看了。
结论如题,开卷有益。这是本被名字耽误的书。当然,这名字起的并不差,书的销量也不差(如上面图)。
如果你或者我因为书名而随意错过一本书,是自己的损失。(8.7已经是很高的评分了。)
这让我想到逻辑思维和后来的得到app。这app也被称为贩卖焦虑的玩意,利用和放大知识焦虑来牟利。我在逻辑思维刚出来的时候听过,后来因为“贩卖焦虑”和其他因素没听了。今年又听了很多这个节目,感觉也还不错。
以上的小总结就是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东西,保持好奇心很重要。当你随便否定一个未知的东西的时候,只是给自己关上一扇窗罢了。对世界没啥损失,对自己是个损失。
言归正传说说《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我感觉这是本“劝学”或者“我劝你上进”。
什么叫财富自由,老百科定义是你可以靠资本收益维持生活,不需要天天工作。
本书升级了这个概念,改为:财富自由即时间自由,不需要出卖时间来维持生活。同时财富自由即时间自由它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爆发的起点。当你不用每天为了口粮殚精竭虑,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可以折腾其他玩意,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我对李笑来和这本书的误解也被打消了。原来他最开始发家是靠写书,至少他是这么写的。而不是靠炒币发家,然后忽悠大家一起炒币。你看,不去深入理解,就会犯下很可笑的错误。“你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这一系列讲了人赚钱的三条路——贩卖时间、一份时间卖多次、买他人时间。贩卖时间赚钱就是大家常见的打工之类的。这里最有价值的观点就是:你好好工作,在工作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业绩表现等。这样即是为老板打工,也是为自己打工,是贩卖时间赚钱的最优解。
或者其他内容创作。相对立的就是服务业,或者打工。单位时间只能服务一个客户,赚一次的钱,天花板看得见。摄影行业里面,搞自媒体、培训、出书的,是一分时间卖多次。搞拍照赚钱的,是服务业。但前者一定比后者赚钱吗,这可不好说。前者有赚大钱的可能,但马太效应一样明显。后者想赚大钱难,但达到中等小康水平容易。买他人时间赚钱是类似于开公司,买员工时间,是高级的商业模式。这个不消多说,全球阔佬排行榜,几乎都是知名公司老板。即使是个小老板雇佣几个人,基本也够滋润。这里的前提是,你找到一门生意,能持续赚钱。
即便是服务业,能有足够订单量,那么也可以“买他人时间赚钱”,不见得比“一分时间卖多次”低端。对于小民来说,足够吃了。书名虽是财富自由,但直到下半部分才讲到理财投资相关概念。我多少也看了一些理财方面的东西,挑一些书里提到,也算是“共识”的东西说一说。
时间越短,波动越大;时间周期越长,波动越小。没人能预测谷歌下一分钟的股价涨跌,但长期看大概率是涨的。都想“高抛低吸”,但啥时候是顶、啥时候是底无人知道,越是炒短线波动越大、越不规律。因此“低买高卖”,玩择时的后果经常就是“追涨杀跌”。很多做价值投资基金大佬和本文阐述的观点基本一致。花大量时间前期调研,选择长远发展前景好的公司,然后买入、持有,不“择时”。啥时候卖?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才考虑卖。
“你以为的顶不是顶,你以为的底也不是底,都在半山腰。”
以上是我理解的大意,跟原著会有点出入,具体还是要见原作。再回头说下这本书,和逻辑思维一样。属于“屠龙之术”,但只能点拨你。投资理财也是屠龙术。即便你能干过巴菲特,每年拿到30%的收益,给你一万或者10万的本金,也要很多年才能屌丝翻身。而“很多年”是很多人等不及或者等不起的。所以我的一贯观点是这些玩意大概学学就好了。最质朴有用的投资理念无非是你花时间选几个靠谱的基金、股票,定投,长期持有,和时间做朋友,等待“复利”发威罢了。
很多人一年到头都攒不下几个钱,投资水平再牛也没用。对于两手空空的人来说,开源更重要。听李笑来的话好好工作;有空折腾点小生意、搞搞自媒体啥的,都比研究理财好。
年轻人工资涨涨、副业搞搞,收入翻倍很容易(也是因为起点低)。靠理财收入翻倍,要么熬时间,要么梭哈,对韭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