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教学反思篇一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教学反思篇二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和复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让学生利用新的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如下几点:
1、在学习长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4、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部分内容。课本第70、71页内容。
学情分析:三年级共41名学生,学生基础较弱,上课动手、动脑不太积极,家庭作业有部分同学不按时完成,课堂教学若不创新,会陷入困局。
设计的教学环节:
1、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为1分米,即10厘米。
思路一: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思路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思路一: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边长为10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因而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思路二: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先让三名同学在教室画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细分每一个边长为10份,将大正方形画成许多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全班同学参与活动:将手中制成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放在画好的大正方形中,发现摆放了10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因而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之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1米=10分米=100厘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2、从教学实施过程中看出,两个探究活动思路二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因为思路二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之中,体现了主体地位,亲自体验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时,回想制作的`1平方分米的卡片中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理解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时,想一想全班同学都参与将制作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于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即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中含有100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另外,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让学生每人读一次,全体同学每个人都读,其余同学仔细听,让学生树立清晰的印象,而后自动口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跟随老师图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100100
再针对具体题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此种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教学效益提高许多。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会主动克服困难,训练学力。
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教学反思篇五
两种教法中都有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两种操作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法一”中,学生虽然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做,看似让学生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的思维活动投入量明显不足,多数学生只有行为的参与而缺少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
而“教法二”的设计更具探索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大胆猜想,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在此期间,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了怎样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如果学生的操作实践变成了简单执行教师的“指令”,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操作实践,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需要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从而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