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指导。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编写教学计划也需要与时俱进,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一
各位老师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63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用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可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就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开始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还设计了在例题的探究过程中“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准备。
合适的教学准备可以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效果更佳。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每组一个盒子,盒子里有3张表格、一捆小棒,还有一些农远教育资源的课件。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先说第一个板块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着手,通过学校要建设校园、美化校园,激励学生去参与学校的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这是一张农远资源上的一张图片,出示这张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第二个板块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羊圈,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比一比。
学生操作完成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操作以及填表情况。师生互动把表格完成,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在设计课件时,我还设计了点击一种围法就出示相对应的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悟各种围法的大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一,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通过猜一猜、填一填来优化策略。
再次应用农远资源出示王大叔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填一填,通过填表,学生就能很快的找出答案。让学生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二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个板块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11)。
1、这里再次出示学校的征集设计方案公告,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表三,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三。(设计意图是:通过再次出示公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这一表格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这里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一个小小颁奖仪式奖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凸显出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二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
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
(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
(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3,宽(m)12。
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板书:全)。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导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请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第一张表格上。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三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根据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
3、反思解题过程。
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如果画个图就可以将题意表达的更清楚了。
(2)自主尝试画图。
要求画出的图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组织交流: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结合示意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画的好?哪些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a。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b。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根据刚才的讨论,修正自己画的图。
看示意图分析: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
你认为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一般怎样做?
明确:
理解题意画示意图整理信息。
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汇报。
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2、想想做做第1题。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画图,同桌检查。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列式子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或所列的表格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画线用),文字贴图。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在黑板上贴课题)。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想送他一个美名“小小策略家”。
问: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
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过渡语: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也找头大象来称称他的重量好不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解决一个身边的数学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
1.生活中的难题(课件)。
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呈现情境:元旦快到了,为了使庆祝元旦的活动更有意义,固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准备分别在本班举行一次“我是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瞧,四位班长正在买奖品呢。五(1)班买了9本笔记本用去36元;五(2)班要买11本笔记本;五(3)班用52元买笔记本。五(4)班要买8支钢笔。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问题)。
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为“五(4)班要买8支钢笔共要多少元”打下伏笔。)。
(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3.第一个问题能解决吗?
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张贴:整理信息)。
四人小组交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
师: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你们平时经常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吗?
4.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在黑板上列表。)。
过渡语:老师今天要教一种新的整理方法,你们想学吗?
(1)图中的信息都要整理吗?(张贴:有用信息)。
板书:五(1)、五(2)。
(2)整理的时候把这些信息全部抄下来吗?
先引导学生呈现纯文字的简化整理。
如:五(1) 9本36元。
五(2) 11本 ?元。
问:这样整理怎么样?
师:如果再给他们加上点线框,就形成了一份表格了。感觉怎么样?(更清楚了,在学生的回答中张贴“有条理”)。
5.课件出示列表,并指出这样的整理叫“列表整理”。(张贴:列表)。
读表:你能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比较:这张表与上面的情境图相比,哪个更有条理?
6.比较各种整理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下,想看吗?课件依次呈现预设的四种整理:
学生可以边看,边将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
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种整理方法都比较清楚,但列表更简单些。
过渡语: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答题目吧。
7.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表格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表格我们可以怎么想?
适时的明确学生是“从条件想起”的或“从问题想起”的。并张贴纸片。
(2)完成计算,一生板演。
汇报时,追问: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三、明理内化,初步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你认为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什么?(五(1)和五(3))课件出示。
接下来会填吗?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在训练卡上填表整理,并解答。学生汇报做法,课件验证。
2.整合、简化。(课件呈现两张表格)。
(1)师:观察比较两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两个表格中都有“五(1)买本子的信息”?
(讨论后汇报,只有通过这个信息才能知道本子的单价)。
(2)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多麻烦,能不能将两个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需要设计几列几行?为什么?每一行分别填什么?(课件依次呈现)。
(3)师讲解:如何不考虑班级,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
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
感觉怎么样?
这里面的数据会填写吗?
观察这个表格,你还想说什么?
3.小结全课: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贴出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
四、巩固提高。
1.完成书本p66页的第一题。
2.完成书本p67页的第二题。
书本上两题,视时间而定,一般只完成第一题(字典摞起之高)。
3.问题三:五(4)班买8支钢笔一共用去多少元?(有问题,但无条件。)。
(2)学生自主列表整理并解答。
(3)展示3位学生不同的列表及做法。后组内四人交流、修正。
4.开放题:根据所求问题自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答并展示。
具体设计如下:
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
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个问题,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需要哪些信息?等老师播放信息。
课件: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买来的扫帚每班发3把,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擦?
足球:每个56元椅子:3把100元。
拖把:一把39元粉笔:20盒46元。
排球:每个42元扫帚:3把10元。
篮球:每个48元办公桌:2张300元。
计算器:一个24元黑板擦:10个20元。
学生根据课件中滚动的信息搜集相关信息列表。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3)列表的策略对解决其他问题也同样有效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双面胶、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从老师教科学课以来,就养成了一个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习惯,下面给大家欣赏几幅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课件1:杏树开花图)这是老师校园里的一株杏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它于的4月15日已经盛开;4月15日,它虽然没有怒放,但也悄悄地绽开了花蕾;的4月12日,一场春雪不期而至,将绽放的杏花掩藏在团团的白雪下;今年的4月17日,这株杏花又如期开放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气候特征和季节。
1、对呀,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份开放呢?
每一年都会这样变化吗?
2、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是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
3、具有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叫季节【板书:季节】比如说,能让百花盛开的时间段,就被称为春季。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
(二)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6、春季里有这样的气候特征,其它季节也有自己的气候特征,现在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季节,来找一找它的气候特征。你们小组选择哪一季节进行探究?(小组汇报,力争使夏秋冬三个季节都有研究)。
8、探究前,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课件4】。
(2)选择你们喜欢的记录方式,把自己手中的“季气候特征记录”完成后,及时交给记录员粘贴在“气候特征展示栏”内。
(3)粘贴后请先在小组内交流,有新的认识及时补充,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9、请各小组成员商议一下,每个成员都从哪方面去寻找气候特征。
10、发放记录单,学生合作探究,寻找并记录气候特征。
11、小组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创新。
11、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也知道了杏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其他植物也会这样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课件5示柳树的四季变化情况】)。
12、动物会怎样变化呢?(学生举例说明后,【课件6示青蛙、大雁、熊的四季变化情况】)。
四、课上反思,总结升华。
1、一节课快结束了,在这节课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2、一节课里,有让你感到高兴快乐或不高兴的事吗?
五、作业布置。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气候与季节。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动植物变化人的服装变化。
季节:春夏秋冬。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六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习。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1)出示题目。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王叔叔买了12瓶啤酒,他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
二、教学例1。
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
(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
(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3,宽(m)12。
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板书:全)。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导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请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第一张表格上。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八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结、揭题: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3、展示学生表格。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荷叶茶莲藕汁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一1-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九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意见相合。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利害一致,祸福相连。
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就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爱帮助别人。
3.练习。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后请学生齐读。
(4)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要求联系课文《学会合作》来说说这几条谚语在意思上有何相同之处。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2课时(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认识相对比较少,必须借助媒体,让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征。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气球,塑料袋等,用手,鼻,眼,耳感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它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物体,借助媒体感知它的存在。
3.使学生明白,对科学的结论,需要证据加以证明,对学生进行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看不见,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是什么东西?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描述空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寻找空气。
1.你能找到空气让大家摸的到,看的到吗?现在小组内讨论,看谁的方法最多。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三、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
1.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为了奖励同学们,请看视频。(播放空气存在的现象)。
2.同学们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小组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6.小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四、描述空气,了解特征。
2.学生说,补充,描述。
3.小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五、拓展延伸,净化空气。
1.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我们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空气,但被污染了的空气很补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你发现的空气被污染现象。
2.我们这样才能保护空气不被污染,净化空气呢?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你们通过自己实验,验证了空气的存在,了解了空气的特征。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空气,研究空气,争当净化空气的环保小卫士。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用“替换”“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多种解题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解题策略,你能举例说明吗?(请几位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解题策略来解决这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6.1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张,应买4分邮票多少张?
小结:运用“替换”或“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后都应该及时进行检验。
三、拓展练习。
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解答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综合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二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三、再次体验。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五、全课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三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思考;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确定解题思路,合理选择解题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2.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并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具有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升对解题策略价值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理一理。
1.列表。
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便于分析数量关系。
2.画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如:可以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还可以用一一列举、还原、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练一练。
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出不同的围法,然后交流,再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题,然后交流。
学生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学生用假设法来解决,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一题,然后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三、补充练习。
1.小明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6.一套西服84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2/5。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课后反思:
本课时内容与后一课时内容合并为一课时进行了复习。从复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以前学习的这些内容。难度不大的有关找规律或是用假设、替换等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也都能正确解答。在运用假设法或替换法解决实际问题后,检验也很重要,课上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我请学生在列式计算后再进行检验,看看是否符合已知信息。
和沈老师一样,感到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复习中学习困难生就感到困难重重,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
课后反思: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不错,补充习题的第3题和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可以理解,在之前学习的时候,第3小题也是学生有错误的。而第4小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分倍数和差数关系,题中如果告诉我们的是倍数关系,则总量是不变的,如果是差数关系,则总量要发生变化。另外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判断不出用替换还是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则可以让学生用列方程来解答。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采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在没有明确用哪种方法解答时,这也未尝不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五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六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七
本次微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以ppt的形式,以教师讲解和展演学生常见作品的方式,将画线段图的策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并通过提问和线段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直观图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根据波利亚四部曲完整地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会画线段图,并能够根据线段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该微课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地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能根据线段图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在三年级学习了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策略,而本节课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画图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并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两方面:一是能正确应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难点就在于这节课的重难点,而微课将这两个方面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又给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学生试着画图和试着说说想法,并与正确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节微课对于这节课的重难点来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一,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解决什么问题(ppt: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1.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出从屏幕中可以知道什么条件?
2.独立思考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二,根据题意和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画一画线段图,提示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3.教师在ppt上展示了一些同学们常见的线段图画法,并让同学们思考最欣赏哪一副线段图。
4.教师完整地介绍线段图的画法,并由ppt进行展示。
5.根据线段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6.谈话:现在你能观察自己的线段图,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思考一下。
7.教师介绍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通过ppt进行演示。
9.谈话:的确,从图上直观、清楚地看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1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画出本题目的线段图。
2.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和介绍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互学,想一想自己所画线段图的问题,并观察介绍者所画线段图的方法。体会线段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3.根据所画出的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方法,并根据教师的ppt展演,进行思考,理解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对比解决问题的三种线段图,让学生体会和发现都要把他们的邮票转换成同样多。
三,解答并检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解题过程。
1.师:同学们我们解决了一道题目,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用ppt展示解题的过程)。
2.回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过哪些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ppt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都能再次回顾,通过体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画图的重要性。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时使用本微视频,初步掌握画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也可以在学习过本课时,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继续重新学习微课,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配套学习资料。
制作技术介绍。
所需要的软件为:录屏工具软件;制作的简要流程为:先制作相应的片段ppt,并设计好相应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提前邀请一些学生试着画一画本节课例题中的线段图,将典型的学生所画的线段图进行展示;利用录屏工具软件进行录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秀18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平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平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