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庆贺丰收的日子,人们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享受美食。春节是一个繁忙的购物季节,以下是一些春节促销活动的信息。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一
在星光闪烁的陪衬下,在礼花纷飞的照耀下,我温馨的小家里,一家三口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家可能要问了,吃饺子平平常常,你们这么认真、这么高兴干嘛?(*^__^*)嘻嘻,不知道吧,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对的一个告别,对明年的一个迎接。而且,今晚的饺子中还有六个放着银光闪闪的钢镚儿,人们称它为“福饺”,谁吃到谁有福哦!所以,这顿饭人人都吃得格外小心,用筷子夹一个饺子,慢慢地放进嘴里,心里默默祈祷着上天保佑,我是一个幸福孩子,一定能吃到“福饺”。
勤劳的女主人招呼大家吃饭了,贪吃的男主人不等女主人端来饺子,就已经一手拿筷子,一手拿勺子准备第一个将好吃的饺子“下肚”,孩子呢,是个小“醋”迷,早已在自己面前的小碗里倒上了醋,他们都在等待这一神圣的时刻,等待女主人把饺子端来。“喵呜,喵呜”,饺子端上来后,男主人一阵狼吞虎咽,不过一、二分钟就已经吃了五个饺子,他想多吃一些,这样,有“福”的几率就会增长好多。不一会儿,只听见“嘎嘣”“嘎嘣”的声音响起,果然不出所料,一个闪亮的钢镚“脱口而出”,女主人和孩子看到第一个“福饺”落入别人嘴里,自然不甘示弱,发誓第二个被自己吃到。只见女主人细嚼慢咽,吃每个饺子都很细心“揣摩”好一会儿才下肚;孩子想了个主意,她把自己碗里的饺子都用筷子扎一遍,先看有没有钱再吃。瞧这一家三口,个个都是“财迷”!
最后,男主人吃到了四个“福饺”,女主人和孩子各吃到了一个“福饺”,好吃懒做的男主人总结道:“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
年夜饭吃“福饺”好有趣呀!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二
广州有句俗语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把家里大扫除一遍,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晚上可就热闹了,有些大人在茶余饭后就等着看万众瞩目的《春晚》了,小孩子们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得压岁钱,俗称“利是”。而有些大人们则带着小朋友去逛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说到迎春花市,这可得详细介绍介绍:每年的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华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点来敲门时,每家每户都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飞舞的鞭炮纸上了。鞭炮一过,就是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在无暇的天空上了,人们望着飞上天的烟花,一起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们就会去打麻将,而小孩子们则用自己的压岁钱案买各种零食玩意儿。到了晚上,天空中还是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烟花,有条件的则特地乘车去琶洲等地看烟花。
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又是尾声——元宵。我们这里并不是每条村都过春节的,有些人就会过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们这条村正好就是过元宵的。我们要准备好各种菜肴迎接客人,让客人吃得开心,会得慰心。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又是什么样的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大家都很开心。各地的人们都在为这个节日购买糯米、红枣和各种颜色的豆子。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河自尽的日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的直接大臣屈原,是他投河自尽的日子。人们应该表达他们的悲伤。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逝者苦于美好,今日人却幸福。”也许,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份悲伤早已消失,只留下一份纪念。
我最崇拜屈原。
屈原,平名原字,自称有正名,连字。他来自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首先协助王怀,当学徒,在三闾当医生。他主张法度要明,才能要养,政治要改革。东临齐国,西接强秦。结果,他被贵族子兰、大臣勒尚和郑袖杀死。
楚怀王死后,王襄继位,屈原被凌和上官大夫乐尚陷害,被流放到湖南的沅湘流域,但他始终热爱祖国。公元前278年,秦国江白齐攻破楚国的杜莹。楚国的危亡和人民的痛苦造成了屈原的痛苦。他无法挽救楚国的生死,深深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了。今年五月初五,他投河身亡。当地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划船救人,把粽子扔到河里,免得吃了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
屈原的政治生涯是悲伤的,但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等。以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例:这首诗有373句2490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力,华丽的文采,雄壮的气魄。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江上》说:“屈平辞赋挂日月”。这代表了后人对他作品的敬仰。
今年的端午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天,我们知道自强不息和努力工作的意义。今天,我们赞美屈原的爱国主义,弘扬屈原的精神,但我们不会担心,因为我们相信中国明天会更强大、更繁荣!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四
今年的春节,有三天我特别难忘。除夕包饺子,正月初一爬山,初三放烟花。
除夕夜,我们在家包饺子。大叔先把面粉煮熟,然后揉成小块,最后我们把它揉成一个蛋糕,放在馅里,包成小饺子。饺子是桃形的,圆圆的,里面有馅。虽然它们很丑,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它们是我们自己做的。
正月初一的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我们八个人去爬著名的宝坻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觉得饿了,就找了个地方休息,把带的水果都吃了。
然后我们爬到山顶——初的阳台上,站在山顶往下看。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西湖边的人多么渺小,渺小得像蚂蚁一样看不见;西湖边那么多人。天上的星星那么多,星星数不胜数。
最后,我们继续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合影留念。奶奶站得笔直,妈妈看着我,我在想作业,阿姨在想办公室的工作,舅舅在看其他游客,舅舅在欣赏身边的美景,姐姐在拍苏堤和白堤。我觉得我们家的表情真的很丰富!
正月初三,回到老家新昌,——。我一走进爷爷家,就看到门口有很多大箱子。爷爷说:“这是晚上要放的烟花。”
我等啊等,终于天黑了。我看到爷爷先是把烟花搬到外面,然后叫我们躲到一边,最后拿起打火机果断的点燃了导火索。只听“砰”的一声,烟火迅速从地面飞到空中。有些烟花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有的烟花变成“蝴蝶”在空中盘旋;其他烟花画不同的颜色,形成美丽的彩虹。我们震惊了。不敢相信烟花这么神奇,能改变这么多图案。
通过吃饺子、爬山、燃放烟花三大过年习俗,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还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寒假。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五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六
说到春节习俗啊,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如果说起奶奶家的春节习俗,是不是就傻眼了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奶奶家的不一样的春节习俗。
不一样的习俗1:饺子里不包硬币。
在咱们这儿啊,饺子里一般都要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今年就会财源滚滚,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也是图个吉祥啊!可是,这个十分有趣、十分令人高兴的习俗,被奶奶家的不一样的习俗拒之门外了。
不一样的习俗2:神啊!保佑俺们孩儿们全考上大学……。
在奶奶家,大年初一要带上全家人去烧纸,并且要给“神”磕头,规定每人要磕九个头,拜完了这个神又拜那个神,晚上还要给家里的神上柱香。
不一样的习俗3:从不发红包。
咱们这儿从来都是发红包的,这样不容易被人看出来你给了多少钱,而且红包的颜色很喜庆,收着一个红包就收着一个长辈的心意,可在我奶奶家呢?从不给红包,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刷”的亮出百元大钞,绝不掩盖。
嗯嗯,差不多就这些了吧?那,下次再聊。
更多热门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七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各地民族习惯。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各地民族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庆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五、活动结果。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八
春节,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我最喜欢放烟花。我和爸爸妈妈每年都会回老家过年,老家很多空地,我喜欢约上我的伙伴一起去放烟花。我们走到一个没有房子的地方,拿起打火机,想点燃烟花的引子。我有些开心,又有点害怕,我走过去又缩回来……来回几次,我投降了,叫我的小姨帮我点火。烟花像子弹一样飞上天空,天上绽放出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看到这样美丽的天空,我就勇敢起来,把那一捆烟花都放到天上去,太美了!
除了放烟花,我还喜欢拜年,因为可以收红包。收到红包,我的心里美滋滋的,走在路上都忍不住拿出自己的红包来看,心里想,我要买什么东西呢?是吃的还是玩的呢?我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先把这些钱存起来,反正它是我的了!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据说贴春联、挂灯笼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物。传说以前有个怪物叫年,他每到除夕夜都会出现,到处做坏事,过了很久,人们知道了年怕红色的东西,就用贴红春联、挂红灯笼的方法对付年兽。直到现在,我们还要贴春联和挂灯笼,希望平平安安过大年。
春节是个让人愉快的节日,到处喜气洋洋!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九
对于我来说过年从放寒假就开始了,也只有在农村老家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过年的味道,过年的最高潮当然是大年三十的那一天。那天早晨八点多一点爷爷就叫醒了我,说今天要给我分配任务。我在床上又拖了一会儿,到快九点才起床!
爷爷给我的任务就是:把去年的老春联和年画全部撕下来,准备贴新的春联!
我和弟弟一个楼上一个楼下欢天喜地的干了起来。好在我已有准备,我和妈妈,爸爸,弟弟一起动手。我负责在春联的背后涂上胶水,爸爸负责贴,同时我还要分上下联,看高底对称,忙的我满天大汗,很快就贴好了!
看着新鲜红色的春联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只把新桃换旧符!
新的一年就从崭新的春联开始!
来年一定红红火火!
中午我们简单的吃了午饭后,爷爷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可是我发现,到下午一点钟左右,就有人家吃年夜饭了,“这是为什么呢?”我问爸爸。爸爸告诉我说:“我们这儿有个风俗,谁家先吃年夜饭,谁家来年就有好运!”“那也太早了吧!”“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开吃吧!”
然后大家都换上了新衣服,小朋友们开始收红包!
到了晚上,我们还放了很多的烟火,看着绚丽多彩的天空,我突然觉得一年过的真快,明天又是新的一年了,我在美丽的烟花中许下心愿:愿我的家人身体健康,愿我的学习天天向上!
晚上爸爸去打牌了,我在春晚的歌声中进入慢慢的.进入了梦乡!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
大街上,人来人往,大家都在置办春节在眨眼间来到,家家户户都里里外外打扫了一番,人人都换上了新装,俨然一派新气象。热闹非凡。年货,为过年做好充足的准备。
吃完美味的麦油脂后,全家人便坐在一块儿,一边磕着瓜子一边欣赏着漫天灿烂的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嗖的飞上天空,逐渐变大,就像蜘蛛编织的一张大网,最后又转眼消散在一片雾气中了。
爸爸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我和姐姐,看着手中明晃晃的红包,我不禁咧开嘴开心的笑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边看着电视直播,一边聊着今年的收获,火热朝天,借此来打发守岁。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一
春姑娘,她驾着云朵彩车来了,播撒下希望的春种子,但春姑娘却忽略了一点,她在来的同时,她的朋友——春节也跟着春姑娘悄悄地来了。
春节来了,人们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穿新衣了吧!人们都把刚刚买的一尘不染的新衣穿上,蹬上一双双崭新的鞋子……出去拜年,大家非常高兴,人人都把笑容挂在脸上。一句句”春节好啊“”祝你春节快乐“”春节愉快“……等等的新年祝福语在人们口中传递着。
小孩子们也是高兴得不得了,都找来自己的好朋友,在院子里的空地上聊着天,玩耍着。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仿佛把空地变成自己快乐的天堂,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几个胆大的放起了爆竹,”啪啪“,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使孩子们更加高兴了。
吃饱饭之后,我们就上街买好吃的,好玩的……。
一到了街上,一个个灯笼令人眼花缭乱,一座座商场小店都贴出什么”春节期间,购物有好礼“”春节期间,一律七折“……我跟老妈买了一大堆东西呢!
春节是美好的,春节是难忘的!
我喜欢春节!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二
我印象中的.春节可美好了!
因为我的老家依山傍水,一到晚上放烟花的人特别多,在小溪边放烟花看烟花那感觉一点都不比在西湖边差噢。每当新年钟声快要敲响时,爸爸妈妈就带着我和弟弟到溪边看烟花许愿。因为这个时间还有个特别的意义,就是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爸爸的生日也到了,普天同庆的日子却老是被遗忘的生日。妈妈说:她和爸爸认识这么多年,也是从我出生后才不会忘记爸爸的生日,我出生后爸爸就说每年在这时刻就带我看烟花许愿,这个美好优良的传统已经十年了(哈哈~当然两岁前的愿望是爸爸妈妈帮我许的)。
但今年的春节却不同以往,没听见一声鞭炮响。我兴致勃勃的来到烟花店想买烟花,老板居然说今年政府不允许放烟花了!哦!天哪!过年不放烟花那还叫过年吗?实在是太失望了。老板又说:这也没办法,现在雾霾这么严重,我们为了大家的健康,也不售卖鞭炮了。妈妈看我闷闷不乐,说:是啊!以前在过年时是不是经常听到消防车、救护车的鸣笛声啊?那是因为放烟花引起的火灾,即造成经济损失又危害到人的生命,太危险了。
我点了点头,想起每次烟花过后不散的烟雾都呛得我不住咳嗽,现在雾霾这么严重,烟花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吧!难怪现在回老家总觉得空气清晰了许多,天更蓝了,风景也更美了。这么一想,我就能理解也支持政府的决定了。
虽然这个春节没有了我最爱的烟花,但我觉得这个春节也是最有意义的春节!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三
正当雪飘如絮,雪厚霜浓得时候,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得春节。春节是喜气洋洋得,令人欢喜得。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家子热热闹闹得这情景多令人神往啊!这个春节,我们一家到当地过年得习俗。
大年三十得早晨六点整,外面还是漆黑一片,可以隐隐约约听到一两声鞭炮声,屋檐下得冰柱在灯光得照射下,发出金色得光芒。睡眼朦胧得我被叫起,我喃喃地迷惑不解地问妈妈:“今天我们有什么重要得活动需要这么早起?”“抢年呀!”妈妈神秘地说,“‘抢年’是张家界过年得风俗,谁起得早,谁就能在一年中得到好运。”我不禁联想到一句谚语:早起得鸟儿多得食。原来“抢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得一种向往啊!我赶紧吃完早饭,便与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
哇!好热闹啊!只听见从府城旁传来一阵锣鼓声。我赶紧凑上前去。府城正中央在表演花灯,左边有几个老人在打腰鼓,右边则在舞狮子灯。表演花灯得人有得戴着红帽子,有得系着红丝带,他们正绘声绘色地唱着张家界得风土人情。他们身上艳丽得衣服在远处皑皑白雪得天门山得照映下更加鲜艳。“咚咚锵锵……。"舞狮子得开始大显身手了!他们二人合扮一头狮子,一个人执头,一个人扮尾。主要是靠狮子头指挥。狮子是金黄色得,让人们觉得无比清爽。斗狮子得人手中拿着一个斗大得绣球,不停地做着各种各样得功夫动作。狮子一会作出“金狮吐节”,“狮子滚绣球”得复杂动作,一会摆出“白鹤亮翅”,“犀牛望月”得造型。“好!“人们大喊。因为艺人们把一头凶猛得狮子变得如此祥和,活泼,可爱,灵活,敏捷,所以博得了观众得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
晚上,夜幕降临,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这个时候是过年最开心得时候,因为可以品尝到美味无穷得年夜饭。餐桌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伴随着此起彼伏得鞭炮声,一家人吃着可口得饭菜,我不禁想到了长辈们得年夜饭。爷爷曾经说过,他们得过年时有馒头吃就不错了。想到这,我觉得我们得生活过得真好,应该要好好珍惜它才对啊。
伴随着新年得钟声,我悄悄地进入了梦乡。这个不同寻常得新年在我梦中再次浮现。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四
春节是中国必不可少的,但是春节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我的家乡在温州,我们过春节十分高兴开心,我让来告诉大家,我们家是这么过的。
除夕晚上,我们合家同堂,摆酒聚餐,与家人一起开怀畅饮。这是吃分岁酒。分岁酒顾名思义,就是与旧年的分界线,意义是旧年在此夜分开了。我们家,长辈喝酒,晚辈喝饮料代酒。首先是大家一起举杯喝酒,其次是我们向爷爷奶奶敬酒,祝他们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接下来便是爸爸、妈妈向爷爷奶奶敬酒,并也祝他们长命百岁,万事如意。最后我们在一同举杯喝酒。
厨房里传来阵阵香味,接着一盘一盘可口的菜让人直流口水,一盘是年糕意味步步高升,一看到鱼,便一定会想到“年年有余”这个成语,这一盘菜象征年年都有鱼。一盘菜都有一种含义,吃了让人心里暖暖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年夜饭。接下来就是摆元宝。
摆元宝,有人会误认为你们家在炫富,其实不是这样的。摆元宝是用红糖和糯米制成的大小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我们家也开始做元宝了,我到厨房拿了一大瓶红糖,经过妈妈心灵手巧的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元宝放在你的面前,接着把他们放进谷仓、米缸、书橱、抽屉等等。除夕夜晚上我们都不睡觉,都要守岁。
大年除一的凌晨,我们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着送旧迎新的意义,打开门炮也有规矩,先放一串小鞭炮,称百子炮,再放三个大鞭炮,声音洪亮清脆。我们也不例外,连忙打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打完后遍地通红,纸花遍地增添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的心情。
这就是我们温州特有的春节。我爱家乡的春节。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五
春节前,无论是飞机场,火车站还是汽车站,你总能看到来去匆匆的人们,而这些人要去的`不是异乡,而是家乡,他们在外一年了,无不思念的是家乡的父母和母亲做的特色菜。
无论张家界有多美,也没有家乡美;无论这个导游有多亲,也没有家人亲;无论是风雪还是烈日,人们总不会忘记回家;无论工作有多忙,也要抽出时间回家陪陪老母亲。
家乡,一个多么熟悉的地方,它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有我们父母的地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啊,哪怕一日不回家,都会思念家乡的风景,亲人和菜肴。
如今,交通很发达,回家的人就更多了。一到家,就会感受到爱的温暖和欢乐。我很庆幸我没有漂泊他乡,没有远离父母,因为家乡总能使我温暖。
想家了,就会伤心,就会流泪,在这时候,我们总会遥望远方,注视这那一片亮点,那就是家乡。
过年了,大家多多回家吧!免得父母忧愁更增。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六
春节来临之前,家家都在做过年的准备工作。先是大扫除:把家里的家具擦干净,摆放整齐;把床上用品洗干净;还要把屋子的里里外外也扫干净,意在送旧迎新。搞完卫生,便是买年货。吃的、用的、穿的都得买,而且要比平时多几倍,取义“年年有余”。
大年初一一过,人们便纷纷行动。有串门的,有走亲戚的,都免不了要说些祝福的话。或是“祝你新年发财”,或是“祝你新年身体健康”,又或是“祝你新年行好运”等等。都是些吉祥的祝愿,人们听着,自然高兴,个个眉开眼笑。年初二一大早,亲戚们便一个接一个来到我家里,不一会便来了一大群,我把刚刚扫干净的地面给弄脏了。可是我还得对他们毕恭毕敬,因为他们毕竟是客人呀!况且,尽地主之谊招呼客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又怎能把这些美德给忘了呢!
客人们临走时,都会给小孩子“红包”,等他们都走了以后,留下的有垃圾、礼物、“红包”。这时,我就会无所顾忌地把垃圾丢在一旁,把目光转移到“红包”这边,一边数着多少钱,一边计划着怎么用,这当然是最开心的时候了。虽然还得清理垃圾,摆放椅子等,但这些苦都被收到的“红包”高兴劲儿给掩盖了,可谓乐比苦多呀!
五年级写春节习俗(优秀17篇)篇十七
以往的春节,总是热闹非凡的,大人们会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或畅谈往年的趣事,或聊聊新年的计划。孩子们就更开心了,拿红包打鞭炮,嘻嘻哈哈过大年。可是今年我却过了一个无比孤独的年。
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如往年一样来到奶奶家拜年。本该热闹非凡的奶奶家,今年却显得格外冷清。房子里没有一丝热闹的氛围,我一个人站在门口就被这突如其来的孤独吓得不知所措了。
我不禁回忆起了以往热闹非凡的情景。记得从前,每年的正月初三,我都会来到奶奶家拜年,每到这时哥哥姐姐们也都会来到奶奶家拜年。他们会和我一起嬉笑打闹,一起燃放烟花,玩得不亦乐乎。可今年,哥哥姐姐们都到别处去拜年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呆在奶奶家里。
不知不觉中,鞭炮就放完了,可我心中的孤独并没有像鞭炮一样烟消云散,反而越发的强烈了。唉,怎么越长大越无趣,越无趣越长大呢!真希望明年我能过一个热闹欢腾,温馨而又富有浓浓年味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