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对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文件。如果您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一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1~6题。
1.通过整理与练习,更好的掌握数位顺序表,正确地读、写多位数,进一步掌握大数改写、大小比较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法,省略亿位、万位后面的数。
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多位数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训练。(板书课题)。
2、回忆梳理。
1.小组合作,复习整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
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从右边起按顺序说出数位顺序?
学生集体说。
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这些数位是怎样分级的?个级、万级、亿级上的数分别是哪些数位?
说明: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依次是个级、万级、亿级,分别表示多少个亿、多少个万、多少个一。
你们能依次说出计数单位?出示数位顺序表中计数单位。
同桌互说再集体说。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集体朗读)。
p25第2题。
独立填写集体讲评。
(2)多位数的读法。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同桌讨论。
明确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其他数位上不管是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出示:724098170000000075050000。
学生口答。
p25第3题。
同桌互相读数集体讲评。
师:这组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国的国力增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3)多位数的写法。
完成书上p25第4题学生上黑板板演。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讲评。
我们刚才写了这些数,请问在写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
多位数的写法: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4)数的改写和大小比较。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下面的数你会比较大小吗?
比较下面各数:
98965()100000。
410200()409300。
52605()68800。
38546()38456。
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同桌互说,集体讲评)。
(5)数的改写。
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学生回答。
明确:为了读写方便,我们经常把整万或者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八个零,后面加一个“亿”字。
改写前的数和改写后的数大小有变化吗?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知道准确数,只要知道近似数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呢?
明确: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看保留到某一位后面一位。
(1)四舍:如果是4、3、2、1,就把尾数舍去,并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
(2)五入:如果是5、6、7、8、9,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
三、综合运用提升。
1、练一练。
出示:56940≈57万,中可以填(),
56940≈56万,中最大填()。
2、完成教材p26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数位顺序表。
多位数的读数和写数。
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近似数。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二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梳理知识。
(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
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9、11题。
这四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54+46”的和。
第9题,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方法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第11题,五年级和六年级“每班人数”相同,因此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计算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4.完成教材第72~73页“练习与运用”的其他习题。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
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
2.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
这是一道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先计算填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三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一、回顾与。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3、集体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
(2)分析: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四
教科书第7-8页第1-5题。
1、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2、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3、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1、小组讨论: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小组讨论后再全班交流。
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2、小组讨论: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说一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问题,并让学生具体说说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并要求举例说明。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学生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3)教师提问: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1)帮助学生弄清解决每个问题各需要用到题目中的`哪些条件。
(2)学生列方程解答。两名学生扮演。
注意: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量。
(3)全班交流,说说每题的数量关系。
(1)提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
(2)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小树原来的高度加上这6个月长的高度,等于现在的高度。
(3)列方程解答。
(4)全班交流。
(1)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本印刷费”的含义。
(2)帮助学生理解:印刷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制版费,第二部分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从而启发学生找到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
(1)让学生列出每一小题的方程。
(2)说说自己列方程的思考过程。
第(2)小题重点讲解,可以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这样的方程,也可以列出“x+1.5=9÷2”这样的方程。
1、甲数是20,甲数的6倍比乙数的5倍少5,乙数是多少?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五
这课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第74-75也“练习与应用”第1-5题。回顾与整理时要组织学生交流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交流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
与难点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机板书
师生双边活动
改进意见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第2题
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方法,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
改进意见
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完成《学习与探究》
课后小记: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六
1、通过回顾与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的方法,以及进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回顾,复习引入。
师: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比较分数的大小;
生2:我学会了约分;
生3:我学会了通分;
生4:我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揭题--今天,我们将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与练习“。(板书课题:与练习)。
二、自主探究,巩固反思。
1、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2)约分和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和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
(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汇报交流,师生协作,将相关知识点作好。
3、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进行思考,也可以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然后交流补充: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2/3、4/6、6/9、8/12等分数表示。
(2)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填写下面一行的两道题目时,可以把除法算式改写成相应的分数形式,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括号中要填几。最后在班中交流,说明思考过程。
(3)完成第3题。
理解题目意思,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数约分,完成和集体核对。
(4)完成第4题。
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题目中的分数都约成最简分数,再进行比较,其中15/10、3/2和18/12是相等的,可以用直线上的同一个点来表示。
(5)完成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指名口答,并说明思考的过程。
三、质疑,布置作业。
师:通过这节练习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哪个知识点上的理解掌握有所进步?有什么经验跟吗?(生自由发言)。
作业:课后将这些知识点作。
教学后记。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七
1、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具体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的学习方法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约分
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
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生:我学会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谁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你认为使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什么?
你还学会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约分?
师:约分的依据是什么?什么叫约分?约分一般要约成什么?
什么是最简分数?
请你说出几个最简分数,几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
生:我学会了通分
师:如何通分?
生:我还学会了分数的大小比较
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比较分数大小时,要根据相关分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比较的方法。
二、练习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1、教学第1题
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能说出与它们相等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出与之相等的分数,看谁说得最多?
2、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应用出示:
一个分数是6/8,分子乘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
一个分数是6/8,分子除以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
一个分数是6/8,分子增加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
一个分数是6/8,分子减少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
三、练习与应用:约分
教学第3题:
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分数约分
4/96/157/21
10/1520/723/39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补充练习:将下面的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38/5134/5439/65
像这些分数比较难约分,你能找出很快进行约分的方法吗?
师:将分子与分母中较小数时行分解,如38等于2乘19。再看看分解出的因数能否整除另一个数,能就可以约分了。
试一试其它的两题。
教学第4题
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数,再问这些分数可以进行分类吗?(真分数与假分数)有的分数在0~1之间,有的分数比1大比2小。
找出小数1的分数有哪些?
这些分数在表示时,要注意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对,先约分,这样画出来比较简单。
如果不约分行不行,举例说明:100/150
再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画
要注意平均分的等分点要画清晰。
学生画完后,一个个地进行批阅,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作业:第152页的第2题和第5题。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八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设:
一、回顾与整理。
1、 提问: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a.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
什么是圆锥的高?有几条?
b.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二、练习与运用。
1、 第33页填表。
2、 补充:判断。
(1)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1/3。
3、 补充:填空。
4、 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3题。
(1)分析条件是什么?
(2)第一个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
(3)将包装带所包装的线路与同桌比划一下,理解怎样求彩带的长?
5、 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5题。
(1)理解条件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2)要求的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
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体积= 底面积乘高。
圆锥体积= 底面积乘高乘1/3。
补充: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百分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认识百分数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对策:
课前准备:
1、师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上面带有百分号。
2、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百分号。
3、学生课前了解自己家一个月食品支出的金额和总支出。
教学预设:
请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百分数来考考其他同学,让其他学生说出百分数的含义。
二、探索与实践。
1、探索与实践第10题:
(1)先交流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科目是什么?
(2)出示班级课表,请学生清点自己喜欢科目的周课时数。
(3)计算这些科目的课时数分别占一周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并填在表中。
(4)组织交流。
2、探索与实践第11题:
(2)指导看书,掌握操作程序。
(3)指名上台操作。通过交流明确操作方法。
(4)集体练习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书上。再要提醒学生:当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时,百分号前只需要保留一位小数。
3、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事先的调查和根据公式计算出自己家的恩格尔系数。
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联系自己和同学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说说体会,感受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
4、请学生自主阅读第113页的统计表,一要适当说明电话、电脑普及率的含义;二要让学生具体说说某个年份中某种电话或电脑的普及率是百分之几;三要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我国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率正在逐步提高。
学生计算出本班家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后,让学生再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告诉学生:这里算出的普及率只能代表本地区的情况,真正调查一个地区的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要收集更多、更有代表性的数据。
5、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探索与实践第11题。
6、完成补充习题。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十
1、语文与生活:了解我国历史上中的各个朝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为民族历史而骄傲的情感。
2、写好钢笔字:通过描红,临写,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整体布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各朝代历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来学习并背诵《朝代歌》。
2、投影,示范。
3、教师将《朝代歌》里的各个朝代分解出来,并作简短介绍,特别要学生注意朝代的顺序。
(附《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4、学生自读。
5、互读。
6、分组读。
7、请学生说说了解那些朝代以及那个哪个朝代的名人。
(附《朝代和人名》。
朝代 人名。
春秋 孔子。
战国 扁鹊。
秦 秦始皇。
汉 王莽。
三国 诸葛亮。
晋 陶渊明。
南北朝 祖冲之。
隋 李春。
唐 李世民。
五代十国 。
宋 苏轼。
元 忽必烈。
明 朱元璋。
清 乾隆。
8、学生熟读并背诵。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根据题目,明确要求。
(2)指明本次写的内容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书写格式,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情况小结。
(3)学生仿写。
(4)教师巡视,提出要求:注意行款布局,一气呵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与积累:教学时,注意联系《水浒传》进行想象,不必解释每个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意思。重要的是让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成语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第三题(诵读与欣赏)。
二、小结 1、指导。
(1)指名读题,弄清学习要求。
(2)学生自读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哀鸿遍地 妻离子散。
逆来顺受 官逼民反。
忍无可忍 逼上梁山。
劫富济贫 铤而走险。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替天行道 志存高远。
(3)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
(4)大体上了解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意思。
部分成语解释。
哀鸿遍地: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替天行道:按照天意,在人间做正义的事业。或者借指代行人民群众的意愿。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小组内朗读。
(3)指名朗读。
3、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读。
(3)集体背。
(4)指名读。
教师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简单总结。
课文中的成语,大部分都和水浒故事所处的年代有关。所以,我们指导学生理解的时候,要结合水浒故事。否则,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也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
第三课时。
练习口语交际:说水浒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说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六度体现。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我们在平时看了故事之后,就要学会说。所以,我们要好好练习自己的口语。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练习说故事。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现实中,要形成一个交际场,交际的双方不管是说,还是听,都必须有个具体的说或听的目的,否则交谈是没有意义的。)。
2、指导。
(1)回忆看过的水浒故事,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指名说)。
《水浒》故事选。
1、拳打镇关西。
2、倒拔杨柳树。
3、棒打洪教头。
4、杨志卖刀。
5、智取生辰纲。
6、景阳冈打虎。
7、醉打蒋门神。
8、李逵斗张顺。
(2)小组说。
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故事好好练习。
(3)老师巡视。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说,师生评议。
3、反馈。
二、老师范讲故事。
1、老师精心挑选一个故事《智取生辰纲》。
那些贩枣子的客人哈哈大笑,指着杨志等人说:"倒也,倒也!"杨志等顿时头重脚轻,软瘫在地上。贩枣子客人从松林里推出他们的独轮小车,把枣子倒掉。杨志他们眼睁睁看着金珠宝贝被装上小车推下冈去。
三、课堂总结。
哪些同学声音洪亮,举止大方?
老师对学生讲的故事进行点评。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练习7》是一个历史文化含量很高的练习。“语文与生活”板块是对我国各个历史朝代的粗略概括。首先是背诵“朝代歌”,了解我国历史上共经历了哪些朝代;其次是了解各个朝代的名人。这个板块看似简单,却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作依据,而大多数学生是不具备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因此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例如填写“历史名人”,应该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去了解。“诵读与积累”和“口语交际”两个板块都和《水浒传》有密切关系。“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描写的是《水浒传》中起义前后的情景,当然各个朝代里只要有战争,这些情景都会出现,并不只是《水浒传》里才有这样的场面,这一点应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是读《水浒》,讲《水浒》。所以教学这个练习,师生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思考:
本次练习中涉及到了“历史朝代歌”、“各朝代名人”、《水浒传》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展开都需要学生进行课前的搜集与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尽兴、尽情地表达。在进行名人搜集时,我要求学生进行有梯度的准备,一是先搜集课本上接触到的人名,让学生有共同认识;二是搜集耳熟能详的名人,让学生加深对他的印象;三是可以拓展性搜集,让有足够接受能力的孩子汲取到丰富的课外“养料”。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例如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一节虽然一怒之下杀掉几个谋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带也杀了好几个无辜百姓和贫苦良民。并且在杀完人以后在墙上用蘸鲜血写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许当豪杰不杀两个人显得有些没有底气,但是杀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红皂白之地步,的确让人觉得有不寒而栗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好汉”,你敢潇洒地和他高谈阔论一番“该出手时就出手”么?“少不读水浒”是中国人的一句俗语。其中重要的涵义便在于冷静地意识到水浒中的各路豪杰固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径毕竟不为社会所容。小孩子如果从小看水浒入迷,舞刀弄枪倒也罢了,如果发展到有那么一天发展到拿某人脑袋来祭刀,岂不危哉!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比较丰富而全面,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为了让采集到的“果实”能更多更好享用起来。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几个“朝代组”,每组围绕一个朝代进行细致阐述,于是课堂一下子丰富起来了,气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归总。
教学反思:
练习7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朝代歌》。在教学这首歌谣时,我先让孩子们看字典后面的附录,具体了解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历史,然后再背诵,效果不错。在教学成语时,这些都是《水浒专》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水浒》故事,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背诵时也就能很轻易地掌握。让同学们自己说,可以边说边演,接着是在小组内说,最后是选同学上台说。只要讲三个故事就可以了。在这里,自由度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至于口语交际,学生喜欢,我就叫他们多讲了几个。老师讲故事,一方面可以展示故事的魅力,一方面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看了老师的表演,就可以修正自己的演讲,把故事复述得更好!
上一页 [1] 。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十一
1、用钢笔描红;学写毛笔字。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地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自我介绍。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2、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板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行书运笔的过程和特点。
(4)学生在自备本上练习上述几个字。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教师提示握笔的姿势及坐姿。
4、反馈交流。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自己读一读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辅导。
4、反馈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三、教学第三题
1、学生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先让学生读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2)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3、独立作业 :用连线的方式将所列词语两两搭配。
4、反馈交流。
5、课堂作业 :将题2和题3按练习要求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读题,想一想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默读题目。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联系语言环境,思考这里带点的词的反义词该填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在书上填写。
4、反馈交流。学生汇报作业 的完成情况,反复读读填好的句子,最好背下来。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3、学生大声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三、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们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2)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想词的.大意。
(5)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教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6)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3、自己练习朗读,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指名读,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2)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选哪方面?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4)讲清写导游词的要点: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学生按要求练习写导游词,向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4、反馈交流。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
(2)教师小结。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十二
(1)用钢笔描红,学习行揩的运笔方法与技巧.
(2)朗读对比,初步感知语气词啊的语音变化.
(3)对对子练习,进一步增强能力,领略文字使用的技巧.
(4)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朗读、背诵两句名人名言,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知音。
(6)根据话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7)学写毛笔字。
一、明确任务:
二、学生自练。
1、审题。指名读,明确各题训练要求。
2、学生自练,第三、四两题可在书上作尝试性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检查。
1、第一题。
(1)齐读这段文字。
(2)观察整幅字的行款与布局。
(3)练习描红,提出要求。
(4)反馈交流。
2、第二题。
(1)投影出示四句话,教师范读,圈点“啊”
(2)逐句指名读,教师评议、纠正。
(3)小结:
(4)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对子。
(3)出示同学的练习,师生评议。
4、第四题。
(1)指名读文中7句话。
(3)师生评议,充分说明排序理由。
(4)师小结:
(5)学生练读。
一、明确任务。
二、教学第五题。
1、复习,背诵本学期学过的成语。
2、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认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读,及时正音。
(3)教师范读正音,集体读。
3、了解词义。
(1)自由读,边读边想。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教师相机点拨下列成语的意思。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雄伟洒脱,气运生动。
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4、熟读成语。
(1)自由诵读、记忆,想想运用什么方法记忆比较方便。
(2)同桌交流记忆方法。
(3)检查背诵方法。
(4)寻找成语的共同点和相互的联系,总结,协助记忆。这里的成语大意都是讲人的才能、本领非常突出。一二两组都是说一个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三、四、五、六行分别说了琴、棋、书、画。
三、教学第六题。
(1)复习导入。
(2)读准字音。
(1)让学生自渎两句名言。
(2)指名试读正音。
(3)读懂句意。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
(2)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3)指名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4)指名背诵,表扬能当堂背诵的学生。
(5)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搜集培根和卢梭的名言。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察,看懂图意。
(2)组织讨论:四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1)清晨的马路上车辆不多,叫宁静。
(2)一位中学生闯红灯,横穿马路。
(3)一辆小汽车把中学生撞倒。
(4)赵玲向交警讲述交通事故的经过。
(3)继续讨论:赵玲目击了这一起交通事故,她是怎样向交警陈述的?
(1)自由练说]。
(2)指名练说。
(3)同桌互相练说。
(4)每组推代表当众讲述。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要求真实、具体,不能展开想象。
(2)扩展到最近看到的事情,把自己目击到的一件事讲给同学听。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十三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句子;能在指定的句子中,正确辨别选用音近字或形近字;能把同类词语进行逻辑归类。
2、能给句子加上顿号、逗号和句号。
3、能照样子把前果后因的句子改为前因后果的句子。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短文,理解短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第1课时:完成第1~4题。
第2课时:完成第5~6题。
1、拼读音节,写出相应句子。
(1)拼读音节,及时纠正。
(2)填写句子。
2、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填写形近或音近的字。
(1)读懂句子选字填空。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字。
3、同类词归类。
(1)学习例句。
(2)根据例句中事物的相互关系去思考。
4、运用标点。
(1)复习顿号的'用法。
(2)独立完成作业。
1、改写句子。
(1)分析例句。
前果后因的句子,强调的事情的原因。
前因后果的句子,强调的事情的结果。但要在中间加上“所以”。
(2)独立完成。
2、阅读短文。
(1)说说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2)独立阅读,完成作业。
(3)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十四
6、读背古诗《望岳》。
7、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8、学写毛笔字。
目标中的3、4、5(重点)。
目标中的7(难点)。
奇思妙想。
发现的源泉。
口语交际:说说奇思妙想。
课外: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用钢笔描红;
认识繁体字;
选词填空;
照样子写句;
熟记成语;: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复习描红要求。
2、指导描红。
3、描红。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读对照,认识繁体字。
3、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明确要求(选词填空)。
2、学生自读。
3、交流反馈。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明确要求(照样子写句)。
2、例句指导,例句:”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写清了说时的神情。
3、学生照例写句子。
4、反馈交流。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要求(熟记成语)。
2、让学生反复读。
3、熟读记忆并说说成语大体意思。
六、作业:
练习3、4做在2号本上。
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学第六题。
1、审题明确要求(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
2、说说”奇思妙想”有什么意义;
3、在小组里全合作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在班上交流奇思妙想;
5、鼓励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二、学写毛笔字(略)。
整理与练习教案(精选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多音字的读音。
2、上下结构的字书写均匀。
3、能发现abb型词语的组词规律,用其中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1、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读词语,比一比注拼音的字读音有什么不同。
2、说说每个词语的意思。
3、再读一读词语,体会多音字的不同读音,能据词定音。
1、认识上下结构的字的3种不同类型。
2、说说这些字中各属于哪一种类型。
3、按结构特点,认真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1、读一读,看看这些词语的形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理解一下每个词语的意思,把这些词语和有关词语搭配起来。如:静悄悄的黎明、暖烘烘的阳光。
3、自选两个各说一句话。
教学目标:
1、能看图用近义词造句。
2、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分类。
3、能看懂图意,根据图意排列顺序。
教学过程:
1、读一读4个意思相近的词。
2、看图用这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3、写下来,注意把句子写完整。
1、先给事物归类。
2、看图照样子写句子。
3、反馈、评议。
1、看懂几幅图的意思。
2、根据图的意思重新排列图的顺序。先独立排,再校对。
3、把几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教学目标:
能检查自己的行为,保持优点,克服缺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查,哪几项做得好,哪几项做得不够好或没有做到。
二、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讲一讲谁做得最好。
三、师总结,对于学生做的好的方面给予表扬、鼓励,对于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予以指出,并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