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综合实践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一
实践作业一(网上读新闻)。
2、
3、
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并按以下步骤回答交流:
1、你所选择的网站是哪个?(不一定是推荐网站,可自定)。
2、你所阅读的新闻标题是什么?
3、你所阅读的新闻内容是什么?
实践作业二:(利用电子邮件来撰写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天就是清明节(4月5日)了,大家知道,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扫日。在清明节期间广泛开展悼念和褒扬革命先烈活动,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搞好学校今年的清明祭扫悼念活动,请为吴江革命先辈先烈们,写一段纪念性的文字。利用电子邮箱,把文章发给老师。
写作步骤提示:
1、利用网络搜索,关键词:吴江革命烈士。
2、确定写作对象,即你写哪个革命烈士。
3、利用网络,搜寻你所选定的革命烈士的资料。
4、确定文体,并根据掌握的资料情况,进行写作。
课后作业:(任选一个)。
1、把对这次活动的感受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2、利用网络,图书馆等信息渠道获取你喜欢的一种名著或一个作家的资料,把它们保存下来,尝试写一篇简单的研究文章。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二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
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
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
突出事物的特点。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三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四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熟视无睹”等词语。
2、初步了解泰国独特的风情,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美好。
教学重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美好。
教学难点:
通过学文使学生内心受到启发,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付出行动。
一、初识泰国,激起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泰国吗?
(若学生知,让其自由说;若不知,师:你们想了解泰国吗?)。
2、出示泰国相关图片、泰国地图。
简介:
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景和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如:美丽迷人的水灯节,清新自然的水上人家,闻名于世民族舞蹈,铙有趣味的哑剧表演,精致美观的佛像、石雕、绘画,都令人“乐不思蜀”。而佛教更是风糜全国,因此泰国有“佛之国”“黄袍佛国”之称。(出示泰国地图)这就是泰国,现在把地图的方向转一下,看是不是很像一头威武的大象?这是长长的鼻子,这是两只耳朵,这是庞大的身体。所以,泰国又称“大象之邦”“白象王国”。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泰国,与象共舞。
板书:与象共舞。
师:谁来读一下课题?
生读。
师:听到你读,老师好似来到象群中和象共舞。
3、师:让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生齐读。
4、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知道和大象跳舞,大象是人的舞伴;想知道谁与象共舞,与象共舞是什么样的场景……)。
生谈。
5、师:这些问题在课文中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能轻声读,可以默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老师相信通过读同学们不但能解决问题,一定还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自读。
二、精读课文,体会和谐。
1、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请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小组交流。
学生畅谈(在泰国人和大象关系很密切,没有一点距离,就像朋友;泰国大象还给人按摩;大象曾和泰国人一起上战场;大象虽笨重但跳起舞一点儿也不笨重……)。
师:你们真会读书,发现了老师都没发现的问题。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怎么样?画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还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人象。
学生自读课文。
4、师:请同桌两个先交流一下自学的内容。
师:谁先来谈一谈?
学生汇报。
(1)大象就像是泰国的一个公民。它们会不慌不忙走在人群中、公路边、树林里。
(2)关系密切。曾经驮着武士上战场。
师:原来,在战争年代像是人并肩战斗的朋友啊!为了帮泰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象做出了多大贡献啊!
(3)没有距离。能感受到象的鼻息喷到人身上,耳朵拍到人肩膀上。
师:人和象并肩而行,这只有童话中才能出现的场景!老师真羡慕生在泰国的朋友,他们和大象的关系如此亲密!
(4)像朋友。给人按摩,和人开玩笑。
师:说到按摩,老师有个故事想与大家分享(给男士按摩)。
师:天哪,这还是我们印象当中笨拙、慢吞吞的大象吗?简直是个小淘气鬼嘛!这使老师也想起朋友讲的一个故事(鼻子荡秋千)。
(5)人的舞伴。和人一起舞之蹈之。
师:多令人羡慕的和谐场景啊!
5、师:噢,在泰国人和象的关系可真是--。
板书:亲密无间。
6、师:大象是聪明灵气的,是调皮可爱的。来,让我们一起来看段大象跳舞的录相,进一步体会大象的可爱。
播放录相。
7、师:大象多可爱啊!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与可爱的大象共舞一曲吧!
齐读最后一段。
三、适时小结,升华中心。
1、师:同学们,多么热闹的场面,多么热烈的气氛,真让人羡慕!那么在泰国,人和大象为什么相处得这样亲密无间呢?(学生不知教师可提示《珍珠鸟》)。
板书:相互信任。
介绍“大家学校”《大象保护法》。
2、师: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人和动物都能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如:英国,在伦敦广场上,到处是鸽子,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还有不时停在游客身上的,从不怕人,异常悠闲自在;印度,牛的地位甚至比人的地位还高。它们可以随意出入商店、超市,旁若无人的大吃大喝,从没人阻拦、打骂,可以在街道上自由穿行,可以在住家户歇息,连市政府大厅也成了牛自由散步的场所。就是说,只要我们人类真心对待动物,动物也会真诚回报我们人类的。中国,昆明的翠湖公园,“海鸥老人”吴庆恒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照顾红嘴鸥,以至于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久久不愿离开。
板书:动物。
3、师:有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的,信赖可以使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成为人类的朋友,信赖可以使怕人的“珍珠鸟”视人的肩膀为床而眠,其实信赖还可以创造出更多令人欣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一谈吗?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是看到的或听到的。
学生介绍。
资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湘西的汉子将猎枪对准一只正在给小猴喂奶的母猴。母猴受了致命伤,但还是不顾一切地从地上腾起,扑向小猴崽,重新抱起幼子,把奶头塞进幼子的口中,一双愤怒的眼睛狠狠地瞪着开枪的汉子。这个汉子被母猴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于是在母猴奄奄一息时把小猴抱回家中精心饲养。小猴长大后,汉子将它放回山林。一次汉子因生意惨败想在山里自杀时,那只被自己救助过的小猴发现了异常,一把夺过他手中的农药瓶,救下了这个汉子。这就是动物的仁爱。
四、唤醒爱心,引起共鸣。
师:是的,生活中有许多动物牺牲自己救助主人的故事,少有人也能如此真心对待动物。所以,作为人类我们要用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动物,乃至每一处景、每一个物、每一个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丽。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奉献一份爱心,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处处呈现、遍地开花吧!
板书:与象共舞。
亲密无间。
人----动物(象)。
相互信任。
作者邮箱:sbxxmhx@。
六年级。
与象共舞。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熟视无睹”等词语。
2、初步了解泰国独特的风情,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美好。
教学重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美好。
教学难点:
通过学文使学生内心受到启发,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付出行动。
一、初识泰国,激起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泰国吗?
(若学生知,让其自由说;若不知,师:你们想了解泰国吗?)。
2、出示泰国相关图片、泰国地图。
简介:
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景和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如:美丽迷人的水灯节,清新自然的水上人家,闻名于世民族舞蹈,铙有趣味的哑剧表演,精致美观的佛像、石雕、绘画,都令人“乐不思蜀”。而佛教更是风糜全国,因此泰国有“佛之国”“黄袍佛国”之称。(出示泰国地图)这就是泰国,现在把地图的方向转一下,看是不是很像一头威武的大象?这是长长的鼻子,这是两只耳朵,这是庞大的身体。所以,泰国又称“大象之邦”“白象王国”。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泰国,与象共舞。
板书:与象共舞。
师:谁来读一下课题?
生读。
师:听到你读,老师好似来到象群中和象共舞。
3、师:让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生齐读。
4、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知道和大象跳舞,大象是人的舞伴;想知道谁与象共舞,与象共舞是什么样的场景……)。
生谈。
5、师:这些问题在课文中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能轻声读,可以默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老师相信通过读同学们不但能解决问题,一定还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自读。
二、精读课文,体会和谐。
1、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请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小组交流。
学生畅谈(在泰国人和大象关系很密切,没有一点距离,就像朋友;泰国大象还给人按摩;大象曾和泰国人一起上战场;大象虽笨重但跳起舞一点儿也不笨重……)。
师:你们真会读书,发现了老师都没发现的问题。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怎么样?画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还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人象。
学生自读课文。
4、师:请同桌两个先交流一下自学的内容。
师:谁先来谈一谈?
学生汇报。
(1)大象就像是泰国的一个公民。它们会不慌不忙走在人群中、公路边、树林里。
(2)关系密切。曾经驮着武士上战场。
师:原来,在战争年代像是人并肩战斗的朋友啊!为了帮泰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象做出了多大贡献啊!
(3)没有距离。能感受到象的鼻息喷到人身上,耳朵拍到人肩膀上。
师:人和象并肩而行,这只有童话中才能出现的场景!老师真羡慕生在泰国的朋友,他们和大象的关系如此亲密!
(4)像朋友。给人按摩,和人开玩笑。
师:说到按摩,老师有个故事想与大家分享(给男士按摩)。
师:天哪,这还是我们印象当中笨拙、慢吞吞的大象吗?简直是个小淘气鬼嘛!这使老师也想起朋友讲的一个故事(鼻子荡秋千)。
(5)人的舞伴。和人一起舞之蹈之。
师:多令人羡慕的和谐场景啊!
5、师:噢,在泰国人和象的关系可真是--。
板书:亲密无间。
6、师:大象是聪明灵气的,是调皮可爱的。来,让我们一起来看段大象跳舞的录相,进一步体会大象的可爱。
播放录相。
7、师:大象多可爱啊!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与可爱的大象共舞一曲吧!
齐读最后一段。
三、适时小结,升华中心。
1、师:同学们,多么热闹的场面,多么热烈的气氛,真让人羡慕!那么在泰国,人和大象为什么相处得这样亲密无间呢?(学生不知教师可提示《珍珠鸟》)。
板书:相互信任。
介绍“大家学校”《大象保护法》。
2、师: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人和动物都能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如:英国,在伦敦广场上,到处是鸽子,天上飞的,地上走的,还有不时停在游客身上的,从不怕人,异常悠闲自在;印度,牛的地位甚至比人的地位还高。它们可以随意出入商店、超市,旁若无人的大吃大喝,从没人阻拦、打骂,可以在街道上自由穿行,可以在住家户歇息,连市政府大厅也成了牛自由散步的场所。就是说,只要我们人类真心对待动物,动物也会真诚回报我们人类的。中国,昆明的翠湖公园,“海鸥老人”吴庆恒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照顾红嘴鸥,以至于老人去世了,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久久不愿离开。
板书:动物。
3、师:有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的,信赖可以使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成为人类的朋友,信赖可以使怕人的“珍珠鸟”视人的肩膀为床而眠,其实信赖还可以创造出更多令人欣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一谈吗?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是看到的或听到的。
学生介绍。
资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湘西的汉子将猎枪对准一只正在给小猴喂奶的母猴。母猴受了致命伤,但还是不顾一切地从地上腾起,扑向小猴崽,重新抱起幼子,把奶头塞进幼子的口中,一双愤怒的眼睛狠狠地瞪着开枪的汉子。这个汉子被母猴那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于是在母猴奄奄一息时把小猴抱回家中精心饲养。小猴长大后,汉子将它放回山林。一次汉子因生意惨败想在山里自杀时,那只被自己救助过的小猴发现了异常,一把夺过他手中的农药瓶,救下了这个汉子。这就是动物的仁爱。
四、唤醒爱心,引起共鸣。
师:是的,生活中有许多动物牺牲自己救助主人的故事,少有人也能如此真心对待动物。所以,作为人类我们要用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动物,乃至每一处景、每一个物、每一个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丽。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奉献一份爱心,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处处呈现、遍地开花吧!
板书:与象共舞。
亲密无间。
人----动物(象)。
相互信任。
作者邮箱:sbxxmhx@。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3)我们身。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的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
2、试试看。
例:在如图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
例:在上图中,已经填入了1至16这16个数中的一些数,请将剩下的数填入空格中,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34。
二、激发训练。
三、知识小结:
通过以上两节的学习,我们要一定喜欢上它,并希望它天天陪伴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四、作业巩固。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八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九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十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一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二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3.0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习。
1.填空:
(1)+1.3的是______;(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1.6是______的,______的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3)如果-x=-6,那么x=______;(4)如果-x=9,那么x=______.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分析:由图看出,a1,-1。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由图看出:-a-1。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十三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6”来阐述其原因,其实也与数轴相关。因为当绝对值越大时,表示离原点的距离越远,那么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也就在原点左边越远,数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此,我还补充了—3/7和—2/5比较大小的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十四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教案(模板15篇)篇十五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