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心中的孔子字篇一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华文化中孔子的“仁”和西方文化中的“善良”,阐释儒家“仁学”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的影响,分析儒家文化对于世界文明建构的建设性作用,并提出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探求中西方文化共通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仁” 西方文化的“善良” 和谐社会
西方对于中国的误解从18世纪开始。当时西方对于中华文化缺乏客观而全面的钻研和了解,开始了对中国的批评。西方人首先是强烈抨击中国的专制体制,在孟德斯鸠眼里,中国就是一个建立在恐怖上的专制国家。中国政府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做事。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费奈隆在名著《死亡的对话》中还将孔子与苏格拉底进行比较认为,古希腊文化优于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不现实,比如孔子要将每个人变成圣人,这是不可能的。维柯在《新科学》中也嘲弄中华民族是拒绝任何时间变化的一片空间,孤陋寡闻,没有真正的时间观念,孔子哲学也只是讲一些凡俗道德等等。持这样观点的西方人士举不胜举。几个世纪以来,面对着不断发展的欧洲和西方文化,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偏见和无知,中华文化许久以来都处于失语状态。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富裕美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如此,以儒家“仁”者风范展现在世界舞台的中国和中华文化仍然面对着来自西方世界的质疑和挑衅。中华文化需要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借用安乐哲先生独到的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体系来认清孔子的“仁”与西方文化的“善良”之差异以及万事万物基础理念背后的本质,运用中国的话语方式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一、孔子的“仁”
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孔子,在记录其言行的著作《论语》中,提出了“仁”的概念。孔子“仁”的学说也被学界称为“仁学”。令人不解的是,孔子从未给“仁学”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论语》中109处“仁”字的说法,没有一处是一样的。笔者认为,孔子的“仁学”在于研究和阐释,而且,阐释“仁学”的角度和方法成为把握孔子思想的关键。
不同学者在研读《论语》时,对于“仁”的理解不同。比如,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译》中谈到“仁”, 认为“仁”一方面是容易做到的,一刻也不能脱离,“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另一方面“仁”特别难得,不容易做得到,最受称赞的颜回也只能“其心三月不违仁”。汪震在《孔子哲学》中认为“仁”不是教得会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实行仁德,但是孔子一般的门弟子,无论怎么教化,都不能得“仁”,汪震认为,孔子得“仁”,颜回得“仁”都与他们早年极度贫穷的生活有关,也可以说,艰苦的生活不断刺激着孔子思考如何实现的自身价值,并且寻找到谐和自身、家庭和社会的方法。田辰山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具有崇尚相互尊重与依赖的关系性价值观,是围绕人类经验的万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叙事。可以说,孔子的“仁学”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伦理道德的根本依据,只有具有实现人自身、家庭、社会和谐关系能力的人才能管理社会事物,成就“仁”德。
对于有志于成为君子的儒者,首先要协调好自身的关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克服自身的缺点,向“仁”靠近,就能“苟志于仁,无恶也”,并且通过提高自身修养,然后推己及人,帮助别人改恶从善。但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仁”的善良本心又极容易受到社会物质生活环境影响,慢慢地被污染而泯灭,孔子的弟子也只有颜回能够心坚志强,守“仁”三个月,“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因而,孔子感慨贫贱志不移的颜回,才是真正贤德好学之士,“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仁”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标准,也是儒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总是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他甚至强调“当仁,不让于师”,认为在求“仁”的道路上,学者不必不如师,向着“仁”的精神境界不断前进。
儒家的“仁学”思想一直提倡通过自身修养道德,处理好家族和集体的各种关系,加强团结。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做不到“孝悌”就不可以做到“仁”。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最大的仁德。只有能够爱自己的亲人,行“孝”与“悌”,才有可能进一步去爱其他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就是处理关系的重要法则。普天之下的人都要遵循五项伦理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只有把这些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好了,在家庭和集体中,区分了长幼秩序,年长的人得到尊敬,年幼的人得到爱护,各安其分,上下亲睦,宗族兴旺,人生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西方文化中的“善”
依据安乐哲先生和田辰山教授的理论,具有中华文化“一多不分”特点的孔子的“仁”强调的是与所在环境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因此 它是朝着水平方向,双向乃至多项、多线、多层次、曲折性的;西方文化中的“善”体现的是“一多二元”的思想,它呈纵向发展,总是与上帝或一个超自然主宰物联系,而且对宇宙万物规定的秩序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是直线单向的决定关系。
西方基督教思想是影响西方人格结构的主导思想体系。基督教思想中的“善”是上帝爱的彰显。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与上帝的契约,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到人间受苦。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因此被贴上“恶”的标签,通过在人间受苦的方式偿还罪过。上帝为了持续彰显“善”和对人类的爱,又以牺牲独生子的方式,帮助人类偿还部分的罪,使得愿意服从上帝意志的选民,在死后能够进入天国。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起点在不同的道路上,基督教的“善”源于上帝,人性的善必须求助于神,必须以神恩赐的形式来获得救赎,人靠自己是无法突破“恶”的本性。儒家的“仁学”逻辑是:人性是善的,人通过刻苦努力,修身养性就可以获得“仁”,即孔子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把ethics(“埃塞克斯”)作为道德价值哲学理论,认为它富于绝对性,具有无上权威,是与任何他物都不构成关系而独立自在的,以共同目标决定的友谊与爱,是神性普遍的,笼罩穹窿的善(神)。善,在西方文化里,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与神性的意义相等同。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欲求如何是善,也是追求至上之善(highest good)。“至上之善”的三个属性是:1.“善”本身具有被人欲望的本质,善是绝对的;2.不是因为达到其他“善”的目的而被人欲望;3.其他善皆以它为目的,因为它本身具有“善”的本质。不管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讨论的“善”是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建立在假定的基础至上,因而,善的理念和把握善的理念的手段最终都会沦为虚幻的东西,在现象界无法落到实处,善的理念也就是彼岸世界纯粹虚设的理念,对于生活在此岸世界的人来说,对其只能仰视,无法通达。与此相比,儒家最关心的是生命境界中的善,而不太关心求真的知识。求真知识的渊博只是小聪明,天道善德的开显才是大智慧。可见,柏拉图的理论远不及儒家思考圆通。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真理”是以“艺术”或“诗”的方式来进入或开显的,其思路是“以美摄真”,而不是“以美推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真”“善”“美”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涵的话,以此作为参照系就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遗忘了“善”。而先秦儒家则以“善”为标准,规范“真”与“美”,虽然可能削弱“真”与“美”的内容,但在说理上是基本成立的。所以,在形而上方面,先秦儒家思想理路的圆满与深刻是柏拉图和海德格尔所不及的。不仅仅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没有圆通地阐释“善”,康德的善良意志也只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试图从形而上学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道德法则,并且认为人是在善良意志的驱动之下,通过遵守法则,实现善的价值。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最主要的差别存在于宇宙观上的结构差异,这是郝大维、安乐哲等儒家学者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刻洞见。田辰山教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通变”概念,认为“通变”是一种具特质风格的思维或哲学,它既是属于中国传统特有的,而又不是它仅有的。它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声明不是上帝,而是阴阳般偶对物事两个基本方面既相成又矛盾的作用构成和产生了动力、带来了变化。
三、中西文化互鉴中的“仁”与“善良”
张立文先生2016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刊登的文章“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论及当今儒学“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是形而下的日用之学,儒学的生命是在于日用,儒学的发展在于日用。”也就是说,孔子的“仁学”既有形而上的哲学理论来指导人们追求最高的精神——“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包括形而下的日用层面,也就是无所不在的、人人参与的日常生活。唐君毅甚至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指的是,圣德、圣仁的内容便是在日常事宜中自发显露出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能够从自己生活中获取真正意义的普通人便是圣人。既然个人的自我修养能够有利于家庭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谐,那么由人构成的世界的和谐也依赖于其成员的修身养性。安乐哲先生认为,儒家思想从理论上有不少可学习之处,但其真正价值在于它直接本于人生的实际情况,不依靠形而上学的假设或信仰,而是从日常活动中寻求增加个人价值之机遇。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活在日常关系当中,中国互相关联的宇宙观提供了人与人、集体与集体、国与国处理实际生活关系的方法,无疑,也是为每一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提供更好生活的机会和场所。由此可见,世界文化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参与,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与己;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8大同世界里的人都有成为圣人的理想,都有“善德内修”的追求,于是,率性而为的天道就呈现出来,人的行为举止、喜怒哀乐也就能合乎中庸,和谐的社会秩序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3]汪震.孔子哲学[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2.
[6]杨朝明.安乐哲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7]陈立夫.四书道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5.
(作者简介:唐旭,硕士研究生,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哲学和外语语言教学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我心中的孔子字篇二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节欲观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变更,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但孔子“德”的含义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观念中,“闻道”难,“知德”不易。《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孔子既然说“知德者鲜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畴当作一个高、难、深的学问看待的。“德”字在《尚书》中频繁出现,至春秋时代使用仍相当普遍。但孔子认为,真正“知德者”很少,这就说明,孔子之所谓“德”与当时该字的普遍使用义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义,当从“德”字的造字意义和使用含义的变迁谈起。
中年,没有了年轻时的肆无忌惮,却又比老年多了份不甘。人生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磨难是洗礼;伤痛是觉醒。中年之后,渐渐懂得,所谓的天真,总是磨砺不够;所谓的成熟,只是比别人少了一种浅薄。
作文其实能够给大家宽泛一点的范畴,给大家一个多元的角度,是挺有意思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让人答出不可复制的考卷。本材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做多维立意:1.乘客角度。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宽容精神。他们停止抱怨,从材料中的美好结局,同学们可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写出材料的情味道。可以看出,所有的乘客内心都有着一种宽容的“善心”和“爱心”,这是当下社会最需求的。
我心中的孔子字篇三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我心中的孔子字篇四
1.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4. 是可忍,孰不可忍?
5.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2.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3.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5. 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16.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9. 仁者无敌。
20.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2.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4.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5.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2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8.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9.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0.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2.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3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4.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5.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36.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37.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0.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2.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3.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5.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6.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7.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8.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9.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0.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51.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52.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3.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5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5.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6.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5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59.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0.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6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2.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63.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64.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5.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66.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7.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8.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6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2.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7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4.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75.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6. 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7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8.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79. p孟子的名言警句
80.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81.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82.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8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4.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85. 朽木不可雕也。
86.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7.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8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9. 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90.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9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2.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9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4.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9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96. 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97. 不迁怒,不贰过。
98.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99.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100.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101.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02.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0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4.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05.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06.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07.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08.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0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110.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11.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3.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5. 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
116.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17.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118.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