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这就是行动字篇一
我从辽化三小毕业升到中学,就读在辽化二中七年七班。开学分班了,我遇到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这让我感觉到焕然一新,同时又有一种陌生的不悦。一个班级里的同学,老师都互不认识,弄得我有些拘谨。
第一次班会上老师让我们自我介绍,按着升学考试成绩排名顺序进行,老师第一个就点到了我的名字。
我想了想就对大家说:“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崔芷境”,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寓意是我在一个充满芳香的环境中快乐成长。然而,我不这样理解我的名字,我认为,“芷境”与“学无止境”中的“止境同音,意思是我要在学海无涯中无止境地奋斗下去。在小学时,有的同学听到我的名字以为我学习会很差,躺在优越的好环境里不上进。可是事实上我学习还不错,在小学的时候一直是前几名,爷爷给我起名的目的是激励我不要在好境遇变成纨绔子弟。我记得爷爷对我说过:‘自古才从寒门出,纨绔子弟少伟男。现在辽化的生活条件很好,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求学时代不能忘记刻苦。’爷爷的一席话让我从小就铭刻着“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我暗下决心,在没有尽头的学习道路上,我要坚强、坚定地一直走下去。我的长相没有什么特点,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到了,就不用说了。我的.性格即外向又内向,因为我跟陌生人一句话也不说,跟熟悉的人说的那是滔滔不绝,因此在小学经常被老师批评过。我还很要强,考试考不过别人我心里就会很难受。我热爱运动,篮球、乒乓球我都会打,尤其是乒乓球,还获得辽阳市少年锦标赛的奖杯呢!在绘画艺术上美术老师说我是个很有潜力的人才,国画、素描、书法的规范功法我全都把握,大家别笑,别不信,我从小就拜师学过的。我的父母都在辽化上班,他们都后悔小时候没有努力读书,没有念上大学,只读个辽化中专技校。父母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报效祖国的英才。
同学们,这就是我,正在成长的我,正在奋斗的我,正在学习的我,正在求学道路上努力践行的我!
这就是行动字篇二
什么是幸福?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幸福的定义,例如:获得更高的权力,收获金钱与爱情,学习进步,报效祖国等。但在我心中,与诗词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从屈原的《离骚》到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每一首诗词歌赋都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它们陪伴了我十三年,以后必将陪伴我走得更远!在诗词的星辰大海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今年暑假,我背诵的那一首《蜀道难》。
打开百度诗词,放了出来:“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侧身西望长咨嗟!”一遍放完,我有些头昏脑涨:“怎么这么长?”然而,看以了身边同样欲哭无泪的弟弟,我又有些想笑,便专心背起了《蜀道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逆波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是冲逆波折,是冲波逆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然后……是什么来着?”我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随后,我弟的尝试也因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一句卡住了而宣告失败。
在经历了六次尝试,被各种奇奇怪怪的句子卡住以后,我萌生了放弃的念头,紧接着,这个念头在我的思绪中不断复制加倍。我垂头丧气地躺在了床上。一个奇怪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李白一边爬山一边在山上刻《蜀道难》,这样后来人就可以边登山边背《蜀道难》了……想着想着,突然,一种奇怪的感觉突如其来地浮上心头:“我可是地表最强战队的队长,连《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这种超长的文章我都背过,更不要说一个短短的《蜀道难》了!这种想法刺激着我,给予我勇气与力量。我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气运丹田,开始了第七次尝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就是行动字篇三
我不会孤独,也不会永远快乐。我是我自己,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
我有时变得好坏,有时变得好乖。在家长面前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整天游游玩玩。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充当于一个不折不扣的乖孩子。在人的立场上我总是演两面超人。黑白两道好象在玩弄我的心态。
我总认为我是一个聪明人,但却做出愚蠢的行为。我总是不想前因后地做事,有时也会成为同学们取笑的把柄。连我自己都弄得一塌糊涂。
我还算一个善良的天使,去关心帮助别人。也算一个恶毒的巫婆,得罪我的人就逃不了我的诅咒。人毕竟是人无完人,金无族赤的嘛!天使和巫婆我不想做了,我愿做一个侠女拿着剑去阊天下。但社会是现代化的,再也没有什么侠女,可能我的前世是吧。
世界上有许多怨恨我的人,也有许多疼爱我的人。我无怨无悔。这就是我,敢爱敢恨基因结合的我。
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这就是行动字篇四
说到寒假,最开心的便是我们了。
瞧,那不是兰兰吗!一看那副“博学”大眼镜,就知道这人该有多么有“才”啊。说来也怪,一放假,向来个性有加的她居然能“屈从”老妈,将自己壮志凌云辛辛苦苦养了五年的长发,“咔嚓”一声,一瞬间就给弄没了,硬生生地把自己给弄成个假小子。我们问她怎么舍得,她却说:“小女子能屈能伸!没什么。”说着还把那利落的短发一甩。嘿,都快把我们给晕倒了!
“好了,今天我们去玩吧。”一向爱看书不爱玩的丁蒙今天也来了,“嘿嘿,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好吧,那我们今天去踢毽子。现在可是最流行的。”“那咱们走吧!”在兰兰的发话下,我们一路狂奔。
来到一个不错的地方,我们说开始便开始。
首先由兰兰踢,她可真是真人不露相,当踢到第10下时,一只飞毛腿出现在我们眼前,超级21世纪新创武打动作完成了。这下可把我们乐得人仰马翻。
不过,一向自认毽技一流的蒙蒙出来了,她双手叉膘,嘴巴一扭,只听一声“看我的”,这下可令我们大开眼界,……100,101……直到120,我们个个目瞪口呆,更夸张的是兰兰,瞧,她早已向蒙蒙走去,正悄悄地在说话,嘿,想想都知道她在说什么。
足智多谋地莹莹发话了,她说:“我们还是抱种主式,让我们轮流踢?”“好啊,好啊,这我可是举双手加双脚赞成。这可是名的专长哦!”“来,来,让我们开始吧。这样吧,兰兰姐你先踢,你的毽技可不一般。”其实我早在心中暗笑了。
“你,我先就我先,看我的。”只见一不速之客向我飞来,还没等我反省,只见其他两个“哇”的一声,我回头一看,毽子居然早在我身后了。
“没什么,现在;轮到我中踢了,看你们再怎么笑我,准备好!”“咦,今天它怎么不听我的?”“喂,你的毽子怎么向下踢?”满脸鬼脸的莹莹偷笑着。“砰--”我踢的还是不错,只见莹莹也没办法接住,这回可轮到我笑了。
快乐,在我们的头顶上空荡漾。
拥有如此快乐,谁能说这不是幸福呢?
这就是行动字篇五
“幸福”这两个神圣的字,使得多少人苦苦追寻。蓦然回首,却发现:幸福其实是那么简单。
之前的我,是一个盲目追求幸福的无知者,不懂幸福的含意,只会一味地责骂老天的不公平:“为什么我总是寻找不到幸福?”要不是这一件小事,我还真意识不到:我一直都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
父亲,是一位非常温和但却带有一丝执著的“领导者”。在他的眼里,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谁也改变不了。
父亲常教我学画画,我虽然有那份兴趣,然而却没有那份认真去学的心态,只是随便玩玩。有一次,父亲要我画门外的那棵枣树。于是,我拿起笔,大概地勾画了一下便了事。父亲看后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当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你有没有那个特长,重要的是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如果你没有认真对待的态度,即使你有那方面的特长,画出来只是一幅没有价值的,无人品味的废品。”父亲的话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于是,我决定重新拿起画笔,细致入微地刻画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当父亲再次看到我的画时,嘴角扬起了一丝微笑。这微笑,是对我极大的鼓励,也是促使我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每当想起这件事,一股幸福的暖流,便在我的心湖里荡漾开去。有父母的关怀,是一种幸福!
我是一个比较爱种植物的人,特别是种一些豆类的植物。有一次,我想了解黄豆种出来的到底是豆还是豆芽,就找来了十几来颗黄豆,种在土里,每天给他浇水,松土……没过几天,土里抽出了嫩芽,好像刚睡醒的娃娃一般,伸伸懒腰,沐浴着阳光雨露。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心里的好奇心也越来越重:“快点长啊,快点长,等你们长大了,我就可以知道你们的‘真面目’啦,好期待啊!”我天天对着它们念,希望它们能和我一同快乐成长。
终于,一个星期过去了,黄豆也长大了一棵小苗,但我惊奇的是:“为什么黄豆长出来的不是黄豆,也不是豆芽,而是长得像豌豆却又不是豌豆的东西呢?”妈妈对我说,那是一种叫“毛豆”的草木植物。原来黄豆种出来的的并不是黄豆嘛!从种黄豆这件事中,我学会不少东西:每个人都要善于观察,观察身边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你会发现大自然是多么地美丽,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幸福,为自己能够了解世界的奥秘而感到幸福,为自己能够懂事,学到更多的新知识而感到幸福。从生活中学会点点滴滴,同样也是一种幸福!
其实,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
这就是行动字篇六
我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坎坷,但请不要担心。这就是我们在阳光下的生活方式。带着一丝不情愿的回忆,我们背着书包从学校逃回了家。炽热的太阳静静地扫过大地。铃声听起来很悦耳,我们的嘴角微微上扬,眉毛扬起。这是我们自己的样子。在房子前面很远的地方,一位母亲仍在浇水和采摘农场蔬菜。
自从我出生以来,我妈妈一直擅长家务。有时她会把碗刷得亮亮的,有时她会用自己的倒影拖地板。当我到家时,妈妈看了我一眼,说:“回家做些作业。”但是我想帮我妈妈摘蔬菜并给它们施肥。仍然有许多大叶子的蔬菜,我妈妈会在采摘前照顾它们。看,体力消耗更适合我们的发展。
我亲自走到母亲身边,对她说:“我也想帮助我的母亲。”我母亲无法拒绝我的请求,回答了我。
我蹲下来,一片一片地把它摘了出来。但是突然,一条长着许多脚的红色蜈蚣虫让我大吃一惊,我大叫起来。母亲皱起眉头问道:“怎么了,疼吗?”我摇摇头说,“不,看。”我指着蜈蚣,这意味着我妈妈看着它,摸着我的头说:"宝贝,我们不害怕,去做作业吧。"生活就是这样。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人们才能知道母亲真的很勇敢,一点也不怕蜈蚣。
我非常欣赏我母亲和祖母的勇气。我相信如果我告诉我父亲,我会得到同样的答案。我没有继续说下去,我相当害怕,咽了一口气。我妈妈是对的。我不害怕。我应该做作业。
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去尝试就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还有什么在等着你。总是有大风大雨的困难,但我们不会被困难击倒。当我们不怕困难和风暴,走过时,生命的光辉正悄然绽放。生活就是这样,不怕困难,不怕。
这就是行动字篇七
幸福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义。或许是腰缠万贯,拥有金山银山的坐享其成的富裕;或许是加官进爵、名满天下的功成名就;或许是怀有满腔报国热望的壮志少年。而在我心中,心灵深处渴盼的幸福是淡泊宁静。
正因为感受了太多的繁华,体验了太多的热闹,才更觉得淡泊宁静的心境是如此难能可贵。所以,与其激荡而空虚地消耗生命,不如选择平淡的幸福。
淡泊宁静的幸福是林逋“梅妻鹤子”的悠然,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在淡泊宁静中顿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绝妙真理。
欧阳修与民同乐,抛却世俗地功名利禄,投身大自然地山光水色中,醉翁亭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尽显淡泊宁静的天伦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恐怕山水也不是醉翁欧阳修的本意所在吧!好一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道出了太守在平淡中享拥的快乐源泉。
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将“桃花源”视为自己幸福的乐土。“好读书,性嗜酒,常着文章自娱”是五柳先生在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寻觅到的幸福方式,将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隐士之心展现淋漓尽致。正是在这般幸福地指引下,使五柳先生追求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尚品格。
淡泊宁静是幸福,来自精神领域地充实。
这就是行动字篇八
;初冬的北京,寒意爬上了树梢,在西风里吹着的是对暖的怀念,冬日何想求,棉袄与热粥。热粥易得,而记忆里手工缝制的棉袄早已不复得了。
不久前的北京,在一个胡同的四合院私宅内,有一个小小的汉服展览,展示的既有老衣,也有时下设计师设计的汉服改良新衣。一件件衣服看过去,有靛蓝的、花青的、湖蓝的底子上,精心绣着小小的花纹,滚着大朵的牡丹、芍药,却是一点也不嫌热闹,反而很沉静地在尘埃里发散着岁月的光芒。
一件靛蓝色的丝绸短袄,很像小时候奶奶给我做的花棉袄,小立领、对襟、盘扣。只是袖子没有这么宽,左右也没开裾。这件短袄是过去有钱人家的短褂,上面绣有水波纹,滚着一朵朵新绽的牡丹,想是这眼下十一月的季节里正好要穿的。
这件衣服手工精湛,色彩如新,今天也是可以一穿的,再配上一条平呢短裙,应该是很现代呢!
易经里说,垂衣裳而天下治。说的是一国之君要穿好衣裳、仪态端庄治理国家,比喻要注重君臣之道,也要注重礼节仪态。
国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治理的。不过就一己而言,衣服穿端庄一点,日子好过,优雅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古时穿衣上升到礼仪,如今穿衣不分中西,而我们至少要顾及一下仪式。汉服就是一件仪式感很强的服饰,因为它是民族传统服饰,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文明成长史。说大了是家国之风,说小了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格局与气度。
不是说,每一个人都住在她的衣服里吗?而每个人都配穿好的衣服。
说回开篇提到的那个展览,那几十件珍贵的汉服,其实是一个台湾收藏家的私人收藏,历经十几年心血,从海外收集来的。
而这么好看的老衣服,在中国大陆是不多见的。新中国成立之前,各种运动频发,老衣在大陆不多了,即是留下来的也是朽了的,没有人好好爱护,反而是日本的、台湾的一些有心人在做着老衣服的收藏。新的时装发布会很多,而老衣裳的收藏展览乏善可陈。在一些大型的拍卖会上,比如保利、嘉德每年会都会有固定一个板块拍卖老衣;一些相关服饰的博物馆里有时也有一些陈列展;再就是坊间个人的一些私藏小展。也就是说,我们看到老衣裳的机会不多,影视剧里那些戏装,也根本不是彼时人的日常穿着。
或许,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书袋子还藏着汉服的本来样子。
除此,就是民间手做的衣裳,比如我们小时候穿的小褂子、棉袄,有一些元素还是隐隐留下来的。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小时候常穿的短棉袄。在我奶奶那一辈的地主家穿着还是十分讲究的,要穿丝绸与锦缎的,上面隐隐绣着低调的花纹,为着不透寒风,上身是紧实的,为着好穿,下摆又是宽松开裾的。到了贫民阶层,就把绸缎换成棉布了,绣花省去了,但一样的技艺精湛、针脚细密,穿在身上熨熨贴贴。
汉服的最大特点就是亲肤,穿着舒服、随身。它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也是东亚地区服饰文化的主要蓝本。要知道,日本的和服、韩鲜的韩服都是受汉服影响而本土化的服饰。
奇怪的是,今天的人穿和服人人都觉得美,而穿汉服人人都觉得不伦不类。
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我们丢失汉服太久了,以至于我们都忘了自己穿汉服的样子;再有就是我们可能穿的不是汉服,一件合乎礼仪的衣裳不会让人穿上去难看的,即使不是顺应今时,至少是合乎我们的身体和气质的。
要知道,汉服不是汉朝人的衣裳,而是汉民族的地域上甚至包括了东亚地区的衣裳。这里说的民族和地域,而不是朝代,今天穿汉服并非不适时。
当然,这种说法也并未是所有人的共识。汉服制作工作室“明华堂”的创始人钟毅认为,汉服以明代服饰为主。即使在推崇汉服的群体中,“汉服”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
今天,不管是朝鲜服装还是和服,都被本民族人很好地沿袭下来,这样一比,汉服的传承则有点羞愧。好在近几年汉文化大热,汉语、古琴、汉服这些又被年轻人作为时尚,重新武装在自己身上。
现今校园内时常能看见穿着汉服的学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严亦平,是学校服饰文化交流协会的团支书。她10岁学习古琴,学琴时被要求“着汉服弹古琴”,从此开始接触汉服。严亦平通过社团活动,认识了不少汉服爱好者,她认为汉族更难以接受汉服的原因有:每学期都会有一百多人加入社团,其中也有许多留学生。在汉服推广的过程中,外国人和少数民族相较于汉族人更容易接纳汉服。这一方面因为外国人没有对汉服的偏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他们认为汉族穿汉服并不奇怪。
汉人不识汉服已久,并不是我们今天才这么陌生。清人入关以后颁布《严行薙发谕》:“官民俱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时光岁月的疏离,带来难以消除的偏见。
如今的汉服复兴并不容易,相当于要隔着一个大清,先向明朝望去,这个中间隔了几个世纪的疏离。
严亦平介绍说,目前社团的宣传科普方式包括宣讲会、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每逢花朝节、下元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她会和其他社員一起,穿着各种不同朝代的汉服举行聚会。但是汉服知识繁多且缺少正规的参考,宣传推广时也很难获得大众的关注,无法摆脱圈地自萌的尴尬。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这是华夏一词的由来。华夏,炎黄子孙,也就是指的汉民族。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
上古时代,华夏族的服装以“上衣下裳,束发右衽”为特点。到了春秋战国,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出现。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接的衣和裳连在一起,“被体深邃”,故名深衣。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曲裾”。南北朝是我国服装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服装的更新和民族的融合在同步进行。南下的鲜卑族的鲜卑服装,其男装包括圆领或交领的褊衣、长袴、长靴及施带扣的革带,头戴后垂披幅的鲜卑帽在华北流行开来,汉族劳动人民也有人穿。
到了唐朝,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唐代服装,遂出现了“法服”与“常服”并行的双轨制。作为正式礼服的法服仍是汉代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虽是在鲜卑服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但有所创新。
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这时常常将衫的下襟掩在裙内,所以显得裙子很长;同时裙子渐趋肥大,通常用六幅布帛制成,即所谓“裙拖六幅潇湘水”。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但已不施帔子。与唐代不同的是,这时的衫多为对襟,覆盖在裙外。宋代的裙较唐代窄,有的有细褶,“多如眉皱”。特别是由于宋代出现了缠足的陋习,更使她们显得纤弱。
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开剃为蒙古装束,但是也有部分居住在江南的汉族其服饰与宋代基本相同。
明朝建国后,下令禁穿胡服,要求衣冠悉如唐制。所以,唐代之法服与常服并行的现象又得到恢复。
清朝以后,汉服断代。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明朝的建立,结束了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在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之下,历经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明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非常值得后人细细考究的。作为由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本身是非常有特点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明朝那些衣服”。
提到明代的官服,很多人会想到的“衣冠禽兽”这一词。事实上,明代的文官和武官在服饰上绣的确实是“禽兽”。“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在明代的初期,“衣冠禽兽”是人们对当官的人一种说法,有人说这其中包含有羡慕的意味,但是相信应该没有多少人愿意被人称之为“禽兽”吧。到了明朝后期,朝廷腐败,官员不作为,“衣冠禽兽”又成了人们对官员的一种讽刺。
明代文武官员一律穿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袍衫,在重要礼仪场合,不论职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以冠上梁数及所佩绶带分别等差。在日常服装中,都带乌纱帽或幞头,并在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作装饰。官服的颜色、质地、式样、花纹图案以及尺寸因级别而异,都有明确的规定。
男子服饰
明朝在结束了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重新恢复了汉人的传统。明代在服饰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1.网巾
网巾寓意“万发(法)俱齐”“天下一统”
2.四方平定巾
它是官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象征国家太平。
3.六合一统帽
俗称“挂皮帽”,译称“小帽”、“圆帽”,或称“瓜拉冠”,寓意为天下归一。
4.直裰
女子服饰
1.背子
明代中叶,为年轻妇女所穿着,蔚然成风。
2.马甲
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
3.披风
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
明朝的服饰按照功能与使用场合,可以分为朝服、公服、常服、吉服、便服、丧服等几个大类。
明朝的建立,使得汉人重新掌握了政权,为了稳定社会,巩固汉人统治,当权者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很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因此在服饰上,明代是既有继承,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
较之前代,明朝的服装制度是很严格的,什么阶层穿什么款式、服色都是規定好了的,不能僭越,这是一个突出特点。尽管制度谨严,由于上承宋代服饰以及外来蒙元服饰的影响,明朝人的服装款式还是比较丰富的。
不得不痛心的说一句,汉族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失去了本民族服装的民族,这一点要怪大清,不但搞文字狱,还把我们绵延几千年的汉服传统给阉割了。
韩国人、日本人在节日庆典的时候,都会身穿本民族传统的服装,中国的少数民族在重大节日也会身穿本民族的服装,而中国的汉族则是一个失去了本民族服装的民族。
乾隆是否真的想恢复汉服,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乾隆真的很喜欢汉服,不得不说汉服的魅力还是很大的。
大清的皇帝都爱汉服,不爱族装爱汉装,在此汉服胜出一筹。
有的学者认为,汉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因为从汉唐至明清,汉族人的服装总是在不断地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但是汉服绝对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词汇。汉服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应该以明朝的汉服为标准样式。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明朝的服饰为汉服的标准样式呢?因为明朝是汉族最后建立的一个朝代,恢复汉服当然是恢复明式汉服。这个我们可以与日本和韩国作一个对比,韩国历史上有新罗时代、高丽王朝时代、朝鲜王朝时代,韩国的韩服当然是朝鲜王朝时期的韩服。没听说有人身穿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的韩服。日本历史上有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時代、室町幕府时期、江户幕府时期,日本现在的和服当然是以江户幕府时期的和服为标准样式。
汉服不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日本的和服、朝鲜半岛的韩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装都借鉴了汉服的样式。可以说,汉服是东亚服装之母,没有汉服,就没有日本的和服、朝鲜半岛的汉服、越南的越服和琉球的琉装。
比如,女装韩服赤古里群,就是源于明代的袄裙,只不过韩国人将其进行了改进,裙摆做得更大,腰围也往上提了很多。
汉服饰发展到明朝,已具极大丰富性,这是历朝历代所不能比拟的。女袍有四种形式,一般是交领(斜领)、直领(对襟),盘领(圆领),合领(高领),这种高领就是许多人所谓的立领了。这种高领实际上只是对襟领的变种之一罢了。它流行於明清之际,特别为南方一般中层女子的家常装饰,其特征是:领子高约一寸许,有一二个领扣。
那么明清时期汉人女子的高领是不是即是旗袍的立领呢?只能说,高领与立领之间很像,但仔细观察,他们之间有很大区别。首先,形式不同。明朝汉族女子的高领,领子通常没有镶边,不做过多装饰,边角逞直线型,自然流畅。但再看满族的立领,一般都有镶边,这种风气后来愈演愈烈。另外,它逞元宝型,有一定的弧度,这在同时期的康涛所绘的三娘子中对比即可分晓。其次,开边方式不同。汉族女子的高领,一般是直线对襟开边,而满族女子的立领则是弧线绕襟开边。第三,表现形态不同。汉族的高领具有更强的修饰性,而且往往有内衫和外衫两种形式。内衫之外还会套上对襟或是圆领等等款式,体现了明朝服饰已具有时装的混搭性和层次性。而满族的服饰作为系扣的,实用则大过装饰,而且一般只是以单一的外衫形式存在。
另外,立领这个概念实际上即便笼统称呼清代的元宝领,也是不太正确的。立领是特指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后,那种领子经过上浆处理,显得硬挺的旗袍领。而这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汉服和旗袍的区别,不在高领或立领,旗袍的标志是它的布艺盘扣和斜腋线开边,而汉服相对的则是系带和斜腰线开边。
汉民族服饰中的立领即明竖领,其特点是方角,瘦高,领上通常装饰有两颗金属扣,因此此类衣服也被称为“扣身袄儿”,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至明后期在女性服饰中已广泛流行。历史观点认为,竖领的产生与当时“小冰河”特殊气候变冷有关,而从当时立领的形成结构来看,它更像是宽交领的一种变异形式。由于明末清初满洲八旗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制度,所谓的“男从女不从”,明竖领与其它女装在一段时间内得以短暂保持。明竖领的款式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大襟袄儿(即斜襟,它与旗人的厂字襟不同,是直线斜襟至腋下系带);另一种是对襟袄儿。至清代中期,即乾隆中后期,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女性的竖领也开始发生许多变化。首先是高度变低,通常镶有深色缘边,这种领子在清末被新兴的弧形高领代替,这种弧形领子即后世俗称的旗袍领的鼻祖。其实旗人的长袍原先是无领式的,所谓的旗袍领不过是旗人借鉴了汉人女性服饰,在袍子上装领子后才有的产物。
说了半天,汉服才是东方民族的万服之母。汉服与诸服的关系,犹如汉文化与东亚文化的关系,不是孰是孰不是,而是一衣带水,彼此影响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之上,汉族服饰应是更加源头的母本。
作为一个汉人,我自然认为汉服才是古东方最好看的衣裳。
一件小小的衣裳,给我们以温暖,也给我们以文明,如今这暖意仍在我们的血液里流动着。
穿汉服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文化的复兴。复古,认为先人的文明不可超越,也无需超越。复兴,认为先人伟大的文明必须超越,苟日新,日日新。
汉服如同冰山一角,它引导我们逐渐发现了连缀在服饰之后的更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体系。我们也明白,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件衣服,失去的是礼仪、风俗、思想、生命的思考、生存的哲学,我们失去的是民族的品格与风骨、气质与精神,我们失去的是整个华夏文化的根基与精神家园。
汉服只是载体,重拾对传统的尊重,才是真正的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