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安排和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目标描述、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的优秀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一
教学内容:纳税。课本第98页的内容和第99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
明确:
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
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4、5题。
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利率的含义,体会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应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灵活解答有关“利息”的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概念,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利率概念,学会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1.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
2.利息如何计算?
明确:
1.在银行存款的方式有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题:老奶奶存1000元,两年后可以去会多少钱?(学生板书演示)。
老师提醒:存期两年,利率是4.68%,还要扣去5%的利息税。
1.1000×4.68%×2=93.6(元)。
93.6×5%=4.68(元)。
1000+93.6-4.68=1088.92(元)。
2.1000×4.68%×2=93.6(元)。
1000+93.6×(1-5%)=1088.92(元)。
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归纳:
第一种方法先算利息,再求利息税,最后用本金+利息-利息税;第二种方法也是先算利息,再用本金+税后利息。都正确。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6、7题。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二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体会“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的含义,知道怎样对待失败和失败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献你一束花》,学生齐读课题。
2、美丽的鲜花,一般情况下都用来送给谁?
4、(课件出示: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不应该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师:那么,鲜花到底应不应该送给失败者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者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词,学生齐读,教师相机提示读音,检查不理解的词语)。
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这束鲜花是送给什么人的?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1、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两年前这位运动员获得冠军回国时,机场迎接的景象。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想象她当时的心情。
2、学生读所划的句子。她的心情怎样?(激动、自豪、兴奋……)。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1、自己学习2、5两个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神态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所划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教师指导读得低沉一些,体会运动员的心情。
5、再看看此时迎接她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找出句子读出来。)。
师:想想两年前那空前热烈的欢迎场面,和此时她面前的冷清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这都是因为她失败了,于是,没有了鲜花,没有了掌声,没有了记者,没有了闪光灯,也没有了笑脸,甚至连一句小小的问候都没有。此时,她感到——(生齐答:失落)这更加重了她心中的——(生齐答:沮丧和愧疚)。
6、同学们,你一定也有过失败的经历,联系你当时的心情想一想,此时这位失败的运动员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鼓励、安慰、信任、支持、理解……)。
师:是的,此时,她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来安慰她一下,多么希望听到一声鼓励的话语,多么希望有一张信任的面庞啊!正在这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她就是——(生答:机场的女服务员)。
1、自由读6—11自然段,看看这个女服务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读叙述部分)。
4、练习感情朗读。(柔和又肯定的语气)。
5、(课件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学生齐读。
这股“奇异的力量”是指的什么?想一想,这股由鼓励、安慰、信任、支持、理解组成的奇异的力量注入这位运动员体内,会给她以后的比赛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想象回答)。
师:多么感人的文章啊!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服务员善良美好的心灵,而且,我们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的失败者,我们要告诉他们——(课件出示: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齐读);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遭遇失败的打击的时候,我们也要告诉自己——(学生齐读课件: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找到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续写:收到鲜花之后……。
板书设计:
英雄祝贺。
献你一束花。
失败者鼓励……。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三
“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按比例分配”知识,今天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更多教学设计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掌握解题的关键。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一课时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七: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 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四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3、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五
一、旧知铺垫导入。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
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六
学生已明确商不变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并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质疑—探索——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探索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七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小学阶段是数运算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与扩展,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多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充分的说说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迪,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而分数大小不变。体现了理解与掌握数与数之间联系、变化的观点。
在本节课中,由于我对学困生关注度不高,,使得他们在分数基本性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困难。小组合作探究中的小组学习亦要不断地完善。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八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通过创设分橘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寻找解题策略,从而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局限性,明确按一定的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和解题策略。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过程,掌握按一定的比分配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思考方法。
重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转化归纳,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创设了用小棒代替分橘子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引导学生探究解题策略,紧抓教学难点,紧扣分数与比和除法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解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明白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
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练习反馈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强了对比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亲身经历探索解题策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在短暂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准确的解决问题,造成教学效果的不足。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九
教学内容:折扣,课本第97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明白有关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折扣的含义,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2.独立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学生出示所收集到商店一些促销活动资料。
进入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折扣的含义。
2.掌握解决折扣应用题的方法。
三、自学指导:
例如: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1.商品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是什么关系?
2.试概括打折的含义?
明确:
(学生分组讨论)。
1.原价乘70%恰好是现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是70%。
2.商店又是降价出售商品,叫作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四、讨论发现:
思考讨论:
1.说说八五折、九折的含义。
2.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怎样列式计算?
明确:(学生分组讨论)。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九折就是原价的90%。
2.是以原价为单位“1”。
3.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160×(1-90﹪)=160×10%=16(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16元。
五、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做一做”习题。
六、作业安排:
1.把折扣数化成百分数。
五折就是()三折就是()。
九折就是()七五折就是()。
八八折就是()九二折就是()。
2.某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打八五折出售,现在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第八课时:纳税。
教学内容:纳税。课本第98页的内容和第99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
明确:
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
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4、5题。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一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2分钟)。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将心比心》,学完课文以后,相信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白板出示,指名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7分钟)。
师:目标明确了,现在我们来比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读,生纠错。
2.师板书易错字。
扎(多音字)不禁。
3.白板出示词语,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感知课文内容)(8分钟)。
师:同学们课文已经能读正确流利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更完整!)。
1.生自学。
2.交流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
第一件事:一位阿姨帮奶奶开门。
第二件事:妈妈鼓励为她扎针的护士。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品读、理解课文。)(13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i.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师:文中的阿姨、母亲是怎么做的?找到读一读。
3.学生品读,说体会。
师:刚才人家谈得都非常好,其实在文中有段含义深刻的句子,谁能读一读?
4.电子白板出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多人读。)。
师: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通过刚才朗读,相信同学们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谁来谈一下。
5.生谈理解。
师: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比心,多想想对方,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我们身边处处有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五、拓展延伸(当堂训练)(10分钟)。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同学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装满了想说的话:你的感受、你的收获、你想说的话、你所想到的……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写好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练写。
2.全班交流。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投影出示注释
语:告诉。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
去:距离。
至:到。
2、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
(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用古文说故事
a、用古文讲故事有什么要求?
b、学生准备
c、学生试讲第一句,教师强调有没有讲的味道?
d、教师边说现代故事,引导学生讲对应的古文故事
e、指名学生用古文讲故事
5、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1、先分角色朗读,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要求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再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2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即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但意志不坚定,终究实现不了目标、理想;面对嘲笑,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困难面前,要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等等。
4、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小结延伸:
(1)本文是节选,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内容,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原文的理解。目的是教育子侄们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二、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桥”所蕴含的意义。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揭题。
(1)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齐读)。
(2)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板书:洪水老汉)。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用波浪线划下来。(学生交流)。
(1)反馈评价。
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2)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3)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从“跳舞”一词里,你读懂了什么?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狂如魔。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出示课件】。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第6到13自然段,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老汉是怎么做的?请用横线划出。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站!老汉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板书:稳如山)。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3、反馈交流。
怎样的朗读才能显出老汉像一座山?
3、在这危难时刻,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指名朗读,评价)。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4、小结: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稳如一座山。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第14到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五)再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
【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六)作业布置。
1、巩固生字、新词。
2、完成《课堂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桥
洪水。
狂如魔。
老汉。
稳如山。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五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平台、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
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六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六年级上比的教学设计(优质17篇)篇十七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的围,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