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的文章散文有哪些篇一
12月13日,我代表学校在西安交大附中参加了以“创新与责任”为主题的“西安市2013年素质教育高峰论坛暨年度素质教育创新人物颁奖仪式”。
聆听了两位专家和数名获奖老师的报告。
第一位作报告的专家是韩主任。
他40余岁,身材消瘦,身着褪了色的旧西服,头发凌乱,纽扣开怀,近乎是不修边幅,很显然是随意为之。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邋遢。
他主要通过ppt,把十八大三中全会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理论进行了逐条宣读。
刚开始,我还以为精彩内容在后面,充满了期待。
没想到,当听到主持人说:“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韩主任的精彩演讲。”时,我才知道,自己的期待落了空。
稀稀拉拉的掌声顿时响起,鼓掌的,估计大半都是源于礼貌,而非发自内心的赞许。
我自然也不愿鼓掌。
放眼四周,只见大家昏昏欲睡。
随后他还自我介绍说是博士毕业。
那时,我就在心里寻思:这是专家吗?难道中国的博士就是这等水平?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内容,报纸上不都全文刊载了吗?还用得着千名学校骨干精英挨饿受冻坐在报告厅专门听他的讲解吗?何况,连讲解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是照着ppt逐条宣读而已。
就算读,都费劲,声音小的,像我等坐在后面的老师,根本就听不清,话筒在他面前,俨然是摆设一般。
中途,明显有部分老师悄然离开。
我差点也萌生了退场的念头,但转念一想,是学校派我来代表王校长参加这次论坛的。
我就坐的椅背上,就一上一下赫然贴有周至县和王宏波的标签和姓名。
而且本县参加本次论坛的普通教师,仅有四名,我也是荣幸的其中之一,其余人员不是教育局领导,就是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
看了会务手册,才得知,主办单位是西安市教育局,协办单位是西安万科企业有限公司。
难怪,级别如此之高。
也不是谁想参加就能参加的,凡参加的主要人员,要么是身挂要职,要么是获奖老师。
而像我这样“临危受命”的情况,可谓十年碰了个润腊月。
想到这里,于是又劝慰自己耐着性子坐了下来。
第二位专家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
唐校长个头高大,50岁年纪,头发油光可鉴,一身深蓝色风衣,崭新惹眼,和本次论坛相得益彰,很明显是精心而为。
他报告的主题是《教育回归以人为本》,他也依靠ppt展示自己的报告内容,但和韩主任最大的不同是,ppt制作精美,图文并茂,颜色搭配得宜,词句精妙,内容丰富。
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的声音雄浑,富有磁性,且讲解的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尤其是抑扬顿挫拿捏到位,且手语动作与内容及语气浑然天成,配合得天衣无缝。
尤其是他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ppt图画,可谓一目了然,鞭辟入里,振聋发聩,令人心悦诚服!
这得益于他广见博识:他曾在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做过调查访问,撰写的教育论文有多篇获奖,且大都是省级一等奖。
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入一线各地学校教室,抢拍下了众多功利性标语、毕业生撕书等宝贵的图片资料。
比如标语:“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以及某中学学生高考完后,站在教学楼将书本撕碎抛向天空,上演“季花满天”的一幕,不能不引起身为教师的我们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反思。
他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人的教育,即素质教育;一类是分的教育,即应试教育。
并分析说:我们的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是:小学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上重点初中;初中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入示范高中;高中毕业了,盼孩子得高分,考进名牌大学;大学毕业了,又盼孩子找个好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盼着孩子赚大钱。
即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是钱的教育。
如此恶性循环,根源是重视了分的教育,却忽视了人的教育。
而只有将学生从分的教育樊笼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教育回归。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为此,他总结了一句最富哲理的箴言:“孩子就是孩子,不是家长的面子,不是学校的牌子。”我感同身受,频频点头。
他在素质教育方面之所以取得了一定成绩,源于他的教育理念。
他一贯以“身心为先品行为本能力为重习惯为基愉悦发展”为目标,以“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为追求。
他说,在他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锡山高级中学在全市仅有36万人的情况下,而考入清华北大的竟有14名,单本县就考上了5名。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反思。
而他无疑是当下素质教育成功践行的佼佼者。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尽管他从17岁时,才自学电大课程,并于22岁获中文大专学历,随后两年又在陕西教育学院大专起点中文本科进修班学习,34岁时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8岁时又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研修班毕业。
可以说,他的求学之路布满艰辛,并不是一步到位。
从他身上,让我顿悟:人的能力水平似乎和学历文凭毫无关系,关键在于你是否肯上进。
而在困境中毅然进取有为,毫无疑问也是人的教育最关键之处。
尽管他的学历没有韩主任高,然而,从他自信满满、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素质教育的春天脚步正在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
当主持人还未发出“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唐校长的精彩演讲”的提议时,四周雷鸣般的掌声早已响彻大厅。
我自然是情不自禁地呱唧了数下。
当举行专家论坛时,我才蓦然发现,唐校长一瘸一拐地走上了主席台,惊得我目瞪口呆。
原来如此富有才情的一个人,居然身患残疾。
这就更加激发了我对他由衷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也感觉冒着严寒,从早上六点半天未明,急匆匆乘车赶赴西安,未吃早餐,就入座听报告,值了,可以说不虚此行。
哪怕后几位也和韩主任一样讲得枯燥乏味,一无所获,也不后悔。
令我欣喜的是,后几位中也不乏较突出的青年新秀。
略有印象的是范晓兰的《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尊重孩子一生幸福》,她的素质教育实践主要得益于“四窗”教育,即“梦想之窗”、“实践之窗”、“思考之窗”、“使命之窗”。
她的报告,层次明晰,事例活泛,观点鲜明,听来较有启发。
另一位印象较深的是西安某中学物理教师王俊博。
难得的是他将素质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物理教学中,事例鲜活真实。
为了充分实践素质教育主张,他往往将学生感兴趣的人物或物品或景物图画制成ppt,使其融入到物理知识的讲解中,由此展开联想和分析,不仅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洗礼。
随后几位,大都没有ppt,完全是照稿宣科,不是谈心得,而是读体会。
听的人头脑发胀,心浮气躁。
后来坐车返回时,无意中听到本县唯一获奖的东街小学女教师勾苗说,田延老师曾经在周至进校为全县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做过报告,那次的报告叫她终身难忘,至今还记得田老师举的毛毛虫的例子。
她还将此例活用在语文教学中。
没想到田老师在论坛中的报告竟是如此令人不敢恭维。
就连西周中学校长吴尔钱老师也有同感。
吴老师原来是周至县教育局政工科科长,随后调任西周初级中学担任校长职务不久。
他说西周中学无论是育人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很落后,至今还没有一台像样的投影仪。
但是,听了我对唐校长报告的赞誉之后,禁不住扼腕叹息:“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听到唐校长的精彩报告。
原因是受韩主任的影响,实在听不下去,就出去透透气。
等回来时,唐校长的报告已经讲完。”
随后,他向我简单谈了一番他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管理与教学管理中去。
他说,他要以“以求变的思维做不变的事情”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并要在“安全和谐”的前提氛围下,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分的教育”转变为“人的教育”,并打算拿出三万元作为试运资金。
一万元用作各项奖励,一万元用作购买设备,一万元用来购买图书。
并要将图书分配给各班,每班设立一个专用书柜,供学生阅读。
以此作为自己素质教育实践的开门红。
还举例说,西周中学一个管后勤的领导自认为把学生灶办得很好,然而他却说不行。
为此,该领导不服,于是他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和批评,先是在全校学生中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令该领导大吃一惊:学生普遍反映伙食差,而满意率还不到30%。
在铁证面前,该领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那到底该如何将灶办好?”的感喟。
于是,他说,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而思维的转变却与见识有关。
为了增长见识,他有意陪同该领导参观了周至中学、周至六中、周至七中等本县名校的学生灶的规模和特色。
经过实地考察和取经,该领导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的症结。
吴校长的做法,令我感慨万千:这不就是管理人的领导艺术吗?而领导艺术其实根子源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与求学时期的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后天的耳濡目染有关,比如,像唐校长等人颇有看点的论坛报告,虽然仅仅是不到20分钟的报告,然而关于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实例,某一个画面,甚至是某一句话,都有可能给有心人以启迪,甚或听众就因这一点而致使其人生发生重大逆转也不无可能。
像韩主任这样无疑是“分的教育”的结果。
但愿在素质教育的践行中,能多一些像唐校长式的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而少一些像韩主任式的“高分低能”的所谓育人专家。
那么,中国素质教育的春天必将到来。
尽管这场高峰论坛,还有诸多不足,比如,获奖老师只有荣誉证书,却无物品奖励;比如像田老师等个别获奖老师的发言,内容空洞,但他们能获奖,说明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的确确做出了突出成绩,他们的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还是让我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春天——唐校长的别开生面,范晓兰的“四窗”实践,王俊博的德育渗透,吴校长的顿悟漫谈,无不对我发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应该是论坛的终极目的“以人为本寻求改变”。
有梦想的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时,带走的不应该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我想,对于如何将“创新与责任”落实到素质教育实践中,身为教育工作者,这恐怕就应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育梦:人的教育像花儿一样,开满天下,分的教育像焰火一样,渐渐熄灭!
的文章散文有哪些篇二
枫树的美情,下面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几篇写枫树的散文文章吧!
楼前不大的花园里,花树间种,绿草铺垫,给了都市人街市中突现绿洲的感觉。
这一块块铺就的草地,犹如渲染生命的陈辞,每天都在向红墙青路中生活的人们致意问好。
小草到了冬天,才披上棕色的风衣。
等春风一到,她就会慢慢脱去。
这一换一脱我懂了青青小草知寒知暖的心性。
一年中,小草尽量身着绿衣,她想用她的本色与花儿、树木一起解读生命的活力与意义,解读她们的生命力在春天活化出的灵性。
树木的灵性可因阳光的转移、风的轻拂与鞭策,雨雪的亲吻、温度的启迪以及解读人的眼光情感和心境而风情万种地转化着。
风打树叶的婆娑,雨吻枝叶的婀娜,雪点叶片的轻柔,把树木静态的木然转化成了动静间作的灵动。
楼前一隅一株年少枫树的端庄和活脱已将我的心深深地打动。
这株枫树三年前不显山露水地在院内一座假山后安了家。
年幼时,它的存在因为榆钱树的覆盖,香樟树的遮挡,以及假山的遮蔽,还有树小,枝短叶玲珑,及大树枝叶遮蔽了阳光,挡住了人们视线的原因,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娇小的枫树一直以来是在呵护多余率性的氛围中成长的。
感性的阳光和轻柔的晨风是塑造灵感的最佳手笔。
眼神的刹那间捕捉是掠住风景的最美妙的时刻。
当我的眼神在情绪的驱使下,发现了枫树灵动和率性的一面时,我先是愕然,再为平日里对它的漠视而感到悔然。
一阵晨风从我身边拂过,摇曳起了枫树的枝叶。
枫在摇曳中找到了自我,控制住了随风的性情,只让枝头轻柔拂动,权且用舒缓放纵了一下自己。
少年的枫叶似叶瓣,但树上的每片叶片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魅力。
不大的叶片竟然展现出了生动的色彩:叶片似红绯红,绿中点缀着红、叶翅上透着红,红绿混然,不可切分;俏丽的叶片也用自己的不同姿态秀出了春光下的风采:它们或卷或舒,或俯或立,或拥或疏,风至时,飘然而动。
枫树用叶片娇小,枝条纤细,树身窈窕勾勒出了自己富于女性的韵味,也展现出若同少年女子般委婉可人的雅致。
风轻轻地吹起,一层层的枝叶,层叠起伏地晃动着。
摇动中摇出了一道风景,也摇出了一种精神。
站在门楼前的空地上可以对枫树一览无余。
尽管榆钱树从冬天刚刚苏醒,还未及着上绿装,但是它的高大正好衬托了枫的娇小。
被榆钱树拥着的她竟有了小鸟依人般的神态;樟树似乎总是像大哥一样,冬天也没有忘却“护花使者”的责任,将自己碧绿的枝叶,铺展的开开的,时刻侯在枫树后。
枫洋溢着只有得到足够的庇护才可流露出的自信和骄傲。
她追随着阳光,追随着空气,安逸地生长着。
你看在晨风的吹拂下,她如裙摆一样的树冠,层层叠叠,朦朦胧胧,既显示出了女子的活泼,也显示出女子的娇羞。
我放慢了正要赶着上班的脚步,一边退行,一边观望。
飘动着的枫叶在柔软的阳光下,疏影浮动,枝尖慢点。
那不大的一片红,也折射出了浓浓暖意,脉脉温情。
三年来,这株枫树也许无数次如今天这样展现过风采,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有幸解读她静如处子,灵性妖娆,温情达意、安然自得,淡漠世俗的品性。
走着走着,枫树在我眼中已经渐渐模糊不清.而枫树对我清晨的问候,上班路过时恰似盍首的温情致意,晚间下班时的深情守望,让我一天都怀揣着轻松愉悦的心情。
我神情地对枫说:“枫树啊,我真不该今天才懂你......”。
楼前不大的花园里,花树间种,绿草铺垫,给了都市人街市中突现绿洲的感觉。
这一块块铺就的草地,犹如渲染生命的陈辞,每天都在向红墙青路中生活的人们致意问好。
小草到了冬天,才披上棕色的风衣。
等春风一到,她就会慢慢脱去。
这一换一脱我懂了青青小草知寒知暖的心性。
一年中,小草尽量身着绿衣,她想用她的本色与花儿、树木一起解读生命的活力与意义,解读她们的生命力在春天活化出的灵性。
树木的灵性可因阳光的转移、风的轻拂与鞭策,雨雪的亲吻、温度的启迪以及解读人的眼光情感和心境而风情万种地转化着。
风打树叶的婆娑,雨吻枝叶的婀娜,雪点叶片的轻柔,把树木静态的木然转化成了动静间作的灵动。
楼前一隅一株年少枫树的端庄和活脱已将我的心深深地打动。
这株枫树三年前不显山露水地在院内一座假山后安了家。
年幼时,它的存在因为榆钱树的覆盖,香樟树的遮挡,以及假山的遮蔽,还有树小,枝短叶玲珑,及大树枝叶遮蔽了阳光,挡住了人们视线的原因,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娇小的枫树一直以来是在呵护多余率性的氛围中成长的。
感性的阳光和轻柔的晨风是塑造灵感的最佳手笔。
眼神的刹那间捕捉是掠住风景的最美妙的时刻。
当我的眼神在情绪的驱使下,发现了枫树灵动和率性的一面时,我先是愕然,再为平日里对它的漠视而感到悔然。
一阵晨风从我身边拂过,摇曳起了枫树的枝叶。
枫在摇曳中找到了自我,控制住了随风的性情,只让枝头轻柔拂动,权且用舒缓放纵了一下自己。
少年的枫叶似叶瓣,但树上的每片叶片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魅力。
不大的.叶片竟然展现出了生动的色彩:叶片似红绯红,绿中点缀着红、叶翅上透着红,红绿混然,不可切分;俏丽的叶片也用自己的不同姿态秀出了春光下的风采:它们或卷或舒,或俯或立,或拥或疏,风至时,飘然而动。
枫树用叶片娇小,枝条纤细,树身窈窕勾勒出了自己富于女性的韵味,也展现出若同少年女子般委婉可人的雅致。
风轻轻地吹起,一层层的枝叶,层叠起伏地晃动着。
摇动中摇出了一道风景,也摇出了一种精神。
站在门楼前的空地上可以对枫树一览无余。
尽管榆钱树从冬天刚刚苏醒,还未及着上绿装,但是它的高大正好衬托了枫的娇小。
被榆钱树拥着的她竟有了小鸟依人般的神态;樟树似乎总是像大哥一样,冬天也没有忘却“护花使者”的责任,将自己碧绿的枝叶,铺展的开开的,时刻侯在枫树后。
枫洋溢着只有得到足够的庇护才可流露出的自信和骄傲。
她追随着阳光,追随着空气,安逸地生长着。
你看在晨风的吹拂下,她如裙摆一样的树冠,层层叠叠,朦朦胧胧,既显示出了女子的活泼,也显示出女子的娇羞。
我放慢了正要赶着上班的脚步,一边退行,一边观望。
飘动着的枫叶在柔软的阳光下,疏影浮动,枝尖慢点。
那不大的一片红,也折射出了浓浓暖意,脉脉温情。
三年来,这株枫树也许无数次如今天这样展现过风采,但是直到今天我才有幸解读她静如处子,灵性妖娆,温情达意、安然自得,淡漠世俗的品性。
走着走着,枫树在我眼中已经渐渐模糊不清.而枫树对我清晨的问候,上班路过时恰似盍首的温情致意,晚间下班时的深情守望,让我一天都怀揣着轻松愉悦的心情。
我神情地对枫说:“枫树啊,我真不该今天才懂你......”。
我们的校园虽小,但是美丽精致,惹人喜爱。
你喜爱的,或许是那高大挺拔的雪松,古色古香的石凳,或许是那片很有闲情雅致的竹林,弧度优美的长廊,也可能是一直陪伴着我们的香樟树。
但是我最钟爱的,却是那大片的枫叶。
这儿有如画的风景。
阳春三月,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却又是那么美丽。
你瞧,笋芽儿冒出了小脑袋,竹子也抽出了细嫩的绿芽。
但那枫树却还未从美丽的梦中醒来,当春意更浓一些时,枫树苏醒了,一醒来便是那么的张扬,那么有活力:纵横交错的树枝上,一片片小巴掌似的绿叶一个挨着一个,纷纷探出头来张望这美丽的春色。
同学们也不甘寂寞,一下课便纷纷来到枫树下做游戏,聊天,欢声笑语像一串串彩色的气球,飘向蔚蓝的天空。
不久,夏伯伯火辣辣地来了,他带来了火热的太阳,阳光灼烤着大地,让人觉得口干舌燥,但是枫树却更加旺盛的生长着。
看,那是一片多么生机勃勃的绿啊!一片片枫叶你挤我,我挤你,连成一片阴凉。
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我感到口干舌燥,但是只要往树荫下一坐,一股清凉的感觉顿时从头到脚贯穿全身,舒服极了。
秋天到了,枫树脱下了绿色的长裙,换上了金色的盛装,远远望去,那枫叶好似一团燃得正旺的火焰,红的,金的,黄的,这些叶片它们共同向人们展示着枫树的美丽!秋风吹拂,金色的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纱。
我喜欢把金黄的枫叶做成书签,做成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签,这样枫叶的美丽就可以永久的保存下来。
冬天来了,晶莹剔透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落在桌子上,凳子上,当然还有那枫树上。
整个校园仿佛摇身一变,成了童话中的仙境。
这免不了有枫树的一份功劳。
纯白的雪花和金的发红的枫叶共同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
我爱那枫树,爱那默默贡献自己的美丽的枫树!
我只是一棵枫树……
我是一棵渺小的枫树,经过了四季的考验,我长出了第一片枫叶。
我那嫩红的枫叶好像风一吹就会飘落,等到我长茂盛的时候,人们称赞我的美,我的挺拔,我那一头红色的“头发”。
可是,一些喜欢爬树的小孩喜欢爬到我的树干上,拔下那一片片令我骄傲的“红发”,我忍着痛,不吭一声,因为我喜欢看到小孩们开心满足的笑容。
我盼望秋天,因为在秋天,我可以变得更美,我希望得到人们的赞扬,可是我的叶片却一片片的落下。
一片…两片…直到最后一片叶落光了。
人们不再理我了,不再喜欢我了。
在冬天,我冷的索索发抖,这时人们不再管我,只会称赞白雪的皑皑和松柏的挺拔。
“呲!”的一声,我的树干被砍了下来,它变成了雪人的手,好冷好冷。
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寂寞,我没有了朋友。
终于,我支持不住了,我倒在雪地里,流下了人类不知道的泪…
我闭上眼睛,随风吹着我的灵魂,让它飘向何处…
我只是一棵枫树,一棵只有灵魂而没有一切的枫树…
的文章散文有哪些篇三
遇见,是人生的偶然。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意思是若两个相爱的人若能相逢,虽时日短暂,也是难能可贵。,就仅此一次相逢,已抵过了世间无数的完美幸福。我羡慕古时的感情,细水长流。但在我眼里,胜却人间无数的却是词。
我极爱晏几道,我不明白情之一字是不是才子的专属,古时晏几道,柳三变,小说里的李寻欢,他们似乎都是多情而专情。我读过晏小山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年少不知愁,世家公子互发请帖,一齐饮酒作词,唤来歌姬红袖添香,好不快活。惊鸿一瞥间,乱了心魄。
再到之后“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人到青年,不似当年少年意气,懂得了生活不易,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心中的清高受不了官场的黑暗,懂得了借酒消愁。恰巧买醉时,经过高台,看见了当年的歌姬,四目相对,发现,都不似当年模样,但还是很开心,因为,都能想起当年的自我。恍如当年,年华正好,意气风发。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这是韦庄的词。一位女子,刚过及笄之年,经过父母的允许,戴上头纱走进茶楼。得胜归来的将士从楼下经过,她打开一点窗,悄悄地往下看,恰好看见一位小将身骑白马,穿红甲,剑眉星目。心想大唐女子不能扭扭捏捏,贝齿一咬,把手中丝帕往小将扔去,却看见别的女子先抢一步,好生气恼。父母说明日有踏春,已经安排了,又看到了那位小将,一来二去之间,郎有情妾有意。之后的之后便成了“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乐天左迁江州司马,送客到湓浦口,听有琵琶声,声有京韵,打听此人,请其弹奏一曲。帘后见一女子横抱琵琶,弹着弹着聊起了她的身世。年少曾是京中有名的歌姬,歌舞自风流,风光不知愁,后年华老去嫁作商人妇。乐天少时得志,却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有感为其作琵琶引。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什么是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好像故人一般亲切。这是在现实中快被用滥的一个词,却无人说过这句诗。一天中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在向前走,却从未驻足。
眼下月是天上月,你我一见如故。这便是遇见。
的文章散文有哪些篇四
秋风落叶,秋雨丝丝。
我托着两腮,两肘支撑在桌子上。
面前放着发黄的相册,思来想去,是正面翻开相册还是从反面翻开相册?无论怎样翻阅相册,心绪总不能平静,感觉脸仿佛被秋风吹进来的丝丝细雨击打一样冰凉,心也是冰凉的。
翻开泛黄的相册,那决堤的记忆闸门被打开。
每一页记录着沉痛的故事,每一张相片传递着让人值得思考的信息。
翻到这一张相片,我已无法读懂他脸上的微笑,那种灿烂的阳光般的笑容,成为一种永恒的定格。
好像在秋天的季节里凋零了,勾起的是深秋的回忆。
深秋的傍晚,天色昏暗,片片黄叶落下是一首冷漠的诗。
流水无情,落花无意。
夕阳的余辉也未有了它的光芒。
人生如此短暂,18岁的他永远永远地向着远方走去,去不复返,不知目的地在何方?工程结束的时候,机械设备要装运出去。
在装车的过程中,他在车与机械支腿中间往平板车上置放方木。
熟料机械设备四个支腿向一侧倾斜。
他被夹在支腿与平板之间,未能避开危险,青春在这里驻足。
当天晚上,工友们在机械旁边摆放了两盆白色的花朵。
这一张相片,左脚被白色的纱布缠的很紧,虽然伤者的生命没有危险,事故发生归结为习惯,可以说是不安全的行为习惯。
每次大件型钢起吊下落的时候,他的左脚总是放在型钢的一个端头,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习惯性的冒险都躲过事故的发生。
但这一次事故还是发生了,起吊的大钩滑脱与型钢的边缘挤压他的脚,鲜血染红了型钢的边缘。
带伤的脚成了永远抹不去灰色的记忆。
大拇脚趾的截去,使他感受到物体伤害事故的严重程度,自吞不良习惯酿成的果。
无奈,实在是无奈。
这不是生活的无奈,而是事故发生的无奈。
如果他听得安全管理人员的良言劝慰,人生将会充满着阳光。
不忍耐浏览泛黄的相册,带血的青春,让人不忍直视。
泪痕点点,在眼角里闪烁。
我整理收集带血的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感同身受,去珍惜健康的体魄,珍惜拥有的幸福生活。
他的家庭很幸福,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过着那种“你耕田来,我织布”的比翼双飞甜蜜生活。
他在外打工挣钱,妻子在家是财务大总管。
日子红红火火,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他是一名的焊工,在使用割刀切割钢板的时候,由于在操作的过程中,后面的乙炔管和氧气管与割刀的接触的地方未有扎牢固,切割时,乙炔管脱落,瞬间乙炔管对着他的脸吐出火舌,导致他的脸面部烧伤。
像是被毁了容。
其他工友见状立即关掉乙炔瓶的阀门。
他虽然在医院经过精心治疗,帅气的面容被彻底毁了,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
后来就没听说他出来的好消息,给他鼓励的是他的妻子。
不管生活有多艰难,好好生活下去,也是一种幸福,而事故给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心中要有杆安全秤。
相册里有许多惊心动魄的安全故事,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
化学毒气的泄露、瓦斯爆炸、在建装饰高楼火灾、触电事故、物体打击、坍塌事故。
一个比一个惊魂胆寒。
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合上相册不想重复过去。
的文章散文有哪些篇五
龙舟鼓喧五月天,岭南风雨荔枝红。当岭南龙舟水的到来,在蝉鸣唧唧声中,岭南荔枝已是一片艳红了。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佳果”,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是亚热带果树,常绿果木,高约十米,果皮处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道香美,但不耐储藏,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荔枝品种众多,可分为桂味,糯米糍,妃子笑,三月红,白腊,槐枝,山枝等,其中萝岗桂味,笔村糯米糍与增城挂绿并称为“荔枝三杰”。因为荔枝不耐储藏,诗人白居易曾描述:“此果若离开树干,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味变,四五日色,香,味都没有存,所以又名离枝。“荔枝鲜甜,多汁,让人百食不厌,东坡先生被贬来到惠州时,适逢荔枝时节,吃后赞不绝口,即赋诗一首《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五月的'岭南,龙舟竟渡,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粽子的清香,田间,山坡上,道路旁,满眼都是荔枝树,成熟的荔枝挂满枝头。红红的一片,透过温暖的阳光,衬着天边的云彩,仿佛飞焰欲红天,红云盖天地般,让人云深不知处。那红云一直飘到六月,故有“南州六月荔枝丹”之称。
“荔城无处不荔枝”,我的故乡增城(又名荔城)盛产荔枝,其中“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珍品,“增城挂绿”,有文献正式记载可追溯至16世纪,据乾隆年间,《增城县志》记载它原产于增城新塘四望岗,后至嘉庆年间,因官僚迫害,万幸留下一棵,后移至荔城挂绿广场。挂绿荔枝果肉细嫩,清甜爽脆,味道幽香。《广东新语》说:“挂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小不之,三日不变。”
挂绿之名从何而来,却是有一典故:传说中的“八仙过海”中的荷仙姑是增城小楼人,当夕阳西下,荷仙姑便坐在荔枝树下,一边吟唱,一边飞针走线地做着刺绣,随手挂在荔枝树上的绿丝线迎风而舞,仿佛应和着那优美动人的歌声。少女怀春的姑娘只想把最好的女红送给心爱之人,可能那深情的歌声也深深打动了荔枝树,当荔枝成熟时,每颗荔枝扁圆,不太大,甲肩隆起,谓之龙头,另一则谓之龙尾,红紫相间,一绿线直贯穿到底。后来,荷仙姑被仙人点化羽化成仙,飘然而去。从此,“增城挂绿”便随着那动人的传说而家喻户晓。,其中的一颗增城挂绿荔枝拍出了5。5万元的高价,成为全球最昂贵的水果,一举打破了吉尼斯的纪录。,一颗增城挂绿荔枝拍出了55。5万元的天价。
荔枝不但可以鲜吃,而且可入菜,晒干可作干果,加入海鲜同炒更是美味宜人,因海鲜的寒气与荔枝的性热中和后,更是让人唇齿留香,当荔枝从冰霜中拿出与其它水果拌成沙拉,尝一口,直让人感受到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茂盛的荔枝树上,那片片艳红,从远处看仿佛“晓看红湿处,花城锦官城”般,龙舟竟渡的江南,蝉鸣唧唧,龙舟鼓喧中,湾湾的江河边,又是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