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文地理实践心得篇一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生姓名:xx
专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号:xx18010227
指导教师:xx
二零xx年六月二十八日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 分:
实习周数:一天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xx-6-24
人文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1) 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 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 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 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
村落的选址布局
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理水观念
走进村落,便为其丰富的水资源所吸引。该村座北朝南,东西两面均有山溪河流突起村庄。
山环水绕古村庄,南湖自古津玻璃,天杰地灵之月沼,碧波荡漾映古墙……宏村水系景观最美的属月沼和南湖,因其民居建筑以及周边合理的水系规划所形成的独特的水脉景观而著称。把自然与人文天然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月沼
月沼是宏村牛形村落的“牛胃”,是由一泓天然泉水扩建而成的月沼常年活水长流。月沼是泉水和水圳的融合,它将村中的泉眼和溪水混合使用,两股活水融合后,池塘水便清澈流淌,年年不竭。
南湖
湖位于宏村南首,南湖的开挖是继月沼之后宏村又一浩大的人工水系,是村中水的总汇之所。
人文地理实践心得篇二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但是,与第一次旅游相比,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等制度。
密集的地铁网,密集的地铁网,但是还是不能满足需要的。
人文地理实践心得篇三
—以大理人文地理环境为例
一、实习内容
根据人文地理实习内容,本次人文地理实习地区为云南地区,主要为云南路南石林和乃古石林以及大理城。重点考察研究石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自然环境特点;喀斯特溶蚀湖泊;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等问题。感受云南丰富多彩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二、实习意义
通过此次云南人文地理综合实习,获得对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质地貌实体的认识,身临其境真切体会了云南的风土人情及少数民族文化。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及变化的部分情况,对于地理规律的了解更上一层,通过教材与现实的比对,能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这些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提深了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简介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2011年末总人口345.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11.2万人,占32.18%,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交汇地,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1982年大理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为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名胜古迹主要有苍山洱海风景区、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太和城遗址等。
四、大理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貌
大理市地处于滇东高原和滇西峡谷的交接地带,地形复杂,高原、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大体可以分为高山峡谷地形、高山山麓洪积扇地形、湖滨倾斜坝地形、中山宽谷及复合地形和中山谷地及湖滨复合地形等五个地貌单元。东有玉案山,南有哀牢山,西有点苍山,三山环状相连。东部为洱海断陷盆地,西部是西高东低的狭长缓坡坝区。点苍山马龙峰为境内最高峰海拔4122米,地处漾濞江边的坦底摩村为境内最低点海拔1340米。境内高山、湖泊、河流、丘陵、盆地交错相间。全市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71%,山区面积978.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27%,洱海水域面积249.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02%。俗称“七分山 一分半水?一分半平地”。
(2)山脉水文
大理市处于横断山脉和哀牢山脉的交汇区。苍山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十九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海拔3074米至4122米不等。境内长度为43.6公里是境内的主要山脉。洱海是全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其主体部分在大理市境内,走向与苍山平行,南北长40.5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当水面高程为1974米时,最大水深为20米,平均水深为11.52米,面积249.34平方公里,蓄水量30亿立方米。西洱河是洱海的主要出水口源于下关向西汇入澜沧江支流的漾濞江,境内长度23公里落差660米,年均出水量10亿立方米。
(3)气候条件
大理市地处低纬高原型北亚热气候带。年平均气温为15.1℃,最冷月平均8.7℃,最热月平均20.1℃。年平均无霜期230天,初霜期为11月中旬,终霜期为3月末。年平均降雨量1078.9毫米,平均降雨日136天。坝区极少降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76.6小时。年平均湿度为66%。大理既有印巴次大陆热带干热气团调节冬令气温,又有洱海对气温和空气湿度的自然调节,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寒暑适中、四季如春。具有很好的旅游观光和度假疗养的良好气候条件。
五、大理人文地理特征
(1)南诏往事
大理这块土地上?白、彝、汉等各民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最辉煌的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南诏和大理国。在“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展厅”依然保存有气势宏大的《南诏疆域图》。图上滇池边的'拓东城就是今天的昆明。公元765年南诏王阁逻凤命他的儿子凤伽异修建拓东城并坐镇这里统治滇池地区。南诏王的名字来源是“父子连名”如皮逻阁——阁逻凤——凤伽异——异牟寻....皮逻阁是开国之王。公元738年他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皮逻阁与唐玄宗关系很好,到了他儿子阁逻凤时期,唐玄宗两次派兵征讨南诏,两次全军覆没,可见南诏国的强盛。战后南诏国收敛安葬了唐朝将士遗骸,还在都城刻立了《南诏德化碑》。说明自己是不得已与唐王朝进行了两次战争,虽然获胜但并不愿脱离中央政权,愿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展厅中陈列有《南诏德化碑》碑阴的拓片,这块碑石经1200年岁月侵蚀,现在还残留下700多字,是国家重点文物。
南诏后继之而起的是白族段氏建立的大理国。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大理国早已闻名天下。其实《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之一段誉确有其人,是大理国第16代国王,又名段正严他在位39年后出家为僧。
(2)白族文明
作为地方政权,南诏和大理国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地文化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在展厅中陈列的大理古城遗址中出土的莲花瓣纹饰瓦当,就与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瓦当相同,说明中原文化在大理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大理自古就有“文献名邦”之称,据史书记载,白族先民从汉代开始就通中原、习汉学。到了近现代,大理百姓无论家境贫富,都要送子女读儒书。大理、凤仪、宾川、鹤庆、巍山都有文庙或书院,大理州博物馆中就有这些文庙和书院的照片和文字介绍。
虽然与中原文明保持着亲密关系,但白族文化仍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文化展厅”是博物馆里的另一个重要展厅,在这里白族的农业生产、建筑、渔猎、造纸和煮盐工艺、交通运输、服饰、刺绣、染织、文学艺术、民间工艺、婚姻家庭、民族节日等各方面情况都有实物或图片文字介绍?堪称白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3)妙香佛国
大理被称为“妙香佛国”。在大理州博物馆中,最丰富也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南诏和大理国佛教艺术的文物,这部分内容有3个展厅。以“阿嵯耶”观音为代表的大理佛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阿嵯耶观音是密宗传入大理的最早的佛教造像,也是白族信奉的阿咤力教中特有的观音和最高神祗。中原的观音造像是女性,阿嵯耶观音却是男性形象,呈站立姿势、戴莲花宝冠、体态纤细修长。上身裸露、赤足,和印度、泰国、尼泊尔、爪哇等国的佛教造像相似,反映了南诏大理国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除了阿嵯耶观音,大理州博物馆收藏的各式各样的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塔模、“万”字大日如来坐式佛像、崇圣寺鎏金铜佛像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六、大理发展情况
(1)大理旅游业
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就大力实施“以旅活市”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依据规划重点开发,创名优旅游产品,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开展旅游“创优”活动,强化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坚持依法依规治旅,不断整治旅游环境。通过努力,大理旅游业从一般“接待型”到“支柱产业型”转变升级。2015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90万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0.81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6.21亿元,旅游外汇总收入9522.05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9.33亿元,同比增长10%。2011年2月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95.16万人次,同比增加8.95%。其中海外旅游者29581人次,同比增加18.49%。旅游社会总收入7.52亿元,同比增加19.18%。旅游者接待量和旅游社会总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旅游交通——建成并开通国内多条航线的机场和大理至昆明铁路专线,修通了大理至昆明、大理至保山的高等级公路、大理至丽江的旅游公路,环洱海旅游公路,修建了苍山索道、洱海航运码头,辟了旅游专线。目前,全市有750辆旅游客车,800余辆出租车及游船41艘,其中5艘豪华旅游船,小船36艘。形成了集航空、铁路、公路、洱海航运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旅游接待——有旅游餐馆260多家,旅游星级饭店69家,星级饭店房间数5877间。其中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22家,二星级40家,旅馆、客栈、招待所600多家,总接待床位34896张。餐饮、住宿设施总体能满足游客需求。旅行社23家,从业人员345人,同时为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培植骨干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规模经营。在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营销、统一结算”的原则,2002年9月26日正式组建成立了大理旅游集团公司,全市旅游团队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从1980年接待国内旅游团队22个,199人次。发展至201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团队9万多个,200多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发展到10多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3.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8万多人。
旅游景区——全市列为接待的旅游景区有100多处。南诏风情岛、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蝴蝶泉公园、天龙八部影视城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洱海公园、罗荃半岛旅游区、上关花景区和南国城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目前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正在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花园待评3a,玉玑岛待评2a。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喜洲白族古建筑群等5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保中故居、杜文秀帅府等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大理古城“洋人街”和“大理风光一日游”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精品旅游线。
旅游商品——随着大理旅游的发展,旅游商品日益增多。天然大理石画、大理石系列工艺品、白族三道茶系列产品,周城扎染系列产品、民族民间刺绣、下关沱茶等旅游商品。有旅游定点购物单位6家,大理古城旅游商品一条街,旅游景区购物市场等。极大地方便了中外游客的购物需求。
(2)大理问题
通过在大理的人文地理实习,大理老城区和新城区的规划都跟好,但是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交通太差,从新城区火车站直达大理老城区去的车辆太少。尤其对于外地旅游的人,坐车太不方便。另外大理古城人流量很多,但是用于与现代的结合,基本已经没有多少特色而言。随着现代文明的刺激,少数民族其独特性、本土性、原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在逐渐淡化, 少数民族不断汉化, 西化。而且,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关系及文化保护和文化开发的关系也存在问题。另外,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往洱海里面排放生活垃圾,是的洱海有一定的富营养化。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新老城区的交通建设、古城的特色开发和洱海的环境保护工作。
人文地理实践心得篇四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但是,与第一次旅游相比,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
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等制度。
密集的地铁网,密集的地铁网,但是还是不能满足需要
地铁站内密集的人群
规模的人流量还是让地铁不堪重负。我们在北京实习的几天,正式北京地铁运行的高峰期,每天的人流量高大200万以上。当然我们也有切身体会,能挤上地铁我们就很高兴了,从不奢望有座。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建不利于通行的道路、立交桥等,还北京一个通畅流淌的“血管”。经过查阅资料,北京需要对包括西直门、北辰西桥、万泉河桥、苏州桥和三元桥在内的5处立交桥进行改建。
4、限制私家车的过度发展。北京的交通建设步伐很快,可是还是赶不上私家车扩展的速度,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私家车进入了急速扩张时代,现在,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是对北京的私家车限制发展的时候了。我们希望看到,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北京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方便市民出行,也给世界展现一个国家首都的良好形象。
三、守住大城市中的那份宁静
如画颐和园
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新地标
机。在北京城区,利用几天的实习时间,我游览了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北大的未名湖、玉渊潭、紫御湾、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形水系还有著名的北海和什刹海。这些或者人造水系,或者天然水系,都被北京的高楼大厦孤立的分割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恬然。在这些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或者成为著名旅游区,或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之所,或者为大学所占据,甚至成为的居住地和国家新的名片。漫步在这些大面积的水域旁边,我仿佛突然想到了北京能够成为千年都城的一个原因:从辽金开始建立都城的北京,其建立者是北方更加干旱的少数民族,当他们的金戈铁马征服中原时,他们自然会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都城,拥有五大水系,众多大小湖泊,扼交通要道的北京当然是第一选择。北京城区湖泊的分布不仅仅只是如“花瓶”般摆设,小面积水域对于地方性小气候的显著改善作用在北京体现的非常明显。城区的各个湖泊,尤其是水域面积比较广大的昆明湖、福海地区对于北京城区空气的加湿作用非常明显。当然,所剩余的北京“湖群”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躲过了建国以来对于生态环境的浩劫,躲过了经济盲目发展下对于北京水域所造成的破坏,可惜的是,波光粼粼的太平湖,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护城河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能在唯美的照片中寻找属于哪个年代残存的记忆。希望北京的湖泊能坚强的生存在高楼大厦之间,在浮躁的社会中给城市以最后的平静。在沉重的考研压力我们获得了一周的时间放松心情,变换了一种角度学习知识,非常感谢院系给我们提供的机会,也非常感谢跟随我们的实习老师,没有你们的讲解,我们不会学到属于我们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实习的一周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太多书本上没有的学问。北京实习的点点滴滴永远是我印在脑海中的珍贵记忆。
人文地理实践心得篇五
人文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实习既是人文地理课程教学的继续,也是让我们学生掌握好人文地理野外考察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环节。
实习内容:
(4)土地利用与规划,选取农庄果园1个实习点,了解果园用地的选择、果园树种选择、果园小区设计、果园田间工程规划设计等。
实习地点:柳州市
实习时间:
二、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
2.1城市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北,西江支流――柳江的中游,为湘桂、黔桂和枝柳铁路的交汇处,南距南宁250公里,北距桂林150公里。柳州市区山环水绕,是一个北、东、西三面为低山丘陵包围南面张开的岩溶盆地,城中石山拔地而起,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柳江蜿蜒曲折呈横s形自西北穿绕城市向东南方向流去,流经市区的河道长度是74公里,形成了河流阶地地貌和岩溶地貌迭加的特点。柳江河道弯曲,将市区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绕城如壶形,故柳州又称“壶城”。
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自治区第二大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xx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柳州市辖三江、融水、融安、鹿寨、柳城、柳江六县。柳州市区分柳北区、柳南区、柳中区和鱼峰区。xx年柳州市地域面积18617km2,人口362.5万人,其中市区面积658.31km2,市区人口114.44万人。
柳州市于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史迹型城市,其中还包含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即位于民族地区的城镇由于地域差异,文化环境,历史变迁的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地域特色而构成城市风貌的主体。
2.2城市发展史
2.2.1柳州石器时代文明
(1)白莲洞遗址
遗址位于柳州市市郊东南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195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洞穴调查队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在白莲洞土层中发现四件石器,1件扁尖的骨锥和1件粗制骨针。这些石器均由砾石打制而成,石质为硅质灰岩和石英岩。后经坚定,认为该洞的堆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白莲洞遗址年代跨度在3万年左右,跨越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这正是人类经济形态由攫取型向生产型飞跃的阶段,该遗址层位齐全,是南亚热带罕见的全球性古气候信息储存库。
(2)大龙潭鲤鱼嘴贝丘遗址
位于柳州市大龙潭公园内龙山南麓一名为鲤鱼嘴的岩夏处。1980年由两名柳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调查摩崖石刻时发现。该年10月至11月,广州文物工作队和柳州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墓葬6座,,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余件以及大量水生,陆生动物遗骸。xx年进行第二次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堆积状况和自然遗物,包括砾石打制石器,陶片,骨器,燧石石器以及石核石片等千余件。
鲤鱼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华南地区的3石器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实物资料和器物标本,对探讨柳州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地理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2.2.2封建时代至解放前文明史
百越时期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xx年。秦朝时期,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元鼎六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对的稳定使得柳州城成为广东,贵州和湖南间的贸易中心,今鱼峰区太平街一带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设古州运馆,办理柳古(今贵州榕江县)间航运之仓挽运业务。柳州主要向南方输送木材,粮食,并向北运盐。当时在今柳州高中内建立了粤东会馆,今景行小学内建立了湖南会馆,十二中今群众艺术馆有江西会馆,今柳州剧场附近的福建会馆,和今青云路近樵家巷处庐陵会馆等,柳州的商业地位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柳州城内出现了大量表现行业特色的地名,意味着城市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