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一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二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1、2、3三道题。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三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四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五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六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七
知识与技能:正确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二、重难点。
难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分组实验法、谈话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喜羊羊召开的音乐会)。
提问:美妙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课题,书写题目。
新课探究:
(1)ppt播放声音:小鸟叫声、汽车鸣笛声、水流声音等,提问:分别是什么声音?还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手机铃声、谈话声)。
总结:声音无时不在。
(2)提供鼓面放有花生米的小鼓、钢尺、气球等试验器具,四人一组,讨论如何使这些物体产生声音,并填好实验记录。
引导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3)验证猜想:举例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倒水观察水面波动。
巩固提高:
提问:列举其他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子。
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人们控制声音大小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八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九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实验验证: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共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十
1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知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能力与过程。
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与人合作能力。
2重点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形式。
3教学用具。
听诊器、水杯、砂纸、木尺、声强传感器、土电话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课下十分钟,你们都做什么呢?
生:我们经常到楼下、操场上活动、玩耍。
师:十分钟过后,你们为什么又回到教室呢?
生:因为上课了,所以我们回到教室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应该回到教室了?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招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你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吗?这位同学呢?你呢?还又你呢?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想!
(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生:我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这一问题来展开研究。(“物体传声”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自主探究。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在尺子中传播。
(教师把学生猜想的结果板书)。
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
实验完毕后。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空气,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组的观点吗?
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假如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录像了解这些问题。
(播放录像)。
师: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空气可以传声。
师:说的真好,接着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因为我们组有个同学挠桌子时,我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挠桌子的声音。在挠桌子时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桌子,这说明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组认为声音不仅能在桌子中传播,还能在玻璃瓶中传播,我们组有一个同学轻轻敲玻璃瓶,另一个同学用耳朵贴在玻璃瓶上,能听到敲玻璃瓶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玻璃瓶中传播。像玻璃瓶,桌子都是固体所以我们实验发现: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异议,那我们就做个试验来验证一下吧。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可以这样说,但更确切地说声音是通过水、杯子、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师: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师:很好。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来一位学生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声音像水波一样向远处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像山峰一样向远处传播。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活动3【导入】巩固练习。
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
师:你们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知识,能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呢?请看第一题。
师:说的真完整,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师:同学们解释的真清楚,看第二题你们能难住你们吗?
2、出示课件: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
师:大家真聪明,我这里还有一道难题看你们能不能解决?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听诊器,大家感受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与体验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积极动脑,你们一定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没有信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十二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3.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5.八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闹钟、装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多媒体设备、课件、军鼓、锣、音叉、水槽、铁架台、泡沫塑料小球、细绳。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筯、塑料尺、口琴、气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0看章首图,并阅读课本p11的配文。
生:看图并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2023年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专业14篇)篇十四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