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后,我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秘诀,希望能对其他人有所帮助。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范文示例。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一
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
张超生前是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入伍12年来,他始终怀揣“强军梦”“飞行梦”“舰载梦”,精飞苦练不停歇,履职尽责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和军事行动,磨砺成长为优秀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今年4月在执行任务中,他不幸以身殉职,年仅29岁,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张楠生前是武警山东省总队临沂市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他自觉接受沂蒙精神滋养熏陶,始终恪守“当兵就要当好兵”的铮铮誓言,时刻以冲锋的姿态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先后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去年7月在担负我驻索马里大使馆安全警卫任务中,他遭遇恐怖袭击壮烈牺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近一段时间,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认为,张超和张楠身上生动体现了从军报国、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矢志强军、精武强能的使命担当,不畏牺牲、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崇德向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不愧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二
誓言无声、崇仁厚德、心比金坚、一秉至公、格桑花开、秋兰为佩、寸草重晖、克明传德……花为春盛开,春因花明媚。如花般的楷模,花一般的故事,花一般的心中之境。
90多岁的老人——龚全珍。随丈夫参加革命,功成名就后毅然下乡改造农村,丈夫逝世后,她省吃俭用,却将一笔笔善款投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而这些广阔的土地,有了爱的哺育,怎能不满庭芬芳?老人的一生,朝有爱情,午有爱心,暮有关爱。她的名字里头,一笔一画似乎都浸了爱、刻着情,回头看看,农村的水渠、桥坝、良田、孩子们……她带领着人们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疾步前行,一路花香。
先行者们开着路,人民迈着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也不断感动着。下一代的我们也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宣誓着自已的.理想,扬溢着自已的青春——义捐骨髓的邵帅,不也正是我们蓬勃向上的缩影吗?因为有爱,我们的心中才会迸发出信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也正是为了我们生长的土壤而盛放。我积极加入志愿者协会,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下乡劳动、义卖、义濱等来募捐善款,把它们运用到身边的“待帮助”中。不仅如此,时时存善,友好待人,这“爱”便更使我们在这成长中生机勃勃。
用爱,感动自已;存善,感动行动。中国感动,感动中国,有爱才有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三
近日,在央视“感动中国20人物”颁奖盛典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让我震撼。工作时,她的情全部献给了国防;退休后,她的爱全部捐给了教育。什么原因让马旭夫妇一生节俭却“一掷千金”?应该是他们比天还大的胸怀,比海还深的情谊,用最真诚的行动感恩故乡,报效着国家。我也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尽我所能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如今与他们相比,有些汗颜!不仅在物质上没有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在精神上更是没有完全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无地自容。
转眼建国70年,多少人默默坚守不为功名,多少人兢兢业业为民服务,多少人勤勤恳恳为国奉献,饱含的家国情怀,迎来了国家的伟大复兴。如今,举国迈入新时代,我们基层公务人员更要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明得失,知进退,不仅思想与时俱进,更要身体力行支持国家繁荣富强。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四
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在这个节目中,我认识了张桂梅。偶闻云岭张桂梅,起初内心并无太大波澜,但在看完她的第一个故事后,又忍不住一个接一个地看。从普通教师变为一长,再成为一位身兼数职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云南华坪县的教育事业,换取华坪大山深处女孩们的光明未来,留给福利院孩子们温暖的回忆,即使生命的灯火日渐微弱,她仍旧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撼动之余我更多的是自愧弗如。
张桂梅本身条件不好,她如今已经63岁,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身体患有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的23种疾病,每天只靠止痛药来过下去。
信仰在战争年代,让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年代里,张桂梅用“我将无我,不负初心”的宽阔心胸与博大的情怀所诠释的奉献,正式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的共产党人应该学习和实践的。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五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非常感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隐姓埋名,却一直捐款的老人张纪清。
千万不要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后代。
炎黄,是人类的始祖,带动了整个华夏族的发展与千古文明。我们身边总有隐姓埋名捐助社会的公益人士,他们默默为社会付出。
最终有一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黄,他叫张纪清。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于公益,他来自江阴,用一个人的文明撑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2017年11月,一位老人在江阴市某银行正起身离开,却晕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进医院。人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张汇款单,汇款人的名字,叫炎黄。那天,那个被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终于解开。老人的名字叫张纪清。
“这不是什么大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张纪清老人在感动中国里与主持人这样说。张纪清老人也没有预料到会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解开隐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谜。原本老人打算把这个秘密保守一辈子,连最亲近的子女都不会透露。在张纪清老人眼中,他做的这些都是小事,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几乎每年,祝塘镇都会收到“炎黄”的汇款,而汇款地址却是五花八门,寻找后发现地址都是假的。想寻找这位好心人的人们也只能失望而归。“我要的不是名,是心!”这便是张纪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尽各种办法“潜伏”,不愿以恩人自居。
看着电视屏幕中的老人为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从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现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里与老伴靠养老金生活,从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笔捐款到二十七年后的如今,老人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因为我们有济贫帮困的文明。
感动中国,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无悔奉献只为给子女、社会、身边的人带去一份未来,一份温暖,一份快乐。感动中国,虽然隔着屏幕,但感动中国的夜晚有多少人为荧幕中那些感动人心的事迹所流泪。感动中国,我们的身边又有谁跟他们一样在默默付出。只是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也许能跟他们一样,我们同样是炎黄子孙,我们同样有传承千古的文明。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因为有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世界才会继续。因为有那些无私付出的人们,身边才有感动,已致感动了整个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六
北京时间3月3日晚,《感动中国度颁奖盛典》正式播出,田径名将苏炳添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苏炳添一起入选还有: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陈贝儿、张顺东夫妇、江梦南。苏炳添能够和这些为祖国做出伟大贡献的社会各界的精英一起入选,让观众感到有些意外,但是转念一想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白岩松问道:“你在20用精彩的成绩以及过去多年的努力感动了我们,那么在你过去的历程中,什么是感动你的!”此时苏炳添的回答令网友钦佩不已,苏炳添表示:“他的体育生涯已经足足17个年头,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如果没有国家的体育体制,他可能没办法走上体育这条道路。国家在体育道路上引入了很多先进的康复、医疗、训练等先进技术才让他一步一步地走上了东京奥运会的百米决赛。所以他这一路以来,还是要非常感谢祖国。”
作为中国的'短跑名将,苏炳添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不断地突破自己,哪怕是在和两次遭遇重大伤病,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内心告诉自己只要把伤给养好了,他就可以继续地飞翔。在苏炳添的不懈努力之下,他在100米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伦敦奥运会上,苏炳添成为第一个跑进百米半决赛的中国人。202月21日,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德国杜塞尔多夫站男子60米决赛,炳添以6秒49的成绩夺冠。而真正让他被国人所熟知的当属去年的东京奥运会。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的出色成绩,不仅刷新了个人的最好成绩,还创造了亚洲人在百米项目上的新纪录,此外他也成为了首个进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而在去年的东京奥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和队友跑出了37秒79的成绩,获得第四名。不久之前,英国短跑运动员乌贾违反反兴奋剂规则,导致英国的4x100米接力铜牌被取消,因此中国队很有希望递补获得铜牌。如果真的能够递补获得奖牌,对于中国和苏炳添来说又是一个新的突破。
目前已经快要34岁的苏炳添,仍旧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他的刻苦和谦逊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希望在2024年的奥运会百米赛场上还能够见到他的身影。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七
2018《感动中国》总共介绍了十位拥有不同的优秀品质的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飞行员刘传健。他面对飞机驾驶舱挡风玻璃碎裂,飞机失去平衡,仍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完成了36个精准无误的操作,使飞机成功降落在跑道上。
成功,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我在刘传健身上得到的感悟。正是刘传健用他过硬的飞行技术,才使飞机安全迫降,才能救回所有乘客的命。只有像刘传健一样,在困难来临前做好准备,在平时训练时就把基本功打扎实,才能获得成功。
比如,在我们练习火灾逃生时,就该严阵以待,把它当做火灾真的来临时那样练习,准确无误地做到捂紧口鼻,猫腰前行等动作要领。只有在训练时认真严格,掌握好逃生的方法。才能在火灾来临之际,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如果你没有在训练时记牢逃生的方法并熟悉动作,那么,在火灾真的来临时,你就会慌乱,也就做不到正确逃生了。
只有在平时演习时用功,在危险来临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保持冷静才能在危难之际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就像飞行员刘传健一样。成功,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八
我爱我的祖国,清爽的空气告知我这里没有硝烟;人们的笑脸告知我这里是和平年头;宏伟的长城告知我这里的中国人已经挺起了胸膛……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还记得2021年5月12号14时28分的那一声巨响是多么的突然,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那时的'我们都在静默地祈祷那些经验过大灾大难的汶川同胞们能够坚毅地渡过难关。每个中国人都自发为汶川同胞们献着爱心。5块、10块、50块、101块……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幕一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
我爱我的祖国。还记得2000年8月8日在中国北京鸟巢实行的北京奥运会,那时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中国的运动健儿夺得一枚又一枚的奖牌,那是中国人的傲慢,中国人从今向世界证明白自己。
我爱我的祖国,2021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的世博会展馆里,各国都把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向游客们展示。游客们看了都啧啧称好,个个流连忘返。参观完以后,他们都说:“上海真是太漂亮了,你们的世博会办得特别胜利,我们回去以后要告知更多的挚友,让他们也来上海参观。”
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多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日,我们要造就美妙的明天。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需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绚丽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事;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慧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九
潘建伟,男,1970年3月出生,汉族,浙江省东阳市人,理学博士,199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建伟同志一直活跃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论基本问题等领域的世界学术前沿,在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富有开创性的重要成果。他主要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有:第一、在世界上系统地开创了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领域,包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纠缠交换;在发现线性光学纠缠态纯化理论方案的基础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首次实验实现了未来长程量子通讯的关键器件一一量子中继器;第二、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态,并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第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该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态的研究方面成功地超越了美、法和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在量子通讯的实验方面,潘建伟教授与合作者完成了几个关键性的实验,包括量子态隐形传输、纠缠交换、任意未知纠缠态的浓缩和纯化、量子中继器。这些成果为未来量子远程通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量子纠缠是量子通讯中的一种基本“资源”。多光子纠缠态的实验实现使得量子纠错和多用户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成为可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多光子纠缠可以用来检验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检验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定域实在论之间的矛盾〈ge定理),证实量子理论的空间非定域性质。在此方面,潘建伟教授的成果引用次数超过1100多次。空间非定域性和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连续变量体系的bell定理及两光子gefz定理对于更加广泛地暴露量子论与定域实在论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杂志新闻网站naturescienceupdate、《科学》杂志的每周新闻、美国物理学会的新闻网站physicsnewsupdate、欧洲|物理学会的新闻网站physicsweb、physicsworld、英国《新科学家》、《科学美国人》、《今日物理》〉的关注。其论文迄今为止被他关于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纠缠交换的系列工作先后于1997年底被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97年度世界物理学的十大进展之一;1998年底,被《科学》杂志评选为98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底,入选国家科技部年度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并入选《自然》杂志百年以来物理学中21篇经典性论文;1999年底,他的关于多光子纠缠态的一系列实验工作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99年度世界物理学的十大进展;由于纠缠态纯化在远程量子通信中的重要性,2003年5月22日发表的《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该研究成果。
2004年7月1日,国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发表了潘建伟教授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该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态的研究方面成功地超越了美、法和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自然》杂志称赞说:“尽管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非常困难,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们的实验方法将在量子计算和网络化的量子通信中有重要的应用。fp欧洲|物理学会评价,潘建伟的研究创造了多粒子纠缠态的新纪录,是在利用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进行量子信息处理的努力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潘建伟同志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同时,也不忘报效祖国,他于2001获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并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气他于200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主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该实验室近两年来在量子信息实验和理论两个领域都得到了重大的成果,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文章6篇。最近实验室的五光子纠缠和开放目的隐形传态论文由于其重要性,已经被英国《自然》杂志接收。
由于潘建伟同志对量子信息科学发展的贡献,2002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2003年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他领导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组关于纠缠浓缩和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的研究成果也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多粒子纠缠的实验研究被教育部评为2003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
11月16日傍晚,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正在日本大阪体育馆进行,中国队对阵东道主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最后关键一分,中国女排3∶2艰难获胜拿到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7战7胜,首夺世界冠军,实现三大球历史突破。
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仅仅是一段传奇故事的开端。20在日本世界杯夺冠后,中国女排接连拿下了四个世界冠军:第九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冠军,洛杉矶奥运会金牌,第四届世界杯冠军,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这五支冠军队伍里,始终都有郎平的身影——前四年,她是队内的头号主攻手,20,她以助理教练身份出征。
取得这样梦幻般成就,郎平靠的`无非是一个“拼”字。
“我记得特清楚,我们一进体育馆,墙上就挂了大标语,卧薪尝胆,打败日本韩国。”郎平说。
“每天就是三点一线,训练场、食堂、宿舍。”年轻的郎平知道,“你不比人家多付出,不这么艰苦地去训练,你就赶超不了别人。”
正是凭着这股刻苦劲,郎平包揽了三大赛的冠军mvp(世锦赛,奥运会,世界杯),也让她赢得“世界第一主攻手”称号,成为球迷口中的“铁榔头”。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一
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麻木而又世俗的国度。
我看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催泪弹”,其威力堪比北朝鲜当局刚刚施行的那枚核弹,使人在刚刚过去这个喜庆的春节假期里,还获得有一个感受悲情的时刻。每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其实都表演了一场悲剧,他们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是永远的痛。一贯擅长煽情的央视就不能厚道点呀,能不能不这样矫情呢?在节目进行中,我一边观看一边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动过呢?由于是同行,我首先想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还想到了“最美司机”吴彬,还有更多创造了许多“国之第一”纪录的人,尽管我这一票并不能有什么作用,并不能算数!
感动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二
我和张超相识相爱6年,有一个宝贝女儿,有一个幸福而温馨的家,我们对未来的日子做过很多美好的规划。然而,他突然走了,带走了对我们的全部承诺,没有留下一句嘱托。
与张超相处这些年,我感觉他这个人,爱飞行真是爱到骨子里。因为爱他所爱,所以追求他所追求。在张超的影响下,2012年6月,我下定决心,辞去令人羡慕的航空乘务员工作,特招入伍到张超所在的,和他成了肩并肩的战友。
2015年初,海军选拔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知道消息后第一个报名。当时,我们刚把家安顿好,女儿还不满一岁,但我知道飞舰载机是他的梦想,我不能拖后腿。
张超调到舰载机后,我们又开始两地分居。我一直想去看看,他总说训练太忙,不让我过去。今年4月,我和他终于约好去过五一。我早早买好4月27日的火车票,收拾了一箱子漂亮衣服,还做了他喜欢的发型。上车那天,我特意穿上他最喜欢的那套连衣裙。一路上,我憧憬着见面时的情景:他带着我最喜欢的百合花,抱着我转圈,一遍一遍地叫我小名......
然而,我刚到北京,就意外地被的人接下车。我一看那么多人,吓坏了。我哭着不停地问,张超到底怎么了?他在哪里,我必须见到他!我一直相信,张超不会离开我。
到了殡仪馆,看到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我的天塌了!遗体告别那天,看到灵堂上爸爸的照片,女儿突然哭了:"爸爸,我要找爸爸。"我把女儿抱到张超的遗体旁,对她说:"含含不哭,爸爸飞行太累了,不要打扰爸爸睡觉。"。
张超走后,有段时间,女儿只要看到我闭眼睡觉,就使劲拍打我的脸:"爸爸睡觉了,妈妈别睡!含含怕,妈妈你起来。"。
张超走了,他的爱永远伴随着我和女儿。如果有一天,祖国需要我上战场,我也会像他一样勇敢地冲锋陷阵!
超,你知道吗,你的同班战友们在航母上胜利着舰了!按照当初的约定,当你驾驶飞鲨在辽宁舰着舰后,我和女儿要捧着鲜花迎接你的凯旋!今天,我带着鲜花来了,来和你一起感受这份荣光!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三
作为航母战斗力的刀锋,我们这支边组建、边试验、边训练,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飞行训练之路,自主培养出我国第一批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要奋斗就会有牺牲。2016年4月27日,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国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同志,因突发飞机电传故障,倒在了实现航母飞行梦想的最后一刻,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张超是我亲手挑选的飞行员,他阳光自信、热爱飞行,血气方刚、勇于担当,是这批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2015年初,我带队到张超所在遴选飞行员时的情景。当时,他跑到我的住处,自报家门说:"我特别想成为你们飞鲨战队的一员。"我问:"你知道这里面的风险吗?"他回答得斩钉截铁:"知道,但我就是想来!要干就干最难的,要飞就飞舰载机。"。
加入"飞鲨"战队,直面全新的武器装备、全新的训练模式、全新的操纵习惯,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作为超常规培养的"插班生",张超不断自我加压,加班加点,补训苦训。
战友们都说,张超真是人如其名,他始终以赶超的姿态在奋力前行,以超多的汗水、超强的毅力收获了超常的成绩。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
以身许国,何惧生死?张超曾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种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始终砥砺着张超的战斗激情。海上超低空飞行,是歼-15舰载机战术训练中的难点。课目越难他越想飞,任务越险他越敢上。张超一再请战,最早完成了这个飞行课目。
最令人痛心的是张超的最后一次飞行,面对突发故障,他第一反应是挽救飞机。飞参数据显示,那种情况下,他的操纵近乎完美,壮举令人震撼。生死一瞬足以见证,他是当之无愧的'"飞鲨"勇士!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四
2011年11月16日傍晚,全国人民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正在日本大阪体育馆进行,中国队对阵东道主日本队。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最后关键一分,中国女排3∶2艰难获胜拿到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7战7胜,首夺世界冠军,实现三大球历史突破。
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仅仅是一段传奇故事的`开端。2011年在日本世界杯夺冠后,中国女排接连拿下了四个世界冠军:2012年第九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冠军,201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2015年第四届世界杯冠军,201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这五支冠军队伍里,始终都有郎平的身影——前四年,她是队内的头号主攻手,2016年,她以助理教练身份出征。
取得这样梦幻般成就,郎平靠的无非是一个“拼”字。
“我记得特清楚,我们一进体育馆,墙上就挂了大标语,卧薪尝胆,打败日本韩国。”郎平说。
“每天就是三点一线,训练场、食堂、宿舍。”年轻的郎平知道,“你不比人家多付出,不这么艰苦地去训练,你就赶超不了别人。”
正是凭着这股刻苦劲,郎平包揽了三大赛的冠军mvp(2012世锦赛,2014奥运会,2015世界杯),也让她赢得“世界第一主攻手”称号,成为球迷口中的“铁榔头”。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五
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本是中华民族兴盛之源,而如今的社会,恰恰少了这些。
所幸,《感动中国》始终在寻找,寻找那些或名扬四海,或默默无闻的人,得配英雄之称的人。
是它,唤醒了中国人沉睡已久的民族魂!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背后,是一颗颗赤热的心,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之中,暗含着一种民族魂!
中华民族的、对民族魂的缺失凸显了此节目的重要性,是该节目弥足珍贵。
是它,唤醒了中国人沉睡已久的民族魂!
可悲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居然丧尽,民族魂靠少数人承担,在这危急关头,
是它,唤醒了中国人沉睡已久的民族魂!
节目里,一个个身影,证实了什么叫做美德,诗似的颁奖词中,包含了亿万人的感受,雷鸣般掌声里,释放出人民对楷模的崇高敬意!
是它,更是他们,向中华民族的、完美诠释了何为民族魂!
朝代更迭,异族统治,永不磨灭并使无数人警醒的,是民族魂啊!
《感动中国》何以感人,正因为它弘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民族魂。
向楷模学习,提升自我,让明天的世界,多一分浩然正气!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六
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
张超生前是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入伍12年来,他始终怀揣“强军梦”“飞行梦”“舰载梦”,精飞苦练不停歇,履职尽责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和军事行动,磨砺成长为优秀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今年4月在执行任务中,他不幸以身殉职,年仅29岁,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张楠生前是武警山东省总队临沂市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班长。他自觉接受沂蒙精神滋养熏陶,始终恪守“当兵就要当好兵”的铮铮誓言,时刻以冲锋的姿态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先后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去年7月在担负我驻索马里大使馆安全警卫任务中,他遭遇恐怖袭击壮烈牺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近一段时间,张超和张楠的先进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认为,张超和张楠身上生动体现了从军报国、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矢志强军、精武强能的使命担当,不畏牺牲、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崇德向善、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不愧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
文档为doc格式。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七
这世界因为他们而不同。
看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洗礼,这些奋斗者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工作岗位的坚守,让人为之震撼,他们虽不是什么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他们满腔的热情、毅力与坚守深深地打动了我。
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上的敦煌,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莫高窟也在此生根发芽。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饱含着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沙尘风蚀,窟内许多珍贵的壁画已残破和变色。为了让敦煌莫高窟重焕光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1963年从北大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可让敦煌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关于莫高窟,我曾经在小学的一篇课文中读到过,那时对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特别神往。后来在上海中心与敦煌莫高窟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参观了等比例复制的洞窟,那别具特色的穹顶,婀娜多姿的飞天,还有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童趣壁画,都让人叹为观止。我那时才知道,随着大批游客的实地到访参观,每一次游客进洞时,空气的流动都会对壁画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比一千年前的壁画,如今的莫高窟壁画色彩消退、日渐模糊。而现在,在樊锦诗奶奶带领的“敦煌守护人”潜心研究和保护下构建了“数字敦煌”,也让我们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离接触这座历史的宝库。
樊锦诗奶奶为了这份信念,半世纪的沙吹,心归处还是敦煌。敦煌是个谜,是个梦,但它更是樊锦诗的命。她的坚守、她的毅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作为一名当代学子,我们也应责任在肩:一桌一椅读天下书,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
向所有《感动中国》的奋斗者、奉献者们致敬!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八
2月18日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继才、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等11位候选人成功当选“感动中国度人物”。
这些名字,着实普通,却又不平凡。
钟扬,“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援藏,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去年10月中旬,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
马旭,“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20,她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他从1963年至1985年,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还有“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建、“雪域油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等等。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工匠精神”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心得感悟(实用19篇)篇十九
潘建伟,男,1970年3月出生,汉族,浙江省东阳市人,理学博士,199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建伟同志一直活跃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论基本问题等领域的世界学术前沿,在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富有开创性的重要成果。他主要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有:第一、在世界上系统地开创了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领域,包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纠缠交换;在发现线性光学纠缠态纯化理论方案的基础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首次实验实现了未来长程量子通讯的关键器件一一量子中继器;第二、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态,并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第三、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该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态的研究方面成功地超越了美、法和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在量子通讯的实验方面,潘建伟教授与合作者完成了几个关键性的实验,包括量子态隐形传输、纠缠交换、任意未知纠缠态的浓缩和纯化、量子中继器。这些成果为未来量子远程通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量子纠缠是量子通讯中的一种基本“资源”。多光子纠缠态的实验实现使得量子纠错和多用户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成为可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多光子纠缠可以用来检验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检验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定域实在论之间的矛盾〈ge定理),证实量子理论的空间非定域性质。在此方面,潘建伟教授的成果引用次数超过1100多次。空间非定域性和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连续变量体系的bell定理及两光子gefz定理对于更加广泛地暴露量子论与定域实在论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杂志新闻网站naturescienceupdate、《科学》杂志的每周新闻、美国物理学会的新闻网站physicsnewsupdate、欧洲|物理学会的新闻网站physicsweb、physicsworld、英国《新科学家》、《科学美国人》、《今日物理》〉的关注。其论文迄今为止被他关于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纠缠交换的系列工作先后于底被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世界物理学的十大进展之一;底,被《科学》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底,入选国家科技部年度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并入选《自然》杂志百年以来物理学中21篇经典性论文;19底,他的关于多光子纠缠态的一系列实验工作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世界物理学的十大进展;由于纠缠态纯化在远程量子通信中的重要性,5月22日发表的《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该研究成果。
7月1日,国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发表了潘建伟教授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该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态的研究方面成功地超越了美、法和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自然》杂志称赞说:“尽管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非常困难,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们的实验方法将在量子计算和网络化的量子通信中有重要的应用。fp欧洲|物理学会评价,潘建伟的研究创造了多粒子纠缠态的新纪录,是在利用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进行量子信息处理的努力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潘建伟同志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同时,也不忘报效祖国,他于获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并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气他于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主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该实验室近两年来在量子信息实验和理论两个领域都得到了重大的成果,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文章6篇。最近实验室的五光子纠缠和开放目的隐形传态论文由于其重要性,已经被英国《自然》杂志接收。
由于潘建伟同志对量子信息科学发展的贡献,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20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他领导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组关于纠缠浓缩和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的研究成果也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多粒子纠缠的实验研究被教育部评为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