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品味读后感篇一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心得体会《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三)交友之道。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品味读后感篇二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也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第一本文字书——《365夜故事》。虽然书上有很多得字我都不认识,可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四年级时,有一个星期六,妈妈上班去了,妈妈走时叮嘱我:10:30把米洗好,放进锅里,还有,我定了闹钟。我看书正看得有味,漫不经心的“恩”了一声。“叮,叮,叮……”10:30的铃声很快就响了,我不情愿的向“好朋友”拜拜,然后,以突破体育不及格的速度完成妈妈的命令,又去和“好朋友”聊天去了。
忽然间,一阵钻心刺骨的疼向我的大脑“侵犯”。“哎哟,妈,放手,疼!疼!”我连忙向妈妈求饶。妈妈看起来很生气,额上青筋若隐若现,“你看你干的好事,啊!电源没有插,今天中午吃什么,啊!”妈妈向我吼道,我赶忙跑去看了看,果然,锅里的米还是在懒洋洋的晒“日光浴”,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妈妈看了看我手中的书,又摸摸我的头,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唉,书虫,今天,你吃书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到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为鉴,让缕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品味读后感篇三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一) 天地人之道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生活这样艰苦,为什么能自得其乐呢?其实,主要是在于你的人生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二) 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可。
(三) 君子之道
这里的君子一般是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在《论语》中,随意就可发现这二字,可见君子的重要性。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连孔子都愧称君子,不难发现君子的标准之高。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四) 人生之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很多人都感叹光阴流逝之快,但孔子在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大家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孔子提出的这六个人生轨迹,对我们现在仍有很多启迪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领悟这其中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品味读后感篇四
与其追寻回忆的背影。还不如就慢慢地,淡淡的封存记忆,留下相处时的清欢,看背影远去,抑或等待背影的归期。到那时,那种心头一悸的感受。
——题记
《夏天时要感谢冬天》,这个暑假,在一个个书柜前徘徊,被这诗意的书名所吸引,我自诩是一个文静、细腻的女孩,所以有时看到优美的文字,总会按耐不住留于笔尖,记于心中,那是一种美的享受。真正爱上这本书,是源于书中的一个人物——阿嬷。书中讲述了主人公昭广年幼丧父,他的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又要独自辛苦地养家,只好把他送去阿嬷家抚养。阿嬷家徒四壁,但她却从未因为贫穷而向生活低头。勤劳的阿嬷每天早晨四点起床,风雨无阻去学校打扫卫生,一直坚持工作到78岁。阿嬷对待生活乐观积极,对人生有很多的感悟,她经常会告诉昭广一些快乐的秘诀,其中一句我感触最深——让人察觉不到的体贴才是真正的体贴、真正的关切。
我的母亲,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她没有灵动的眼眸可以凝思岁月的长河;也没有美丽的脸庞能够风靡人间的沿途;她甚至没有温柔的话语可以安抚哭泣的孩子。美丽和温柔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村里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母亲,是个脾气不好的人。
无论我跑到哪个角落玩耍,她的一声叫喊便会穿透整个村子,传到我的耳畔,我卯足了劲飞奔着,赶在她的第三声叫喊前回家,否则总少不了她扯大了嗓门絮絮不止的责怪,她无数次说过,女孩子不能太疯。
记忆中几乎没有一次完成的家务能让她满意。拖地,她指责没有拖干净,她的嗓门又打开了;做饭,她嫌弃油味太重,她的分贝又高了;整理房间,她又责怪没有条理,她的脾气又来了……似乎所有细枝末节都可以引燃她的暴脾气。因为她是出了名的做事利落,东西被她摆放地井井有条,地面被她清理得明亮发光,所以她拿她的能力来要求我,一做不好便招致责骂。她总是看不惯我的活计,尽管下班回来的她拖着一身疲惫,也要重新做一遍,不惜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
不过,也正是她弯曲了疲惫的身体,才幸福了平凡的孩子。
本以为,她这样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与“好脾气”这样的字眼沾边,直到我目睹那个新的她——素不喜离家的她,为了姐姐工作的事咬牙答应一个阿姨照看她的家,再多再累的家中琐事都是难不倒她的,只是那家中两个捣蛋的孩子常常做出点燃她脾气的“炸弹”的事。他们将水洒得到处都是,她虽生气,却依旧耐着性子劝说他们,不料被他们泼得满脸的水。她攥紧了拳头,眉毛紧蹙,脸也迅速涨红了,双唇紧抿,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我的心颤了一下,偷偷地为他们捏了把汗。却见母亲抹去脸上的水,揉了揉太阳穴,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她的眉毛慢慢舒展,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她转过身,默默地打理好一切。我愣住了,惊诧和感动相互交织,复杂的情绪填满了整颗心。
我知道,母亲为了我们,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一个好脾气的人。养成坏脾气的容易,我知道;改变坏脾气的困难,她知道。都说孩子是上天送给母亲的礼物,其实,母亲才是上天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诚如三毛说的,“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母亲啊母亲,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懵懂的我们总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抱怨,自我炫耀,独断专行,而忘了抬头去看看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他们的责备和体贴。生活就是这样,有苦又有甜,有吵闹也有和谐,我向往的是一种平淡却又有滋味的生活,和母亲相处亦是如此,她淡淡的爱着我们,我们也默默的爱着她,甚至并不需要说出口,因为这是心与心之间的默契。我们还未长大,有很多时候还需要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当我们不小心发生了冲突,他们也总会在内心包容我们的错。
即使是默默无闻的亲情,也能在岁月中迸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指导老师点评:
文章题目新颖,突出主旨,题记意境深远,紧扣“默”,默默记忆,默默回味,如诗,意境深远,如画,徐徐展开。由书中的一个人物—阿嬷,勤劳能干、体贴善良、乐观向上,想到了与她一样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但笔锋一转,通过排比及具体的事例来述说母亲脾气不好,设置悬念,与下文母亲为了家而改变脾气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默”,文章通过两个视角体现:母亲的视角——默默隐忍,默默付出;“我”的视角:默默记忆,默默领悟,汲取成长的力量。
品味读后感篇五
置身于一间茅草屋,手里原来的书本,变成了一块玉料。尚未弄明白怎么回事,门口有人唤我,“该去找工坊的大师傅啦!”
打开门,一个皮肤黝黑的良渚人出现在我眼前。此人头戴“风”字形的兽皮帽,身着一种兽皮裁制的紧身衣,系着一根腰带,腰带上坠挂着物件。脚踩木屐,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
“你是谁呀?”我一头雾水地看着他。“我叫琮琮,”他冲我笑了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你是工坊新来的学徒吧?我们该去找工坊大师傅喽。来,跟我走!”
我疑惑地跟在此人身后。跨出茅草屋的那一瞬,我被良渚的山水震惊了。青山隐隐水迢迢,蒹葭苍苍烟袅袅。日光下,草丛绵密温柔,路旁的白鹭悠游自在,蓝天白云,茅屋稻田,一派悠然。原来古人的生活如此美。那一秒,我看见了她的美丽。
来到工坊内,大师傅正在玉料上雕琢“神人兽面纹”。上半部分是一个头戴羽冠的人像,双臂上举,五指分明,图纹的下半部是一只露着獠牙的神兽,蹲踞在地上。亲眼目睹的图案正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纹饰——“神徽”,我突然有些许恍惚。
四面四角的浮雕技法出神入化,只是呆呆萌萌的神人兽面纹更吸引我的目光。四个棱角上的兽面纹两侧各有一只神鸟守护,装饰线条刻画细若游丝,可谓独具匠心。凝视它的瞬间,我仿佛看到头戴羽冠的王和身穿华美玉饰的后带领着他们的族人在这个“上大天神下通地府”的神器面前虔诚的祈祷,缓缓吐出他们的希望:国之昌盛,平安顺遂。
“大功告成啦!”大师傅高兴的喊了一声,我的思绪飘回现实。琮琮拉着我说:“事情办完了,走,去城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