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羡慕那些能写出优秀作文的同学,他们的思维清晰,表达流畅,值得我们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参考。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一
三国是个舞台,供那些的军政家展现才华,三国诸葛不如说诸葛三国,尽管显得夸张,但诸葛亮却实在三国时期举足轻重。如果失去诸葛亮或许就没有了三国鼎立,也就没有了那些文人墨客所哀悼的折戟沉沙了。
诸葛亮,字孔明,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代,他少年丧父,随叔父带到任地,后叔父去世,孔明便亲自耕种压谋生。
曹操率军南下追击刘备,刘备在夏口处迫于力量悬殊,派诸葛亮前去孙权处请求出兵一起抗曹,诸葛亮凭借杰出的外交才能说服孙权去掉中立出兵抗曹。最后在吴国大将周瑜及诸葛亮的带领下,大败曹军于赤壁,而正是这一战,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于永安后,诸葛亮更是一心辅佐刘禅,只可惜刘禅不像刘备那样胸怀大志,以至内外之事全部由诸葛一个承担心力。在此期间,他又六出祈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在五丈原撤兵之后司马懿观察西蜀阵地,不由的赞叹:“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连年用兵征战却始终未能成就霸业,或许因为他还不是太长于领兵作战吧!便他杰出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却是人们所共认的。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这些对联全都是后人献给这位旷世奇才。我也在些向他致敬。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二
纵观古今,论智谋,掌控全局运筹帷幄者。非诸葛亮没属。他有许多名字,孔明、卧龙。能言善辩、呼风唤雨、鞠躬尽瘁的形象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在遇到刘备之前,你是不甘的,即使有雄心壮志,惊世才华也无处施展,刘备给了你这个机会,于是无限感激,帮助刘备完成霸业。无数个日日夜夜,面对你的是冰冷的文书,你眉头紧皱,苦思瞑想。为了那份知遇之恩,将你毕生精力奉献给一个帝王,这真的值得吗?这或许只有你自己知道了吧。
你的神情永远是那么淡定,或许这是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动你。给我印象最深是在《三国演义》中的你,骄傲、洒脱、手执羽毛扇,指点江山。洋洋洒洒,高不可攀,一身清高,仿佛随时都会羽化成仙的气质,总有一种模糊感。
你神彩飞扬,如一颗无比闪亮的星星,傲立在天际,周围的光华都注定被你所掩盖。
诸葛亮才华横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书法,隶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善画,掌握了全面的绘画技巧,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的绘画艺术也总是在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除此而外他也擅长音律和发明,既会吟唱、又会操琴,而且还兼创作。
诸葛亮的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智慧,还在于他的人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便是他最好的写照。
但是不管他多么的传奇,给后世带来多大的影响,也摆脱不了生死,最后,他死在了行军途中,一代明星,就此陨落,带给我们多少遗撼。化为成都城外飞舞的纸花。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三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有成千上万个角色:刘备、张飞……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最聪明的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穿得普普通通:一身白色的道袍、手拿着一把扇子、带着白色的.帽子。别看他这样他可是一个“神人”。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星坛祭风……这完全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在这些事情当中令我佩服的五地投体的就是:诸葛亮用空城计,把魏国十五万大军给吓走了。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诸葛亮正在和文武百官商量大事。突然,有士兵报告说:“魏国十五万大军正气势汹汹地杀来。”众人听了面如土色,劝诸葛亮说:“丞相,我们马上逃吧!”诸葛亮回答说:“就算逃,也逃不了几公里,还是会被活捉的。”众人听了齐声说:“那该怎么办啊?”诸葛亮沉思了一会,决定用空城计吓走魏国大军。于是,他叫了几个士兵装扮成清洁工又打开了城门,让所有人躲到城里。自己则跟着两个童子到上面弹起琴来。不久,像猛虎一般的魏军杀来。只见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弹着琴,因此,个个人都起了疑心觉得有诈。最后司马懿下令退兵。就这样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了魏国十五万大军。
你看,诸葛亮多聪明啊!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四
谈诸葛《三国演义》中每一次的战役,我总是希望蜀国可以赢,不是因为刘备是这里代表着正派的人物,而是因为他背后的军事,诸葛亮。
他原本只是个卧龙冈的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想一直过俭朴,闲逸的生活,可是像他这样的智者,历史不会让他被岁月的尘土埋没,于是在那一天,上演了三顾茅庐的佳话。他本不愿出山,但他没有办法拒绝刘备,就像千里马不愿离开伯乐一样。
有了他,才有了天下三分,有了他,蜀国也可以同无魏齐名并立,争夺天下。他巧设华容道,舌战群儒;妙布八阵图,借东风草船借箭。一场又一场战绩令人拍手称快。但他最终无法阻止蜀国的日益衰落。于是便有了那天司马懿共同上演的空城计。
西城城楼上,几缕香烟袅袅,古琴声从你的手指尖流出,两位小童手持摇扇。你神情自若,一手抚琴,一手捋须,盘坐着,天空中微风阵阵,扬起你的长须,抬眼望去,尘土飞扬,司马懿的大军果然已濒临城下,你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定然不敢进城,司马懿也懂得你做事谨慎。城中不会这么简单。再看你,一副胸有成竹,悠然自得的必胜姿态。这不得不使司马懿心存疑虑,终于率大军离去。从此一人退千军的故事,广为流传,你成了神的化身。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五
我们班的“小诸葛”小韩同学,他的智商在全校至少能排个前三名,经常有神一样的解题能力,已经逆天了,但是他落下一个坏毛病——爱接嘴。
记得有一次,老师正在上课,老师问: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他去干吗了?话音刚落,从后排传出了小韩同学那洪亮的声音:“玩儿去了呗!”教室里一片哗然,老师也叹了口气,对他无话可说。
虽然小韩同学爱接嘴,但是他逆天的解题能力让我叹为观止。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刁钻的题目,我们绞尽脑汁都毫无头绪,就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题海中止步不前。我们对这道难题已经丧失了信心。可小韩同学呢?草稿纸上写满了算式,还有无数张画错了的图。正当小韩紧皱眉头,思索着题目时,另一位学霸——小王同学也和小韩同学争起第一来了。争强好胜的学霸毫不示弱,抓起笔来飞速写着,一张、两张、三张……教室里似乎只有他们两个人,笔尖在纸上飞舞,只有笔的沙沙声,小韩同学忽然停止了书写,放下了手中的水笔,用手托着脑袋,思索着。正当我们以为小王同学就要战胜小韩同学时,小韩同学一跃而起,大喊道:“我想出来啦!我想出来啦!”只见小韩同学抓起笔,飞速地写出了整道题的解题过程,小王同学吓得智商重连中。
小王同学悲壮地大喊,既生王,何生韩!小韩同学走到了小王同学身边便开始了指点,小王小王听了小韩的指点后恍然大悟,离成功只差那一步。
这就是我们班神通广大的“小诸葛”小韩同学。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六
提起诸葛亮,可谓是家喻户晓,“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也是出奇地达成共识!
他是智慧的化身,神机妙算。想当初周瑜想为难他,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然而他却说只需三天。这本是常人所不及,但他自有妙计。知曹操心机重,且算得第三天的.早晨必有大雾,于是想出草船借箭一法,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支箭完成任务,这也不得不让周瑜佩服。诸葛亮确实以他的智慧为刘备的帝王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七
诸葛亮让我想起了以前所说过的千里马,不用说刘备自然是伯乐,慧眼识珠,认出了这匹千里马。可千里马毕竟不是伯乐,起不到伯乐的作用。于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力保蜀汉,支撑了许多年头;然人才犹有尽时,武侯六出祁山时,五丈原上国失相父,千里马力竭而死。
诸葛亮出世辅佐刘备,为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逐步统一全国的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后来又帮助刘备消灭了割据益州的刘璋,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刘备称帝,拜他为相。刘备死后,他以丞相名义辅佐后主刘禅,长期主持蜀汉军政大事。他实施法治,发展生产,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统一和安定了西南地区。他曾率军先后六次北伐曹魏,后因病死于进军途中。他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毕竟存有私心。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三国——处处充满了算计欺诈的三国,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真英雄。”你是蜀国的大臣更是支撑刘备的梁柱,三国中,我最信服的真英雄。
——题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寥寥数字,便是你的剪影。诸葛亮,三国时代威慑四方的名字,智慧的化身,邻国的克星,你那卓越的才能让多少人折服。草船借箭之时,周瑜下达的命令刁钻且难违,但你却说三日之内必能出现十万支箭羽。或许在那时任谁听来都觉得这是荒谬之谈且胆大包天,但事实上,你做到了,而且很完美。人们都说,人算不如天算,可借箭之举打破了这个常规,这在当时当然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在我看来也是绝妙的,钦佩已不足以表达我对你的崇拜。
在《出师表》中你曾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上课时,老师曾评价说就像你诸葛亮卖给了刘家一样,我也感同身受,可是为什么你会如此的尽心尽力呢?难道仅仅因为刘备曾三顾草庐于你?我想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原因。更多的,是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和责任。因为你强烈的责任心,让你出山辅佐刘备完成了许多大事,即使到刘禅那时,你也不泄气的教导刘禅怎样治国,你的一生奉献给了蜀国的江山社稷。鞠躬尽瘁的你是所有人的好榜样。
刚刚拜读过你的绝世名篇,被大诗人陆游所称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全文的基调多为悲凉、焦虑、心酸之感,这又一次体现了你对刘家、对蜀国的情义,怎是一个“忠”字了得?准确而详细的分析形势,用心良苦的推举贤德之臣,能武之将,真情实意的情感流露,悲怆的离别之言,对于蜀国的未来,你已作了周密的计划。可事与愿违,蜀国大业还是失败了,不是你的疏忽,而是刘后主的无能,所以不必自责,你是《三国》中的传奇,智慧的传奇,忠义的传奇。
后世的人们对于你有各种各样的评判,但是无论好与坏,善与恶,都不会影响你在我心中传奇的形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真英雄。”耳边每每想起这个雄浑的旋律,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你——“诸葛孔明,卧龙也。”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九
诸葛亮一生践行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至最后积劳成疾。即使辞世于渭滨也提前为自己的将士们谋好了生路:刻出他们的木雕,装作他,直到全员退至斜谷再发丧。让人如何不为他悲痛,让人如何不对他敬仰。真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恍惚间,我似是看到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他。
他躬耕南阳,结庐避难,不求闻达于世,只求苟全性命,与挚友于茅店中,焚一炉香,沏一壶茶纵论天下兴衰。星移斗转,四季交替,不变的是心中的那份等待。我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坚毅旷达且自由的灵魂。
他等啊等,等来了刘备,他出山了。他本可以拒绝,然后按照老师所说的:“待天时而动,一举统一天下,建立千秋功绩,选择曹魏。”但他拒绝了,放弃了,毅然决然地跟从了刘备。我想他应该也不知这步棋是否走得对,但自从他跟了刘备,心中大抵只有以身许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与旧都的信念。
一片丹心。
再后来刘备白帝城托孤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君可自取。”可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而是一心辅佐刘禅。他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以心待之,犯言直谏,于是就有《出师表》,表达了许多建议。起恳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诚之心感慨后事。其实他明白的,在朝廷上应明哲保身,可他没有,他不计后果,不避人言,不畏谗言,冒死进谏,“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托臣以讨贼兴之效,不效则治臣之最。”“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多纯粹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爱国之心。
一片赤诚。
乾隆帝曾言: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诸葛孔明如何也赞不完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十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手中总是拿着一把鹅毛扇,这把鹅毛扇有什么用处?鹅毛扇又是那里来的呢?说来也真有点传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诸葛亮鼓励还西南的少数民族采桑养蚕,缫丝织绸,赠送给他们蜀锦的图案和纹样,让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
从上面的事情看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关心少数民族的人,他还创作了许多东西,比如说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十一
诸葛孔明,卧龙,天下英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孔明,让我仰慕,其才其志让我叹服。每每想此,恨不得来到三国,为其死而已!
“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知孔明为大贤。并且其自比于管仲、乐毅,才华横溢,政事军事皆可处理。可是,我更认为,诸葛亮之才,天下少有,可比兴周800年之姜子牙,旺汉4000年之张子房。
初出茅庐,便“博望相持用火攻”,烧的夏侯惇败回许昌。在新野,“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将曹操前军烧掉大半;赤壁之战时,先是草船借箭“伏周郎",后七星坛上巧借东风,助周瑜破曹公。再后三气周公瑾,将周郎气死于巴丘。白帝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千古美名。
诸葛亮,不管别人对他评价如何,他的伟大形象永在我心中。每每读到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杀得敌军闻风丧胆时,我就热血沸腾,恨不得成为诸葛亮。
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使刘备犹鱼得水,成就一番霸业。但魏、吴多人才,在益州无所建树,未伐尽汉贼,兴复汉室,而抱憾终生。他的一生是那样多彩,不管成败与否,人们对他仍无限敬仰。
我崇拜孔明,崇拜他的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之势,崇拜他的神机妙算,无人匹敌.....对孔明的一生,只能用杜工部的一首诗来描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十二
丞相:
透过历史的漫漫烟云,回眸你一袭白衣,循着琴音寻你,在那低陋的茅屋里,你指间的深蓝旋律,似空谷幽兰,扣击我的心弦。
初遇你,是多年前一卷三国。那时我观三国,只为二人——白衣诸葛青衫奉孝,你们错落而生,却绽放了同一种美丽。
我一度想要读懂你,但我忘记了,能被人轻易读懂的又怎是真正的孔明,也许你不曾想过几千年后有一个女孩追随着你思想的印记,但你一挥羽扇令万物暗淡的泰然,成为了她心底不可磨灭的慰藉。
于是,东汉末年的你,21世纪的我,在一种无形的力量作用下,心相近,心相惜,那一刻关于时间关于其它一切,也都不再是隔阂。
归于原点,在隆中躬耕的你,浅吟《梁父吟》的你,还只是自我的孔明。直到那个男子叩响了你的柴荆,直到你在他的眼中找到了仁慈,直到你决然三拜二十七年倾随的陋屋,便注定了,你将是蜀汉的孔明,是天下的孔明。
于是,从此放却闲云野鹤之身,担起任重道远之责。
你离开的'是隆中,走向的是天下。玄德是你一生的折点。你是玄德一世的明灯。三国归一在你的眼中,已成己任,知遇之恩在你心里,甘奉毕生。
他人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足智多谋。我读三国,读的是丞相的情深义重。所谓借东风,气公瑾,擒孟获,摆空城。可是是后人强加于你的枷锁,而真正的你,是隆中对时的豪迈,是辅后主时的无奈,也是抚孤堂里的沉重承诺,沉重到让你积劳成疾、青丝换华发。
丞相,究竟真正的你是什么样貌?是智者,还是义士?大摆空城之际是何样的心境,是忐忑,还是泰然?三国纷争在你眼中又如同何物?是浮云,还是迷雾?我想明白的不会过多,只是一个真切的孔明罢了。
三哭马谡以谢友,七纵孟获换贞心,我分明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孔明。郭嘉、周瑜都是我最心爱的贤相谋士,而你却是我心中最崇敬的圣人。因为有你,我幻想回到东汉之末,陪你看乱世纷争,城外厮杀,陪你叹世事苍茫,尔我渺渺。
有一方寸土有桃花散尽的幽芳,有清骨殆尽的陈香——提起五丈原,那是一个令诸多人肠断的地方,总会突显些许悲凉和寂寥。但对于你,那里是以往征途尘起的地方,也是你最终的归宿,连这时的落日都是血一般的壮美。
你的出山,结束的是纷乱;你的殒落,结束的是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你用一生书写。
我,读得懂天下英雄谁敌手,却读不懂你眉间一点哀愁;
你,读得懂公瑾的萧萧《长河吟》,为何却读不懂自我的凄凄《梁父吟》?
丞相,今夜为你点亮一盏孔明灯,你的恢弘,待后人叙写……。
初二千秋诸葛我评说大全(13篇)篇十三
茫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名字无疑是颗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致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之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仰慕,为后人所赞颂,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对》、《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向在历史的风中不停地奏鸣,在思想的时空中久久回荡。千百年来,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他是一番深情,褒扬备至,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