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要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下是一份经过多次修改和实践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具体分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悲凉,早就听闻,现在才去,有沉郁之感,应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感触。也与结尾相合。
2、赏析 “坼”、“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 情。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4、第七、八句写什么?
三、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二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鉴赏。
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登岳阳楼》就是此期的登楼抒怀之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组工对严整的句子。
岳阳楼久负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一般来说,五律的首联不必对仗。诗人之所以要运用对偶句,就是因为通过这种严整的对仗,强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从结构上说,这一联切入诗题,引起全篇的写景和抒情。
登上岳阳楼,是为了观赏洞庭壮景。颔联紧承首联的“上”,写登楼后所见。洞庭湖的气象万千,风光无限,而诗人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dd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叹服。宋代刘须溪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杨伦《杜诗镜铨》)。明代王嗣]则认为这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十)。对此二句的推崇,可谓至极。孟浩然也曾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比较这两联诗句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
(《唐诗别裁集》卷十),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这两联诗写景的差异。孟浩然的诗句是他不过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总还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
而杜甫不仅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而且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杨伦《杜诗镜铨序》),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别又别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从前四句的写景转入后四句的抒情。亲朋音讯阻绝,老病孤舟为伴,一“无”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炼字遣词十分精确。此时已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多病,飘零无依,晚景凄凉。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中,诗人倍觉自己的孤单,联想起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的种种艰辛,更感到悲哀,肝肠欲裂。这其间包含了诗人对往事痛苦的追忆过程。黄生说:“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诗人情绪的起伏和诗人表现手法的巧妙。诗人运用这种阔狭的鲜明对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为突出,正如浦起龙所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起到了互为映衬的作用。这一联从写景转入抒情,从所见转到所感,从阔大转到狭小,从登临的喜悦转到身世的凄凉,结构严谨,层层变换,步步深入,显示出杜甫娴熟的诗歌表现技巧。
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在这一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
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涕泪纵横。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最后这一联,诗人由个人扩展到国家。“戎马关山北”五字,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襟怀无比宽广,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三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学。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合作探究。
1.两人一组翻译课文。
2.老师解答学生不会翻译的词句。
三、精导精讲。
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分为两个层次,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为界。
第一层主要写巴江水势(与九水对比),交代了岳阳楼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
第二层主要写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衬托出岳阳楼的美观。
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游洞庭湖美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也可分为两个层次,以“泫然不能自己也。”为界。
第一层:写游览所见之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静、快、汹涌之景象。
第二层:触景生情,叙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达了滕子京不应悲伤的缘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四、作业。
熟读课文;记会注释。
1、了解作者、“公安派”及写作背景。
2、识记沅湘、皓淼、旁溢、裣衽等生字词,熟读课文。
3、反复品读,赏析课文,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将帅,又有范仲淹这样的知己,到了岳阳这个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迹可报,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精导精讲行文思路与主旨概括。
触景-----思古------伤己。
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诗《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四
1、教学导入
师:当我们读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我们为张养浩关心民间疾苦之心所感动,这似乎代表的是所有读书人的心声。所以当我们再次诵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世称“范文正公”。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3、朗读训练
自由朗读--------听范读-----------齐读。
提示:注意语言的停顿、字音的正确、情感的变化。
4、文意疏通
师:同学们以小组讨论课文前两段的大意。
(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大意。)
明确:谪、作(写)、政通人和、具、属、浩浩汤汤、大观、然则、迁客、骚人。这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应特别注意。(具体可参照课下注释)
小结:修建岳阳楼的背景、滕子京的政绩: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写作此文的原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总领第二段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从空间表现盛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表现盛景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课后训练
反复朗读此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文意疏通
师:让我们齐读第3、4自然段,领略一下岳阳楼的风光。(朗读)
同桌共同欣赏画面,用大意法讲述出来。
明确:重点掌握若夫、淫雨、国(国都)、忧谗畏讥、萧然(萧条的样子)、锦鳞、或、一、郁郁青青、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握)、的含义。(参见课下注释)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2、探究
师:作者在具体的描绘了景色后,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让我们来齐读体味古人之心。(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发言:你最欣赏哪句话,说明原因。小组交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同时又体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委婉含蓄。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五
3、对比阅读,体味不同诗人在诗歌诗境及风格方面的独特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评名句置身诗境;
2、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人方回曾上岳阳楼,见右壁写杜甫的《登岳阳楼》,左壁写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诗,便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又说:“后人不敢复题矣”。
二、背景简介。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三、思考探究。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理解)。
参考:(1)表现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2)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而非喜悦之情。
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试置身诗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翰、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观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
延伸:(1)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对比,品味诗歌炼字之妙;(2)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之相比,壮阔之景相同,而诗人心情各异。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忧时伤世的感情。
四、对比阅读:比较此诗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诗境和风格方面的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夸张和烘托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六
合作学习)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七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八
教学三维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感受杜甫孤苦漂泊,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诗歌内容。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多媒体展示)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我们在学习《登高》的时候,先抓住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并沉浸其中,获得审美感受,进而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板书课题)。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我们的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也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二)、知人论世,背景补充。
学习诗歌,我们要多诵读,也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相信同学们对杜甫都非常了解,大家能一起来说说你知道的杜甫吗?(学生: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所以被称为“诗史”,因任过左拾遗和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杜拾遗和杜工部,因居住地又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李杜”,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诗作很多,约1500首诗歌被保存下来。)。
(三)初知意象。
学生再读诗歌(自由诵读,读出声音)。
思考: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板书)。
重点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辽阔雄伟、空阔博大(感受)。
孤舟——孤独漂泊(漂泊)。
再读诗歌(沉浸其中,读出气势)。
三、
合作探究,分析鉴赏。
(一)置身诗境。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过渡)我们通过抓住诗歌意象,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接下来需要我们通过这些意象和自己的感受,分析景和情的关系,进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缘景明情”。
(二)缘景明情。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了什么手法?你感受到作者登楼时怎样的感情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兵荒马乱,着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再加上自己晚年漂泊不定、老病孤舟,无人赏识,怎能不“涕泗”横流啊。
但即便自己再崎岖坎坷,怀才不遇,但仍然把国家危难,百姓困苦放在心头,这样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更应该学会感恩,立志高远,做一个有担当的有志青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5、再读诗歌(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力求当堂背诵。
四、方法。
总结。
课堂小结。
(一)、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五、作业布置: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杜甫的诗歌《旅夜书怀》。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九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岳阳楼记》。
要想更好的理解这首诗就必须要了解当时杜甫的心境。这时的杜甫卜居在西南,几年之间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相继去世。另外,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因而这时的杜甫的感情是复杂的。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从意境来说,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在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
(一)、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提示:首联读时节奏感要强。颔联要读的气势开阔。颈联中“无”“孤”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应读的缓慢、沉重。
(二)、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哀愁、伤时忧世。
(三)、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整体感知引导。
(3)、请学生在掌握诗歌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推荐作品:《旅夜抒怀》教学建议。
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就是写于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的途中。在拖着老病之身的诗人眼前,出现的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诗人的感受。因而一定要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进入诗境,理解诗人当时的感受。
朗读时请学生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概括诗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十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同"教学目标"前两项。
2课时。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
(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十一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领会全文大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全书的思路。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警句的作用。
3.领会文中骈散结合的句法。
(二)能力训练点首先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注意字音正确,停顿合理,注意语调高低抑扬,把握记诵的思路,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在反复诵读中,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
(三)德育渗透点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美育渗透点全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结构艺术及古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录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正确理解难词、难句,可以通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来完成。语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警句的深刻内涵,宜在教师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下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应该如何评价,是学习的一个疑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作者所处的特定社会阶段,进行正确地分析。
2课时。
录音机、影碟机。
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自学文章,理解难词、难句,领会文意。
2.学生结合听范读,看碟片和自由诵读,一边领略岳阳楼美景,一边感受本文语句错落有致,富于音乐美的特点。
3.教师设计讨论题,在边读边议中领会文章主旨及作品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写作动机。
2.感受本文语言美的特点。
3.理解1、2节文意。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今江苏吴县)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仁宗时,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主张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多少触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致推行不久便告失败,他也被贬官外放。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是唐代张说(yue4)建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县一带)时,应好友滕子京的请求写一篇散文。其时,滕子京重修是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悚(曲)篆额(用篆字书写匾额),一时传为“四绝”。岳阳楼记》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一事,交代作记缘由,然后着力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览物之情。(或“喜”或“悲”),由此直接过渡到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不向旧势力妥协的决心,并以此来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1.导人新课,放“岳阳楼胜景”录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指导朗读。听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的高低抑扬。
3.教师强调读骈句的一般规律,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本文语句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极富音乐美的特点。
完成课后练习二。在复习骈句知识之后,强调读骈句的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十二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课时。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1、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本诗。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下面请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背诵本诗。
教案教学设计岳阳楼记说课(汇总13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把握“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提高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能力,了解相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把握诗人景物描写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介绍概念,根据诗歌赏析“诵读——理解——分析”的程序,学习“缘景明情”的赏析手法。纵横比较方式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学习是人的爱国情怀,消减学生赏析写景诗歌的畏难情绪。
以“缘景明情”法赏析例文中的情、景。
通过同一诗人同类作品,不同诗人同类作品的纵横比较,巩固练习,并增进对诗人品质的感知。
一课时
导入:
一、概念解读
1、什么是“缘景明情”?
2、诗词中的情景关系是怎样变现的?
二、方法指津
1、指导方法:抓住“景物——形象——情感”
2、师生共同完成例文《登岳阳楼》的赏析
步骤:
a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生反复读诗,说自己读诗轻重缓急的认识,互相交流。教师根据虚实结合手法指导诵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根据今夕对照的内容,探究原因,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谈诗歌中作者情感的根源。
c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小组活动,完成问题:找写景诗句,归纳景物特点,人物形象,想象诗人形象,分析情感。
三、迁移训练
小组活动,纵横比较杜甫《登高》孟浩然《观洞庭湖》,完成表格回答问题。
四、考情透视:考诗歌鉴赏出题趋势与真题解析
小结
用“缘景明情”的手法,对比分析《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背诵《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附表格:结合诗人经历、背景比较分析下面两首诗与《登岳阳楼》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诗歌《登岳阳楼》杜甫《登高》
杜甫《临洞庭》孟浩然
写景诗句
场景特征
诗人形象
诗人情感
1、你们小组研究的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这首诗歌怎样表现情景关系的?
3、这首诗与课文写景抒情比较有何异同?你们有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