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能够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内涵,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一
我喜欢很多很多书,有《环游地球八十天》、《十万个为什么》等,但我最喜欢《科学探索号》。
有时我睡的很晚,妈妈不让我看书,而我坚决要看,我要向《睡前15分钟》的威廉﹒奥罗斯爵士学习,就算他研究工作进行到晚上2点,也要看15分钟的书才睡觉,不然他就睡不着。我一旦提起威廉奥罗斯爵士,妈妈就让我看书了。
《科学探索号》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比如航天员必须具备没有脚气,口腔没有异味等条件,这时我心想我当航天员的梦想破灭了;还有泰坦尼克号掉入海洋中,引起很多人关注,成了一则爆炸性新闻,这时我也想像他们那样关注泰坦尼克号的情况,可惜我要上学去不了那里;书中介绍的各种各样的恐龙:梁龙、沧龙、长颈蛇颈龙等都是我以前没听说过的,我看得如痴如醉;远古时期海洋里最厉害的鱼:恐鱼,它居然能把鲨鱼吃掉,让我大吃一惊。这些知识都是我从这本书上学到的。
如果让我和朋友讲的话,我整个白天什么也不干,只讲这本书上的知识,也讲不完。因为这本书上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别人问我喜欢看什么书,我说我最喜欢看《科学探索号》。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二
科学,一个总不能破解的谜,但在研究它时,能感到一丝发现的快乐。
4月29日放春假的第一天,一早我们来到东城小学进行第二课堂实验活动。
走进第一间教室,有一个大姐姐在做实验。这个我们学过,是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使烧瓶中的水喷出来。我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让水喷出来。姐姐说,可能是因为管口里的水已经变热了,所以她把水换了以后,我一做试验瓶中的水就能喷出来了。
第二个实验是让我们把“百变魔王”变成三种样子就算通关。我对照着参考图,在那里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最后真不行,我就变了一个正方形,免强过关,由此让我深刻知道了丰富课外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的第二课堂实验活动,我真正感受到科学是神奇的,它能解释不懂的问题;科学是快乐的,它能让我们感到研究过程的成功与收获;科学是自由的,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最后临走时,管理员要求我们在留言板上留言: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领悟科学真谛时的快乐!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三
科学课可是大家的最爱。在课上,老师总能给我们做一些演示实验或让我们亲手做实验,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下午第二节课的预备铃响了,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进入教室,静静地等待着科学老师的到来。上节课老师就提前告诉我们今天的上课内容——绝缘体和导体,我们别提有多开心了。突然,张老师走进了教室,只见他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和一个不知放着什么“宝贝”的大箱子。实验终于开始了,我们都紧紧地盯着张老师的手,生怕看不清实验的过程。只见张老师拿了一根电线,接上了电珠、电池,线的一端放在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水,小电珠和原来一样,还是没亮。接着,张老师又往杯子里加了点盐,竟通了电,小电珠终于亮了,大家感到很惊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张老师向我们解释了一下。哦,原来纯净水是不会通电的,只有含有杂质的水才能通电。
啊,原来科学世界是这么有趣,这么神奇!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勇于动手,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四
于是,我便带着疑惑去问爸爸。可是,爸爸听完我的问题后,不急不慢地说:“这个问题可把我给难住了,那么你可以去请教不会说话的百科老师呀!”我便三步并两步地来到了书房,拿起书柜里的《百科全书》。“啊!找到了!”答案都在书上呢:
原来,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当太阳光进入大气后,空气分子和微粒会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太阳光是由红、澄、黄、绿、蓝、青、紫七种光组成的。波长比较长的红光等色光透射性最大,能直接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青、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在短波波段中蓝光能量最大,散射出来的光波也最多,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哈哈!”我开心地笑了。现在,我又多了一个知识。原来,生活中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呢!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五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海豚,可以保护不小心掉下水的人。每条河,湖,江,海的水里都可以繁殖。只要有人掉进水里海豚背上的感应器会带它到事发地点救人。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清新空气中的有毒细菌的无色无味无毒的清新剂,只要喷一点点就可以让十平方米的空气清新,只要把清新剂安在行驶的飞机上就可让世界的空气更加清新。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汽车不是用柴油,也不是用汽油,它是用太阳能和电起动的,只要骑着车就可以达到每小时1000米的时速。如果你要去一个地方可以开车去,也可以直接说出地址。如果有很急的事,可以说出地址,再按下车内的红色按扭,就可以飞过去了。这种车可以在晴天的时候吸收太阳光发电,在阴天时可以吸收乌云发电,在雷雨天可以吸收闪电发电,车下发出的气体可以散发出一种香味。
如果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飞鞋,鞋后跟可以喷出火焰,从而前进。也可以把鞋上的翅膀转移到身上。还可以伸出轮子滑行,但你不用动,它自已会前进。
如果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保姆机器人,它可以与人对话,也可以炒出山珍海味,可以十秒内洗好所有衣服,可以十秒内做完所有家务,但它不会拿走家里任何一样东西,也不用充电。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发明一架多功能探索机。
它的体积很小,可以供警察叔叔搜索证据,捕获罪犯时使用。它可以像扫描仪一样,可以瞬间采集资料,并根据各项资料,作出综合的判断,指导警方顺利破案,它也可以在罪犯不认罪时找出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还无罪者一个清白,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警察叔叔的效率,提高办案的质量,给警察叔叔减负。
这台探索机还可以帮助老师们快速批改作业,准确无误地判断对错。老师还可以在它上课题,它就能根据情况,快速找出最好的课案。它还能在考试前夕用于对考试的复习,这里面有适合各类学生的不同方法和专项复习资料,老师只要一点就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同学们的成绩。
在银行也可以用到这台多功能探索机,只要将它的程序输入到电脑中,那么它就会给电脑“查漏补缺”,自动接待“来访”的骇客和电脑病毒,这台探索机还能验证钱币,就算仿造的天衣无缝,也会被它轻易识破,从而,从而减免损失。
这是我的一个伟大的设想,至少现在,我还在为他拼命努力着……。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六
五月十九日,科学名师石头老师来到了我们的校园,给我们小记者团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石头老师说,我们上课表现好的组会给我们每人一块水晶,我们都兴奋极了,我想我们小组等下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拿到奖品。
上课开始了,石头老师先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魔术:让水乖乖的听他的话。只见他取来一只装满水的瓶子,将一块纱布用牛皮筋扎在瓶口,把瓶子倒立竖起来,神奇的事发生了:水竟然一滴没有倒出来!我们都惊叹不已,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心中疑惑不解。石头老师让我们亲身实践一遍,以便找到问题的答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任务,每个组上台领取实验材料,完成这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组只有三个人,但我们相信,肯定能行。我们一步一步的按老师刚才做的,倒下去,成功了!同学们在实验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是有一个力把这水给托住了。最后,石头老师给出了答案,原来托住水的是水的表面张力。
老师最后奖了我一块紫水晶和一块蛋白石,因为我们组的纪律好,且实验也都成功了。今天真开心呀!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七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课后反思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八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活动建议: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4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十
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
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为学生准备: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聚焦
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
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
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
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
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
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
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设计意图】
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
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设计意图】
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学生在第1课就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养蚕经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观察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认识蚕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然后用放大镜重点观察蚕吃东西用的口器、运动用的腹足和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从而建构对蚕的外部形态的认知。最后针对前面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的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十一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发明很多东西,给人类做出供献。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可以延长寿命的药,人吃了一颗可以延长2倍,吃两颗可以延长4倍,吃三颗可以延长6倍。同时,让病人吃上一颗,病也马上就会好了。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要发明一种多功能汽车。它是由太阳能驱动的,既不会污染环境,也不用担心车祸,因为车子是电脑操纵的',所以畅通无阻。它不仅可以在地上行驶,还可以上天入海。如果想把它变成飞机,只要按一下驾驶座旁边的红色按钮,它立刻就会变成飞机飞上天了。它还可以变成潜水艇。只要按一下黄色按钮,它就可以变成一艘潜水艇潜入深深的海底了,而且也不会进水。汽车里还安装了防盗系统,深夜里也不怕汽车被偷了。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十五
(2)学生分组实验。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
教
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科学讲堂三年级(专业16篇)篇十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