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可以帮助中班教师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如果您对中班教案有需求,以下的范文可以给您一些参考和借鉴。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一
1、能借助图谱理解歌词,学习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感受关心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自制泥娃娃一个,图谱。
引入。
1、出示泥娃娃,激发幼儿的兴趣。
2、师:你见过这样的娃娃吗你们知道这个娃娃是用什么做的吗。
3、师:这是一个泥娃娃,我们和泥娃娃打个招呼吧。
二、欣赏歌曲。
1、教师演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曲里唱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小图谱。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幼儿轻声跟唱。
师:小朋友们轻轻地和我一起唱好吗。
2、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
师:听完这首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个泥娃娃吗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让泥娃娃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爱。
3、再次演唱歌曲。
4、分组表演幼儿分组分别扮演泥娃娃和真娃娃,当演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泥娃娃和真娃娃相互拥抱,表示关爱。
四、教师小结。
师:泥娃娃现在有人疼了,也有人爱了,真得很高兴,谢谢各位小朋友。
本次活动前,我先将原教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图谱这一教学材料,从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图谱设计时,我尽可能地使用简易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并运用了“1”“x”“真”“假”等一些明显的符号加以辅助。活动时,孩子们能被多样的图谱所吸引,正确地理解并用声音优美地歌唱,活动目标有效达成。但是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活动氛围并没有预期得好,如果我能在肢体动作、脸部表情等更加活跃一些,也许孩子们也能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使本次音乐活动的'氛围显得更加活跃欢乐一些。这是我下次要注意的地方。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二
1、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2、体验做中班小哥哥,小姐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歌曲磁带,帮助小弟弟小妹的图片活动过程1、问题导入,引发幼儿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愿望。
这几天幼儿园里为什么这么多的哭声呢?小弟弟妹妹为什么哭呢?
你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现在我们成哥哥姐姐的应该怎么做呢?
2、幼儿讨论,想想帮助弟弟妹妹的办法。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方式来安慰小弟弟妹妹。激发幼儿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3、看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图片中发生的事。
图片中的小娃娃怎么了?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小娃娃跌到了,哭了,要找妈妈"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说出"我快快的跑过去,抱起小娃娃,把她送回家"4、学唱歌曲。
我们把图片中的故事给唱出来吧(1)老师弹琴,幼儿用"啦"跟着哼唱,熟悉旋律。
(2)对照图片,教师教幼儿唱一遍。
(3)请幼儿对照图片,一句一句唱一遍,不熟悉的句子教师领唱。
5、用各种方式唱歌。集体唱,分组唱,加上动作表演唱。
6、交流讨论,帮助了小弟弟小妹妹后感觉怎么样?是什么样的心情?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的愿望。
整个活动轻松、愉快、有趣。首先,选材非常好,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利用“哭声”设置悬念,然后根据歌曲内容自由表演,其次,这个活动设计层次非常清晰,时间安排合理,过渡非常自然,动静交替,教师教学技巧掌握得非常恰当。第三、教师早各个环节的设计非常用心。如:活动开始部分,设计悬念,由哭声引入主题,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初步理解歌词意思,使活动有了悬念,激发幼儿去想、去思维,活动结束部分,一般教师的结束语比较格式化,而这个活动中,教师却用了“你们说一说当你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做?”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这与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用材恰当,真正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是分不开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三
1、激发幼儿爱同伴的情感。
2、培养幼儿对歌曲的感受能力和表演力。
3、反复倾听歌曲,知道名称,了解内容。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激发幼儿爱同伴的情感,培养幼儿对歌曲的感受能力和表演能力。
一、设置悬念,由“哭声”引出课题。
提问:“咦,听什么声音啊?那么是谁在哭呀?为什么要哭?”(让幼儿自由说)。
二、欣赏情景表演,感受歌曲的旋律,了解歌曲的内容。
1、老师问:“是谁在哭啊?”(小娃娃在哭)“小娃娃为什么哭呢?”(摔疼了,喊妈妈)“后来,谁来帮助小娃娃了”(小朋友帮助了他)。
2、老师清唱歌曲,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
三、运用图谱说歌词,演唱歌曲并表演,给歌曲取名字。
1、老师和幼儿看图谱说歌词。
歌曲里的小朋友为什么帮助小娃娃呢?(因为小娃娃摔疼了,哭了------)。
2、随音乐磁带看图谱演唱歌曲,鼓励幼儿小声跟唱。
3、师幼共同表演并演唱歌曲(跟磁带)。
4、给歌曲取名字。
幼儿讨论,老师小结,歌曲名称《小娃娃跌倒了》,幼儿重复。
四、幼儿自己说一说当小朋友遇到困难时该怎样做?
整个活动轻松、愉快、有趣。首先,选材非常好,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自由表达”和“创造性表达”,利用“哭声”设置悬念,然后根据歌曲内容自由表演,其次,这个活动设计层次非常清晰,时间安排合理,过渡非常自然,动静交替,教师教学技巧掌握得非常恰当。第三、教师早各个环节的.设计非常用心。如:活动开始部分,设计悬念,由哭声引入主题,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初步理解歌词意思,使活动有了悬念,激发幼儿去想、去思维,活动结束部分,一般教师的结束语比较格式化,而这个活动中,教师却用了“你们说一说当你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做?”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这与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用材恰当,真正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是分不开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四
活动目标:
1、能借助图谱理解歌词,学习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感受关心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泥娃娃一个,图谱。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泥娃娃,激发幼儿的兴趣。
2、师:你见过这样的娃娃吗?你们知道这个娃娃是用什么做的吗?
3、师:这是一个泥娃娃,我们和泥娃娃打个招呼吧。
二、欣赏歌曲。
1、教师演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曲里唱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小图谱。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幼儿轻声跟唱。
师:小朋友们轻轻地和我一起唱好吗?
2、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
师:听完这首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个泥娃娃吗?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让泥娃娃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爱。
3、再次演唱歌曲。
4、分组表演幼儿分组分别扮演泥娃娃和真娃娃,当演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泥娃娃和真娃娃相互拥抱,表示关爱。
四、教师小结。
师:泥娃娃现在有人疼了,也有人爱了,真得很高兴,谢谢各位小朋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前,我先将原教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图谱这一教学材料,从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图谱设计时,我尽可能地使用简易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并运用了“1”“x”“真”“假”等一些明显的符号加以辅助。活动时,孩子们能被多样的图谱所吸引,正确地理解并用声音优美地歌唱,活动目标有效达成。但是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活动氛围并没有预期得好,如果我能在肢体动作、脸部表情等更加活跃一些,也许孩子们也能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使本次音乐活动的氛围显得更加活跃欢乐一些。这是我下次要注意的地方。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五
1、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并且能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及唱歌姿势。
2、唱准歌曲中连音、休止符。
3、通过1歌曲的学习,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从小好好学本领、长大建设祖国的信念。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录音机、歌曲磁带、课前,幼儿理解祖国的含仪。
1、让幼儿听音乐,做鸟飞的动作,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老师“刚才小朋友边唱边飞,你们飞到了什么地方?”“北京是个什么地方?”“在北京的天安门前,有些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呢!你们听。”(放录音)。
2、老师范唱并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内容。老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再听老师唱一遍,仔细听歌曲里唱了些什么?”“什么是祖国,我们的祖国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盼祖国更强大?”“要使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将来要靠小朋友去建设,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样呢?”
3、幼儿学唱歌曲。
4、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演唱。
老师“小朋友唱得真好,现在可以边唱边加上一些漂亮的动作进行表演,看谁唱得好听,演得又好看。”
5、老师放录音让幼儿跟着音乐一起跳。
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是一种艺术形象,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音乐对于幼儿情感的发展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使他们对事物美的认识更进一层。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六
1、养成喜欢在集体面前歌唱并单独表演的习惯。
2、探索与歌词内容相一致的歌曲表演动作。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歌曲《好娃娃》。一个茶杯,一张凳子。
一、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幼儿回答完后,教师整理加工成歌词朗诵给大家听。
二、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让幼儿认真听歌词。
2、幼儿跟随教师按节奏念歌词。
3、幼儿跟随老师轻声学唱,熟悉后,声音可以稍微响一些。
三、引导幼儿为歌曲创编动作。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词自己想动作,并能边唱边做出来。幼儿做动作时,教师不做,以免幼儿模仿,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最后,引导幼儿选出几个大家都满意的动作,自己串联起来跳一跳,编成歌表演。
四、学习与他人合作进行歌表演。
1、教师与个别幼儿分角色表演。教师扮演“爷爷”、“奶奶”,在唱前两段歌词中的第一句时,让其他幼儿帮唱。另请一位幼儿”扮演小朋友“,唱两段中第二句,边唱边做动作。第三段仍由小朋友唱,或全班幼儿齐唱。
2、教师和全班幼儿表演,表演方法与上相同。
3、幼儿两人一组分角色表演,让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4、按小组分角色表演。
在问小朋友们他们是否是好娃娃的时候,他们都认真的回答自己是个好娃娃,并会做一些好娃娃才会做的事,询问他们能为爷爷奶奶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回答的都很好,也有小朋友回答出了歌曲里的歌词,我们便顺水推舟的念起了歌词,在熟悉歌词之后,幼儿能够轻轻的跟着我哼唱出歌词和旋律的内容,在之后的演唱里也能做到唱的很好。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七
1.感受和认识四分休止符。
2.按节奏念儿歌。
3.演奏打击乐器。
一、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的游戏。
二、学念儿歌。
1.教师一拍一拍的`有节奏的出示绿牌、红牌,指导学生看见绿牌念“ga”,看见红牌念“m”,模仿鸭子叫出声或不叫出声。
2.请学生将鸭子的声音换成其它动物的叫声,如青蛙、小鸡、猪、猫等继续按教师的节奏发声或不发声。
3.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有节奏的出示红牌或绿牌。
4.学生跟教师学念儿歌。
三、认识四分休止符。
2.再用“x”替代绿牌,用“0”替代红牌,看着节奏谱,念儿歌。
四、打击乐器演奏。
1.请学生用一件打击乐器替代一种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判断。
如:碰铃与小黑鸡,双向筒与小青蛙,铃鼓与小白猪,三角铁与小花鸡,响板与小黄鸭等,可以有多种方案。
2.边念儿歌《做个好娃娃》边用打击乐器伴奏。
3.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学生念儿歌,一部分学生担任齐奏与领奏。
4.换一种节奏演奏打击乐器。
如:xxx00xxxxxxxxxxx0。
5.请同学自己设计节奏并表演。
五、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1.复习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2.找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3.演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在四分休止符处准确休止。
课堂小结:认识了多种打击乐器,还知道了四分休止符,今天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啊!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八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并学唱歌曲《好娃娃》。
2.体验关心老人,尊老爱幼的感情,并能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理解歌词,学唱歌曲,创编歌曲,体会尊老爱幼的美德。
1.一幅全家福的图片;图片上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
2.细纸条做成的胡须和头发、拐杖,纸杯等。
3.录音磁带《好娃娃》。
一、课前教育:
尊老爱幼的美德。
孝敬老人时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从小养成爱老人,学会办了个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1.出示全家福图片,幼儿欣赏。
2.师:教师带领幼儿念歌词,理解歌词。
(1)师:你怎么知道爷爷的年纪大了?老师出示白纸制作的胡须。
(2)师:你还从哪里知道爷爷年纪老了呢?幼儿:爷爷老了,头发白了。
(3)师:小朋友都帮爷爷做了些什么事呢?幼儿:爷爷老了,牙齿掉了。
(4)师:爷爷额头上长什么呀?
3.师:小朋友在家,都为爷爷做什么事呢?
老师小结:我们还可以从老爷爷走路走时,驼背了或者走路慢悠悠的,都可以知道爷爷老了。爷爷老了,做事很不方便,小朋友在家要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开心。
二、学唱歌曲
1.老师播放音乐《好娃娃》,幼儿欣赏。
2.老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边唱边做动作。
3.幼儿跟老师的钢琴伴奏,自己创编动作学唱歌曲。
三、创编歌曲,创设情景表演。
把爷爷换成奶奶,或外公外婆等。
歌曲的意境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一、这节课,我觉得效果很好。幼儿的参与性很高,很积极。我上《好娃娃》时,我创设了情境化教育环境,选择五名幼儿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孙子,这种教育环境优雅而舒适,充满了童趣。音乐响起,“爷爷”走了上来,步履蹒跚,嘴巴一张一合(没牙),“小孙子”急忙给“爷爷”端了一杯茶。大家齐拍手:“我为爷爷端杯茶,爷爷笑哈哈!”(“爷爷”为“小孙子”翘起了大拇指)这一情境既反映了歌曲的内容,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
二、创编歌曲:歌曲里的爷爷换成了奶奶。头发花白的“奶奶”走下台来(拄着拐仗),“小孙子”又急忙为“奶奶”搬凳子。大家齐拍手说:“我为奶奶搬凳坐呀,奶奶笑哈哈!”(“奶奶”摸摸“小孙子”的头)这时大部分幼儿很有兴趣,迅速完成了这首歌的教学重难点。当“爸爸”“妈妈”亲切地夸奖“你尊敬老人有礼貌是个好娃娃”时,歌曲《好娃娃》就充满了感情色彩,“尊老爱幼”得到了自然的表现,幼儿真正领会了“尊敬老人有礼貌”的“光荣”、身临其境才能“心”临其境,产生同感。
三、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可以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融在。让幼儿回到家后,已自的实际行动去关心老人。
不足之处,就是给孩子们解释尊老爱幼这方面有点笼统,孩子们不容易理解。在情景表演的过程中没有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在以后教学活动中我会不断地阅读关于幼儿的书籍,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以增强自己的教育学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九
1、能借助图谱理解歌词,学习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感受关心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一、引入。
1、出示泥娃娃,激发幼儿的兴趣。
2、师:你见过这样的娃娃吗?你们知道这个娃娃是用什么做的吗?
3、师:这是一个泥娃娃,我们和泥娃娃打个招呼吧。
二、欣赏歌曲。
1、教师演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师:歌曲里唱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小图谱。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幼儿轻声跟唱。
师:小朋友们轻轻地和我一起唱好吗?
2、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
师:听完这首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个泥娃娃吗?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让泥娃娃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爱。
3、再次演唱歌曲。
4、分组表演幼儿分组分别扮演泥娃娃和真娃娃,当演唱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泥娃娃和真娃娃相互拥抱,表示关爱。
四、教师小结师:
泥娃娃现在有人疼了,也有人爱了,真得很高兴,谢谢各位小朋友。
本次活动前,我先将原教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图谱这一教学材料,从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歌词。在图谱设计时,我尽可能地使用简易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并运用了"1""x""真""假"等一些明显的符号加以辅助。活动时,孩子们能被多样的图谱所吸引,正确地理解并用声音优美地歌唱,活动目标有效达成。但是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活动氛围并没有预期得好,如果我能在肢体动作、脸部表情等更加活跃一些,也许孩子们也能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使本次音乐活动的氛围显得更加活跃欢乐一些。这是我下次要注意的地方。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十
泥娃娃。
1、感受音乐的旋律,在初步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学做动作。
2、能按照音乐的节奏模仿泥人动作,并能进行大胆改编。
不同动作的泥人(玩偶)、动作卡片。
2、听音乐,熟悉乐曲旋律,模仿木偶的动作。老师:说了这么长时间,泥人着急了,它想邀请小朋友一起来跳舞,我们看看泥人是怎样听着音乐跳舞的。
3、老师:小朋友想不想和泥人一起跳舞啊?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听音乐,引导幼儿按节奏,做出泥人的动作来。
4、引导幼儿选卡片,做动作。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十一
1、在游戏情景中,感知、区分物体的大小,并会按顺序排列。
2、乐意在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
每人三个大小不同的娃娃、小床、奶瓶(可以用图片代替)。
活动重点:让幼儿乐意在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
1、哄娃娃:出示布娃娃。
“小摇篮里睡着几个小娃娃?”(3个)
“这些布娃娃睡在一张床上可能太挤了,所以都哭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来抱抱它。)
请幼儿先抱最小的娃娃,再抱最大的娃娃,最后抱中间大小的娃娃,想办法哄娃娃不哭。
2、娃娃喝奶:
“抱着娃娃它还要哭,怎么办呢?”(可能是娃娃饿了,我们给娃娃喂奶。)
教师出示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奶瓶。
幼儿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喂娃娃喝奶。
最大娃娃喝最大的一瓶奶,最小娃娃喝最小的一瓶奶。
3、娃娃睡觉:
教师出示三张有大小之分的小床,请幼儿按床的顺序进行排列(从大到小、由小到大)。
幼儿根据娃娃的大小与床的大小,一一对应地放入小床中。
同伴间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哄娃娃睡觉的。
小班音乐活动:布娃娃要睡觉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十二
1、引导幼儿学习唱这首歌曲。
2、培养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
音乐、泥娃娃图片等。
1、幼儿复习歌曲《小动物在哪里》。
2、请幼儿听歌曲《泥娃娃》,引出小客人“泥娃娃”。
3、向幼儿出示泥娃娃图片。
4、介绍歌曲《泥娃娃》,请幼儿安静的倾听歌曲。
(1)、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听了歌曲觉得怎样?觉得什么地方有趣?
(2)、老师和幼儿一起随录音学唱歌曲。
5、提供歌曲录音,鼓励幼儿自由表演。
6、引导幼儿在集体前面进行表演活动。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十三
1、复习歌曲,加强旁白练习和听间奏的能力。
2、培养幼儿大胆地进行表演活动。
录音带、肉和小鱼图片。
一、复习歌曲,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做动作,要求幼儿要脸上有表情,有感情地唱歌。
二、听间奏和加强旁白练习。
1、让幼儿多听间奏,讨论间奏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鼓励幼儿可以用手来打节奏)
2、旁白的练习。教师边打节奏边念旁白,鼓励幼儿轻声的跟读。
3、个别幼儿念旁白。
4、全体听节奏地来念,熟练旁白。
三、表演活动。
全体师生一起听音乐表演,体现活动的乐趣。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十四
1.通过身体动作、模拟声音、打击乐器等。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的角色特点,尝试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并用打击乐器来表现故事内容。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音乐磁带、不同种类的乐器若干、节奏图谱。
一、进入活动室。
1.听音乐歌曲做鸭宝宝动作找位置坐好。
师:我的鸭宝宝今天我们一起和森林里的小动物去做游戏。
2.找到位置后安下。
二、学习音乐节奏故事《小老鼠和狮子》。
1.了解故事名称。
幼:看课件的名称念出本篇故事的名字。
师:带者小朋友一起看课件1-2,并提问:“你们看见在森林里面都有什么动物啊?
幼:马、小鸟、鸭子、狮子。
出示准备的节奏图谱,并把小动物出场和离开的声音节奏型做一个总结,教幼儿在边模仿动物叫声的同时学习这些相应的节奏型。(用听、拍的形式逐步学习)。
幼:按照故事中的.动物角色,模仿动物的脚步声等。
幼:回答故事发展中的答案。
师:(出示课件5)提问:获救的狮子他明白些什么道理?
幼:不管自己多也要和小动物成为朋友。
2.学习节奏型并做音乐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音乐游戏,这里有几种乐器,你们可以自己选择一样乐器,在拿的时候小乐器是没声音的,回到座位以后你们就可以敲一下,听听他们的声音和刚刚故事礼貌什么小动物的脚步声、叫声、飞的声音很相似。听出来后举手告诉我。
师:请小朋友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来表示小动物的叫声。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刚刚说的对不对哦!(出示课件6并一一对照小朋友刚刚回答的在多媒体课件上面操作来验证一下)。
师:你们看看在这下面的节奏型和刚刚我们学习的动物叫声一样呢?在幼儿回答出问题后请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把这个节奏型唱一般,并提醒幼儿要把自己说出的小动物发出的声音与节奏型相符。(每回答一个小朋友都他在电脑上面操作进行验证)。
3.给音乐节奏故事里的动物配乐。
师:请小朋友在对照屏幕上面的乐器和相应的节奏型练习,给下一步做铺垫。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乐器了,拿好手中的乐器我们一起给故事中的那几个小动物配音好不好?(让幼儿拿着自己选择的乐器和小动物相应的节奏型给课件中的小动物配音)。
4.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拿着我们的乐器给班级其他小朋友表演一下好吗?
中班音乐教案好娃娃(热门15篇)篇十五
1.教师扮演宝宝,请两位幼儿扮演爸爸妈妈,教师边唱边和"爸爸妈妈"友好握手、点头示意,等念白完,爸爸妈妈去接被点到名的孩子。
2.幼儿共同扮演"宝宝",两幼儿做"爸爸妈妈",再一次游戏。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听清音乐信号:在叫到某一幼儿名字后,该幼儿才能出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走。游戏若干次,每次可以更换幼儿的姓名。
《小娃娃》是托班宝宝第一次接触听旋律进行的律动活动,此活动如果一下子就请宝宝听音乐或模仿老师抱着娃娃做动作,宝宝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在一开始教师富有童趣的讲述律动所表现的内容相关的故事就是激发幼儿兴趣拓展的好办法,当宝宝被故事的小娃娃吸引后,请宝宝们以小娃娃的角色来和老师一起进行表演,宝宝们就会自然的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抱着小娃娃做抱着娃娃转个圈、双手送给别人的动作,等宝宝都愉悦地进入表演的状态后再加入小娃娃的旋律带领宝宝们表演,宝宝们自然会体验音乐的快乐和旋律的美,宝宝们随着音乐在涌动成了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在反复的表演中宝宝似乎听懂了音乐,随后的活动就开展的很顺利,虽然有些宝宝还不能做到手口一致,做了动作就忘了唱歌,唱了歌就不做动作,这可能是有些宝宝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弱的缘故吧,相信以后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