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一
《小鸟和牵牛花》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8课的一篇童话,课文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反复地读、不同形式地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现具体反思如下:
一、教学中的优点: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切实可行。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觉得初读课文时,部分学生读得不够充分,只读了一遍。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出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有些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读过一遍后,还有许多字音读不准确,就更别说读通顺了,所以初读部分如果要达到读的目标,就应照顾全体学生的读书水平,就此环节我觉得还应加入学生同桌互读:
1、同桌互读即一对一的读,是阅读课文解决字音的最好方法,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精力有限,没办法去逐一检查,而同桌互读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学生在互读的过程中不但纠正了对方的错误,对自己的朗读也是一种提高。因为只有认真的去倾听。才能够找到别人读错的地方,这对听者来说也是读、识字和思考的过程。
(二)阅读中加强词句训练。
本课中有一环节,也是课后训练:读句子,并仿照句子说一句话。主要是要求学生仿说句子的语气,体会说话时如何用上请求的语气。学生大胆的进行了练习,把凤仙花姐姐替换为各种小动物或植物等充分的进行了说,我发现学生对这样自由发挥想象的练习特别感兴趣。通过此项练习不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了说话者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充分的练说积淀了学生的语感。语感具有经验性,要从低年级开始反复实践,才能得以熟练化、自能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感实践的机会,经常进行练习。
(三)有感情朗读落到了实处。
本课教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学生的有感情朗读需要教师的不断的去引导,去示范,并踏踏实实的去强化练习。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朗读中,我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利用语文课以外的时间如晨读、自习课等时间,拓宽阅读范围和阅读量,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体会如何做到有感情朗读。
二、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课前没有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凤仙花、牵牛花这些植物的生长特点。现在城镇里的孩子有的没有见过这些植物,并不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所以开始读课文时有的学生并没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老师介绍,才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后教学中在备课这一环节,我将充分地注意不但要备好教学内容,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备好学生。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一一列举的方法,有许多学生都在无意中用过,但是却没有把它系统化,甚至根本就没有正视它。换句话说,学生基本都认识列举的方法,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思考方法的整理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终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课例一,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围的样子摆出来或画出来,空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是直接想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从摆小棒入手,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在小棒已显得可有可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屏弃小棒,共同进行方法的优化。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每一步的推进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主宰了课堂,课堂也发展了学生。
思维是贯穿数学学习始末的一项活动,故数学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即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对于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发言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接下来的环节。
但是,最后的巩固环节处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试一试时三份作业一起呈现,学生比较起来无从下手,未能找到各个的特点。而接下来几题由于时间关系交流得比较仓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也较满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开头,我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决策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们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我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先果后因的写法。明确前后内容为因果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体会。教学思路也很清晰,教学效果理想。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问题,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个性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特别是对“半跪着”这个词,以及后面的“叹”字,层层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过课堂实践,发现了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教学中,因为研究教材力度还不够,虽抓住了课文重点去揣摩,在品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学生不太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没有引导到位,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感受不多,根本没有真正黄包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国家前途的渺茫。导致学生的感情达不到共鸣。致使在后面的教学时,鲁迅面对车夫叹出了什么?学生讲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练笔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文本中可练笔的“点”。这课上,我先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以及受到人们爱戴之情后,安排了小练笔。“假如现在你就是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本来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但是因为安排时间不当,在课堂上并没有当堂完成小练笔。没有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此环节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备好学生,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在课前我通过苹果换梨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梨和苹果的关系?然后指出:两个苹果可以用四个梨来代替,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比较生动的实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六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七
与上节课相比,本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加繁杂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果树,行数每行的棵数都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根据所要求的问题,整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不要条件,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比较而言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要比上一节课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由于出现的步骤相对多一些,学生列综合算式有些困难。
1、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
2、“试一试”也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
3、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找出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不必一一解释了。
由于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整理,在今天的学习中,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效果比较好。在交流中、在学生的讨论中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提供的信息较多,如适当整理则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还是有学生较懒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达不清。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八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假设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为什么要假设?”;掌握“怎样假设?”;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假设的需求,并探索假设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假设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假设的经验,以及理解假设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假设的过程。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假设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九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和差问题。和差问题的计算本来就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要想让画图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成为一种解题策略的话,我觉得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要会画图,会用图简要、完整地呈现题目中的信息。其次,要会用图,能利用图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到数量关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画图要有感情,要喜欢画图,不能让画图成为一种累赘,一种麻烦,而要让它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解题策略。
这节课,这几方面完成得都比较好。首先,学生学会了画图。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基本上没有画图的经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画,困难太大,所以老师给出了一小部分的图,算是一个引路,给了他一根拐棍,因为位置确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也体现得较好。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画好这幅图。交流时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大家来讨论,提出改进意见,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线段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有动手实践,又有合作交流,在体验中最终学会了画线段图。然后让学生比较运用哪种策略更好些,体会到在这儿列表不能反映所有信息,不是很直观,但画图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便于我们分析解答。真正体会到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其次,学生会用图分析解决问题。图画好后,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不仅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全说出来,甚至还能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很快就能用两种不同的解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说算理时,让学生上黑板指着图或表说,同学们都是指着图说,而且说得很到位,说明学生已基本会用图帮助自己分析问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画图策略的优势。
最后,从一节课的表现来看,学生对画图有着浓厚的兴趣,试一试的图画得都比较好,而且解题方法都对。
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十
一、预习单的作用。
昨天印发了预习单发下去,今天收上来看了一下,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还是掌握得可以的,就是在画图的细节上不太注意。譬如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面积,最好是要打上阴影,这样可以在观察图形的时候可以观察得更加清楚一些。而在预习单中打上阴影的,全班就只有2个人。还有就是条件,也有很多同学不标上的,长和宽倒是很少有人会忘记,就是预习单中增加的面积和减少的面积是不标上数字的。所以,今天上课,在交流预习单时,我拿了一份比较好的和另一份普遍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了画图时的一些注意点:标上条件,打上阴影。
另外,我选择的预习单的题量太大,交流预计是五分钟,结果花了七八分钟左右。其实不用这么大的题量,完全可以在预习单的第二第三题中选择一题。
二、这一课时的题量虽然比较少,但想想做做的两道题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例题的解决是十分顺利的。
先出示题目,我问:读完题目之后,你明白题目意思了吗?结果学生很得意地说:可以?我心中咯噔一下,因为我的本意是估计学生看不明白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启发他们想办法解决,那么办法就是画图的策略,因为例题光靠读题是很难找出其中隐含的关系,更何况回答可以的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片。那么我只好再问一下:其中的关系是什么?还是有很多学生举手:请了一个,他十分自信地回答:我虽然暂时看不出来,不过我知道可以画一幅图。原来,不用我再继续引导了,他们自己全明白。
因为有了预习单的对比和引导,所以这一幅图学生画得还是比较好的。阴影部分,条件交代得都是蛮完备的。交流自己的思路也交流得还可以,就是画图完成算式再交流,学生速度太慢。
三、让学生反思吧
在完成试一试后,我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说一说自己成功的地方在哪儿,自己有何改进之处。虽然今天学生结结巴巴地说得也不是太好,但是我想,解题总归是要总结的,让他们反思,总比不思要好得多。而且这个能力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
四、题目的难度。
想想做做的两道题目实在是太难了,说是培优题也一点不为过。虽然在课上我充分地让他们去做,两题我给了整整八分钟,交流的时间也十分充分。但是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太好。后来课后一检查学生的书本,发现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已经明白,有七八个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再讲解一遍。这种情况平时很少发生。哎,真不知道教材编这么难的题目干什么?在今天交流这两题的时候,我是请了会做的学生到前面来讲述自己的思路,我在下面也听着,觉得他们讲得还是蛮清楚的。所以自己也没有再重新复述,难道问题是出在这儿。可是,要是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思路之后,老师再不厌其烦地复述再复述,那么,学生的交流不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了吗?而且,确实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真是两难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