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渐渐升起
自:独、独自。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角(6)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于)今昔,因自度此曲。
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今昔: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左(9)名都,竹西隹处(10),解鞍少驻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过春风十里(12),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1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
乔木:古老的大树。兵: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黄昏清角吹寒(2),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赏(3),算而今重到须惊(4)。
杜牧善于游赏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扬州慢》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
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阕下阕
景情
空惊
今日萧条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感慨今昔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选题之前,跟两位科长和教学师傅进行了详细沟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选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会比较有探讨价值,现在又正在上粤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两位“同课异构”的'老师商量后选了《扬州慢》,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跟我们此前学过的大量“吊古伤今”诗词有较大联系和比较价值。
此前有幸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并学习其以“336”为代表的新型课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动和启示,所以就在结合我校“135和谐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尝试。
二、教学设计反思
a、学习目标设计与反思
本着课堂教学目标简约化的原则,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两点:
1、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
2、体味该词的写作手法。
定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体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统总结并正确运用诗歌鉴赏的相关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这两个教学目标有一些重复的嫌疑,比方说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中就会运用了相关艺术手法,这样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这让我们体会到在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坚持简约化、具体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原则。
b、教学重难点设计与反思
通过课前跟学生和相关老师的沟通,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所缺乏的就是具体运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问题。诸如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移情、通感、拟人等等的区别与联系。
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体味词的写作手法和‘黍离之悲’”,这样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设计为“移情手法”的赏析并进行拓展延伸,因为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移情手法”,很有必要进行一个难点的拓展并学会具体运用。
但通过课堂实践证明,环节进展中虽然是环环推进,但并未能很自然的体现这种逻辑的衔接,稍嫌生硬。同时,对移情手法的赏析老师没有做到示范分析,使得部分同学未能很好领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误了课堂的效率。
这说明,课堂的逻辑性,教师的案例分析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导学案设计与反思
我的导学案设计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5、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再次体味《扬州慢》的“黍离之悲”,结束课堂;
6、课外导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叶嘉莹),加深理解,体味词之美学意蕴。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是体现杜郎口学习心得与学校的“135和谐课堂模式”;遵循一条主线,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逻辑性原则;问题设置坚持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够明确,具体,有混淆和重复之嫌;问题设置过多;初步感知与深入品读部分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初步感知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导学案设计中要更加具有层次感、逻辑性和简约化。
三、教学过程反思
原计划的教学过程是:导入+初步感知8分钟;深入品读,检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3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0分钟。
实际操作过程如下:导入+初步感知12分钟;监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1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2分钟。
从对比不难看出,我的实际操作中拖堂2分钟;导入与初步感知用时过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开课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以后的导入课堂与初步感知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四、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根据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周周清的检测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堂课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当然,这跟公开课的强大阵容效果是分不开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就将拟人与移情手法混淆,说明我的点评还不够细致到位。
总的来说,通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鉴于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立足文本并进行反复推敲,首先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四、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初涉教坛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坚持“发现不足,明确方向,锐意进取”的原则,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最后,万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冒着酷热莅临课堂指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见帮我减少了弯路,明确了方向。谢谢!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声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三)小序的分析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
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四)课文分析鉴赏
分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先点出“名都”,再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只八个字,就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析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分析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词人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分析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分析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来看,是扬州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分析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分析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
(五)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扬州慢
内容抒写作者抗敌救国宏图大志,表达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情感表达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体现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风格苍凉中透露悲壮、豪迈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用典化用、反衬
三、课堂小结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词的上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上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词的下半阕运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下半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这样就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分类作业a类:jc,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
预习布置预习《长相思》。
板书设计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
课后反思
扬州慢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扬州慢》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扬州在隋唐、北宋时是著名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是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下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鉴于这首词的特点和十四班的学生情况。我的教学思路为:激情导入——诵读品味——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在把握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赏析——视频赏析——比较阅读——课后作业。
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但却是我们学生的薄弱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教师的“霸权主义”作怪。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并没有走老路子(先解题,再作者介绍,然后听读录音,教师讲解,作业或高考知识链接)。而是大胆的舍弃了书本上那些“死”的东西,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赏析上,变学生的被动学为我要学——语文知识模块无非是字、词、句、篇,而学生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而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赖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让他们去与作品、与作者交流。基于此,我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诵。在学生无法把握词的节奏和个别字音时做了一些指导。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老师都会让自己的学生课前预习,但有一部分老师却没有进行反馈。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最终会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就这首词的内容,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交流。一方面,反馈了学生的预习,另一方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势。
经典的作品一定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即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肉”是经济基础,“灵”是上层建筑。所以,如果学生不理解词的内容,欣赏也就是空中楼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把握了词的内容只是学词的初级阶段,经典的作品不仅仅在于知道它写了什么,更在与探究它如何写,如何使得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浑然天成。所以,我将这首词的重点放在了对它的赏析上。希望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来增强对此词的理解,做到个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最后在同学们思路都打开的基础上,播放音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对此词的感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检验知识掌握的最好方法莫过于知识的迁移对比了。所以,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比较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学的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对所学进行了复习,可谓一举两得。
综合来看,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教师能够守住自己的阵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跟大流,紧抓高考题,急功近利,钥匙握在手中而找钥匙,而是融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怀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情怀,进行民主教学——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活。一个老师如果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语文成绩就应该是副产品。此外,这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教师的教示范作用;体现了语文的“味”;问题设计的有梯度。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待改进;板书欠缺;时间把握的不到位,使得这节课不够完整;课堂上一些细节没有注意,表达欠清晰明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