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年阅读指导教案篇一
这篇课文我认真地读了三遍,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资料。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
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
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最终,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经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欢乐。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资料,并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经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经过模仿课文说自我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
童年阅读指导教案篇二
近期与学生一起学习了六年级《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文章描述了9岁的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
课后我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深深感到: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为什么”就是一次发现,一次发现可能就是一次科学探索。作为父母及教师千万不要错过儿童这一“发现"的年龄段,引导孩子们爱上“科学”。“为什么”是很多儿童都在想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儿童正好开始了对世界的神奇探索,每一次触摸、每一个发现,在我们成人眼里已经熟视无睹的现象,但对于孩子却是那么充满神秘、充满了吸引力。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世界、实践他们的设想、研究身边各种体验和经历带来的结果,是他们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虽然孩子们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但是他们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却来自于父母及教师的引导与培养。这份对科学的情感不靠灌输,也不能手把手地教,依靠的是孩子的不断的、直接的体验。只有让孩子们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孩子产生探究的需要。
所以,孩子们开始发现的时候,正是父母及教师把握机会,让孩子不放弃好奇、不放弃探究的最好时机。父母及教师应时时用最简单的方式回答孩子的问题,慢慢引导,让孩子们对科学永远有兴趣。要时时让孩子们保持着想了解“为什么”和不断发现的心态,对科学产生深厚的“情感”。这是一个慢慢引导,充满情趣的过程。此外,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式,不要用那些非常严谨的科学解释把孩子吓着了。比如,如果他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们只需简单地告诉他,大自然给了它这种颜色,因为这样是最漂亮的颜色,或者这样回答: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颜色,天空的颜色本来就是蓝色的。相信只要保持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定会有更多科学发现的出现,涌现更多的“小发明家”。
童年阅读指导教案篇三
这天我上了《童年的发现》一课,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我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新奇或是搞笑的发现”一开始课堂还是一片寂静,只有一个同学愿意举手说,我只好先叫举手的这位同学先说,他说道小时候捡了一条毛毛虫养在家里,慢慢地看它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顿时在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课堂就像炸了锅一样,同学们都起了兴致,纷纷议论起来,想回答的同学争先恐后的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好起来。我也趁热打铁让他们多说一些,不时的也给些评论。就这样我导入了新课,也把学生的兴致提了起来。一节课的效率很好。我之后问的几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说出来。我想这和一开始的谈话导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一一点不足的.是在让学生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当时所要体现的情绪时,学生不能很准确的体会到。我感觉还是不太熟悉课文的缘故,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要逐步来讲作者是怎样发现人进化的规律的和他和老师的误会。
童年阅读指导教案篇四
《童年的发现》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书写了自己在童年时的发现。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接着细致表述了发现的过程,最后得到证实的同时又被老师误解。于是,一个好幻想、爱刨根究底孩子跃然纸上。
课题“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命题,可分“我的发现”和“童年时的`发现”来确定题眼,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为:
1、通过阐述理由来辨别图片,读准认识““胚胎、草履虫、细胞”等词。
2、通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抓重点语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读懂“发现什么”。
3、以梳理“发现”历程、小组学习交流为基础,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师生评价来进一步读出童年的情趣。
教学板块分三块进行,
一、检查预习。
二、读懂“发现”。
三、读出童年。基于上午的课堂实施情况,分板块谈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在检查预习板块,学生已经预习过文章,利用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语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童年的发现》的起点。我的导就在学生有这样的学生基础上进行。拿出网上找的三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胚胎,哪个是草履虫,哪个是细胞,并要阐述理由。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明白可以通过字典、词语手册和书本中的注释去读懂词语,更可以通过查资料,看图片,看视频去进一步地了解认识它们。
在读懂“发现”板块,学生通过快速浏览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写“我”发现了什么的段落。并在学习小组交流中准确抓到信息,哪些语句能告诉我们发现是什么?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最后我在小结中授予方法指导“我们通过抓题眼、抓重点段落、找重点语句读懂了发现是什么。”
在读出“童年”板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趣?首先我还是选择了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交流,并提出学习要求:
1、选择一处或几处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懂读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发现是怎么样的发现”,并批注在相应的段落语句旁边。汇报交流中,我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感受童年的味道。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3自然段,想通过老师的凭借、自己谈感受、同伴的评语中一步步营造一份梦境,体会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发现。这环节的教学我一直很困惑,学生正处童年,成年人的我们去阅读这样一段文字时,那种意境会很有体悟,学生却很难。策略与手段比较单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读,难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发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童年阅读指导教案篇五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颇佳。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体会到了教师的快乐,我知道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课下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点,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把这一课的教学放在最后,作为本单元的重头戏去认真对待,这样,学生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第二点是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甚至可以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