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微笑教学设计篇一
《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记叙了我国体操队运动员桑兰在一次体育竞赛中失手致残的事。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桑兰遭遇脊椎骨骨折,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不幸时,仍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走入课文,因为孩子们很难感受到脊椎骨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也因此不能明白桑兰所面临“天大的不幸”的含义。于是我对我的课堂设计作了调整,在进行“脊椎骨”一词的教学时,没有停留于这个词语的.读音与字形,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白脊椎骨在人体中的位置,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脊椎骨骨折将带来什么影响”才是该词语教学的重点。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脊椎骨骨折给桑兰带来的痛苦;才能明白为什么桑兰在完成“刷牙”、“穿衣”、“吃饭”等常人看似简单的动作时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另外,如果学生能够明白脊椎骨骨折将带来的后果,就会对课文中二类生词“瘫痪”、“固定套”等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而且也为学生学习全文扫清了阅读障碍,为学生体会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美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铺垫之后,学生好像慢慢的融入了课文,在重点的字、词、句的理解上又更深的认识。
微笑教学设计篇二
《微笑着承受着一切》这是一篇真实的文章,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因为三年级的孩子9岁左右,对于今年的孩子来说,桑兰发生的事是8年前。大多数的老师应该清楚这件事。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过程,我们必须把这种真实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真实。这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写文章应该写真实的事,不要写假。
桑兰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孩子读了会感动,老师读了也感动。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了,每次都有着感动。因为我去过省的体育中心看过五六岁的孩子是如何锻炼的?我有几个体育方面的朋友,我知道他们的身体,我知道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我在本科学习的时候,给我们上学校管理课的一名长者,他说作为一名学校领导,一定要学会用体育人才,不只用他们上体育课,最重要的用他们为学校创办一些企业等,因为体育人才不怕挫折,遇到困难不畏惧,会很快从困难中走出。所以,17岁的桑兰才有着这种“微笑”。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这课,千万不可丢失掉那美丽的“感动”。
这一篇文章,学生读起来是比较轻松的,在老师引导学生几遍阅读中,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课文。学生学会了后面的生字,做完了有关作业,并不能说明孩子已经拥有了这种“微笑”,因为这篇文章没有完,因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面对无数关心她的人,桑兰带着动人的微笑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我个人认为,这段文字我们应该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是桑兰的这句话表现出了自己不向困难低头;二是这段话点出了文题“微笑面对一切”;三是这句话应该说逼着学生要认识今天的桑兰怎么样了?四是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地欣赏运动员,因为运动员的吃苦精神是世界非常宝贵的财富;五是桑兰用微笑感谢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最好引导学生搜索现在的桑兰,网上这方面的信息还是很多的。从今天的桑兰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学生在寻找这个信息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学生与现在的.桑兰建立对话的过程,学生读着现在,想想8年前,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母语教育一定是深刻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不可能没有任何挫折,学生这种寻找式阅读,也可以说研究性阅读,他们就会感觉到如何面对挫折,才能转变自己的人生。三年级学生阅读这种真实的东西,一定就能够收获真实,这样才能让其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学生阅读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本质也才能走进学生。
现在的桑兰的确过的很坚强,就像这篇文章说的那样。苏教版教材只所以在国标版还保持着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有着让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现在的桑兰的意图。假如在引导中,还能让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对话,比如为桑兰写封信,发个e—mail,心与心的交流,肯定能够让一些孩子更好的成长。
微笑教学设计篇三
《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国女子体操优秀跳马选手桑兰,1998年7月21日,在美国纽约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试跳时因意外从跳马上摔下,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第六节和第七节脊梁骨折。当队友们来医院探望她时,她急切地询问比赛情况。并忍着剧痛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以顽强的毅力与不屈的精神,微笑着承受一切,她的微笑征服了世界!
想象着对平常人而言,非常简单的一些动作,如刷牙、吃饭、穿衣等,桑兰要像攻克新的跳马动作一样来对待,付出极大的艰辛,我就心酸不已!她才17岁,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为之奋斗了十多年,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梦想顷刻间破灭了,她不能站在她熟悉的跳马前,不能再感受那份心动,等待她的是高位截瘫,是难以忍受的漫长的疼痛,是终身的残疾,是美好人生就此停下脚步。
桑兰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我。她的不屈服多变坎坷的命运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她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桑兰式的“微笑”,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笑看一切,笑对人生!
桑兰——你是最棒的!
微笑教学设计篇四
《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兰原是国家体操队的队员。她17岁那年参加了在美国纽约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不幸因脊髓严重挫伤而造成瘫痪。在接受治疗期间,她以桑兰的微笑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们。这篇课文共有7个小节,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桑兰在一次跳马比赛中不幸负伤,在伤痛治疗期间,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表现出了这位中国小姑娘面对重大打击的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这篇课文是母语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之文。笔者在教学时抓住三个词:不幸坚强微笑进行突破.
一、抓住关键词句,研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课文的重点是36小节,难点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在初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找到坚强一词,也就找到了这篇课文的突破口。从重点词引出了重点句:描写桑兰坚强的四个句子。这些语句需要学生通过揣摩并加以体会。在课堂上学生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感悟了主人公是如何向命运挑战的,也就能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才能感悟主人公的坚强,才能感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
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研读这些句子呢?在试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让学生谈谈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感悟人物品质,但老师们感到这些句子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要让学生去谈,也谈不出什么,这样设计效果不是很好。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在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她(没有掉一滴眼泪),这令(队友们)感动。
在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这令(医生)感动。
在桑兰纤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时,她(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这令(周围的人)感动。
在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桑兰(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这令(所有的人)感动。
词句所蕴含的情感只有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练习涵盖了文本中36小节的内容。学生要完成这样一个练习必须先要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练习,它将学生学习内容画繁为简,画难为易,体现了一个语言训练的过程。这一环节可以说是我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可以从书上直接提取答案,可以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学生既习得了教材的内容,又进行了语言的操练,达到了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就沿着这四个句子铺设的心路一步一步走进这位坚强的小姑娘。桑兰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感动了(队友们)、(医生)、(周围的人),所有的人。此时此刻孩子感动,老师感动。我认为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千万不可丢失掉这份美丽的感动。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他们的内心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他们的心灵会受到一种震撼。他们饱含深情和敬佩,真正走进了文本。他们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次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在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以读促情,以读悟情,学生对桑兰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从这一重点难点的突破中,我感到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抓住文章的练点,让学生穿行在字字句句的密林中,让他们沉浸其中,品味再三。
二、拓展有度,架起由课内到课外延伸的桥梁
这堂课上我对课外材料如何使用也有了更深一步地认识。以往在很多时候我采用的方法是课上完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本读读,从中感悟或是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在这节课里我有三处课外材料的补充独具匠心:
第一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体会课文的主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桑兰的现在。从今天的桑兰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桑兰能由一个不幸之人最终成为一个大幸之人的原因。这一幅幅画面,这灿烂的微笑,已证明了桑兰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学生在获取这个信息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学生与现在的桑兰建立对话的过程,学生看着她的现在,想想8年前,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母语教育一定是深刻的。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这种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他们就会感觉到如何面对挫折,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学生阅读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本质才能走进学生。
第二处:在最初备课时,我设想的是在理解课文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其他人物的坚强的实例进行交流,以此来进行拓展延伸,体现大阅读精神。古今中外,坚强人物的事例还有许多,但时间有限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实在太少。于是我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制作了题为《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幻灯片,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并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上网获取的资料应进行再加工,而不应是一种信息的`叠加。要求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在老师的基础上有创意地制作坚强人物的电脑小报,幻灯片。这一个材料的补充就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为学生的学习预留空间。关注学生的家庭作业,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在以后的实践中,他们运用信息的时候就会像老师一样进行整理加工。时间长了学生运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增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第三处:一堂课接近尾声,我出示了自己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小诗:
当我们遇到烦恼时,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
让我们微笑吧!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
用诗创设情感,让学生进入诗中,感受其境,感受其情。我本人是很喜欢诗的,也喜欢用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学。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这首小诗很简单,简单的学生一读就懂,但诗的美韵,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却是无穷的。教师以情激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人生态度、生活品位提升的过程。最后学生微笑着诵读这首小诗,很诗意地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教师只有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位老师要将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更多阅读的时间,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辐射课外,既走进教材,更走出教材。
微笑教学设计篇五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本节课设计的导入上,我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采用旅行来贯穿始终,使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旅行完了,曲式结构也就出来了。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生活,提高认识能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二、从曲式结构入手,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结构特点。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整体---部分---整体欣赏的方法,沿着一站一站的路线,运用动起来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地有步骤地听辨音乐。将曲子的.每一个有特征的乐句都分别用水果来代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这些段落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去听其他段落。在聆听中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性质特点,它们都很喜欢,有较高的积极性,突破了音乐欣赏沉闷枯燥的缺点,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音乐。在本节课中,乐曲欣赏次数较多,但由于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运用了打击乐器,使学生可以自己编创出适合每一乐句的伴奏音乐,因此并不感到重复乏味。相反多次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印象。每次聆听后先听听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解,尊重学生的意见,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不束缚学生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用旅行的线路、形象直观的图谱区分乐曲结构;用律动参与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
一、学生的想象力太过束缚,不敢大胆想象。也不太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音乐课件制作水平有待提高。比如:对视频画面清晰度的处理,音乐长短的裁剪等。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到在音乐教学中,将游戏,表演、律动等诸多形式引进课堂,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听、玩、、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的学习,是变苦为乐学的良好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音乐探索能力是需要在不断的音乐体验和音乐实践中提升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此基础上,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上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