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之乐字阅读之乐字篇一
做阅读题的时候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阅读杂谈》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①阅读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
②我们要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来阅读。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好的书,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它们就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它就不在话下了。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就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如果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那简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③我们要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现今,数字化阅读冲击着纸质图书阅读市场。网络成为阅读的便携选择,电子阅读器为出门旅游阅读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电子书的出现,更是掀起了数字化阅读的高潮。而有些人还是喜欢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对于电子书,首先不说辐射对身体的危害,就说我们的眼睛,面对屏幕久视肯定受不了。其次,翻阅电子书你听不到纸张翻阅时的悦耳声音,嗅不到书本所特有的淡淡墨香。最主要的是电子书不能像纸质书那样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总之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让阅读工具和载体服务我们,适合我们,而不是追赶时髦,随波逐流。我们一旦丢弃自己的独立选择权,先进的科技产品就容易成为加速我们迷失的工具。
④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 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为了考试,为了升职,为了追随时尚等等。其实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那种以为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阅读的意义在于超越世俗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阅读,你狭窄的心灵会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以致变成一个心灵宇宙。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刘伟见《重构阅读信仰》改编)
19.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阅读的?请简要回答。(3分)
20. 阅读第③段,说说阅读纸质图书有哪些好处?( 3分)
21. 第④段中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22.温总理曾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温总理这句话的理解。(2分)
19. 一1.挑选有价值的图书来读。
2.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与载体
3.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
20.①可以远离辐射对身体的危害;②可以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③可以任意启合,随意夹折,率性圈点。(共4分。第①③两个要点各1分,第②要点2分)
21.有力地论证了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或“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共3分。“有力地论证”1分,“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2分)
22.答案略(共3分。内容2分,表达1分。只要围绕读书的意义来谈,言之有理有序即可)
阅读之乐字阅读之乐字篇二
①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③ 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是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去年湖北高考文科状元就曾经把《红楼梦》读了不下十遍而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哪一个不喜爱读书?而且,那些学有所成者,往往都很注重阅读经典。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那些发黄的纸张会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已然丢失了阅读的耐心。手机阅读的'“刷屏”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刷屏时代的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⑤我们丢失了对内容的鉴赏能力。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
⑥ 以文学作品为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是一部好作品。你可以把它当励志小说读,因为有大家都知道的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往深处看,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一个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16日,有删改)
14.第④段“虚荣心”一词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根据第③段画线句,请你补充一个具体事例。(3分)
16.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请结合上文依次表述。(9分)
17.除上文所述,你认为今天的阅读还丢失了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18.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 (作为读书人)得到他人羡慕和尊重所获得的满足感和自豪感(2分)
15. 略(3分)
16. (1)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3分)
(2) 我们丢失了阅读的耐心。(3分)
(3) 我们丢失了对内容的鉴赏能力。(3分)
17. 略(1 + 2 分)
18. 面对正在遭遇的阅读危机,我们仍要坚持传统的阅读。(3分)
阅读之乐字阅读之乐字篇三
最初选择在做 lsat 的阅读部分时多做笔记有两大原因:一是文章信息密度很大、信息点很多,二是时间非常紧迫。
对比 gmat 就很能说明问题。与有 3–4 篇 150–350 词文章的 gmat 阅读部分相比,lsat 阅读有 4 篇 400–500 词的文章;gmat 阅读需要在 25 分钟时间内答完 14 道左右的题,平均每题 1.8 分钟,而 lsat 阅读需要在 35 分钟内答完 27 道左右的题,平均每题仅有 1.3 分钟的时间,这还不算 lsat 阅读中有些问题可能更加抽象、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在 lsat 阅读中,速度较慢的考生战略性放弃一整篇文章以留出时间给其他文章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在 gmat 阅读中这样的情况就少很多。
在这样时间压力和信息密度下,如果没有做任何标注,在读完文章去做题的时候可能就需要再回到的文章中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读、去寻找需要的信息点,这样就会很费时间,在时间紧迫的考试中这就可能意味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其他题,从而拉低整体得分;而对段落中的逻辑重点和很难记得百分百精确的人名、时间等重要信息点进行标注后,再在做题的时候回去寻找就可以直接锁定之前标记的地方,会快得多,也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分配给其他题目,对整体的把握就更好。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用来标注不同层级的逻辑重点的符号:
1. 下划线/波浪线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重点
2. 圈圈用来表示一个语义段落中的重点
3. 五角星用来表示一个自然段落或是更大的语义段落的`重点
以上图中讲三部自传集的这篇 lsat 阅读文章为例。第二段的核心是三部集子的创新,所以在 innovative 上画了圈圈,右边又打了五角星;而之后一句话中具体解释了创新的两个方面,其中之一为混用英语和西班牙语,所以在 a mix of english of spanish 下划了线。而这段最后一句提到的 mixed structure 则不仅是这句话和这段中第二个语义段落的核心,更是文章第三段的主旨,所以也在旁边打了五角星。
而第三段是分别用具体的例子讲这三部集子是如何体现 mixed structure 这个论点,而谈到每个集子的时候都分别有一个语义段落的重点,所以在相应的 juxtaposing narrative sequences and poetry, not arranged chronologically, 和 bringing together the voices of two people 上画了圈,并分别在一侧标了 1、2、3 的序号。
文章的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对三个集子创新的意义做出了评价。这里也是全文的主旨,所以在相应的句子边上标了 mp,于段落的一侧写了 sig 以表明这是对意义(significance)的评价。
这些用来标注不同层级的逻辑重点的符号能够让你在回去看文章的时候清晰地看到最核心的部分,同时在阅读的时候也逼迫你每时每刻都要思考一句话、一个段落和一篇文章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让大脑时刻保持运转。
我常用的其他符号还包括表示时间、人名、数字和专有名词的符号。
以经济学人中这篇讲 snapchat 的文章为例。在文章第一列的第一段、第二列的最后一段和第三列的第一段分别出现了四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2013 年、2011 年、三年前(也就是 2014 年)和 2015 年,这些时间节点我都用中括号进行了标注。
由于这几个时间点四散在文章各处,也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果只是不做任何标注的进行阅读的话难免会对时间轴的把握有点混乱。而进行了标注之后,就比较容易在读完回顾的时候抓到这几个特殊的节点,然后在脑中进行重新整理之后就会对 snapchat 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轴概念:公司在 2011 年成立,于 2013 年初露峥嵘,在 2014 年推出了名为「stories」的功能,然后在 2015 年又启动了「discovery」板块。在阅读时间发展比较重要的文章(比如历史/考古类文章)时,这样的笔记可能会非常有用。
另外,阅读中第一次遇到的人名、数字和专有名词,我都会用框框符号框起来。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在第一次读时很难完全记得百分百准确的(尤其是东欧那些作者的名字),所以框起来之后再在需要的时候回去找会高效许多。lsat 和各式考试的阅读中常常会问某某人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这时如果能很快锁定那个人到底是在文中的哪里出现的话也会很节省时间。同理,在忘了某个专有名词到底是指什么的时候也可以回去寻找它第一次出现时的定义。
这类笔记法如果用的好,至少在做类似 lsat 阅读这样的英语阅读考试的时候能够从容许多。
不过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虽然一开始是因为备考 lsat 才发展出来这套阅读笔记法,但结束考试之后我仍习惯性的在读东西的时候按备考时的习惯这里写写,那里画画。
我发现和备考之前相比,读的每一篇文章的思路都一下子清晰了许多。
在经过各式各样笔记符号的重大礼遇之后,一篇文章就好像被解剖了:这里是一道线,那里是一个圈;左边有五角星坐镇,右边有 mp 压阵。
不过笔记只是表象,更本质的是笔记背后的思考。
当你每读一句话就会去考虑哪些词才是这句的核心,每完成一个段落都会去发问这段话到底想传达什么的时候,你就离作者的思考更近了一点;你读的就不再是表面的文字,而是其背后的逻辑。
可能你不做笔记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思考习惯,但成体系的笔记能将这样的逻辑思考标准化、本能化,让你哪怕非常疲惫、注意力很不集中的时候也会条件反射式地在每一段文字中寻找思维的脉络,然后用可见的笔迹将其具象化。
当你读完一篇长文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你不必担忧自己转瞬即逝的记忆已经将许多东西遗忘,因为你的思考都已经落实在了那一道道线上和一个个圈里。你对长文的把握也因此更加厚实稳重,因为你的思考是由不会遗忘的、对一个个小的段落的理解积累起来的。这样的阅读只需一遍就可以很有效率。
越是长文,用笔记记录思考就越有用
也正因为本质是探寻文字背后的逻辑,这样的阅读笔记法并不一定需要完全照搬某一套符号体系,可以结合自己的习惯创造个人的笔记法,只要足够强调对逻辑的把握就行。另一方面,笔记的习惯就如同思维的习惯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头就想要掌握所有的笔记法只会手忙脚乱;需要循序渐进,从最重要的笔记技巧开始一点一点习惯起来。
lsat 是美国法学院的入学考试,它所考察的就是一个人能否像律师、法官阅读复杂艰深的法律案例那样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窥探出作者的思考回路,在其中寻找任何逻辑不严密的漏洞。这种思考方式在众多其他领域都有用武之地,那么适用于 lsat 的阅读方法也没有理由不能应用于考试之外的阅读。
用一层层笔记对文章按照逻辑重点进行分解,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梳理,一篇看似复杂难懂的文字会在你的脑中像是庖丁解牛一样顺着逻辑的脉络自然解构:你看到的不是晦涩艰深的句法与词汇,而是清晰明了的思路和观点。
如果说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洋,逻辑是穿越大洋的航线,那么笔记法就是载你沿着航线穿过海浪和风暴的渡船,带你走向文字背后的思考。
所谓阅读的目的,大抵如此。
阅读之乐字阅读之乐字篇四
在ielts测试过程中,每组题都给有答题参考时间,当所给时间结束时,就一定要停下来,即使这组题没有做完也要开始回答下一组题,否则所能完成的题数就会减少,从而影响ielts的得分。测试中,应尽可能快速阅读所给"指引"(direction),"例句"(example),及"问题" (question)三个部分,并准确理解,从而争取到更多时间来答题。切记不可为了节省时间而忽视查看指引部分,因为指引部分包含了理解题型、回答问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信息,如阅读文章的内容,要回答什么问题,及何种问题。当然,也不可以读的太慢,否则也会占用太多回答问题的时间。
首先查看试题布局:
1 阅读试题每一部分的开头与结尾;
2 每部分有多少道题;
3 每部分(或每组题)的答题时间;
4 先回答那些问题。
在ielts测试中所有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一个,除非另有说明。即使在多重选择题中,有不止一个符合答案,也只能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作为答案。ielts测试的所有答案务必要填在所给的"answer sheet"纸上。否则,即使您完成了全部问题,也是没有任何分数。
在开始阅读所给文章前,应首先弄清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读那些与答题有关的部分,有些部分则完全不看,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问句是以图表形式出现,那么图表栏目中,应标有一些文字题目,这些词/短语可用作关键词语。所以在答题时应细读图表中的词 /短语,从而清楚地知道是何种问题,怎样回答。
问句主语中的名词 → 谓语动词(行为动词) → 宾语部分的名词
上述三个关键词可用作索引,用于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的所在位置。一些介词短语或惯用表达法也可用作关键词语。特别是粗体字专有名词(表明数字、日期、时间、地点的词)均可用作关键词。
1 先在文中找到问句中的关键词及短语的相应位置。
2 仔细读这些关键词语所在的句子,很多情况下即可找到答案。
3 如果根据关键词语所在的句子无法确定答案,可再读上一个句及随后一句就基本上能找出其答案。
采用这种方法可直接、快速地找出答案。但有时问句中所含信息与文章中相应句子中的信息在顺序上有时可能出现不同,甚至前后完全倒置则应注意。
用扫描法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扫描式阅读的目的就是:
1. 找出文章的大意;
2. 查找某一具体内容。
3. 比对关键词语,确定答案。
具体方法:在一篇文章中用笔从左至右逐行快速移动,同时眼睛要紧随其移动,查看所要寻找的内容。但应注意到文章中有关问句的信息并非全都能在每个句子中找到,甚至在关键词及短语之间存在一些不相关的信息,这些都会是寻找答案过程中的困难。
ielts阅读考试中,经常在一篇文章中带有图表或示意图。这些图表一定包含了一些有关回答问题的信息,也就是说有的答案就在这些图表中。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也要对这些图表做一扫描,了解其内容从而加快答题速度,不然的话,就可能陷在文章中四处找寻答案而乱无头绪。
例如: 40%——forty percent。
第一句 --→ 第二句 --→中间句--→ 最后一句
1 利用问句中的1-3个关键词,在文章中查找相同或者相近及相关词语,来确定答案的位置。在ielts阅读考试中,能否准确找出正确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辨认出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及不同形式的短语。同义词,如kids---children; 词义相近,但并非同义如special off---discount price; 词义相关如 soldier---army。上述三种词汇/短语表达方式中,第一种同义词也相对不难,但第二种与第三种形式则不易辨认,所以要在阅读过程中多加比较练习。如能攻破这一关,则一定能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2 通过了解每一段的主题思想,找出答案的位置。
另外应注意:一篇文章的引言(introduction)也就是第一段,通常是描述全篇的中心思想。如果是一篇议论文,它阐述的则是作者的观点。
另外,结尾一段通常是对全篇文章所描述的主要观点做出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