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仲夏的夜篇一
;周末的清晨,在窸窸窣窣的雨声中醒来。窗外,灰暗的天空,不疾不緩斜下的雨线,偶尔闪过的双飞燕,共同奏响仲夏交响曲。
喜欢雨,更喜欢这种慵懒的雨,于情有诗意,于俗利于谷。母亲说:雨疾湿地皮,都流走了,庄稼喝不着。故,自小就对毛毛雨、缓雨、柔雨充满欢喜。
人说,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雨的天生气质使之必然与诗情雅兴之事缠绵在一起,自带诗人气质,是文人墨客的咏怀之尤物。无论哪个季节的雨天,都是我宅在家啃书的时间。
窗外淫雨霏霏,街面上的浅层积水泛着亮光,举伞快走的行人和疾驰而过的汽车像电影片段一样闪过。各色样式的雨伞像在雨中行走的花朵,汽车溅起的雨水在欢快地跳舞。微风把雨水吹到窗户的玻璃上,旋即汇成几道长长的水柱,让窗外的律动模糊起来。收回目光,轻触屋内极致的安静,伏案读书,与书中人物一起听雨、感悟。
不觉间黄昏至,雨婆婆收了工。蓝黑色的天幕上出现了两束橙色的光团,犹如巨大的烙铁把黑了一天的天空烫出的洞团。山峦、城市建筑群掩映在黄黑相间的天幕下,庄重肃穆,彰显了小城三燕古都的深邃气质。
推开窗,一面潮湿润泽的空气,带着些许凉意愣头愣脑地与我撞个满怀,不觉大口呼吸,用心肺的起伏与其共舞。楼下的绿植愈加清灵喜人,极目远眺,满目清爽,若非“商业城”三个字过于醒目,绝对有一种身在梅雨江南的错觉。
日子平淡,疫情盈耳,胸无块垒,亦无美景撩眼,写出文字也是冷漠的堆积,毫无灵性,不如安静地读书。好的文章多读几遍,会有不同的收获。曾几次品读辛弃疾的人物故事,读他侠肝义胆,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带领五百轻骑于万人之中活捉叛徒张安国,他千里追踪,轻取叛徒义端和尚的首级,看了几遍,这个和尚的名字也没能记住。这次再读,突然联想数学用语,线段的一端“义端”,一下子便记住了,不禁莞尔一笑,这可能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喜欢雨,喜欢读书,更喜欢雨天读书。
相关热词搜索:;仲夏的夜篇二
已经到了四季中的一个夏了,说好的春华秋实也都如期而过。最近天气反而反常得很,本应该首夏清和,送给人们的却是阴雨绵绵。路上的人们停停走走,生活给予我们忙碌,也给予我们闲逸。每一把花伞,都很包容,默默地接受着无数滴那从天而降的沉痛的也或是温柔的洗礼。
慵懒·狂躁像一只突如其来的雄狮闯进我的'大脑,它贪婪地吞噬着我的思想,我的心灵。整个人如同一滩散掉了的沙子,仿佛轻轻一碰撞,瞬间我便会灰飞烟灭,连自己都看不见随风留下的细小颗粒。仲夏的我,便是这样伴着慵懒和狂躁度过的。我并不是我,我亦是我。
我亦是我?!便有时候也会怀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到蝴蝶想到的却是一只正在挪动的毛毛虫,它那满身的会掉渣的有颜色的小颗粒,顿时眼睛就转移了,心脑也会避开了。小时候最喜欢追逐蝴蝶,看着它们翩翩起舞,也曾了解破茧成蝶的艰辛。只是人长大了,思想中的关注度也不一样了。蝴蝶还会在那里飞着,只是我想多了。
皎月星光,蓝幽幽的凌空,这就是仲夏之夜的天空。我划着月光的船儿,无边无际的银河系便是我的大海,每颗星星都是我的航向塔。
仲夏的夜篇三
时在仲夏,气温一天天升高,空气仿佛被火点着了,到处喧嚣着汹涌的热浪,让人无可逃避。在农村,此时麦子已经颗粒归仓,田野如同臃肿的孕妇经历阵痛后生产完毕,得来的是轻松和喜悦。我的家乡在旱塬上,少雨缺水,一年只种一料庄稼,收过麦子后田地都歇着,不像川道里的人家,麦子收割后一天也不停,抢时辰种上玉米,紧接着又是间苗、施肥、浇水等劳作。
没有庄稼的田地是空旷的,麦茬泛着金色的光芒。门前屋后的绿荫更加浓密了,不知来路的'野风不小心撞到树冠上,发出哗哗的声响。杏子熟透了,藏在交叠的枝叶间,不时掉落几个,摔得裂开了嘴,露出诱人的果肉。午后,在门前的大树下铺一张旧席子,躺在上面乘凉,舒服得很。黑蚂蚁不甘寂寞,沿着席子爬上来,一直爬到裸露着的胳臂和腿上,有的竟爬到了脸上,却并不叮咬人,只是让人感到酥痒,本能的一抖,就会掉下来,再往上爬,乐此不疲。
宽大的梧桐树叶耷拉着,也是无精打采的样子。持续的高温,让每一株树、每一棵草、每一块石头,都期待着一场雨的降临。蝉已经从地下爬到了树上,偶尔鸣叫几声,零零落落、不成章法,一点儿没有气势,倒显得寂寥而落寞。黄狗躺卧在树荫下,呼呼地喘着,腥红的舌尖滴答着涎液。乡村的种种风物,在夏日的炙热中显得失神而无助。
在城市,我宁可汗流浃背,也不轻易开启“空调模式”。下午,女儿放学回家,送我一本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作为父亲节的礼物。我是一个粗心的人,对各种节日从不上心,女儿深知我喜读书,精心挑选了这本书送我,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啊。读了几篇,觉得沈从文的作品仿佛老朋友叙话,东拉西扯,娓娓而谈,故事极鲜活,描写的湘西景观、风俗、人物也极细腻,让人有很强烈的现场感。沈从文像一位导游,用文字记录着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不矫揉做作,却自然天成,有着一种难言的美感。引述的一些乡民、水手等各色人等的话,粗鲁到了极点,一点儿也不掩饰,既让人侧目,也让人过瘾。读书总是让人沉迷,不知不觉间热气似隐身而去。
夜色愈深,听见窗外似有雨水滴答的声音,一时喜出望外,忙探头去看,却不见一滴雨星,原来是邻家的空调在滴水,这真是让人失望。遂想到“望梅止渴”的故事,这滴答声也让人内心安静。打开手机看天气预报,只见一整排太阳图标。期待一场雨,把这燥热一洗而光,让人从长久的干渴中解放出来。或者,听听雨的滴答声也很好,这是夏天里最紧缺、最迷人的声响。
倘若在乡村的椿树下,此刻明月高悬、凉风习习,即或有几只蚊子骚扰,又怎能让人如此烦躁呢?雨向来是任性的,说不定一声惊雷,几绺狂风,就会不期而至,谁知道呢?!
(作者: 木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