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的阅读体会篇一
讲真,这部36集的剧我看了两年多才看完。一方面是因为对结局基本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剧节奏的确很慢,适合有兴致有心情时观看,所以我往往是想看时就点开一集静静欣赏。不过,最后六七集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因为原著我只看了前八十回,高鄂的续作我并没有兴趣看,所以电视剧后面几集,演的是后四十回的内容,节奏相对加快,嫁的嫁,死的死,内部矛盾爆发,一步步演绎贾家的衰败和倾倒,让人唏嘘不已。看到黛玉、迎春、探春、湘云、宝钗等人的悲凉结局,我赶紧打消了看原著前八十回时对她们衣食无忧、吟诗作对、赌书泼茶生活的一丝羡慕,封建时代女人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力和无奈,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张爱玲说她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就是断臂的维纳斯,没有人知道曹雪芹具体会怎么写后面的情节,这是最大的遗憾。但是,这部剧请了一堆红学大咖,经过严密的研究,在不违背曹雪芹前面写的判词、诗句等伏笔原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的续写,让我得以欣赏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整体上看,剧组没有对宝玉黛玉的爱情着墨太多,更注重的是整个家族发生的故事,这也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名门望族的生活风貌和思维模式。
87版《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三十年快过去了,经典依然是经典。从演员到道具,从服饰到配乐,都称得起精致二字。男演员眉清目秀,女演员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代的美女是真美人,美得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脸是典型的具有东方美、古典美的脸蛋,不是清一色尖下巴锥子网红脸,拉近镜头你看到的是炯炯有神的眼睛,而不是空洞无神的隐形眼镜。
电视剧看完了,那几首经典的配乐依然在耳边回荡,又想多去看几本红学著作,毕竟,《红楼梦》里所蕴含的人生况味是一生都读不透的。
红楼梦的阅读体会篇二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通过对贾宝玉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虽然它原本是一本成人文学作品,但是许多小学生也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兴趣,纷纷加入到红楼梦的读者队伍之中。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也读过红楼梦,我的阅读心得体会无论是在叙述手法、人物塑造,还是对人性的思考,都得到了一些新的领悟。
首先,红楼梦以婉约的叙述手法吸引了我的注意。与现代小说广泛运用的直接叙述不同,红楼梦采用了间接叙述和叙事语气,给人一种飘渺却又逼真的感觉。这种叙事方式是独特的,使我感受到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例如,在描述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草堂相遇时,小说并没有直接说他们是如何相识的,而是通过贾母的回忆,以及贾珍向贾母询问的方式,来逐渐揭示贾宝玉的身世和他与黛玉之间的纠结情感。这种跳跃式的叙述,使我感到十分新奇和有趣,也培养了我的想象力。
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是王熙凤,他们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鲜明的形象。贾宝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敏感脆弱的男孩,他对人情世故抱有独特的见解,深受我喜爱。而林黛玉则是一个聪明、敏感、痴情的女孩,她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她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个性所折服,也为她不愿妥协和认命的态度感到佩服。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启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让我体会到人的情感、痛苦、追求与妥协。
第三,红楼梦对人性的探讨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启发。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真实与虚伪、情感的复杂性等都被深入地揭示出来。例如,在贾母、王熙凤等女性角色的案例中,小说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失去自主权的无奈,从而对封建社会的性别歧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使我对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压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激当今社会给予女性的平等权利。
最后,红楼梦也带给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舛,有的才华出众被宦海淹没,有的高官显贵却命途多舛,这些都让我对现实社会的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小说告诫我,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和困难,用勇气和智慧去把握生活。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才是我真正的富贵。
总之,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古典的文学作品,但它的内涵和人性的描绘让我能够从中获取到很多启示。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我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生命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我相信它会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
红楼梦的阅读体会篇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精致的叙事手法,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尽管它被认为是高中或大学水平的经典文学作品,但在我小学五年级的班级里,我们有幸被老师选为《红楼梦》的小读者,这让我对这部巨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红楼梦》展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社会生活画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性格鲜明,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天真单纯,有的忧愁郁郁。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形象,生动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能够逐渐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也加深了我对人性的认识。
其次,我被小说中的情节和故事所吸引。作为一部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情节错综复杂,耐人寻味。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情感交融和曲折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不易。同时,小说中也描绘了人心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现实。这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无奈和人的命运多舛。
第三,红楼梦给我带来了对美学的思考。小说中处处透露出作者对美的追求和表现。从人物的容貌、仪态,到描写的环境与音乐,都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氛围。我通过阅读,激发了我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例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等。我也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外形,希望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第四,《红楼梦》虽然曲折复杂,但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智慧的含义令我印象深刻。在小说的人物中,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是聪明智慧、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阅读他们的言行举止,我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以及智慧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态度,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品德的人。
最后,红楼梦也给我带来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小说中描写了贾府与其他家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部的勾心斗角。与此同时,小说中的友谊、亲情也是令人感动的。通过阅读,我明白了珍惜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学会与人相处。我也坚信,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更是一个深思熟虑、反思生活的作品。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不仅了解了古代社会的面貌,还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美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渴望,进而思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红楼梦小学生阅读不仅仅是学习文学知识,更是启发思考和成长的过程,对于培养孩子的素养和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的阅读体会篇四
最近,我看了原著的红楼梦。里面有个别字还不认的,文言之乎者也的不好理解。里面的人物思想、活动脉络不清楚,一些诗词歌赋也不懂,读起来还是挺吃力的。但是有一点还是能看懂的,就是作者的意志、学识的渊博和历史背景。
曹雪芹是出生和生活在一个败落的封建贵族家庭里。从小过惯了“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丫环、佣人前拥后护,好不消遥自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变迁,拥有荣华富贵的豪门贵族也有跌入穷困撩倒境况。他失势后,就是满腹的经论、学问也无用武之地,不得时、不得地,从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是黄河东流入海去,八斗文才当饭吃。
但是,他是失势不失志,历经千般的磨难,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深厚文学功底。创作出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园地里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给我们留下了影响千古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让后人品尝着他那五味具全,酸甜适中的成果,回味无穷的精神魅力和精神享受。
学习红楼梦,主要的是学习曹雪琴在异境中自强不息,矢志不逾的精神,去追求个人的远大理想,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
红楼梦的阅读体会篇五
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悲剧,美到让人心伤--《红楼梦》读后感.忆梦中之事,似是难记忆梦中之人若在面前忆梦中之言,甚觉心伤.无奈,超脱时期,末成悲剧.
"谦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低声诵吟,重复咀嚼,曹雪芹阅尽沧桑,在从彼的少年阅历中与材,回想的暖馨,身世的炎凉,更是给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曹雪芹的作品超出了全部时代,书中的配角贾宝玉完整背离了过后的礼法,但却很是契合当初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宏大的成绩!
在尔看来《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充斥了无奈与悲伤.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悲剧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毕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答题.
悲剧产于二个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领现黛玉是独一的良知,而宝钗固然也可疏可敬,但心上总有一层隔阂.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却越去越发明宝钗合乎儿媳夫的尺度,黛玉的性情气质却不替他们所喜.宝钗能尽质将大家束缚在礼法的范畴之内,黛玉却返去做了执着的暴露.
悲剧尤其发生于两个取舍威望性的迥异:爱谁,宝玉保持了本人的挑选然而,弃谁,宝玉是一点也不权力的,所有蒙于父母之命.终极,宝钗折嫁,黛玉回魂.于是,悲巨变成了不可防止的终局.
鲁迅曾说功一句话:"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货色覆灭给己望."又言"但凡傻弱的公民,即便体魄如何健齐,如何茁壮,也只能干毫无意思的示众的资料跟瞅客,病逝世多多是不用认为可怜的."可睹,无价值的灭绝并不是悲剧,而《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震动我口,就由于它将被誉之物的美表示得酣畅淋漓.
例如林黛玉,书中充足写没了她的寻求取气量之高贵若不是如此她的悲剧即也不会令人如斯印象深入.唉!说到可悲处愈是可哀.也罢,就此放笔.
不知为何,合上手中的《红楼梦》,竟是想再看一遍.或者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犹如一梦,美的让人不想撒手.
红楼梦的阅读体会篇六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读完第一章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它主要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写的,它以生动的描写,写出了那时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因为我觉得她美丽、聪明,又很好学,还知书达理。不过,她的缺点就是太多愁善感。我最不喜欢的人物就是薛宝钗,因为她明知黛玉多愁善感,没有妈妈,还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感觉好像是故意的。我不太喜欢《红楼梦》的结尾部分,因为太悲惨了。
读了《红楼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要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优点,从自身找找有没有和里面人物同样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懂,以后有时间我会再好好阅读它,相信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想。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的眼睛正是大观眼睛,所以他看到了一个欲望无穷、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他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歌。甄士隐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他的解,是对泥浊世界和荒诞人生的“解构”。原来,这个金玉其外的人群舞台,演的不过是一幕幕荒诞戏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有一首荒诞主题歌,还有一个荒诞象征物,这就是“风月宝鉴”。
宝鉴的这一面是美色,宝鉴的另一面是骷髅。贾瑞死在美女的毒计之下是惨剧,而追逐骷髅似的幻影幻象则是几乎人人都有的荒诞剧。难道只有贾瑞拥抱骷髅?人世间在仕途经济路上辛苦奔波、走火入魔的名利之徒,哪一个不是生活在幻觉之中的贾瑞?总之,揭示世道人生甚荒唐的荒诞性,是《红楼梦》极为深刻的另一内涵。
如果说,林黛玉之死是《红楼梦》悲剧最深刻的一幕,那么,贾雨村的故事则是《红楼梦》喜剧最典型的一幕。《红楼梦》的大情节刚刚展开,就有贾雨村“葫芦僧判葫芦案”。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雨村本来还是想当一名好官的。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当他家道衰落后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卖文为生时,也是志气不凡才会被甄氏所看中并资助他上京赴考中了进士,还当了县太爷。被革职后浪迹天下又当了林黛玉的塾师。聪明的他通过林如海的关系和推荐,便在贾政的帮助下“补授了应天府”。可是一下马上任就碰上薛蟠倚财仗势抢夺英莲、打死冯渊的讼事。
贾雨村开始面对事实时也正气凛然,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并发签差人立刻把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可是,站在桌边上的“门子”对他使了一个眼色,雨村心中疑怪,只好停了手,来到密室听这个听差叙述讼事的来龙去脉和保乌纱帽的“护官符”,而讼事中的被告恰恰是护官符中的薛家,又连及同在“护官符”中的贾家,甚至王家,这可非同小可。最后,他听了“门子”的鬼主意虽口称“不妥,不妥”,还是采纳了“不妥”的处理办法,昧着良心,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放走凶手,之后便急忙作书信两封给贾政与王子腾报功,说一声“令甥之事已定,不必过虑”。为了封锁此事,又把那个给他使眼色、出计谋的门子发配远方充军,以堵其口。
王国维在评说《红楼梦》的悲剧价值时,指出关键性的一点,是《红楼梦》不把悲剧之因归罪于几个“蛇蝎之人”,而是“共同关系”的结果,如林黛玉,她并非死于几个“封建主义者”之手,而是死于共同关系的“共犯结构”之中。而“结构中人”并非坏人,恰恰是一些爱她的人,包括最爱他的贾宝玉与贾母。他们实际上都成了制造林黛玉悲剧的共谋,都有一份责任。这种悲剧不是偶然性的悲剧,而是人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成为“结构的人质”的悲剧。
《红楼梦》的忏悔意识,正是意识到自己乃是共谋而负有一份责任的意识。《红楼梦》正因为有此意识而摆脱了“谁是凶手”的世俗视角,进入以共负原则为精神支点的超越视角。可惜王国维未能发现《红楼梦》美学价值中的另一半--喜剧价值同样具有它的特殊的深刻性,即同样没有陷入世俗视角之中。
贾雨村在乱判葫芦案中扮演荒诞主体的角色,但他并不是“蛇蝎之人”的角色。当他以生命个体的本然面对讼事时,头脑非常清醒,判断非常明快,可是,一旦讼事进入社会关系结构网络之中,他便没有,并立即变成了结构的人质。他面对明目张胆的杀人行为而发怒时,既有良心也有忠心(忠于王法),可是良心与忠心的代价是必将毁掉他的刚刚起步的仕途前程。一念之差,他选择了徇私枉法,也因此变审判官为“凶手的共谋”。可见,冯渊无端被打死,既是薛蟠的罪,也是支撑薛蟠的整个社会大结构的共同犯罪。说薛蟠仗势杀人,这个“势”,就是他背后的结构。
贾雨村在葫芦戏中扮演荒诞角色,表面上是喜剧,内在则是一个士人没有、没有灵魂主体性的深刻悲剧。总之,《红楼梦》的内在结构,是悲剧与荒诞剧兼备的双重结构。也可以说,《红楼梦》的伟大,是大悲剧与大喜剧融合为一、同时呈现出双重意蕴的伟大。一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只重其悲剧性,忽略其荒诞性,今天正需要我们做一补充。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哲学的,指的不是《红楼梦》的哲学理念,而是它的生命哲学意味和审美意味,即由《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及其他女子等美丽生命所呈现的生命形上意味。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永恒魅力和美感源泉,不在于它与社会形态变动相连接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而在于它呈现了一群生命,一群空前精彩的诗意个体生命。这些生命,也带有儿童的天真和原始的气息,在你争我夺的功利社会里都在内心保持一种最质朴、最纯正的东西。
《红楼梦》塑造林黛玉等一群至真至美的诗意女子形象,是中国文学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奇观,也是世界文学的奇观。《红楼梦》女性诗意生命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形象,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有一共同特点:不仅外貌极美,而且有奇特的内心,这便是内在诗情。
贾宝玉称她们属于净水世界,这不仅是概括她们的“柔情似水”的女性生理特点,而且概述了她们有一种天生的与男子泥浊世界拉开内心距离的极为干净的心理特点。她们的干净,是内心最深处的干净,她们的美丽,是植根于真性情的美丽。因此,曹雪芹给予她们的生命以最高的礼赞。
他通过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礼赞晴雯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一赞辞,既是献给晴雯,也是献给其他所有的诗意女子。《芙蓉女儿诔》出现于《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至此,曹雪芹的眼泪快流尽了。
他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希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红楼梦》的哲学意味正是,人类的诗意的生命应当生活在泥浊世界的彼岸,不要落入巧取豪夺的深渊之中。
人生只是到人间走一遭的瞬间,最高的诗意应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林黛玉、晴雯、鸳鸯、尤三姐等,返回宇宙深处的故乡时,不带俗世中浊泥与尘埃,乃是一片身心的明净与明丽。《红楼梦》充满悲剧氛围,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