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元宵节总结范文,它们有些优美动人,有些幽默风趣,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一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千言万语也还说不清,我今天就来说说我过的元宵节。
我们每年都要吃汤圆,而汤圆的寓意是团团圆圆一家欢,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幸福的感觉就像汤圆里的馅一样甜甜蜜蜜,让人永生难忘!只要一家人能团圆胜过千千万万的礼品,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聚杯共庆,消除了新年的寂寞,这比无数个祝福都要温暖!
忽然,“……”新年的钟声响起了,刹那间城市沸腾了!万支烟花直冲云霄,如银箭,如流星,更如一个个小火球冲向黑夜,它们划破黑夜,接着烟花交在一起,爆炸了,在天空中画出了一个个鲜艳的花朵,亮光交织在一起,为黑夜描绘出美丽的图画。然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入了我们的耳中,让来年的不顺在此时此刻消除,新年的到来从烟花的爆炸声中传递!
元宵节,融入了中华的情感的节日,让所有的人都永生难忘!
今晚,是个可喜可贺的夜晚,因为今晚是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个让我们高兴的日子,是一个让我们兴奋的日子,是一个让我们期待不已的日子。
我们欢聚在一堂,逗别人笑,说别人的往事吃着奶奶搞得香香喷的汤圆,这个元宵节显得更浓情,更温馨。
我们一吃完汤圆,外面就传来轰轰地声音,紧接着飞下来无数像流星一样的东西。紧接着“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又炸响了。声音震天响!火炮四溅!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二
元宵节爸爸带我去豫园看灯会,晚上6点钟我们到了豫园。
豫园入口处,一幅用彩灯装饰的“20xx年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会标展现在我的眼帘,真是宏伟又气派。进入园内,我目不转睛地观赏着各种各样造型的、五彩五彩缤纷的彩灯,让我眼花缭乱!
从灯会入口处开始,总共100只造型各异的“老虎”让人目不暇接,或憨态可掬,或雄壮威严,恭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接着我又看到一组灯竟然是:世博会的吉祥物——可爱的“海宝”灯展,形态可爱、各种姿态的“海宝灯”,向我频频招手!我也情不自禁地举起手,向它们招手,心里激动地说:“小海宝们我喜欢你们!我想和你们一起跳个舞……。”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举起手机给我照几张了相,我可高兴了。
最后,我们来到豫园广场,看到一盏由几千只易拉罐组成的`巨型虎灯,那一盏盏彩灯与易拉罐组合成威猛的老虎灯,别具一格、造型别致,赏灯的游客纷纷留影合照。
今晚的豫园,百虎迷人眼,海宝大拜年,彩灯如昼,烟火生辉,灯会里处处都是美景;古色古香的豫园商城今晚华灯高照,迎接着四面八方赏灯的游客,预示着虎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
我家的元宵节传统在马年的新春为你带来祝福的希翼,希望马年的你得到大大的幸福,大大的快乐!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三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已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就已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元霄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美其名曰“元宝”。现在的“元宵”即“汤圆”,以白糖、豆沙、芝麻、黄桂、玫瑰、枣泥、果仁、核桃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球形,可素可荤,风味各异。可汤煮、蒸食、油炸,有团圆美满之寓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成的,而是在糯米粉中一层层“滚”成的,或煮或炸,预示着亲人们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为明帝提倡佛法,正逢蔡愔自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年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圣佛舍利,是参佛的良辰吉日。于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传令正月十五夜,宫中及寺院都“燃灯表佛”。从此,元宵观灯的习俗就由原来仅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平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挂灯的习俗,到唐代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生活富庶。在皇帝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自然办得越来越豪华。时至中唐,已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期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大,燃灯达五万盏,花灯式样繁多,皇帝令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甚为壮观。
于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或灯饰的奇幻精美,皆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是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元宵灯会经过历代的发展,灯节的举办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十五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增加了两日,明代则又在前面加了五天,从初九到十八整整十天。
3、迎紫姑。
紫姑传说是民间一位善良的姑娘。某年正月十五,紫姑却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因此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于是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天夜晚,人们就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模样。妇女们纷纷站在紫姑常做活的厨房、猪圈和厕所旁边迎接她,象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贴心话,并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非常生动,反映了劳苦人民忠厚、善良、同情弱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闹元宵的意义。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同时国人历来重首尚新,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同时,元宵节还突破了长安宵禁的限制,使得民众社会娱乐空间和时间大大拓展。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这一历来为礼教所束缚的群体,也暂时获得自由,可以尽兴参与到元宵节狂欢中。在唐朝,不仅平常深锁宫闱的宫女们可以参加元宵节的盛装游乐,长安郊县的少女少妇们,也可以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这狂欢喜庆的习俗,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日趋极盛,还增加了舞狮子、闹龙灯、猜灯谜等新的习俗。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
说到祈福,这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文化主题。清代苏北地区,元宵夜要引火烧田,祈求丰收,童谣唱:“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陕西一带还有挂灯笼“照黑角”的习俗,寓意把家里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驱邪纳福。另外,清代广东还有妇女元宵节祈子的习俗。
元宵节还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节日。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终成眷属。前者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所载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描写。后者有《太平广记》所记载的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饱经世乱而忠贞不渝,最终破镜重圆的温暖故事。这些,都为元宵节注入了温馨的文化气息。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鼓舞和温暖了我们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把它珍惜好、传承好。
文档为doc格式。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四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文档为doc格式。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五
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格外得热闹,街上人山人海,成群结队的人来来往往,多么隆重的元宵节呀!有许多人在街上摆摊,有的在买东西,有的走着去朋友家走亲,还有的在打电话说回家吃元宵……街上人头攒动,各干各的事。
与此同时,街上一辆车也没有,这天的天气也特别地好,过往的人群一拨接一拨,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协调有序。还有很多的孩子在街上蹦蹦跳跳。我看到一个套圈的游戏,于是就跑了过去,拿了几个圈就去套,竟然套到了一条小金鱼。
白天的元宵节热闹,晚上的元宵节更美。街边摆满了小吃,卖玩具的,套圈的,投球的……不计其数,他们在路灯和霓虹灯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色。
过了一会儿,我们去姥姥家吃元宵,元宵既甜又好吃,让人吃了还想吃,妈妈说:“赶快吃,吃完了带你们去放孔明灯。”于是我加快了速度,为了充分感受灯节的氛围。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六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身边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随处都能听见礼花炮竹声。
夜幕降临了,礼花炮竹声便炸开了元宵之夜看花观灯的景象,迎来了一片繁华的夜景。
突然,我的爸爸跑过来催促着我赶快下楼放烟花。听见这话,我便来了劲,赶快“飞奔”下了楼。只见我的爸爸妈妈接二连三地从车库里搬出许多烟花,还不时在车库里察看还有没有剩余的。天,这可是把咱家的“财产”全部都“扛”出来了呀!这时,我的爸爸拿出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起了火,还用手在边上为打火机“掩护”着。“点着了!”我的爸爸在远处朝我们大喊着。我与妈妈此时都不约而同地仰望着天空。天空不时出现一个大礼花;不时出现红色、黄色、蓝色的流星雨;不时出现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小飞碟;不时又出现了一条条小鱼在天空中自由地遨游、玩耍……这些烟花使我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这些美妙的景色是已经不能再用语言来形容了。
不一会儿,我上了楼,仔细欣赏cctv元宵晚会的经典节目。这些节目中,小沈阳唱的《大海》令我开怀大笑;刘谦表演的魔术让我为他鼓掌,竖起了大拇指;他们都获得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一等奖,让我也为他们而高兴与自豪吧!
将近十点时,我爬在窗台上欣赏那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虽然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我却明白了什么。
夜深了,我久久不愿离开那窗台,因为我想起了已经过世的太我的婆婆……。
文档为doc格式。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七
在今天,父亲、母亲带着哥哥、大姐、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灯。
“哇!好漂亮啊!”大姐情不自禁的惊叹了一句。我们首先看到了和谐门,那悠扬舒缓的音乐让大姐和妹妹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
我非常喜欢“十二生肖”那组灯,瞧,龙在“嚓!嚓!嚓!”的打小钹,蛮有节奏的!猪用尽全身的力气“咚!咚!咚!”的抡着槌子敲大鼓……锣鼓喧天,笙箫齐鸣,十二生肖音乐会给元宵节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我和大姐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最后面是什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我和大姐异口同声地叫了一声。原来是威震四海的托塔李天王的塔矗立在前面。只见塔内缓慢的旋转着人民币的画面,我想大概是恭喜人们发财吧。实在是太随人愿了!
我们又赶到了父亲、母亲那里,这时他们正兴致勃勃地看着“空城计”呢!只见诸葛亮稳坐城头,不慌不忙地弹着琴,真是一种处变不惊、沉着镇静的大将风范啊!
今晚真是五彩缤纷的花灯连成片,熙熙攘攘的人群汇成海,欢歌笑语形成潮啊!我们一家人也都沉浸在元宵节的欢乐中。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八
农历正月十五日的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在这个团团圆圆的日子里。我和家人一起吃汤圆、一起逐鼠、一起做紫姑、一起猜灯谜。
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吃汤圆,脸上露出了洋溢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吃着汤圆,非常高兴!
在吃饱喝足以后,我们一大家子人开着车边走边看,夜空中美丽的烟花,心里乐呵呵的。不光是我们乐呵呵的,就连马路旁边的陌生人也笑嘻嘻的。
在吃完了也看完了之后呢,我们就开始猜灯谜了。我首先考的是我的妹妹,我说:“头顶两只角,身背一只镬。只怕晒太阳,不怕大雨落。”我妹妹说:“是不是打一动物名?”我点头说是。她脱口而出:“蜗牛。”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他竟然这么聪明。就这样以此类推,我考完了每一个我的家人。只有一两个人答不上来,早知如此,我就给他们出最难的了。
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就是觉得还有什么没做。我想起来了,是放飞孔明灯,我们一大家子人一家买了一个孔明灯。我们把火点燃,心里许了一个愿望,然后让孔明灯带着我们的愿望飞翔辽阔天空。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全国人民元宵节快乐!
这真是一个又快乐又难忘的元宵节!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九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可我最喜欢过元宵节,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日。
爸爸给我讲关于元宵节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但给一个猎人射死了。天帝非常震怒,要天兵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他的女儿不忍心看着无辜的百姓受难,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人们在正月十五日这天挂上灯笼、放烟花,天帝上了当,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爸爸接着说:“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挂上灯笼、放烟火的习俗就留下来了。”
妈妈早已把汤圆煮好了,在吃汤圆时爸爸告诉我:“吃汤圆可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分两种一种小的没馅,一种大的有馅,北方人在里面加甜的,南方人甜、咸、荤、素都有,它又名‘汤团、元宵’。”吃完汤园,我和小伙伴去放烟花,我以为我的烟花比他们好看,可一放像一条蛇似的飞上天一响就没了,但我仍很快乐。美丽的烟花迷漫了我家的后院。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十
元宵节参加猜灯谜的活动,更多是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传统食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2、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
3、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4、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5、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6、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7、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8、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9、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10、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11、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12、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油锤。
13、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14、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河里放花灯。
5、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意义。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1、元宵节舞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元宵节杨枝插门,寓意着阳能的生发。
3、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4、元宵节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5、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6、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7、元宵节到来时,节日经济被搅热。
1.喜庆的灯笼高高挂,欢聚一堂话团圆,汤圆黏甜味道香,吃上一碗笑哈哈,男女老少猜灯谜,头脑灵活永不老,元宵节祝你越活越年轻。
2.明月霞光耀九州,星星点点缀银河;花灯祥光添喜庆,汤圆翻滚庆团圆;烟花璀璨增福气,短信传情增友谊;祝元宵节快乐!
3.月圆人团圆,灯美人更美!吃汤圆乐团圆,赏花灯合家欢!
4.你是馅我是面,不如做个大元宵;你是灯我是纸,不如做个大灯笼;你情我愿庆佳节!欢欢喜喜闹花灯!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
5.送你一杯清新的绿茶,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温柔的叮咛做花,再用沸腾的热情为水,宽厚的包容当杯,喝出你一年的好心情和一生的幸福。元宵节快乐!
6.赏月。观灯。我等你!花灯。月下。我想你!月圆。汤圆。缘梦圆!
7.盛一碗滚烫元宵,香气扑鼻,闻盛世之芬芳;口感滑腻,品亲情之幽香;形似珍珠,若爱情之浪漫;美味可口,享幸福之时光。元宵佳节,赏花灯,吃汤圆,快乐走过幸福生活!
8.元宵到,猜灯谜:白白嫩嫩小媳妇,水中爱跳芭蕾舞;红红舌头往外吐,人人垂涎犯咕噜;唇齿缠绵真舒服,甜到五脏和六腑。答案:元宵。在此佳节将它送给你,祝你元宵节快乐!
9.传说元宵夜,只要对着月亮许愿,愿望就会实现,我希望看祝福语的人能幸福快乐,元宵节不用工作,玩得开开心心,不过请先请假!
10.月亮圆圆,庭院赏月人欢喜;风儿柔柔,掳走忧伤烦恼消;灯笼闪烁,点亮前程恰似锦;短信问候,爱意绵绵暖心房;汤圆甜甜,甜你今生永美满。元宵佳节祝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11.赏圆月,闹元宵,花灯亮彩快乐挑,舞龙灯,敲锣鼓,幸福为你在做主,放烟花,吃汤圆,祈福祝愿家团圆,诉真情,发短信,愿你快乐行大运。
12.一帆风顺,两情相悦,三生幸福,四季平安,五体康健,六合太平,七彩生活,八方来财,九九幸福,十分如意。祝元霄节快乐!
13.冬天淡淡的远去,变幻多变的此时的天气,渐渐加浓的是思念的情意,祝福给你是我最深的惦记,有句话代表我的真心意,衷心祝愿你元宵快乐。
14.在元宵节来临之际,祝你平安,快乐,幸福。万事圆。
15.闹元宵,庆佳节,元宵佳节已来到!短信一条送达到,元宵粘粘粘住你的好运;元宵甜甜甜带来你的甜蜜,元宵圆圆圆出万事顺心。祝元宵节快乐!
16.月到十五分外圆,元霄佳节盼团圆。爱人温柔把你粘,朋友心中常挂牵。家人呵护亲情暖,儿女可爱让人怜。心情愉悦乐相伴,贵人相助福无边。
17.额圆面嫩外表白皙,多情含蓄心甜如蜜,肤靓美体蕊红艳绿,温柔甘饴令我痴迷,十五灯夜吻你吃你!别紧张,我说的是元宵!元宵节快乐哦!
18.和煦的春风,吹动快乐的激情跟踪,明媚的月光,照耀幸福的深情流淌,怡人的花香,洋溢吉祥的煽情徜徉,元宵送你最圆的月亮,祝愿万事如意闯四方。
19.转眼元宵到,短信冒个泡。眉毛往上翘,心情就变好。微笑挂嘴角,幸福多一秒。做人走正道,自有福星照。得失别烦恼,生活更美妙。祝新年一切安好!
20.万家灯火,好运与你携手,快乐伴你永久;十五月圆,吉祥为你蜜甜,如意陪你永远;元宵佳节,幸福源泉不竭,成功之榜等你揭。祝你元宵快乐。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十一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吃元宵自然是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习俗。小小的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里面的馅料一般为甜,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甜甜蜜蜜。十五元宵,全家齐聚一堂,欢欢喜喜的吃元宵。
二、猜灯谜 十五元宵节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灯,灯的样式各种各样,在灯面上写上各种各样的灯谜,十五元宵的晚上,人们纷纷来到街上,看到喜欢的灯,猜出灯谜,这些文人墨客便会将灯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送彩灯。即使现在我们过节的时候也是在街上挂满了彩灯。
三、舞狮子、舞龙 狮子,龙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在年节和喜庆的时候表演。
四、耍啦 耍啦也能被称为扭秧歌,这是十五闹元宵一种特殊的习俗。十五以前就开始排练,从十四开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节目也是各种各样,有举花灯、百船、踩高跷等节目。
五、走百病 这个习俗主要是妇人和女子过得,这一天,妇女和孩子在桥边,河边走过,寓意将病祸都驱走,寓意平安吉祥。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十二
元宵节那天晚上,我和老爸妈妈到广场去看烟花表演。哇,今天的广场变成了真正的.人山人海,我拉着老爸妈妈从人群中穿过来穿过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位置。终于等到烟花开始放了,五六个烟花飞向天,把天空炸得五光十色,下来是二十五个飞天鼠嗖嗖嗖地飞上天,怕怕怕的爆炸了。有一种烟花可好看了,抬起头感觉整个天空都被笼罩了,又一下子向人群压下来,顿时,人群里一阵尖叫。突然,我看见天空飘着几个忽明忽暗的许愿灯,我就想天上的烟花接二连三的爆炸,千万别把许愿灯给炸坏了,我就问老爸,等了一会儿老爸怎么不说话呢?转身一看,哎,老爸不见了,我赶紧给妈妈说老爸丢了。妈妈打通老爸的电话,原来因为人太多,老爸一转身就找不见我们了,给我们打电话又打不通,只好到灯展那儿等我们。
我和妈妈赶紧挤出人群,到我们学校花灯那找到老爸。老爸妈妈认真的看每一个花灯,我的眼前却全是五彩缤纷的烟花。妈妈拉着我,用手机给我拍了好多照片。回到家后,妈妈问我都有那些好看的花灯,我却一个也说不上来。
今年的元宵节可真是有意思。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十三
元宵节,又被叫做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划旱船
划旱船也被称为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都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就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就好像是一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走百病
元宵节除庆祝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信仰性质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者是走墙边,或者是过桥、或者是过走郊外,其目的就是为了驱病消灾。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划旱船、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立的。传说中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中,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初二传统元宵节(精选14篇)篇十四
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餐桌礼仪也是头等的社交经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餐桌礼仪,一起来看看吧!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酒水礼仪。
1、茶水应该倒七分满。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2、白酒应该倒十分满,但要满而不溢。
3、红酒应该倒满杯子的三分之一。在自己的桌上,要时刻留意,红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边。
4、香槟应该倒满杯子的四分之三。
5、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来。碰杯时自己的酒杯应低于领导或者长辈。
6、敬酒词,敬酒一定要准备合适的敬酒词。会说、能说出一口好听的祝酒词,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背熟几个常用的祝酒词,就可以随机应变,避免举杯尴尬场面。
(三)用餐礼仪。
1、用餐时,不可发出声音。也不可大声喧哗。
2、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有条件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
4、吃饭要端起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不能双手端起碗来进食;不能向碗里乱扔废弃物;不能将碗倒扣在桌上。
5、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6、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