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通常会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五年级教案,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五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一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找出难记的字词,同学间相互解决。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中哪个情节或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三、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读课文。
1.1~6段(求救)。
(1)自由读课文,了解老羚羊为什么要冒死截车?(为了救它的孩子。)。
(2)从老羚羊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心情着急,痛心。)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3)带着自己的感情齐读这部分。
2.7~8段(救助)。
(1)大家明白老羚羊截车的原因后是怎么行动的呢?用笔勾画出来。
(2)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你对科考队员的行为想说点什么心里话?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9~12段(父子团圆)。
(1)齐读,想想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2)抓住描写老羚羊和小羚羊动作的语句,体会父子团聚的兴奋。
(3)科考队员们为什么流泪了?体会他们此时此刻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动,高兴,激动……),学生相互交流。
(4)抽学生读,体会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
4.这篇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先说说,再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人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
2.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动物”的主题活动。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二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出塞。
边关家对英雄的渴望[。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三
《江姐》一文选自小说《红岩》,截取的是江姐临刑前的一个片段。课文通过描写江姐在临刑前做的几件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面对死亡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读来动人心魄。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学时要紧扣这些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了解人物的内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由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江姐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词,导入新课,了解江姐。
1师激情朗诵《红梅赞》一词,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从这首词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畅谈,感受红梅傲雪的精神。)。
2出示《红梅傲雪图》和《红梅赞》一词,生有表情地朗诵。
3讲述梅花的品质。继而引出: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是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江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板:江姐)。
4出示关于江姐的文字资料,让学生抓住资料中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谈感受,了解江姐。
5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江姐的一个片段,看这个片段又能带给你哪些心灵的震撼。
二走进文本,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起因。
1轻声细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
2读后交流:
(1)出示文中生词和一些较难读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老师口头解释“渣滓洞”、“阴丹士林布”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浏览全文,看课文讲述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江姐临刑前发生的事情)。
3哪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第1段)。
4这一段中,点明故事起因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转移)对江姐来说,这次转移意味着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让学生明白江姐转移的实质)。
5作者为什么还要在这一段开头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有什么别的用意吗?
6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接下来,我们将与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深入她的内心世界。
三抓好事件,品读细节,感悟江姐的品质。
1用心默读2?5自然段,思考:面对所谓的“转移”,江姐都做了哪些事?
2读后交流。(师相机板书:塞好提纲梳妆打扮)。
3再次细细咀嚼这几段文字,哪些细节最让你心动,就在相应的文字旁写下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重点交流江姐“梳妆打扮”的细节(出示),师做好朗读指导)。
4过渡:就在江姐梳妆打扮的同时,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于是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下文就是江姐与同室难友深情话别的场景。(板:深情话别)。
(1)出示7-15段(11、12、13、14段用省略号代替)在音乐的伴奏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注意人物说话的表情、语气),练读完毕,再在全班展示读。问难友扮演者:作为江姐同室的难友,此刻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问江姐:能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老师提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第8段中的“接过”和“递还”)这一接一还,接还的仅仅是一个布包吗?(交流感受同志之间的深情厚谊。)。
5引导学生找出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并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第12、13自然段--鼓励战友的细节(出示),通过朗读交流,感受江姐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激励战友)。
6江姐又是怎样做的呢?一起走进最后一段。(出示,指生读)(1)透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江姐和这些革命志士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谈感受)(2)伴着《红梅赞》歌老师作激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再读资料,升华感情。
1看板书总结全文,感受江姐的品质。
2出示关于江姐的第二段文字资料(写给亲友的信),让学生明白:无数的革命后代会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3让课文留下思考(作业):
(1)想对包括江姐在内的革命先辈们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
(2)课外阅读《红岩》这部小说。
板书设计。
塞好提纲。
梳妆打扮从容不迫。
江姐深情话别视死如归。
激励战友。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解题。
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
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
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67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划出生字词,写出小节序号;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拖鞋也没有了,只()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火柴挣()钱。
2、区别组词。
梗()蹒()跚()蜷()焰()。
便()瞒()栅()倦()掐()。
橱()烁()魂()烘()填()。
厨()砾()魄()哄()镇()。
3、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问题?
3、分析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
b、这双拖鞋是谁的?
c、她自己有没有鞋?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个句子说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
(4)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教师小结: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六、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次幻景。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质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2)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3、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
4、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五、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五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赞扬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更赞美具有这种品性的人。无论写茫茫戈壁还是写胡杨,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绘。作者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反问、设问、排比的手法,更是激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胡杨的赞颂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2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4、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5、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6、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7、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六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感受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明白“三孔”的特点,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能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喝建造者巧夺天工。
4、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1、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备。
搜集“三孔”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名言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名人名言?(生畅谈)。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这句是谁说的吗?(孔子)你们对孔子了解多少?(指名发言)。
师总结: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半个政治家;他正直、乐观、积极向上,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社会;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影响很大,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孔子这位伟大有关的文章,书课题:32、闻名中外的“三孔”。质疑:“三孔”指什么?“闻名中外”让你们获得什么信息?要知详情,且看课文分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思考“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组织交流:“三孔”指的是什么?(孔府、孔庙、孔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自然段?
指名分别读第1、2、14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总关系)。
2、划分层次、归纳: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三孔的位置及其与孔子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介绍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总结了“三孔“的特点及地位。
四、精读课文,体味独特。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说说为什么“三孔”会闻名中外吗?
“三孔的独特是因为……指名补充。不仅如此,还因为他本身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极为壮观,那么“三孔”到底是怎样一群建筑?清大家自己去文中一睹风采。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孔府、孔庙、孔林特点的语句,想想画画。
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
(1)孔府(第3-8自然段)。
a:出示“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旬。”这句话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它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孔庙的?从中你感受到了孔庙怎样的特点?(板书:建筑壮观)。
1.点击孔庙课件,引导欣赏.
2.写一写。
面对伟大的神塑,你一定有很多感慨,那么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些吧!
3.针对孔庙这部分,学生质疑,师相机补充有关的历史知识.(板书:文化圣殿)。
(2)孔府(第9--10自然段)。
1.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发言:针对学生读懂的句子,共同品味。
2.孔府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板书:布局严谨,生活气息)。
3.点击孔府的课件,引导欣赏。
(3)孔林(第11-13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孔林的独特之处在哪里?用笔勾画出来。
2.师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孔林的环境怎样?为何会形成这种独特的环境呢?(板书:古木参天,神秘完整)。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回归课题:雄伟壮丽的三孔是历史悠久,布局完整的建筑群,其本身就是中国建筑中的骄傲,又由于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也享有同等声誉,不愧为:闻名中外的“三孔”。
2、学生默读课文,将其改成解说辞。
3、播放“三孔”课件,学生摇身变导游,为大家服务,介绍闻名中外的“三孔”。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积累运用。
1、向学生推荐《论语》,并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展开交流。
2、在你的家乡有什么古建筑?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将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孔庙建筑壮观文化圣殿。
孔府布局严谨生活气息。
孔林古木参天神秘完整。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武松打虎部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二、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再做“思考?练习”1的填空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写“思考?练习”1的。
四、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各自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打虎的经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死猛虎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课文各段大意;分清事情前后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二、指名说说每段的大意。
三、练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1、挂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
2、同座互相讨论题目中列出的事情的前因后果。
3、全班讨论交流。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五、布置作业。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惩罚”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1课,请孩子们看着黑板齐读课题。
讲一讲和同学分享一下。
二、新课。
刚才孩子们讲的故事真是精彩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狼的呢?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边读边把文中的生字词勾画出来,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全班齐读。
分组读。
男女生比赛读。
指名学生读。
全班齐读。
3、检查课文读熟情况。
刚才孩子们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边把课文的生字词学会,我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能把课文读得很好。
分小组读课文。
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4、在快速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完以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孩子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1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第11课。首先请孩子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把生字词复习一下。
二、新课:
(这是一个牵动全文的中心问题,要给足孩子们自学的时间)。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回答,老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回答。
2、狼群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利和他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讨论:对于狼的集体生活,你有什么启示?
6、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三、总结。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九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轻声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3.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三、感悟体会,合作学习。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6.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四、完成作业。
1.听写生字词或用生字词造句、写话。
2.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勾画表褒义的词语。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十
1.板书课题:母鸡。
2.谈话:母鸡,既让人讨厌,又让人不敢讨厌,这是为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旁作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
三、感受母鸡的讨厌。
过渡:母鸡的讨厌表现在哪里呢?
1.读课文第1、第2段,找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语句。
2.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理解。)。
3.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第1、第2段。
四、感受母鸡的伟大。
1.学生朗读课文的第4~7段,并在书上作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引导抓重点语句:“一只鸟儿飞过……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让学生从“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体会母鸡的负责,还要让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彩。教师还可以范读,帮助学生感悟。再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加以感受体会,“像汤圆似的”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鸡的无私奉献,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在教学这两句时,可以点带面,找出文中的其他传神的描写,加深学生的体会、感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发言,说其他语句,可结合自己课前的观察和教学挂图等讲述。
4.有感情地朗读第4~7段。
五、提炼升华,感受母爱的伟大。
(1)联系全文边读边思考。
(2)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老舍的童年及他的母亲。
(3)再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感受母爱的伟大。
2.举例说说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六、作业练习。
1.举例说说你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的方法(说到一两点即可)。
2.摘抄描写母鸡的精彩词句。
3.读一读老舍的其他作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家乡好玩的地方,老师结合大屏幕介绍自己家乡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并欢迎大家到永川来玩。(“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特大型主题动物园,占地5000亩,分为6个功能区。先后从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引进各种珍稀野生动物430余种,3万余只,其中,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0种、1万余只。)。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并解决例题。
师:既然大家都很想去玩,为了下次大家去的时候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今天曾老师就带领我们xx学校三年级的同学来感受一下整个游览过程好吗?不过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吗?(有)。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动物园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介绍:进入景区后,我们一般会首先选择乘坐景区内的免费大巴游览车行区,游览完车行区后,我们将进入步行区自由参观。但是,由于步行区里有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出示电瓶车图)。
生:我们三.一班共有48名同学,每辆车限乘7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得到这些数学信息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
生:a一共需要几辆车?、b至少需要几辆车?
a方案:
课件补足问题:一共需要几辆车?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谁再来说一遍解题思路?(指名再说一遍)。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可是,我看到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一共需要几辆车?”,又没规定不能多要。那我觉得用8辆车也可以呀,甚至是9辆10辆。只不过我们不能保证每辆车都坐满。(生?)。
生:改成“最少需要多少辆?”
师:大家同意这种改法吗?我觉得这个“最少”用得好,不过我们在数学中用得更多的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板书:至少),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修改一下。(课件修改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b方案:
生:最少需要多少辆车?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问题中加上一个“最少”呢?
生:……(师结合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对比加“最少”和不加“最少”的区别。)。
师:不过,在我们的数学中,一般用的都是“最少”的近义词“至少”这个词(板书:至少)。那我们改成“至少需要多少辆?”可以吗?看来,这个“至少”在我们的这个问题里面的确非常重要,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生独立解决)。
(要求:完成后再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看看他们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指名汇报,生说算式,师板书。
生:虽然48里面只有6个7,需要6辆车,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6个人也要坐一辆车。
师:那这样看来,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能不能简单地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论?那还得根据咱们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坐电瓶车这件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里面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至少”,使得我们这个问题更加准确。并且,大家通过积极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这个问题,曾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就把胜利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师:刚才我们坐了电瓶车,我建议大家直接坐到猛兽表演场下车,以免错过表演时间,看完表演后再沿着路线自由参观。由于景区很大,当我们来到“就餐区”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中午了,这时大家就该吃午饭了。
1.解决“吃饭”问题。
师:xx学校三.一班和三.二班的同学准备在“蜀风中餐厅”吃午饭(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及文字:我们共有95人,每桌可以坐8人,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是怎样想的)。
2.例题延伸,解决“最多”一类问题,理解“最多”的含义。
师:好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下午我们接着参观。下午我建议大家先去看1点20的海狮表演,然后再一路参观回去。在离开之前,大家还可以在纪念品商店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纪念。(出示图片及相关文字)。
师:有一位叫张强的同学他也来到了纪念品商店,我们来看看他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想买几个小老虎送给我的小伙伴们,我有5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小老虎8元钱一个。)。
师:谁来说说你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小组讨论,再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50÷8=6(个)……2(元)。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可以买5个,因为五八才40元钱,钱够了,这样可以吗?
生:不对,因为问的是“最多可以买多少个?”买了5个后还剩10元钱,还可以再买,所以不是“最多”的。
师:哦,我明白了,我没有注意到“最多”(板书)两个字,也就是我们要一直用到剩下的钱不能再买为止。
师:我们看看张强同学怎么说?(课件:谢谢你们!)。
师:看来张强同学对大家的回答非常满意。
3.对比总结。
师引导学生说出:
共同点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结论。
不同点就是他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上不同。关于“至少”一类的问题,如果有余数,最后的答案需要增加一;关于“最多”一类的问题,即使有余数,也舍掉不要了。
三.拓展练习。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现在我们对整个景区的游览路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解决关于“至少”和“最多”一类的实际问题。虽然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又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像刚才买纪念品那个问题来说吧:(课件出示)。
他可能不会全部买小老虎,可以买一个长颈鹿再买小老虎,也可以买一个梅花鹿再买小老虎,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可能是:50元最多能买一个长颈鹿和几个小老虎?最多能买一个梅花鹿和几个小老虎?像这种类似的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买法进行计算。
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结合教材,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灵活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请看到书上79页,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而短暂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既然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下去以后,能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至少最多。
48÷7=6(辆)……6(人)95÷8=11(张)……7(人)50÷8=6(个)……2(元)。
6+1=7(辆)7+1=8(张)。
答:至少需要7辆车。答:至少需要8张桌子。答:最多可以买6个小老虎。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十二
1鄙弦唤诳挝颐茄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
2比醚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毖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闭馐切锤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薄肚舾琛泛汀陡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苯涣鳌v氐阒傅级“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辈孪胝馕桓盖自诟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崩识粒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倍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2奔偃缒闶亲髡叩乃镒樱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六、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十三
题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自主修改修改意见。
一、引入课题:
二、指导复习。
三、指导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老师说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的,并板书课题。
1、复习所学的数量关系。
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问题。
2)速度、时间、路程。
2、解决用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135页总复习中的第10、11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8页至第140页练习二十六中的第10、12、13、15题。
139页至140页11、14、16题。
教学反思。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小标题,学习把课文划分为几个小故事。
3、用浏览与精读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海娃勇敢机智的精神。懂得在怀人面前要想办法机智地和他们作斗争。
4、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去感受海娃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你们一定看了不少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吧。谁能介绍一下?(指生问:比如《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亮剑》、《历史的天空》、《烈火金刚》等。)。
(出示图片)1937年到1945年,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鬼子在我们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妄想灭绝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男、女、老、少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永不屈服的气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围绕课题质疑:你知道什么是鸡毛信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鸡毛信的内容是什么?谁去送信?送到哪儿?为什么要送鸡毛信?在送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信送到了没有?)。
2、(课件出示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叫(),他是()。
(2)、()让()把鸡毛信送到(),交给()。
(3)、《鸡毛信》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3)、海娃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鸡毛信送到的?
(4)、你现在知道了为什么送这封鸡毛信了吗?
二、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生交流。
2、师小结:海娃为了送鸡毛信可以说是历尽艰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出虎穴,又如龙潭,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我们不妨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把它划分为几个小故事,例如,开头交待海娃接受任务,我们可以算作一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接受任务。老师一共拟了六个小标题:(课件出示)。
1、接受任务。2、巧妙藏信。3、深夜逃走。
4、丢信找信,再次被抓。5、机智带路,诱敌入圈。
6、完成任务,受到表扬。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来划分一下这六个小故事。
2、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划的。
3、指生回答,师对不同意见可以进行一下订正。
4、在这六个小故事中,比较一下,你认为那几个故事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5、指生答:藏信、夜逃、诱敌这三个故事写得最详细。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海娃送信,一路上凭着他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困难,课文中这样的情节很多,你最喜欢哪一个?自己可以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1、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划出最感动的部分。
2、学生自由在小组里交流,谈自己的感受。
3、指生在全班交流,结合朗读训练。
重点:“诱敌”这一段,可分角色朗读。
4、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
5、为什么张连长称赞海娃是“小八路,小英雄”?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最应该向海娃学习什么?
7、拓展:(课件)介绍有关的英雄故事,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少年英雄王二小》,学生可以课外去了解。
五、播放《鸡毛信》精彩片断。
六、布置作业:
1、以《机智的小英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课外阅读英雄故事。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十五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海娃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海娃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看电视--《鸡毛信》影片片断,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研究法导读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的课文。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称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下面,我们看电视--《鸡毛信》影片片断,欣赏儿童团团长小英雄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教师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
鸡毛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特殊邮件。需要火速传递的公文、信件,就插上鸡毛作为标志,让送信人和收信人明确它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3)儿童团团长海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接到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任务,没想到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绑在羊的大尾巴下,并巧妙回答敌人盘问的故事。)。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课文是按照放羊放哨--接受任务--巧妙藏信--巧答盘问--羊群被夺这样的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
(3)儿童团团长海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爱国、认真负责)。
3.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1)羊群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只管朝川口跑着,跳着……看着颤悠悠的羊尾巴,海娃的心头忽然扑通跳了一下。海娃来不及多想,两步抢到头里,一头扑到头羊身上。老绵羊脖子上挂个铜铃。海娃把它拦腰抱住,掀起那肥腾腾的大尾巴来,就着羊屁股,拧了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海娃是怎样处理鸡毛信的?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娃处理鸡毛信的动作?(抢、扑、抱、掀、就、拧、绑)。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一个处变不惊、沉着机智的小孩儿形象。)。
(一个年龄虽小,但斗争经验十分丰富的革命少年。)。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读这段话。(生读)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你对他的敬佩之情。谁再来读?(生读)一个沉着机智的少年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男生齐读。(男生齐读)一个聪明可爱、热爱祖国的孩子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高大。女生齐读。(女生齐读)让我们一齐赞美这位可爱的小英雄吧!全班齐读。
(2)“你的--八路探子的!”小胡子吼叫的时候,嘴里龇出两颗大金牙,嘴唇又黑又厚,又凶又丑,恶心死了。
海娃一点儿也不怕,故意歪起脑袋说:“我不是,我是放羊的。”……。
师:从这两段话体会到了什么?
(从“小胡子吼叫”我体会到鬼子的凶恶;从“嘴里龇出两颗大金牙,嘴唇又黑又厚,又凶又丑,恶心死了”一句我体会到作者和海娃对鬼子的憎恨与厌恶之情。)。
师: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好吗?(生读)。
师: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沉着机智。)。
师:你能读读这几句话吗?(生读)。
师:是啊,多么凶恶的日本鬼子啊,男生读鬼子的话--。
师:多么机智的小英雄啊,女生齐读海娃的话--。
师:怪不得张连长称赞海娃说:你真是个小八路,咱们的小英雄!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含有连贯动作的话。
羊群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只管朝川口跑着,跳着……看着颤悠悠的羊尾巴,海娃的心头忽然扑通地跳了一下。海娃来不及多想,两步抢到头里,一头扑到头羊身上。老绵羊脖子上挂个铜铃。海娃把它拦腰抱住,掀起那肥腾腾的大尾巴来,就着羊屁股,拧了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
板书。
放羊放哨。
接受任务。
鸡毛信巧妙藏信。
巧答盘问。
羊群被夺。
(沉着机智、勇敢坚强)。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精选16篇)篇十六
新授。
课时。
教学。
内容。
28“0”的突破。
教学。
重点。
运动健儿为祖国争光的精神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教学。
难点。
同上。
教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可引导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有关奥运的知识和中国奥运健儿荣获冠军的情况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逐段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指名答)请6位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请仔细。
听清楚他们的朗读有没有错误。
(师生评议,纠正错误的朗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
看谁记得最快。都记住了吗?谁认为哪个字最容易错,需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要明白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第二部分:写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第三部分: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的历史意义,这块金牌不但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而且预示着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上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三、自读课文,感悟理解。
1、找出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读一读,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天”?
四、巩固练习。
1、读篮球赛了卡片,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及由生字带出的词语,找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着的花篮上。
3、
五、拓展活动。
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组织奥运知多少图片小展览。
朗读关于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和在奥运会上觉着冷静应战、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结合课后的学习链接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
让学生自己充分发表意见。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进行“我所知道的我国奥运冠军和奥运知识”汇报;组织奥运知多少图片小展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
学
教
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1、补充资料:
庄严:庄重而严肃。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夺魁:争夺第一;夺取冠军。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
胜券:指胜利的把握。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刘翔:横穿出世》、《生命的签证》。这两篇课文都揭示多动脑筋,勇于创新的道理,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启发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8“0”的突破。
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写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
教学后记。
[《零的突破》教案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