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在文学创作中,对一定主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的表现,它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作家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一
金山寺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有一天,金山寺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
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
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二
那年,我在暴风雪中搭上了回家的长途汽车。车行到荒山野岭、毫无人烟的一段高速路上的时候,我们的车抛锚了。
已经一天没吃没喝的我们面对窗外呼啸的寒风,都在诅咒着老天爷的可恶。天越来越晚了,我终于体会到了饥寒交迫的真正含义。
夜色中,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了一个提着竹篮子的人,他朝车上大声地喊着:“谁要鸡蛋,一个5元!”尽管肚子饥饿难忍,但听到他的叫卖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不是喊错了,平时才5角钱一个的鸡蛋成5元了。在我犹豫的瞬间,那个人提着的十多个鸡蛋被抢购了。看着买到鸡蛋的人吃着鸡蛋,我的口水在嘴里打着转,肚子感到更加饥饿。但想到他们一个鸡蛋等于平时10个鸡蛋的价钱,我又自我安慰:等到了有吃的地方让他们后悔去吧!
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一个小时已经很漫长。吃了鸡蛋的几个人也许身上增加了热量,他们在闭目养神。两个小时过去了,有人说:“真可惜,我没有买到鸡蛋。”
夜已经深了。突然,提着竹篮子的那个人又冒了出来:“谁要鸡蛋,一个10元!”听到他的喊声,我心想:“抢银行呀!刚才5元,转眼10元,谁也不会买的。”可依旧是在我犹豫的片刻,他的鸡蛋又被抢购完了。没有买到鸡蛋的人说:“你就不能一次多带点?”卖鸡蛋的人说:“说得轻巧,这荒山野岭的十里八里才一户人家,哪有那么多鸡蛋,我是找一户人家,买了立即加工送来的!”他说完掉头消失在夜色中。
大家再次诅咒着老天爷的可恶,说不知道困在这里要几天几夜呢!这里已经跟外面的世界没有了任何联系,司机说这条路可能被封了,因为这么久都没见一辆车通过了。我听了心里开始害怕起来,心想,吃了鸡蛋的肯定可以比我们没吃鸡蛋的人挺得时间长,到时候他们能挺过去,而我可能会因为寒冷和饥饿离开这个世界。
5元一个的鸡蛋不买,20元一个却抢着付钱。这钱花得冤枉,却也给了我人生中最值钱的经验:不要因小失大,一个人,必须在不同的时刻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三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城中有五百名商人欲出海采宝。当时的商主聘娶一位望族之女为妻,妻子陪同商主一同出海十月,且产下一子,取名为海生。此次出海非常顺利,且获得无数珍宝,商人们欢喜不已,都认为是因为海生福德深厚,才有此庇荫。
海生长大后,商人们再度提议出海采宝,结果不幸遇上大黑风,不仅吹倒了船舫,船只还飘流到罗剎鬼国;众人生命危在旦夕,各各跪拜诸天善神,祈求护佑,却毫无感应。此时,众中有一位受持五戒的商人对大家说:「慈悲的佛陀常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昼夜六时不曾停息,我们现在应当称念佛名,或许佛陀能够救助我们。」说完之后,商人们皆共称念「南无佛陀」。
此时,世尊以慧眼遥见五百商客遭逢厄难,即放大光明,顷刻之间,黑风消灭,海面风平浪静,众人得以解脱。商人们见此不思议景象,无不称谢佛恩,各各虔诚说道:我等今日蒙佛威光,得以免脱此难,今日若能平安返航,必当为佛及众僧建立塔寺,祈请住持其中,并且设斋供僧,令其所需不虞匮乏。
之后,五百商人平安返回家乡,皆遵照所言造立塔寺,准备肴膳,恭请世尊及诸弟子接受供养。供养毕,众人退至一旁,恭敬聆听佛陀说法。大众皆能领悟佛法真义,心开意解,。于是,众商人俱至佛前,请求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当佛陀这么说时,众商人即现清净比丘身,当下证得阿罗汉果,具种种神通变化,解脱三界烦恼,受到诸天世人的敬仰。在旁的弟子们见此殊胜景象,即请示佛陀五百商人具何因缘,能够蒙佛威光,消灾免难,又值世尊为其说法,出家得道?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不仅是今日救助他们,过去世时也曾救助他们脱离厄难。」于是,诸比丘再次向世尊请法,请世尊为大众开示过去因缘。
「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一位五通仙人,住在河边精进修行。当时有五百位商人欲出海采寻珍宝,途经河岸时,遇到这位五通仙人,于是众商人向仙人问讯行礼,并劝请仙人一同出海。
众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各各法喜充满,信受奉行。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四
过去,有五百商人乘着一艘大船出海寻找奇珍异宝。一日,风和日丽,大家正自欢喜,不消几日即可到达目的地。过了一会儿,大家发现船速快的很不寻常,像射出去的箭一样,让人连站都站不稳。
这时商主告诉大家:「快拉下帆来,并放下所有的小浮桶,降低船速。」。
于是,所有的人都专心一意地向自己所信仰的神灵祈祷,希望能度过此劫。然而,众人求得愈专心,船速愈快,一点也没有慢下来的迹象。眼看整艘船即将掉进摩竭鱼的大口时,商主告诉众人:「当今之世,有佛名释迦牟尼,具大慈悲,能救苦解难,我们赶快齐声称念洪名,或许可免此难!」于是五百商人大声齐念「南无释迦牟尼佛」!
摩竭大鱼听到了佛的名号,忆起前生,实时思惟:「现在释迦牟尼佛住世,而我却仍堕鱼类之中。」一念悲心起,即掉头沈回水中,五百商人因而保住生命,安稳而归。
原来,此鱼前生曾为修行人,但因瞋心堕入鱼道,现在听到佛的名号,忽然想起过去生的种种,因此,生起一念善心,五百商人也因诚心诵念佛号的功德,免除了这场劫难。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五
有位大师受邀到大学演讲。
在演讲前,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之后,他找了一位学生,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那位学生说:“那是一个黑点。”
这位大师接着又点名问了许多人,每一个人都说:“那是一个黑点。”大师笑了笑说:“你们说的都没错,这里是有一个黑点,但你们为什么都没注意到这张大白纸呢?”
如果你的脸上长了一颗痘,你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颗痘上,还是其他干净的部位?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六
日本有一位禅师,法号白隐。他修行高深,生活纯净,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颂。
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
忽然有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使他们非常生气,好端端的一个黄花闺女,竟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起初,她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后来,在父母的威逼下,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迫不及待,气势汹汹地找到白隐,狠狠地将白隐痛骂了一顿。可是,白隐并没有生气,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就是这样吗?”
等孩子出生后,她的父母就将孩子送给了白隐。
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几乎使他声名扫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好孩子,四处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和其它用品,在遭到别人的白眼和羞辱时,他总是泰然处之。
在白隐禅师精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
看见可爱而又可怜的宝宝,这位孩子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她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一位年轻的卡车司机。
她的父母立即带她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要带走孩子,为他挽回声誉。
白隐禅师还是像当初那样,不急不火,淡然如水,更没有趁机训斥他们。
他只是在交还孩子时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即使有,也只像一阵云烟随风而散。
同白隐禅师相比,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和指责又算得了什么呢?
禅悟:
为人处事,只要心存善念,胸怀坦荡,宽厚待人,一切的矛盾就化解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所有不如意的事,都会变得顺耳,顺眼,顺心,快乐就会永远环绕在你的周围。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七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飞鸟就会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三年之后,即使是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不眨眼)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视物)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手舞足蹈,拍着纪昌的胸膛,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释读】比喻一是要能吃苦,持之以恒才会成功。二是大本领往往要从小处练起。
【出处】《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的典籍,相传为战国时代列御蔻所著。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八
传说有一天,阎罗王正在审判分发小鬼们投胎的去处。
阎罗王抚尺一拍:“张三你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做人。”
只听到堂中的抚尺声此起彼落,阎罗王依序分派。
等在一旁的猴子,忍不住开口抗议:“阎罗王,无论张三或李四,你都让他们到人间投胎,请你发发慈悲心,也让我这只猴子,尝尝做人的滋味。”
阎罗王说:“猴子啊!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怎么到人间做人呢?”
猴子说:“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了吗?”
阎罗王拗不过猴子的再三哀求,答应帮猴子拔毛。阎罗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吱吱叫,一溜烟逃之夭夭。
阎罗王叹了一口气说:“连一毛也舍不得拔,怎有资格做人?”
为什么诸佛菩萨总是面容光采无忧,处所庄严无垢呢?这些清净庄严都是累劫喜舍一切所有,满足众生的愿求,最后成就世间觉者。人人都想远离一切诸难恐怖,灭除一切身心苦恼,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明白地指出:“布施人爱咸恭敬,名称远闻香普薰。是故智者常行施,求乐除悭得无畏。”
做一个布施的智者,或是一毛不拔的猴子,就在愿不愿意舍得!舍得利益分享,舍得患难相助,舍得随手服务,舍得爱语赞美,舍得用身口意行广大施。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九
古时候有个老和尚住在一个村子边上,每天自己挑水浇园种菜,生性淡泊,与世无争,很得村民的敬重。
村子发生了一件事,一个还未出嫁的女孩子怀孕了,这在封建保守的村民那里当然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大家纷纷责骂她,逼问她孩子的父亲是谁。
当然,事情至此还跟这位高僧没任何关系,不过等到那女孩子受不住众人责难而开口的时候就跟他有关系了,而且是天大的干系,因为那个女孩子说孩子是他的。
女孩子这句话在村民心中的威力绝不亚于数百年后的那两颗原子弹,令他们目瞪口呆,也让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村民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和侮辱,纷纷把鄙夷的目光和愤怒的唾沫星子丢向他,当然同时丢去的可能还有破菜帮子烂菜叶什么的。
后来,当那个女孩子把孩子生下来后,村民干脆把孩子也丢给了他。
就这样,这个老和尚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转眼由受人敬重的高僧变成了人人所不齿的臭狗屎。
可是他仍旧神态平和,行卧如常,照样念经种菜,从未做过任何解释。孩子到他手里之后,他真就像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悉心照料,这更加深了村民对事情的相信和对他的鄙视。
一个老人要想拉扯一个婴儿,其艰难可想而知,可是没有人同情他,也没有人帮助他,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他自作自受。
直到有一天,那个女孩子和她的恋人——村子里的一个年轻人再也受不了良心的惩罚,双双跪倒在老人的面前,请他原谅,村民才如梦方醒,明白冤枉了好人。
可是老人却没有平冤昭雪的激动,而是微笑地扶起他们,并替他们向村民求情,请大家成全他们,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
有一位修行者与当时一位禅师修行的法门不同,他看到禅师得到社会大众的敬仰,甚至在说法时也完全以社会的形态来教育众生,心中很不服气。
有一天,禅师正在讲经时,这位修行者很威风地从大众中走到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知道很多人很敬仰你,但很遗憾现场却有一个人不服你。”
禅师面带笑容问道:“是谁呢?”
他回答:“就是我,我不服你!”
禅师说:“你是来与我辩论佛法的吗?那就请你过来吧!”
这位修行人说:“好吧!过来就过来。”
禅师接着对他说:“请你到左边来。”
他说:“要我到左边就左边吧!”
禅师又说:“啊!方向好像不太对,还是请到右边来吧!”
这位修行人就说:“没问题,我就过去吧!”
禅师接着说:“谢谢你,你已经服了我。”
诸位,这就是智慧啊!禅师不只叫动了他,而且还从这边叫到那边去。所以只要有这分定力、诚意与正念,自然就可以慑服一切众生,净化众生的心。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一
久远前,有一屠儿欲发心供养一修行人,但见此人有许多过失,于是只供给斋饭。日后又遇一初入道的新学沙门,具足威仪,特准备美味肴馔供养,斋毕更祈请沙门久住其舍,终身受其供养。沙门慈愍屠儿一念真诚,于是接受屠儿的提议,留了下来。
屠儿家中以屠宰为生,沙门住于此处,时时见屠儿之父杀害牲畜,心中虽然倍感不舍,却没有劝诫杀生之过。而后屠儿之父生年已尽,堕入鬼道,成了河中水鬼,日日以刀割身,受割肉之苦,直至昏死;待清醒时,复以刀割身,日月更迭,终日处于割身至死、醒复割身的境界之中,苦不堪言。
一日,沙门欲乘船渡河,忽遇一水鬼捉住船舷,愤恨地说:「船上没有这位沙门,才放你们的船过河。」遇此景象,船夫等人皆十分惊慌害怕。水鬼告诉众人:「过去我家供养这位沙门,数年以来,从未告诫我杀生之过,令我今日受此苦报,心中着实怨恨。」船夫听了,感叹地说:「无知之人杀生尚有过失,何况修道之人知道因果却不说。」水鬼又说:「若能为我布施修福,于河畔呼我名号,为我祝愿,我就放你们过河。」船夫应许为其布施设斋,水鬼才予以放行。
平安上岸的沙门,立即为水鬼启建法会,且于河畔呼其名,为之祝愿,并询问此鬼:「已得福报吗?」水鬼回答:「我已不再受过去苦痛。」隔日,船夫又为其修福立功,并予以回向。水鬼得此福德,免离所有痛苦,化作婆罗门身来到沙门前,亲自供养沙门,接受祝愿;沙门且升座为其开示法要,当下心有所悟,即得须陀洹果,欢喜而去。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二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的房子经常遭盗贼偷东西,和尚很生气,却也没有办法,只好每天把门窗关得紧紧的。
有一天,和尚紧闭门窗躲在房中,盗贼又来了,“咚咚咚”地敲门。
和尚说:“快别敲了,我的门都要让你敲烂了。我可不敢见你,你把手伸进来吧!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盗贼果真把手伸进门内。
和尚连忙用一根绳子,把盗贼的手绑住,再拴在柱子上,然后提着一根木棒开门出去,抡起木棒就是一下,同时嘴里喊着:“归依佛!”
盗贼吓坏了,连忙跟着说:“归依佛!”
和尚抡高了棒子,狠狠地又是一下,嘴里喊:“归依法!”
盗贼怕死,也大声叫道:“哎哟!哎哟!归依法!”
和尚接着又狠狠地打了第三下,嘴里喊:“归依僧!”
盗贼怕极了,也喊:“归依僧!归依僧!”一面喊心里一面嘀咕:“也不知道这个和尚到底有多少个‘归依’?如果他还要这么‘归依’下去,非把我打死不可。”
没想到那个和尚却住手不打了,解开绳子,把盗贼放了。
盗贼一跛一拐地回到家,趴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休养好长一段时间,才把伤养好。伤好之后,他竟然出家当和尚。
有人问他:“你以前当盗贼,干尽了坏事,现在怎么会悔悟,想出家当和尚呢?”
盗贼回答:“我想来想去,觉得释迦牟尼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要求出家。我那次被和尚抓住,他用棒子打了我三下,差点没把我打死。如果当年释迦牟尼教导弟子,不是‘三归依’,而是‘四归依’的话,我非死不可!想必释迦牟尼法力无边,早在几百年前就知道我会被抓住;如果制定‘四归依’,我非被打死不可,所以才只制定‘三归依’。释迦牟尼太伟大了,所以我要求出家当和尚。”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三
有个僧人来参见云门和尚,请教心悟之道。
云门说:“行礼呀!”
僧人连忙跪下,拜了三拜。
刚站起身,云门跳下法座,手挥拄杖,向他冲过来,僧人立即退身躲避。
“看来你不是瞎子。”云门收住脚步,垂下拄杖,回到法座上唤道:“上座,走近些。”
僧人走近云门。云门说:“看来你不是聋子。”
沉默了片刻,禅师问:“领会了吗?”
“没领会。”僧人沮丧地回答。
“看来你也不是哑子。”
至此,僧人有了体悟。
【禅悟】。
不瞎不聋又不哑,为何不能心悟?须知佛性平等,人人具足,哪一个也不缺少丝毫呀!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四
要写好一篇。
作文。
素材的积累必不可少但有了素材还需要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禅理故事富含人生哲理,是我们写作时难得的素材。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初中作文禅理故事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慧能千里迢迢赶到湖北的黄梅山,拜五祖弘忍为师学禅。
五祖见了他后就说:“你是南方之人,也能成佛吗?”。
慧能回答说:“佛性也分南北吗?”
五祖无言以对,便留他下来,在后院做碾米、打水的杂活。很久过去了,也不见五祖重视他。但他心中一点怨言也没有,他想,佛性恐怕也不分打坐和挑水吧。
很多年后,五祖年龄大了,就有心选一个传法之人。
于是,在一天的下午,他召集所有的弟子,对他们说:“你们都将自己多年证悟的结果写成偈子,我要看谁真正悟道了。我要将衣钵传给这个悟道的人。”
五祖的大弟子神秀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衣钵传承之人的。于是,很多人都注视着他,争着去看他的偈子。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想去作偈子,而是等着看神秀的参悟。
不几天,神秀的偈子就传遍了整个寺院,他就将它写在醒目的墙上。偈子云:
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这样的偈子引来一片叫好之声。本来有的人写好了自己的证悟,也不好意思再拿出来。
很快,这就传到了慧能的耳中。
慧能听了后,就告诉身边的僧人说:“这首偈子还行,但并未真正悟道。”
这件事也传得很快,连五祖都惊动了。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慧能说出了自己的偈语。
他说的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们这才信了这勤杂工所说的话,人们将慧能的偈子写上了那面墙,当然,擦掉了神秀的那首。
感悟:
禅是一种超脱的学问,以一种大空明的心境体会着世界的本真形态,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超脱和通透。心中无执,无物,何以染尘埃呢?这一首偈子,还出现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解救贾宝玉的执迷时,就写下了这首偈子。
有一寡妇,丈夫早亡,她以教书赚钱抚养小儿,不但抚养儿子长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国外留学。
儿子完成学业后,留在国外上班、赚钱、买房子,也在国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满家庭和辉煌的事业。
寡妇得知儿子的成就与志愿,心中暗自窃喜,盘算着退休后,带着退休金前往美国与儿子一家人团圆。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园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就在距离退休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她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告诉他过些时候她就要飞往美国和他们一家团聚。
一想到养儿防老,想到亲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国养老,不觉心中喜悦阵阵。
于是,她一面等待儿子的回音,一面把在中国台湾的产业、事务逐一处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儿子从美国寄来的一封回信。信一打开,有一张支票掉落下来。她捡起来一看,是一张三万美元的支票。她觉得很奇怪,儿子从来不寄钱给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国去了,怎么还寄支票来?莫非是要给她买机票用的?她心中一阵喜悦,赶紧去读信。
只见信上写道:“妈妈!我们经过讨论决定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对我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两万元美金,现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张三万元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写信来。”
母亲读完信,老泪纵横,只觉得一生守寡,从此老年凄凉,如风中残烛,情何以堪!
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退休后,想到无事一身轻,于是拿着这张支票兑换成台币,为自己规划一趟环游世界之旅。
在旅行中,她见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国不同的民情,于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信上写道:“你要我别再写信给你,那么这封信就当做是以前所写的信的补充文字好了。”
“我收到了你寄来的支票,用这张支票上的钱规划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在旅行中,我忽然觉悟。我非常感谢你,感谢你让我懂得放宽自己的胸襟,让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心灵的自主和快乐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结晶,它源于佛家的“无所往而生其心”。人生中本来就有许多的忧愁烦恼,如果自己一直惴惴于心,就会将自己累垮。只有善于把强加于身的负担放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从而真正地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五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老和尚的那句“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六
佛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年终于悟得大道。这开悟的瞬间闪耀着春的萌动和秋的空明、夏的繁盛和冬的坚韧,闪耀着七年来的风吹雨打,寒暑更替。这些造就广佛祖伟大的心胸。之后,佛祖就在灵山上开寺收徒,弘道宣法,解救世人的因厄和沉重心灵。
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佛祖也声名远播,引来人们的参见和跟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草儿带着柔和的光辉,花儿蕴着似开未开的笑意,一切都明净的进行着。
灵山上,佛祖的得意弟子们济济一堂,他们交流着自己悟道的心得体会,诉说着传道时的见闻和感悟。一切的俗世困厄和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时,一个王侯进献筐箩花,要求佛祖为他说法讲道。那金色的花儿发出灿烂的光芒,几乎使整个房间都发出了光辉。弟子们都惊叹不己。
然而,佛祖只是看着,态度安详,只是静默、安详地坐在那里,声色不动。于是,大家在惊叹之后就停下来,共同请佛祖讲法。
天地间一下子就静了厂来,似乎世间的万物都在等待着佛祖的圣论。
佛祖也还是安详地坐着,目光慈和的注视着大家,注视着万物。然后,只见他轻轻地抬起手臂,拈起身边金色的筐萝花。一切都从容不迫,如云行在天,如水流在溪。大家对于佛祖的静默迷惑不解,都看着佛祖。
就在这时候,大弟子迎叶尊者破颜微笑,妙悟其义。于是,佛祖就将花交给迎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架妙小,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禅悟:
不立文字.以心灵的抄悟和瞬间的灵感达到光明的彼异或者高明境界正是禅宗的一大特色。禅的真意在天性的感悟和轻巧上。在开悟的一瞬间,足以让人们超脱和陶醉,世间的负累和沉重那时全化为乌有了。
初中禅理小故事积累(优秀17篇)篇十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
水平的高低与积累素材的多少往往成正比例关系。厚积才能薄发,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人,作文能力也会比较高。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禅理故事的中考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位禅师欲到普陀寺去朝拜,以酬宿愿。
寺庙,距离普陀寺有数千里之遥。一路上,不仅要跋山涉水,而且还要时时提防豺狼虎的攻击。
启程之前,徒众都劝阻禅师:“路途遥遥无期。师父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
禅师肃然道:“老衲距普陀寺只有两步之遥,何谓遥遥无期呢?”
徒众茫然不解。
禅师释道:“老衲先行一步,然后再行一步,也就到达了。”徒众大悟。
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问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当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他善于言辞,他说的能够算禅悟吗?”
慈受:“既未悟道,说出的怎能算样悟呢?”
学僧:“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禅悟,那像什么呢?”
慈受:“像鹦鹉学话!”
学僧:“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哑巴吃蜜,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学僧:“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现在是知还是不知?”
慈受:“我是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学僧于言下有省。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问他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我未来的人生之路将会是怎样的呢?”
佛陀回答说:“你在人生之路上,将会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你看了就明白了。我会在第三道门的里面等你。”
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于是,王子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看不惯的事情统统都改掉。
几年之后,王子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便开始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又过了几年,他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后来,王子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他对佛陀说:“我已经经过了我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也看到门上写的启示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我自己。”
佛陀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往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往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从这个方向看过去,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处在自责和苦恼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他做不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于是,他开始学习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满腹牢骚,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别,总是不愿意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
最后,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连连失败: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他总要强人所难,控制别人,而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学习以一颗宽广的心去包容世界。
这时,释迦牟尼佛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对王子说:“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