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用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并作出相应调整。接下来是一些适用于一年级教学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后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的前后位置的顺序。
2.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前后位置的确定及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初步感受前后的概念。
师:今天大家坐的可真整齐,愿意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以下你自己吗?(学生纷纷举手,向听课老师自我介绍。)。
师:能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和你相邻的同学吗?(教师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学生进行介绍。)。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在介绍时都用到了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是前、后两个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前后的知识。
板书:前后。
二、观察讨论,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概念。
电脑出示:5个小朋友跑步的画面。
生:(生纷纷举手。)。
1.我看到小明跑在最前面,洋洋跑在最后面。
2.我看到田雨的前面是小明,田雨的后面杜杭。
3.田雨在杜杭的前面,小亮在洋洋的前面。
4.小亮在田雨的后面,杜杭在小亮的前面。
5.小亮的前面有3个同学。
……。
师:还有想说的吗?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看到的情况用前后位置的关系来描述一下。(学生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三、亲身体验前后的相对性并加深理解。(老师设计了一个找前后的游戏。)。
师:向后转。现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
1.因为发生了变化。
2.因为脸朝的方向不一样了。
3.因为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的位置就不一样了。
师:真聪明!(教师进行小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个物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首先要看面对的方向或者和谁比,面对的方向不同,前后的位置就不同。
四、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电脑展示:同学跑步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和第一幅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跑的方向不同了。
师:那么,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把你看到的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4人小组交流,不做统一要求,只要能分清前后位置就行。)。
2.(电脑出示:站队上车的图,提出下面的问题。)。
这些人在干什么?
谁站在队伍的最前面?
小明站在解放军叔叔的()面。
小明的前面是(),()在小明的后面。
……。
你除了知道前后的位置关系以外,还想到了哪些数学以外的知识呢?
生:上车要守秩序。
小明很守秩序。
大家都尊老爱幼。
大家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小动物进行游泳比赛的场面并提出问题,学生一一作出解答。)。
(1)小花狗在小白狗的()面。
(2)小黄狗在小花狗的()面。
(3)游在最前面的是谁?最后面的是谁?
(4)如果继续游,他们的前后位置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有什么样的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
生:
1.可能小白狗游到了最前面。
2.你看小黄狗努力的样子,我想他一定会游到最前面。
3.小花狗和小灰狗相差很近,小花狗一定会游到最前面。
……。
(电脑出示最后一幅画面,并提出问题。)。
师:(1)这位老师在干什么?猜猜看,他们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呢?
生:肯定是有关前后的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们排的很整齐。
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这样排的位子。(指一排一排的排列)。
师:猜猜看,从前面数第10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呢?
生:我排在最后面。
师:从前面数第2个小朋友又在说什么呢?
生:我在××的前面,我的前面是××等等。
师:从前面数第8个小朋友可能说什么?
生:
1.今天的课真有趣,原来我们学习的是前后的知识。
2.我的后面是××,我在××的前面。
师:能把你看到的情况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吗?(小组进行交流,然后找代表发言。)。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师:有关前后的知识生活中到处都有,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能用前或者后说一句话吗?
生:
1.老师站在我们的前面。
2.老师的前面是我们。
3.我们的教室在学校实验楼的后面。
4.我们的后面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
六、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二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年了,喜欢过年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像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话语,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红绿红绿红绿。
学生独立表演。
红蓝黄红蓝黄红蓝黄。
红黄红黄黄红黄黄黄红黄黄黄黄。
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生活中的规律。
a.找一找。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b.帮帮他。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教材在这部分的设计注意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1.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上课开始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轻松的谈话,目的在于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接着利用教材中的一幅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一情境中。在观察哪种布置漂亮时,学生发现小青蛙呱呱的布置中小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由此引出规律,同时还出现了课前收集的四幅生活中的规律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首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因为主题图中的四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在这里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自己去找出图中排列有规律的学生。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其次在这一环节我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有规律的排列后,我都有意识地运用电教手段在每组之间画上一条虚线,并使每组的两个都逐次闪动,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并学会了找规律的方法,即一定要看清哪些东西是重复出现的。
再次我注意了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社会性的绝好机会,正因如此,我设计安排了几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合作。
3.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在应用规律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闯三关夺大礼包的游戏情境,每过一关送给学生一个可爱的卡通娃娃。以这一情境为主我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关是涂一涂,共四组,是要补充中间的图形,更需要对每一组规律有完整的认识,全面的考虑,并且采用由四人小组长给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的形式,既提高了找规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精神。
第二关是演一演。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加入了看规律编动作、编声音的内容,有个人表演,同桌合作表演,这样将教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应用意识溶为一体,从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关是找一找以及帮帮忙。首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东西,以此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通过帮老豆博士设计窗帘花边的情境,设计了一个创造规律、发散思维的练习,旨在让学生运用今天的知识创造规律,既巩固了今天的新知,又使新知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三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四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想知道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
二、合作探究,体会过程。
1.小组讨论。
你们提的问题非常好,能一眼看出每种花各有多少朵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请小组讨论讨论。
2.小组交流。
生1: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再数一数。
生2:排成一排,一个对一个。
师:这样排有什么好处呢?
生3:这样排容易看出谁多谁少。
3.进行活动体会过程。
红花、黄花、蓝花、玫瑰红花各有多少朵呢?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教师注意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
实物投影出学生整理的结果,有的是从下往上涂,有的是从上往下涂。
那种涂法好?你喜欢那种方法?
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告诉学生,像这样方法叫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这个图叫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说再指名说,说的同时,教师绘制统计表,学生独立解决第93页下面的问题。
5.小组内再交流。
三、创设时间和空间,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同学们真能干,你们喜欢这些花吗?我想等你过生日时,老师送你一枝,但我不知道你们的生日,请你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是哪月出生的,放在桌子上。
2.我想让你们帮我统计一下好吗?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整理一下,完成第95页第1题的统计图。
3.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4.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小组内同学得花的朵数统计表”,“小组同学喜欢吃哪种水果的统计表”,“小组同学上学方式的统计表”等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四、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专家评析。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李老师设计的这节课能始终以统计的全过程为主线,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本节课有两点比较突出。
1.引导学生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设计中,李老师注意把握统计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课一开始,李老师用校园花坛里的花为背景,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再以“校园里开了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为引子,展开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改传统教学中“唯教材”的做法,把学生带到校园的花坛边,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下来的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然后让学生“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这一具体的操作活动,给了学生以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深刻地体验。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来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比较多少”使学生加深对统计的理解,使学生对统计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整个统计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体验统计过程,在不断地观察、操作、思考中学习统计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讨论、使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注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基本特点。李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这一点体现得比较好。既依照教材中的“花”和“生日”,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校园花坛里的花”“全班同学的生日”“小组内各个同学获得小红花的朵数”“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等问题,由于这些事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件件都发生在学生们身边、件件对学生来说都是他们日常生动有趣的活动,所以使他们听起来非常亲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习数学。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五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六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题。
先出示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巩固旧知。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
在学生明白原来学习规律的特点后,出示新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新规律,并找出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最后设计活动,仿照性地创造规律,巩固新知。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
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
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电脑出示例8]。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例7教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例8的规律,并总结找规律的方法。最后,采用“我来考老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创造规律,将新知识逐步消化。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
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
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书上第90~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着重教学数字间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教学的规律,不再是一组事物间重复出现的规律,而是相邻两项等差的规律。在教学时,首先出示情景图,在学生找规律巩固旧知的同时,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转入新知的探究过程,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引导学生找出以前规律的共同特点,然后将新规律与之进行比较找出其特点,抽象出数量间的变化规律。接着进一步抽象到数字间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最后,设计创造规律的活动,既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又与教师形成互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反馈,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新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难度,出示思考性的题目,促使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特点是将找规律一节的全部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此外,这节课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不仅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特别是最后师生互动的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七
教学目标: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
50+1639+4037+40。
2、21+642+3。
25+836+759+2。
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教学反思: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九
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找规律”在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那么将会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障碍,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我带来几朵小花,奖励给在这节课中会学习,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要吗?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师:现在让我们先来猜一猜第一朵花的颜色是什么?
指生猜,一直猜到第六朵。
师:老师不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我们都猜不准,后面就越猜越准了呢?
师板书:“规律”并领读。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找)让我们用心的读一下课题(生读课题)。
二.新课。
1.课件播放主题图。
师:同学们认真看图,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比一比谁的眼睛最明亮,谁说得最完整。
指生汇报。
指生汇报。
师:小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黄、红)。
3.你发现什么的排列规律了?(小花是按红紫的规律排列的)。
4.师:灯笼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师:同学们,这组灯笼后面丢了三个,你能不能补上呢?
指一生贴在黑板上。他补得对不对?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
5.师:教室里有彩旗,小花,灯笼,布置得这么漂亮,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要开联欢会了,看,他们唱啊,跳呀,他们来了!
师:出示小朋友图。同学们观察小朋友的排列有规律吗?
师:老师要是先数女(男)生,又是什么规律?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图片上圈出一组。小朋友图在课件上圈一组。
师:我们把重复出现的部分称作一组(板书一组)。师领读像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找出规律中的重复部分,也就是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边说边指黑板)一组可以是几个?指生答,可不可以是四个,五个,甚至更多呢?师肯定可以。
三、巩固练习。
1说出规律,并找出一组。(课件出示3道题)。
2.找出规律,并把规律补完整(课件出示3道题,前两道是补充规律最后面的,第三题是补充规律中的)。
3.摆出有规律的小花。出示彩花。
师:除了像老师这样,你们还可以摆出其他的规律吗?谁想到黑板上来摆一摆?(指2生在黑板上摆,并汇报规律)。
其他的同学做85页做一做,做完以后指3生汇报。
4.掌声的规律。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把教室装扮的越来越漂亮了,老师要送给你们掌声奖励,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掌声3次。老师的掌声有规律吗?谁能继续拍下去?指2生拍。
我们全班一起来拍一下好吗?(全班拍出有规律的掌声)。
5.学生自己设计出喜欢的规律。
可以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同学们汇报。
6.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春夏秋冬也有规律,就连我们的一日三餐也是有规律的,早餐、中餐、晚餐。
师:对啊,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美。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找规律)。
师:让我们用心的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起!(生读课题)。
师:学完了《找规律》,你想说些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既学会了找规律,又能创造规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十一
p26页第1-4题,第6题,完成练习七1、2、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口算75×=×=×=36×=。
二、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p26第1题。
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三、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5、p27页第4题。
6、复习倒数:整理和复习第6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四、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6题。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3/1、2、3、
选做作业本p1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6-p27/1、2、3、
选做课时特训p27/4、5、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一个数乘以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理和复习(二)。
整理和复习(二)(分数乘法应用题)。
复习目标:
1、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使学生会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能正确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倒数的知识。
2、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复习难点:找准单位“1”
复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二、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出示p26页3题。
2、把谁看作单位“1”
(1)先把数学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36×。
(2)再把语文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36××。
三、综合练习。
1:看题解答。
2:看题讨论。
3:根据算式提问题。
六(一)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
48×。
48×(1-)。
48×[-(1-)]。
四、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9题.。
2.做练习七的第7题.。
3、练习七的第3、4、5题。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4/1、2、3、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8-p30/1、3、4、5、
选做课时特训p30/思维拓展。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1、写好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家人也喜欢看电视,不过他们看电视有些奇妙,想知道吗?赶紧读课文吧!
二、学生自提要求,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先自己试着给自己提一提读文要求。
2、教师出示写在小黑板上的读文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字词;
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还要在读课文中做到什么。
3、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告奋勇读喜欢的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老师作补充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领读易读错的字、词、句;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一家人的亲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竞赛读。
4、小组思考讨论:
(1)“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2)读最后一小节,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5、各小组发言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
6、读课文二、三、四节,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情况,用“因为……,所以……”说话。
7、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家人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说说今后打算怎么做。
五、课后活动。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十三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89页例4、例5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组图中图形的数量、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规律进行操作,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在形状、颜色、数量上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教学学生把图形从“形”向“数”转变,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观察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各种图形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一些美丽的图案,发现它们都是由一组图形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1)题。
(1)师生一起摆正方体,即例4的第(1)小题。
(3)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
(4)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我们摆的立方体全是绿色正方体,即颜色不变,形状也不变,只是正方形的个数在变,1个正方体,然后是2个正方体,再是1个正方体,又是2个正方体,所以我们应接着摆1个正方体,后面再摆两个正方体。
2、教学例4(2)小题。
(1)师生共同用学具摆一摆例4第(2)小题的图形。
(2)引导思考:第(2)题与第(1)题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变化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说得很好,这一题是由1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重复出现,即每组都有一个蓝正方形和一个红三角形,已经重复出现了三组,后面一组还应该重复摆一个蓝正方形和3个红三角形。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十六第2题。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了简单图形的颜色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看谁完成得好。
十、课后小结: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十四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能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理解“规律”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主题图、幻灯片、图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出示两幅水果图:一幅图是有规律排列的,另一幅图是杂乱无章放置,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
师总结归纳,肯定生有道理的解答。强调有规律摆放的图形便于记忆。有规律摆放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规律”。(揭示主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例1——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情景主题图:
(1)情景主题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揭示: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主题图中的各种规律。并理解“规律”。
请把你找到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小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及方法。
学生展示:
图中彩旗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彩花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灯笼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小朋友的排列规律是:()。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用笔圈出彩旗、彩花、彩灯、小朋友重复的部分。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组一组圈出进行验证。
3、总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的。
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
4、教师强调: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至少2次或2次以上,才能称为有规律。
5、巩固练习:摆一摆:
(1)让学生自己摆出后面2个图形:__。
(2)指名回答摆了哪2个图形,为什么这样摆?
(3)同桌合作:你来摆,我来说规律。
【设计意图:即时练习,强化了学生对找规律知识的理解】。
三、数形结合、拓展认知规律(学习例2——简单数字的排列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
(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
(3)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2.试一试:
(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2)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闪一闪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
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二)、自主完成课本例2的第(2)题。
13131()—————————。
四、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谁?(课件对比出现)。
提问:几个为一组?
小结:有的两个一组,有的三个一组,还有多个一组的。有的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有的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
第二关: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上颜色。(第85页做一做)。
第三关:火眼金睛(课件出示)。
小结:有的颜色不相同,形状也不同。
第四关:真假色——摆一摆(课件出示)。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5个是蓝色吗?
五、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之处?今后需要注意什么?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十五
三、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
在活动活动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通过小小商店里的买与卖进一步让学生训练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找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有关的物品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要提前把这次活动的大致情况给学生介绍一下,说明这次活动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让学生把经常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及家里废弃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带来,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价格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最好有用小数表示的价签),例如,到商店实地调查,询问家人,查书籍资料,等等。
(二)、模拟购物。
1、上课时,教师先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分类方法,把带来的东西分成不同的类。如果有的物品类别不太明确,学生分类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
2、在学生把所有的物品分好类以后,老师要带着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设置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柜台和回收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其他的柜台。然后让学生把各种物品分别放在相应的货架上(货架可以用课桌代替),可以请几位学生读一读标签上的价格,如果学生所标的价格过于偏离实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3、选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在全体学生开始活动之前,可以先做一个示范。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怎样买一块橡皮?”指定一名学生用学具卡片上的人民币买一块橡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给其他学生一些提示:顾客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读出商品的价格,再决定怎样付钱最方便;而售货员需要熟练地计算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是否需要找零,找多少,等等。
4、全体学生开始活动。“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手中有的钱数确定买什么东西,而“售货员”要针对“顾客”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顾客”和“售货员”都要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活动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数学问题,也有其他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碰到问题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是不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还不能解决,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来,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力量。教师要利用“回收站”的题材,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5、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商品交易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有两个同学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比较他们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一些。还可以让几名“顾客”汇报一下原来有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还剩多少钱,原来的钱数减去花去的钱数是否等于剩下的钱数,让几名“售货员”汇报一下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等等。还可以让废品回收员数一下一共回收了多少个易拉罐和多少个矿泉水瓶,收入多少钱。通过全班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由于活动的实践性、现实性、开放性都比较强,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但不要过多地干预或打断学生的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能简单地定为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课后小结:
课题统计方案B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汇总16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
(3)22×13≈200。
(4)可以用笔算,22×13=286。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板书: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练习。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小企鹅想回家。(练习十七第2题)。
4、完成练习十七第3、4题。
第3题:
第4题: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5页。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教学反思: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