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大班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果。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关于大班教案的范文,相信对你们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一
1、尝试用4以内加减法进行游戏活动。
2、体验用数学知识进行游戏活动的趣味。
1、4以内组成卡片与算式卡片各1套。
2、幼儿每人1张4以内的数字卡片,布置在场地周围。
——这道算式,你们认识吗?(幼儿集体认读。)
—-这道题的得数是几?(逐一请几个幼儿说出总数。)
——老师想请几个朋友来跟算式卡做游戏。(请6-8位能力强的幼儿站在空地上。)
——我们一起来拍拍手边念儿歌“好朋友,去郊游,看一看,算一算,几个朋友在一起”,边在场地中间拍手走动。
——教师出示算式卡1 + 1 = _:请看题1加1等于几?
——得数是2,那就2个朋友手拉手。(引导导幼儿快速找到朋友手拉手。)
——我们再来念念儿歌。游戏重新开始,教师忠示算式卡,请幼儿计算,并按得数找
到相应的朋友。
——每次游戏后引导同伴之间相互检验。(教师出示的算式得数尽量要让每名幼儿都能找到朋友。)
——刚才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这次看看谁会找不到朋友。(出示的算式使个别幼儿找不到朋友手拉手。)..
友,其中有几个女孩、几个男孩。
游戏进行数遍。
——我们玩累了,休息一会儿吧。请你找到一张数字卡片坐下来,和朋友说说你是数字几。
幼儿自由找卡片,互相交流。
——如果你手中的数字正好是老师说的这个算式的得数,就请你站起来。(教师报4以内算式题,持有与得数对应的数字卡片的幼儿起立。)
——4以内的每个数字都操作一遍,集体快速检査。
——(请4名持不同数字卡片的幼儿站在大家面前)这4个小朋友里有1位是去追人的,谁去追呢?我们一起念儿歌“4个朋友做游戏,你来追我就逃,嘿嘿嘿”。念完儿歌,教师说出一道算式题,如“3—1”。拿数字“2”的幼儿马上去抓其他幼儿,其他幼儿马上返身跑到指定的位置。)
——幼儿游戏若干次,互换数字卡片再次游戏。(先请能力强的幼儿来抓人,再请能力较弱的幼儿。)
——你的数字跟算式题的得数是一样的话,请来排队!(教师按照得数1、2、3、4的顺序报算式题,持相应数字卡片的幼儿依照顺序排成一列纵队。)
教师小结,活动结束回教室。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二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
2,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内容】。
一、自主探索,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1,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分组操作。
2,摆积木,提供两种颜色的积木,让孩子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3,摆餐具,提供若干一次性的勺子,让孩子按勺子把朝上朝下的变化规律排序。
二、探索活动的交流。
1,提问,你是怎么排的?
2,引导孩子想出不同的排法,并排一排,强调排列的规律性。
3,讨论和小结,练习表述:xx和xx是按照xx顺序排列的。
提示:排序的方法有很多种,出了按形状,颜色,数量等特称排序外,还可以按照方位,类别等特征进行。
三、小小设计师。
1,运用自己有排序知识,给毛巾,床单,手绢等设计花边或者图案。
2,请孩子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说明图案的排列规律。
提示:鼓励孩子大胆发挥想象,进行“设计”,成人只需提示要按照规律排列图案。
活动要点:
1,观察大自然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是这一部分知识学习的真正意义。
2,带着问题观察事物,将所学到的知识渗透并运用到生活中,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活动反思:
活动前孩子都有走迷宫的经验,对于走平面迷宫我班的孩子已没有什么难度,这个活动区别于迷宫的就是它连接的地点很多,而不是单一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说这个活动中难度就是连接的地点越多,难度就越大。
这个活动对于我班的孩子还是有挑战性的,孩子探索的兴趣还是挺浓的,孩子经过多次的尝试基本上都能完成操作练习。不过在实践操作练习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孩子探索如何用最少的路径图板将固定的另一方连起来,多提供一些动物图卡给孩子进行情景演示,提醒孩子可以连接多几个地点,这样能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怎样走最近等。活动后能跟孩子一起小结,让孩子说说自己是怎样连接的?如看图卡的接口有几个?引导孩子用什么快捷的方法连接,这样给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无形引导孩子怎样总结经验。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三
1.不受物品外形特征、排列、颜色的影响,正确感知4以内数量。
2.感受朋友之间的友爱之情。
1一4圆点卡片若干套,圈若干、小铃、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礼物(用各色包装纸包装各种同大小的确子,放在货架上)。
幼儿用书第7册第2页。
·观察礼物,说说自己的发现。
—一好朋友要过生日了,我们去礼品店给他准备礼物吧。
一这些礼物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礼物的外形、颜色的不同。)。
点数礼品店的礼物,并放上对应的点卡。
一数一数,每个货架上都有几份礼物?(幼儿分组点数各堆礼物,并说出总数。)。
一这个架子上有几个礼物?谁来找出点子卡放在货架上?
·幼儿根据提示送礼物入圈。
——我们把礼物送到好朋友家里去,听清楚,1个圈放几份礼物?(教师拍3下手,幼儿放礼物,圈3份礼物。)。
——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集体验证,启发幼儿发现虽然颜色、外形、排列方式不一样,但数是3。)一这回一个圈可以放几个礼物?(教师采用敲铃、出示点卡等方式引导幼儿反复游戏,充分体验物体数量不受物品外形特征、排列、颜色的影响。)。
·根据圆点数放相应数量的礼物。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四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在本学期的前一阶段,幼儿已经学习了7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对于数的组成和分解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前一阶段幼儿的学习让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数的组成和分解方法,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能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8的组成》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1、探索8的组成,知道8有7种分法。
2、初步了解部分数互换,总数不变的规律。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探索8的组成,知道8有7种分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部分数互换,总数不变的规律。
1、小河背景图一张、活动教具小树8棵、1-7的数字卡若干张、教师用大记录纸3份。
2、幼儿每人一份拼板学具、每人8个小钉、记录纸、铅笔。
一、游戏:"碰球",复习7的组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碰球"的游戏,我要找一个和我的数字合起来是7的数字做朋友。
儿歌: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嘿嘿,你的1球碰6球!
幼儿个别或集体玩此游戏,可重复进行!
二、幼儿操作:探索8的组成。
小熊搬了新家,新家很美,可是新家的周围除了一条小河其他什么也没有,每到春天风大的时候大风总是吹起好多的沙子,让屋子里满是灰尘,沙子总是迷住小熊的眼睛不停的流泪,红红的、肿肿的,小熊想了很久,决定在小河的左右两边种上一些小树,朋友们听说后都给小熊送来了树,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蘑菇钉和小钉板,请你把小钉当成小树种在小河的左右两边,看看,可以怎么种,把你的种法用分解式记录在纸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记录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
引导幼儿观察两张记录结果,比较哪张更容易记住,为什么?
小朋友,请你看看黑板,说说发现了什么?(一边的数慢慢变大,另一边的数慢慢变小,像爬楼梯。)。
小结:8一共有7种分法。
三、再次探索8的组成,引导幼儿学用互换规律找出8的几种对应的组成。
出示活动教具:请小朋友一起来数数小熊一共要种的树?(8棵)。
教师示范演示教具,其他幼儿根据操作在纸上查找分解式,并说说每个数字代表的意思。
8棵小树,种在小河的左边1棵,种在小河的右边7棵,8棵树可以分成1棵和7棵。1棵树和7棵树合起来是8棵树。8棵树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1棵树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7棵树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8的分解式,并带幼儿说说:8可以分成1和7,1和7合起来是8。
看到这个分解式,小朋友还会想到哪一个分解式。(引导幼儿说说8还可以分成7和1)。小朋友看,8可以分成1和7,也可以分成7和1,它们数字没变都是1和7,只是数与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合起来的总数没有变,都是8。
以此类推,找出8的另外两组对应分法。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6和2;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5和3。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找出了8的7种分法,还运用互换规律快速的找出8的3组对应组成。小朋友只要记住这些规律,以后学习数的组成就会更加简便、快速。
四、结束。
出示车票:1-7数卡若干,老师现在给小朋友发火车票,请你去找和自己手中数字合起来是8的车票的小朋友牵好,只有找对的才能上车哦!
现在我们就坐上小火车去小熊的新家看看吧!(检查一遍组合正确与否),出发!
结合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5、大班社会活动欢欢喜喜去种树教案反思。
目标:
1、指导树木对环境的益处。
2、尝试与父母一同进行种植活动,了解粗浅的种植知识。
3、感受大自然、周围环境的美好。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准备:
1、与本地区的公园、绿化部门联系,确定种植地点、种植内容。
2、与园林部门的专业人员联系,请他们在种植过程中指导幼儿及家长。
3、幼儿设计好种植树牌(参照幼儿用书)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及家长来到种树地点。
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种树活动和注意事项。
幼儿交流、讨论。
2、幼儿与家长共同进行种树的准备。
引导幼儿集体念一首关于种树的诗歌。
家长和幼儿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了解种植知识和注意事项。
幼儿与家长一同领取树苗、工具。
3、幼儿与家长一起种树。
幼儿与家长互相配合种树:摆放树苗-填土-浇水。
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植树牌在小树上。
幼儿和家长与小树合影留念。
幼儿相互参观同伴种植的小树。
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考虑小班孩子对小动物会非常感兴趣,仿变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孩子们感兴趣、爱说就可以成功。因此我想尽量形式多样化一些、有趣一些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这点我想做到了。课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把:“欢欢喜喜”临时给改成了“乐呵呵”,更易于孩子接受,让我知道了其实没必要非让老师的来,叫声如果改成孩子们喜欢的三次,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课:
优点:
1,形式多样化,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图片准备充分,吸引幼儿。
2,层次性不错,由易到难。结尾运用歌曲孩子们喜欢,而且新颖结束自然。
缺点:
1,孩子们说的过少,应让孩子们仿编的时间应多一些,多给他们说的机会。
2,仿编时形式单一,可以增加一些趣味的形式,如把孩子们感兴趣的歌曲录下来边唱边学习孩子们更加感兴趣效果会更好。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五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一、复习。
二、新课。
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
3、做一做。
4、师: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3、动笔练习,完成书上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六
玩牌能激发幼儿对数字、符号的兴趣,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锻炼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常用的是扑克牌,教师也可利用各种材料自制,如数字牌,自制牌的材料最常用的是硬纸板,或者利用计算活动中的数字卡代替。以下介绍几种幼儿牌类游戏。
目的:对13以内的数字能够熟练地比出大小。
玩法:将一副扑克牌放在桌子中间,参加游戏的幼儿各摸一张牌,然后比一比谁的牌面大,小牌归大牌所有,遇到大小相同的牌为公有,即不归个人所有。反复进行,直至扑克牌全部摸完,最后比较谁得到的牌多,多者为胜。
目的:能够给数字熟练地配对。
玩法:两人以上参加玩牌游戏。先将扑克牌随意抽取一张盖住当“乌龟”,并把牌逐一分给参与者;然后各人整理好自己手上的牌,两张大小相同的对子,抽出放在一边;再朝顺时针方向轮流将邻座中的牌抽取一张,若这张牌能与自己手中的牌结合对子,就放在一边,不能成对则插入自己的牌中;直至剩下最后一张牌,将“乌龟”亮出,与“乌龟”成对的,即是输者。
目的:复习10以内的加减。
玩法;两人参加游戏,先协商决定玩加法还是减法,然后各摸相等数量的牌进行游戏。游戏时两人同时各出一张牌,谁先算对两对牌相加或相减后的得数,谁就将对方的牌“吃掉”;若两人都算不出来或同时算对,就一起将牌放在一边。手中的牌全部算完后,比比谁“吃”的牌多,谁就为胜。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七
【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
2,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内容】一、自主探索,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1,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分组操作。
2,摆积木,提供两种颜色的积木,让孩子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3,摆餐具,提供若干一次性的勺子,让孩子按勺子把朝上朝下的变化规律排序。
二、探索活动的'交流。
1,提问,你是怎么排的?
2,引导孩子想出不同的排法,并排一排,强调排列的规律性。
3,讨论和小结,练习表述:xx和xx是按照xx顺序排列的。
提示:排序的方法有很多种,出了按形状,颜色,数量等特称排序外,还可以按照方位,类别等特征进行。
三、小小设计师。
1,运用自己有排序知识,给毛巾,床单,手绢等设计花边或者图案。
2,请孩子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说明图案的排列规律。
提示:鼓励孩子大胆发挥想象,进行“设计”,成人只需提示要按照规律排列图案。
活动要点:
1,观察大自然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是这一部分知识学习的真正意义。
2,带着问题观察事物,将所学到的知识渗透并运用到生活中,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八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1.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理解物体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1.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九
1.在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数的形成、数数、认数字、比较数的大小和数序等)。
2.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几何图形片10张、红黄蓝三色的几何图形板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上面有红黑绿三种颜色写的1-10的数字各一个)、数字牌每人一块。
师生进入数学宫。
游戏一:做的对有快(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数数)。
1.目测几何图形的个数做动作
2.添上或去掉1后做动作。如:看到8快图形就做9或7的动作。
游戏二:踏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字、比大小)。
在地上任意放置图形,幼儿按要求找到图形数字,用脚踏上去。老师可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如:踩三角形上红颜色数字;踩比3大、比7小的黑颜色的数字。
游戏三:排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的排列和分类)。
1.按图形的形状不同将数字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按图形的颜色不同将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游戏四:比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数的大小、数序)
1.每一幼儿胸前挂一个数字牌,在乐曲声中找一位好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位幼儿比较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幼儿站着做动作,数字小的幼儿蹲下做动作,数字一样大的幼儿相互拥抱做好朋友。
2.要求幼儿迅速胸前数字大小依次从大到小排队,做动作走出数学宫。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
认真观察,发现5的组合方法。
在操作中发现5的组合排列规律。
《幼儿园里朋友多》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13页。
每个幼儿一套5的组合和分解图卡。
形式:小组
1.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13页,请幼儿描述图画内容。
2.向幼儿提问:
图中有几个小朋友?
有几个小朋友戴眼镜?有几个没戴眼镜?
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
有几个女孩子?有几个男孩子?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
有几个小朋友穿黑鞋?有几个穿白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
有几个穿外套?有几个没穿外套?
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
3.幼儿每答完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将5的组合的图卡摆在桌面上。如:
有1个小朋友戴眼镜,4个没有。——“1和4合起来是5。”
有2个女孩子,3个男孩子。——“2和3合起来是 5。”
有3个小朋友穿黑鞋,2个小朋友穿白鞋。——“3和 2合起来是5。”
有4个小朋友穿外套,1个小朋友没有穿外套。——“4和1合起来是5。”
4.引导幼儿认真观察5的组合图卡,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列规律。(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少)
能掌握5的组合。
能发现5的组合排序规律。
对大班幼儿来说,理解和掌握5的组合和排列规律还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多注意采用一些能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如设计盖印章的小游戏,让幼儿边做边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数的概念。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一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媒体课件、桃子卡片、圆片、学生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1、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二
活动目标:1、能较熟练地掌握7、8的组成,并进行加减运算。
2、初步学习抄题目,进行加减运算。
3、做练习时不影响同伴。
活动准备:
横卡若干,每人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复习7、8的组成,玩碰球游戏。
(2)复习7、8的加减。
2、小组活动:抄题并进行运算。
重点:抄题时要一题一题的抄,不能漏抄,做完以后读一读,看看做的对不对。
3、评价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三
1、能用 可以是,可以,也可以的句式表达。
2、懂得与朋友间的相处方式,感受友情的美好与快乐。
读本好朋友白纸、记录笔音乐。
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有良好倾听习惯。
进一步拓宽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一)听音乐进场,寻找好朋友。
1、师:刚刚的音乐叫什么名字?你找到朋友了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幼儿回答。故事中的小黄会和他的好朋友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读本吧。
(二)老师介绍好朋友。
1、师:知道了你们的好朋友和小黄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我的好朋友是谁吗?幼儿自由猜测,个别表达。
(三)幼儿自由绘画,他们也是好朋友。
小结:哦!我们有许多的好朋友,好朋友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可以是一个布娃娃,可以是一件东西。
1、师: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周围谁和谁也是好朋友吗?
2、教师随机绘画,以优美的词语小结幼儿的表达内容。
通过这个绘本阅读,开拓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们更深一步的了解好朋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件东西,一只动物等等。也正如绘本分析里所说的让孩子将这一幕幕快乐时光展现在同伴面前,让大家都来分享、共同聆听,会使得他们的童心世界更多一份美好。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四
1、在操作中感知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时会变成一个个新图案,并获得遮挡现象的经验。
2、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空间目测、空间方位、想象组合、分析判断等能力。
课件、操作板、示范教具
数学是考验思维的一种形式。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动脑、挑战的激情,激发幼儿喜欢探究的兴趣,正是3-6指南所提示的。然而,重叠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将其转化为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操作中获得空间目测、空间组合、判断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数学又是枯燥的,单纯的讲述重叠会使幼儿对数学更没有兴趣,《3-6指南》提出,幼儿的思维培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不应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所以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设计了这次的活动。通过游戏导入,使他们对后面的内容充满好奇,并且结合大班幼儿特有的挑战心理、冒险精神,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活动流程】游戏导入―观察讨论―操作感知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透明的图形,这上面有什么?
2.展示魔术、初感重叠
(1)我现在要变一个神奇的魔术给大家看,你们仔细看哦!
(2)变成了什么?猜猜怎么变成的呢?
小结:你们太厉害了,这么神奇的魔术都被看穿了。像这样边对边,角对角地重合在一起,就叫完全重叠,这两个图形重叠出来就变成了一幢房子。
1.观察讨论
(2)你们的回答都不一样,那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朋友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3)在你们身后也有这两个图形,请你们分成5组,一起合作实验证明一下,找出正确的图案。比一比哪一组小眼睛最厉害,速度最快。
2.目测想像
(2)答案有好多种,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怎么想的。
3.幼儿操作
大家都很聪明,知道通过观察图案的位置来找出正确的答案,你们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每组每位伙伴都有一份操作板,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仔细看,仔细重叠,看看会变成什么图案,找出来后,把正确的图案用红笔圈出来。把你们重叠在一起的图案也放在旁边。并且,这次要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快又准确哦!
4.交流分享
(1)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做的怎么样呢?
小结:其实生活中重叠和遮挡的现象很多,我们只要用眼睛仔细去看,去找一找就会有很多的发现。
5.感知多变的重叠
(1)老师还带了一个更难的问题,想不想来挑战一下?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五
1.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知道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2.能运用标记表示单数或双数。
3.理解活动规则,能按规则进行活动。
1.贴绒:教学挂图(四)中的圆片55个,教学挂图(一)中的1-10的数字卡一套。格子图(可用毛线拉出或用及时贴纸条贴出。如附图一所示)。
2.幼儿用书第23页《区分单数、双数》的材料,笔;"找水果"的操作单和记录单(见附图四);数量分别为5-9的5种玩具,分类盒,1-10的数卡。
(一)尝试给每排圆片两两排队。
教师:我们一起来说说每排圆片的数目。
2.教师示范数量为7的一排圆片两两排列。
教师:圆片宝宝要出去散步了,我们让每排的圆片宝宝两个两个手拉手,排好队。
教师示范两两排列:按顺序把最上面的一个圆片拿下来与最下面的一个圆片配对。
3.请个别幼儿将其他各排圆片两两排列。
教师:这里的圆片也想散步,谁来帮他们两个两个手拉手?
(二)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2.感受10以内单双数的排列规律。
教师:1-10中,单数和双数是怎样排列的?(一个单数一个双数间隔排列)
(三)游戏"看谁举的对又快"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请小朋友将数卡按1-10的顺序排好,老师说举"单数"或"双数"的卡片,你们就举一张相应的数卡,再说说这是几,是单数还是双数。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
(四)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完成"苹果涂色"。(2组)教师:给每格中单数的苹果图上红色,双数的苹果图上绿色。
2.完成"编门牌号码"。(2组)教师:请给上一排每间房子编单数门牌,下一排编双数门牌。
3.完成"找水果"。(1组)教师:说说每张椅子在队伍中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上放着水果。请把能表示有水果的椅子的位置用数字印章印在记录单上,做好后再说一说第几张椅子是有水果的。
4.完成"玩具回家"。(1组)教师:请小朋友先将玩具分类,再按每种玩具数目多少的顺序,放在分类盒的每个格子里,并插上相应的数卡。
1.请个别幼儿介绍"苹果涂色"和"编门牌号码"的活动结果。
2.教师引导幼儿按活动规则检查活动结果。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六
1.能运用自己的策略为不同等分的馅饼块分发同样数量的红豆,红豆数量为12。
2.感知不同的数数方式及多种不同的等分方法,初步理解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3.积极运用自己的图示策略记录相关的数学问题。
豆子每人12粒以上;自制数数操作器、三等分圆的操作硬卡;圆片多个,笔、记录纸。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豆豆馅饼,先看看我们都有些什么材料吧。
(初步了解圆片、记录纸、笔、豆子的用途)
今天每个人需要取12颗红豆,不多也不能少,说说你怎么取到正好12颗红豆呢?
(1)鼓励并尝试各种各种不同的数到12的方法。
(2)请你选一种自己能行的办法,数出不多不少12颗红豆到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
(2)请你把12颗红豆分到馅饼上,每块红豆一样多,12颗红豆都分完。
(3)说说你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4)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件什么事?请你把刚才做的这件事用自己的办法记在记录纸上,记得告诉别人两个内容:馅饼分成了两块,每一块分到了6颗红豆。
(5)幼儿操作、记录。
(2)操作过程同上,感受分成四块馅饼,每块分到3颗红豆并做记录。
(1)有个难一些的问题,你能把馅饼分成同样大小的三块吗?
(2)把你想到的办法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分成了同样大的三块?
(3)给幼儿提供三等分圆的操作卡,一个新的馅饼,运用操作卡,把馅饼分成3份。
(4)给三份馅饼分红豆并记录结果。
(1)请幼儿在三等分圆的基础上,尝试把馅饼分成6份,用笔描出来。
(2)给六等分的馅饼分红豆并记录操作结果。
(1)看自己的记录纸,你记录了几件事情?
(2)从记录的这些事情上,你发现的什么秘密呢?(出示整理好的记录纸,份数从少到多,数量从多到少)
(3)老师总结:看来,一块馅饼可以用不同法方法分成相同的2,3,4,6份或者更多的份数,馅饼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块上能分到的红豆就越少,可它们合在一起,还是原来的馅饼大小,红豆也还是 12颗,做馅饼分豆豆游戏真有意思。
大班数学教案量的推理(模板17篇)篇十七
1、能注意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进行10元以内的买卖游戏。
2、能说出要买的物品与数量,学会用同样多的钱买不同的物品。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教具:购物小超市ppt。
2、学具:与超市里玩具相对应的图片卡若干;1元、2元、10元的钱币若干;购买玩具的表人手一张;骰子一组一个。
一、掷筛子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出示筛子:小朋友看,这是什么?(骰子)上面有什么?(点子)
师:我们来玩掷筛子游戏,一组上的小朋友轮流,掷到数字几你就从盘子里拿出与点子数一样的钱,如我掷到点子4,就拿4元钱。
2、幼儿轮流掷筛子。
3、交流。
师:小朋友说说你掷到数字几,拿了几元钱,是几元钱和几元钱合起来的?
幼儿:4元钱,是两个一元和一个两元合起来的。
二、10以内物品的买卖。
1、出示ppt。
师:在我们小区里开了一个超市,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里有哪些物品,是多少钱呢?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说物品的价格。
3、6元以内的买卖游戏。
幼儿说说自己想买的东西,并说说够不够,说对的把相应的物品的图片拿走。
4、10元以内的买卖游戏。
师:老师给小朋友每人10元钱,你还要从盘子里拿多少钱才凑满10元呢?请小朋友从盘子里继续拿钱凑满10元。
师:现在小朋友的钱更多了,每人买一个物品,想想你可以买什么呢?
请幼儿带上10元钱来买东西,如果是一张整的10元,让幼儿自己想还要找多少钱?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同样多的钱买不同的物件 。
1、交代游戏名称及玩法。
师:请小朋友选择想要买的东西,贴在记录单里。
2、交流。
师:你买了几样,买了哪些物品,有没有超过10元?
幼儿介绍自己的各种购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