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欢迎大家阅读和评论。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一
1、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3、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4、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5、普新道新德,及优生名仕。
6、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重视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
7、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9、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0、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1、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12、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13、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14、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15、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16、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17、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18、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19、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20、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二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都要划船到江里把米饭给鱼儿吃,免得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可是担心米饭太小了鱼儿看不见,人们就用叶子把米饭包成了粽子,人们把粽子扔进江里,鱼儿大口地吃了起来。直到现在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船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最喜欢吃粽子了,粽子有绿豆味、红豆味、豆沙味等口味的,但是我最喜欢吃奶奶亲手做的桂花粽子,吃一口真是好吃啊!
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节,这样我就能天天吃粽子,天天和小朋友玩了。
端午节真像一个快乐而美味的节日啊!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三
吃新节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四
今年端午节,我跟着爸爸妈妈回到家乡,向外婆学了一门手艺——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新鲜的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我最爱吃的枣子,肉等做馅,将馅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柔软的糯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馅放入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出四角的形状。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这最后一道工序上,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这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变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了。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一小时后,改文火煮三十分钟就可以了。等待的时间永远是那么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馋得口水直流,放在碗里,咬一口,哇!美味无比!
这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包粽子,这是不是很有趣吧!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博古而通今,挥手在云端。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治家平天下。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诚敬谦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六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有古老的民族艺术,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我最喜欢剪纸。
今天放学后,我回家上网查资料,找到了介绍窗花做法的网站。看了介绍,我开始剪窗花了。首先,拿一张正方形的彩纸上下对折一下,左右对折一下,然后从左斜上方往右斜下方折,最后画上漂亮的图案,用剪刀沿着线剪下了,把它打开就完成了。我把我剪的窗花打开以后,同学们都说很漂亮。
我感觉剪窗花很有意思,还可以粘在窗户上,一定很漂亮。
以后我一定好好练习剪纸。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七
闹皇船(古城街道)。
闹皇船,又称“船上叙事”。初期表演是由一人扮演艄公(丑角),穿对襟衫,戴八字须,结腰带站于舱前;一人扮演艄婆(旦角),穿大面襟衫,扎矢巾,束腰站于舱后。待音乐起,各自用红带将船挑起,手持桨板作摇船的动作。后来,闹皇船演变为一位俊俏女子双手执竹木彩绸扎编而成的彩船,用脚行走,远观好似彩船行驶一般,船外有一壮汉手持船桨,模仿划桨状,跟随女子前进后退、左挪右趋中,相互配合,两人做着平船、拖船、上船、停船等舞蹈性动作,偶尔伴以演唱或问答对话。
溪边板龙(邵家渡街道)。
溪边板龙俗称“剪纸板龙”,全长30余米,龙身贴满剪纸图案,所有纸花和图案都是由手工剪纸制作,外观清俊、飘逸。据传,溪边板龙发缘于清朝康熙年间,邵家渡一带大旱,老百姓急于求水,便组织了几百人前去白龙潭取水,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就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次求雨,老百姓精心设计了雌雄两龙(雌为绿色,雄为红色),称为“行雨龙”,全龙由龙头、龙身(每段一般长1。5米,20多段)、龙尾拼接而成。每到特定时间,便到各村舞动,颇为喜庆热闹。
铜钿棍(括苍镇)。
铜钿棍是流传于括苍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始于清朝,是穷人要饭时的一种表演形式。艺人手拿一尺左右的小棍,小棍两头分别串上几枚铜钿,一边口中唱着词曲,一边手中有节奏地打着铜钿棍,发出“瑟瑟”之声,富有节奏。现在表演时则配上气氛热烈的秧歌舞曲调,或者其他轻快、优美的曲调,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10—20人,可在庭院或广场即兴表演,也可搬上舞台表演。
临海道情(古城街道、江南街道)。
道情是流传于我市的一种民间口传身授的地方曲艺,明清至建国前后广泛流传于我市各乡镇,其中《王金满打桐坑》几近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能吟唱几句。演唱时,艺人左手握竹板,怀抱道情筒,右手击筒面,道情筒长约二尺,涂红漆,圆筒一头蒙上一张猪油皮,拍打时发出“蓬蓬”之声,艺人合拍而唱。说唱过程中,常根据内容情节自由发挥,击出快慢轻重不一的节奏,以刻画人物性格、情态,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唱词以三字、五字、七字为主,大多自编自唱,多以独坐,或站立演唱为主。
打莲花(杜桥镇、上盘镇)。
打莲花又称莲花、莲花落,是一种借助道具的打击为节奏,边唱边击打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清至民国时期,打莲花在我市沿海地区,特别是杜桥、上盘等地颇为流行。打莲花在庙会上表演较多,表演一般为十人左右,一人领唱,其他人左右站立,有二人手持道情筒,二人手持算盘索,其他人手持铜钿索,击节唱和。唱白采用当地方言,通俗生动,滑稽幽默。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八
此时此刻,我以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永嘉昆剧团为对象,了解永昆的唱腔,现场体验永昆的艺术魅力的小记者的身份而来到东南剧院。
到场后,我细心地听着老师的讲解。在讲解中,我知道了永嘉昆剧也称“南戏”,永嘉昆剧历经800年变革、磨难,南戏渐渐消亡了;同时昆曲也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以曲笛,辅助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等……还有永嘉昆剧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昆剧的`速度比其他什么剧都要快一点,脚步也稍微快一点。大致的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识后,几位演员给我们表演一段。虽然没有穿上表演服,也没有发出声音来唱,有点遗憾,但是我也可以看出演员在十分认真的表演。我最欣赏一位女演员耍起红缨枪来英姿飒爽。她转红缨枪的速度快极了,转的时候眼睛没有看着红缨枪而是平视前方。这位女演员她练了半年才练成了。
接下来是采访时间,我还没想好问题,只好听其他同学问演员们。同学们有的问演员们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有的问他们练了几年了;有的问他们的家人赞不赞同自己唱昆剧……如此诸多的问题受访者则耐心地回答。有些同学还让演员们签名呢!这些演员摆poss的时候眼睛会突然变大和发光,估计是他们唱都唱习惯了。这时我发现,有些人带了照相机、录音笔。我只带了笔和纸,不能拍照片了。下次我再参加这些活动时会早点准备好,不像今天一样了。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东西,内化于心,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人。
当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以泥古不化。过去的文化产生于过去的时代,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今天我们当然应当善于分清精华与糟粕。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光辉。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的把握滋养中国人的土壤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青少年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
早上,陈明因为跑步时不小心摔倒,轻度骨折。动完手术后,他爸爸下午用自行车接送他。可是一天放学很久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教学楼也变得黑乎乎的了。
可陈明爸爸还没来。陈明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团团转。刚做完值日的李刚见了想:“天这么晚了,陈明的爸爸还没来,他独自一人在教室里怎么办?对我背他回家吧!”
说干就干,李刚走过去,热情地对陈明说:“我来背你回家吧!”陈刚客气地说:“不用了,我等爸爸来!”“你爸爸可能有事耽搁了,还是我背你回家吧!”李刚不容分说弯下腰把陈明背在背上,往他家走去。李刚身体矮小,背上了陈明,仿佛被压得更矮了,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来到楼梯口,李刚每下一个台阶脚便软了一下,有几次想把陈明放下,可一看到他那摔伤的.腿,身上仿佛又增添了一股力量。终于,李刚把陈明背到了他家。这时,他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汗珠,衬衫湿了一大半,双脚像灌了铅似的。陈明感激地说:“谢谢你送我回家!”“不用谢!”李刚笑了笑,摆摆手说。陈妈妈扶着儿子,连声道谢:“李刚,你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他爸因临时有事,去迟了,多亏了你!瞧你累的,来,一起吃晚饭吧!”“不用了,阿姨,再见!”李刚说着,头也不回地往回跑了!
李刚,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难怪大家见了他都啧啧称赞,我也对他点个赞。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一
原来我一直以为京剧只是依依呀呀喊,再往脸上瞎涂一大堆五颜六色颜料,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京剧。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色粉底,俗称小花脸。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色粉底,俗称小花脸。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着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二
1、礼情款款,欢度佳节。
2、望月怀远,花好月圆。
3、喜迎中秋,欢度中秋。
4、月圆中秋,情系天下。
5、天涯明月常相忆,为贺中秋赋新诗。
6、月圆家圆事圆,圆圆满满,国和家和人和,和和睦睦。
7、举国上下庆中秋,家和国盛万事兴。
8、中秋合家欢,佳节大献礼。
9、花好月圆的世界,中秋情浓意更浓。
10、月是故乡明,情系故乡深。
11、中秋中国庆,帝牌促销风暴!
12、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13、喜迎中秋节,共圆合家梦。
14、伴着一轮明月,就可以浪漫一生。
15、欢乐三重奏中秋国庆喜相逢,小家大家共欢乐。
16、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月大团圆!
17、花好人更好,月圆人团圆,心有千千结,自有相知人。
18、欢乐国庆欢乐颂,满堂红礼乐翻天。
19、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月大团圆。
20、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三
生活中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赛龙舟,春节吃饺子。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春节倒福的由来。
从前,有一个大官,他命令每个人在新年贴上“福”字。在新年的一天,大官员想知道人们过得怎么样。走在街上,大官发现一家人倒贴着福报,于是大官让士兵带全家人进屋。大官质问其中一个说:“你为什么倒贴祝福?”那人颤抖着说:“大人,把福报倒挂是你念的福报,所以小人自作主张把福报倒挂了……”大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他没有惩罚他们,而是奖励他们。
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真的很精彩!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四
3.齐幸福,共和谐。
4.情牵和谐,幸福可鉴。
5.和谐共享,幸福同行。
6.幸福城市,和美中山。
7.幸福城市,和谐中山。
8.共建和谐家园,同享幸福生活。
9.幸福一家庭,和谐一社会。
10.建和谐社区,享幸福生活。
11.和谐添异彩,社区更幸福。
12.和谐溢彩,幸福家园。
13.共建和谐家园,同创幸福未来。
14.创和谐,建幸福。
15.播种和谐,收获幸福。
16.和谐人与人,幸福你我他。
17.人人齐携手,共创和谐你我他。
18.人人齐携手,共创幸福你我他。
19.人人创和谐,社会真幸福。
20.人人创和谐,社会齐幸福。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五
今天一起床,我看了看论语日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情人节。我换上昨天就选好的唐装背心,妈妈还给我扎了配唐装的发型。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苹果小队的八位同学要在我们家开展“传统文化代代传”的小队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妈妈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把客厅装扮得有中国味儿。于是,我找出了串串装饰彩炮,三羊开泰图,彩色亮片蝴蝶,福满的祝福牌,我写的书法作品“仁以为己任”“福”等。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们平时就在有浓厚的国学氛围的教室里论语,我就拿出了寒假里挑战胡老师要背的《学庸论语》,平时我最喜欢的一套书《最美的中国童话》,还有爸爸小时候的一本古书《唐诗三百首》:它和现代书可不一样,里面是繁体字,而且是从右往左翻页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价0.57元。整个客厅顿时喜气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来了,九十三岁的阿太教我们小队队员包粽子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重头戏。妈妈小时候放寒假会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叶包粽子,我还从来没粽子,今天我也可以体验妈妈小时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袄,她满面地告诉我这可是老底子的缎子棉袄,叫真丝织锦缎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学们也都准时到了我们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标标准准的中国娃娃的模样。妈妈们说看着阿太和我们八个中国娃娃,真有一种以前大户人家过年的感觉呢。阿太教我们包的是赤豆红枣粽,只见她左手拿起一张粽叶,右手将粽叶折出一个角,放进赤豆糯米和红枣,再将粽叶盖住米后一折一弯,抖出棉纱线后把粽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后觉得不难,也开始做了起来。虽然我也把粽子了,但是我包的粽子却会漏出米来,我问阿太是不是我的粽叶破了,阿太看了后笑着说:“粽叶没有破,是因为你没有折好粽叶的缘故。”我看了看旁边的吕昱萱,她已经成功包好了一只,我仔细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粽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确实没有翻好粽叶,才让米成了漏网之鱼啊!最后,我包了三个粽子,赵恺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个粽子呢!不光小朋友,还有好几个妈妈也兴致勃勃地学着包了几个粽子呢。
我们还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了我们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问答,交流了寒假学习《国学》第6册的体会,论语,读唐诗,猜字谜,写书法。最后我们八个还亲手学着包了汤圆烧给爸爸妈妈们吃,我们包的汤圆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妈妈们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汤圆。汤圆真是为我们苹果小队的这次活动画上了的句啊!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六
早就听说离我们县城16公里,有个古镇,叫寨市,好热闹。一直我都想缠着妈妈带我去看一看了,可妈妈总是没有空。
这天,李老师为了给我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把课堂就设在了寨市古镇。特邀请在校的美术爱好者参加,这样的好机会,我怎么能够错过。
走在古老的青石板上,说不出来的厚重感。寨市特有的建筑,热闹的赶集,美味的小吃,无时不刻的深深吸引着我们同学小小的眼球和味觉。可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却是寨市的打铁铺和老理发店。
打铁铺位于寨市西正街最中央,老远就瞧见一个黑黑的铺面,中间燃着一团红红的烈火。两个体型强壮的汉子正轮着大铁锤,一上一下的敲打着墩子上的铁具。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团团将铁匠铺围住。只见,墙上挂着、柜子上摆着好多已经打好的铁具,有锄头、镰刀、菜刀、柴刀、夹火夹、剪刀等等。我很好奇,那么大的锤子,怎么能够打出如此多精细的铁具?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尽啊!
“为什么火苗上面要挂那么大一口锅呢?”有同学问老师。李老师笑眯眯地叫我们猜猜。有说是铁匠师傅打的锅子,挂在上面做展示呢;也有同学说用锅子辟邪。其实呀,李老师告诉我们,是用来挡住那些不听话的火苗,不要窜得太高。你看,黑黑的铺子全部是木质结构的,火苗一旦烧得太旺,如果没有这口锅,怕是很容易就着火了。
此时,阳光正好斜斜地打在师傅们的脸上、身上,红红的灶火也映红了他们黝黑的脸膛,跟黑黑的铺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我看见了,他们脸上除了笑容,还有汗水。
不信?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走进去,似乎感觉穿过了时光隧道。两个理发师傅在忙碌,墙角静静的坐着几个等待理发的客人。泛黄的镜子,古朴的木箱,造型独特的椅子,木质的地板,和糊满报纸的墙,早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暗暗的泛着金属般的光芒。
虽然,同学们把理发店挤得满满的,但谁也没有大声喧哗,生怕打搅了这里的梦。我们静静地看着师傅们用最传统的工具理发、刮脸、美须、剪鼻毛、净耳,顾客双眼微闭,样子很是享受。老师傅们的技艺如此精湛,哈哈,我都也想享受一下了。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七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2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八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陪着妈妈一起进修书法课,练习书法。经过十月怀胎的`熏陶,我天生就对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不识字时起,我就特别喜欢翻阅家中所藏的书法字帖。虽不知上面记载了什么,但那些漂亮的字苍劲有利、流畅洒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真羡慕能写这样一手好字的人。
妈妈还拿出一本叫《万寿山昆明湖记》的字帖叫我欣赏,并告诉我,这是乾隆皇帝八岁时写的。啊!我不禁大吃一惊,真是“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啊,怪不得当皇帝也这么出色呢!
现在我已学习写字,上书法课,我从中更加感受到她的魅力,兴致之余,我在宣纸上写下了“国粹”二子。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十九
1.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3.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4.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6.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8.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9.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10.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11.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12.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13.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4.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15.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16.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7.传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18.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20.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与传统文化(汇总20篇)篇二十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教案《‘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