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语学年论文篇一
英文摘要4-8
引言8-23
一、文言梦幻小说的界定8-11
1.中文系论文提纲
2.中文系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3.毕业论文提纲写法
4.毕业论文提纲写法以及技巧
5.管理专业论文提纲范例
6.法学论文提纲范例
7.英语专业论文提纲范例
8.会计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9.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10.电子商务论文提纲范例
英语学年论文篇二
回忆起三年来的每一个困难和每一点进步,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教授。在我的研究生时期,导师广博深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为我树立了标杆,为我的学习和奋斗指明了方向。从小论文的发表到毕业论文的撰写,从选题到定稿,都包含着==老师大量的心血和极大地理解和支持。在导师的无私帮助下才有了这篇论文的完成,在此我想向您深深地说上一声:老师,谢谢您!
同时,我还要感谢===学院的每一位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在你们身上,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优秀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为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在此也请允许我向你们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感谢==,感谢她在数据的整理、模型的建立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建议和无私的帮助。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母、老师、朋友、同窗和所有关心我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英语学年论文篇三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堂吉诃德》作为一部出色的小说不仅对那是的欧洲小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出版近4以来仍葆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堂吉诃德用大战风车、与羊群军队战斗、把铜盆当成头盔等看似疯傻的行为去追求美好而神圣的理想的做法,逐渐被看作是为人类崇高理想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勇敢精神。他追求自由、平等、蔑视权威、毫不看重富贵的的高尚行为时时显示着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今社会,堂吉诃德高尚的人文主义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综上诉述,研究《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探求滑稽可笑背后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字):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堂吉诃德精神有鼓舞人的斗志,激励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人们对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战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胆怯,永不退缩,甚至用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句子太长,表述不清,有语病)因此对《堂吉诃德》的相关研究较多,总起来主要是对《堂吉诃德》人物分析、堂吉诃德精神的研究以及对塞万提斯的相关研究。
1、《堂吉诃德》人物分析
塞万提斯巧妙塑造出性格迥异的两个主人公来反映人的普遍性,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一个追求自由公正这些人类美好理想,而另一个则把追求实际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然而两个人在游侠过程中,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堂吉诃德逐渐桑丘化,桑丘逐渐堂吉诃德化。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结合起来才是书中真正的主人。
雨果:“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
寇尔列支说,堂吉诃德象征没有判断、没有辨别力的理性和道德观念;桑丘恰相反,他象征没有理性、没有想象的常识;两人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智慧。他又说,堂吉诃德的感觉并没有错乱,不过他的想象力和纯粹的理性都太强了,感觉所证明的结论如果不符合他的想象和理性,他就把自己的感觉撇开不顾。寇尔列支强调了堂吉诃德的道德观念、他的理性和想象力。我们又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另一个面貌:他是严肃的道德家,他有很强的理性和想象,他是一个深可敬佩的人。
2、堂吉诃德的精神研究
他有为了自己信仰而牺牲一切的精神。屠格涅夫论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认为堂吉诃德本身表现的首先是信仰,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事物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简言之,对超出个别人物之外的.真理的信仰,这真理不能轻易获得,它要求虔诚的皈依和牺牲,但经由永恒的皈依和牺牲的力量是能够获得的。堂?吉诃德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了理想他准备承受种种艰难困苦,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之所以珍视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生命能作为他在世界上实现理想、确立理想与正义的手段。
堂吉诃德拥有一种令人佩服的正直。拜伦:“《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国诗人蒲柏也注意到堂吉诃德有理性、讲道德的方面。他首先看到堂吉诃德那副严肃的神情,并且说他是“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我们虽然笑他,也敬他爱他,因为我们可以笑自己敬爱的人。不带一点恶意或轻鄙之心”。英国小说家斐文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堂吉诃德是疯子么?斐尔丁在《咖啡店里的政治家》那个剧本里说,世人多半是疯子,他们和堂吉诃德不同之处只在疯的种类而已。斐尔丁在《堂吉诃德在英国》那个剧本里,表示世人比堂吉诃德还疯得厉害。戏里的堂吉诃德对桑丘说:“桑丘,让他们管我叫疯子吧,我还疯得不够,所以不得他们的赞许。”这里,堂吉诃德不是讽刺的对象,却成了一个讽刺者。斐尔丁接着在他的小说《约瑟?安德鲁斯》里创造了一个亚当斯牧师。亚当斯牧师是个心热肠软的书呆子。他书本知识很丰富,但都是没经过实践考验的学识。他睁着眼睛瞧不见目前的现实世界,处处只凭自己一片好心去衡量别人,于是干了不少傻事,受到种种欺负。他呆得可笑,但是他心地诚朴,待人正直慷慨,又可敬可爱。
3、《堂吉诃德》的评价:
海涅论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形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个领域里分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戏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体、超现实场景、控制阅读距离、将读者引入叙事……所有这些当代先锋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运用。
歌德:“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
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孙家孟教授: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这样的作品,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译文出现,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而《堂吉诃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4、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从专家的研究可以看出《堂吉诃德》是一部旷世之作,对人们的思想精神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成为几个世纪以来的研究重点,但是对人文主义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这方面的很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研究现状太过陈旧,经典作家的评价应该有,但当今评论界对《堂吉诃德》的研究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是关键点。
(二)选题研究的内容
1、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1)、塞万提斯所处的时代特征及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
(2)《堂吉诃德》的概述
(3)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性格特征
2、《堂吉诃德》中美好而崇高的人文精神
(1)勇往直前的斗士
(2)锄强扶弱、济世救人的精神
(3)坚持正义、嫉恶如仇的品质
(4)为自由而孤独
3、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1)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差异与互补
(2)社会现实与崇高理想的结合
4、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
(1)铁的时代铸造黄金精神
(2)用行动实现理想
(具体文章思路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调整,目前还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体现文章主题)
(三)参考文献:
[3]《论文与演说选》.《每人丛书》版251页
[4]舍本.《蒲柏书信集》第四册208页
[6]陈玲芬.癫疯中的生命真意[d],安徽大学.
[7]叶继宗.略论骑士传奇与武侠小说[j].孝感学院报,02期
[8]尹承东.《堂吉诃德》何以成为世界佳作[n].中华读书报.
[9]陈凯先.塞万提斯.华夏出版社.20
[10]雷体沛.西方文学的人文印象.广东人名出版社.
[11]傅安云、段留锁.中外文学阅读与鉴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年5月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研究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形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堂吉诃德》的人文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预期目标:更深入的了解《堂吉诃德》所蕴含的人文主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电脑图书馆书籍、报刊图书馆网络期刊
五、课题分阶段的进度计划
5、20xx.6.18--6.24论文打印、答辩完成答辩
6、20xx.7.2--7.7总结论文情况、经验,整理论文资料,存档论文完成
英语学年论文篇四
经济学基础在当前经济管理类型专业中属于非常核心的课程,在其相关专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挥关键重要作用,尤其现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对于经管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水平。[1]同时经济基础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实践,但是其内容体系过于庞杂、知识偏重理论,但是日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环境发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实用性经管人才的培养。
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发展现状
1.1“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偏重理论
现阶段,多数学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安排偏重理论性知识,而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本身内容体系庞杂,相关观念和理论抽象复杂、晦涩难懂,纯理论性讲解无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甚至适得其反,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也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长久以来,院校使用的考评系统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理论水准,没有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查评估。这些年,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基础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此类学科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现在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基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案例的使用水平偏低
1.3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阶段,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基本不存在实践课程,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类专业对实践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广泛实行,经济现代化趋势明显,具有现代经济意识和经管能力的人才极度匮乏。[5]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要求各个院校建立经济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必须对经济管理环境进行尽可能的模拟,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相关问题的体验和学习。
2“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措施
2.1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授课教师都具有相对高的学历,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然而受制于种种条件,授课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极为匮乏,甚至完全不了实际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管理工作的实施程序。这也是长时间以来造成经济学课程枯燥、空洞非常关键因素。[5]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仅需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更要加强教师实践水平的提升。对于该专业的教师增强工作审核,要求授课老师适当压缩课程教学时间。首先,要求教师从事专业对应的实务工作,增强对相应职业具体工作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其经济管理工作,掌握经济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资料,根据自身实践,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完善、充实,使之更加贴合生活,更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激励授课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经济学专业资格考试,充实教师各层次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水准的提升。最后,从校外邀请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基础教学经济学专家或者企业经济管理者组织专题讲座,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补充,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
2.2提高案例教学水准
经济学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效的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还可以实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都得到提高。同时,在案例教学涉及的相关考试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无须顾及试卷的限制。授课老师可以学生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对案例教学进展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意学生对案例的反映及其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把该项评估情况加入学生的最终的成绩中,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一个有效参考。
2.3经济学基础实践基地建设
现阶段,多数企业并不乐于接收实习学生,然而学生可以进入的银行、事务所、咨询公司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进入之后也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甚至是劳力工作,无法真正涉及非常专业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在实践基地,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模拟,利用模拟情境,学生进行相关操作,处理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改善教学状况,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高效模拟,尽可能再现企业发展情况,综合各类专业知识,一方面,有效帮助学生系统巩固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存在较多问题,教学模式刻板,教学环境封闭,无法满足实践性经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文中笔者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改善案例教学质量、建立实践基地三个方面革新“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环境,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经济人才需求。
英语学年论文篇五
1.工会是调节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按传统的观点,工会是阶段斗争的产物,是工人运行的产物;这是从政治学角度的看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在比较流行地说法是: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一般的说,这是对的。但是,这还没有说在根上,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因而,在谈到工会的调节作用时,只说“工会在经济关系方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对劳动关系的调节”,没有说清楚工会是靠什么来进行调节的。
从根上说,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是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呢?是劳动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是站在工人一方,通过对劳动要素的价格议价来调节供给与需求关系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任何市场都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两类市场。在一个需求、供给平衡的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价格是一个供需双方都不能对它施加影响的均衡价格。在一个现实市场上,劳动要素需求的资本所有者一方,总是希望把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变成一个不宣传竞争的垄断市场。这样就可能打破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为了打破需求方的价格垄断,工人们认识到团结起来的重要性。工会便是工人们组织起来打破资产所有者垄断劳动要素价格的最好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会越来越成为平衡劳动要素市场价格的抗衡力量。
工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主要是以集体议价取代个人议价。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资产所有者有一条明确的行动原则即利润最大化。但是,工会在经济上的战略目标却不止一个。例如,工会可以以扩大会员的就业为目标;或者以争取会员总收入的最优化为目标;还可以选择只为其中的一个特殊集团的利益服务为目标,例如为掌权的集团利益服务,并利用罢工为要挟手段,将这个集团的工资定在更高的点上。然而,工会的每一种选择,都会受到相应的限制。
要提高工资率,就必须限制就业量。工会不是限制工人参加该工会,就是限制非会员得到工作岗位。在西方一些国家,手工业工会曾经规定很长的学徒期,一般不增加会员,老会员死后才进行补缺,会籍一般由父辈传给子辈。 如果工会选择增加会员工资为其战略目标,并且不直接限制劳动就业量,工会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对于富裕的劳动量,工会也不予过问,是让雇主自行处理;二是设法阻拦那些为本行业高工资所吸引前来寻求职业的其他工人。在西方,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的方式,如美国汽车联合工会和矿工联合工会就曾经采取这种方式的。如工会选择以“扩大就业量”为目的,则工资率又会上升,工资率的增加,必然要带来产量的增加。工会怎么办?工会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协助雇主替其产品作广告,使其产品有竞争力,以促进销售量;二是或者说服国会通过立法提高关税以保护工会所在行业不受或少受进口货的冲击。底世贸组织的西雅图“千年回合”谈判期间,美国劳联—产联组织的示威活动就是如此。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工会也采取这种战略,阻止中国入世,阻止中国产品进入。
很显然,工会既然是调整劳动要素供需关系的产物,那么,工会的一切活动就必须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束缚。工会无论对其战略目标做何种选择,都要受制于市场供给、需求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会的这种局限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2.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要素资源的格局,尤其影响了劳动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供给的控制能力。使跨国公司有了规避工会垄断劳动卖方市场的法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扩张,直接削弱了工会对传统劳动市场的控制,他们可以绕开本国工会控制的劳动供给市场,到劳动力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去办厂。如果说,保持劳动要素买方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经营的内在动因,打破工会控制的卖方市场则是西方企业选择跨国经营的外在动因。换句话说,跨国公司是资本对付工会的现代手段之一。
3.经济全球化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伴随工人阶段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工人、工会经历了竞争、联合的过程。它使工人们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联合起来,才能增强与资产经营者在劳动议价中的地位,增强本组织在劳动议价中的竞争力。分散——竞争——联合,反映了传统工业社会工会发展的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又遇到这个问题。历史在重演,不过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演。资本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来调节劳动要素的供需关系,从而也在世界范围内挑起了各国工会围绕劳动供需之间的价格竞争。发达国家工人的高工资、高福利,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劳动要素的价格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提出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当前,并存的三大世界工会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劳工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还不足以协调和消除这种竞争。
4. 中国工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加入wto后,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更快地发展,也为中国工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会,工会是在市场经济中建立发展的,工会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发展。离开市场经济,工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